新政发布后,很多医生可能永远没资格评高级职称了……
导读
如果规定仅流于形式,是进步还是退步?
2022年7月14日,河南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收工作的补充通知》(下称“补充通知”),其中规培招收方面的变动引发了业界广泛争议。
图源:官网截图
根据“补充通知”第四条,为了做到供需平衡,确保国家下达的招收计划如期完成,避免培训资源流失浪费。河南省将从2023年开始,减少数量,增加质量:主要招收医学院校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原则上不再接收往届毕业生培训。
如果这一规定成为趋势,很多医生/准医生的命运将发生重大改变。
规培,难道只关系到待遇那么简单?
不知不觉,规培政策已经推行近10年。在此过程之中,从医者对该制度的认知逐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最开始,许多医生将规培视作针对新人的“毕业后教育”。在那个阶段,绝大部分争议都集中在待遇方面。但随着政策不断完善落地,人们突然意识到,规培已经直接和前途挂钩,规培证书几乎可以同医师资格相媲美了。
以广东地区为例:
按照往年政策,医学毕业生取得相应硕士学位后,从事医师工作满两年,即可报考中级职称。若取得相应专业博士学位,则可以直接报考。
但在新政策颁布后,具有硕士学位的医学毕业生需要在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后,再从事医疗执业活动满两年方可参加中级职称考试。即使获得了相应专业博士学位,仍然需要先完成住培才能获得参加考试的条件。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就不具备晋升职称的资格。在医院这个阶级分明的地方,没有职称就基本等同于没有地位。
规培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容错率越来越低,想进入公立医院怎么办?
为什么河南的新政策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以往没有进行过规培的医生可以通过“回炉”的方法进行补救,但如果这条路也被切断,那就意味着很多人的发展将受到限制。
对于资深医生来说,虽然目前各地还基本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晋升机制,但在目前政策明显收紧的趋势下,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完全“平稳着陆”。
老医生忧虑,新医生则是直接受到了影响。
对于医学本科毕业生来说,想进入公立医院基本有这么两条路:继续深造、直接规培。
继续深造可分为两个方面,同规培并轨的专硕是目前来看性价比最高的选择,毕业后四证合一,就业选择面较广。但正因为它的优势,所以竞争比较激烈,人多坑少的现状使得连考多年的情况比比皆是。
如果攻读学硕,那在当前政策下将会付出较大时间成本。由于没有规培证,学术性硕士在就业市场的劣势已经显现出端倪。想要谋求发展,只能和本科生一样重新规培,等到通过后再和刚毕业的专硕同台竞争,可此时年龄已经又长了几岁,说不影响发展是不可能的。
那本科毕业直接规培是不是个好选择?从就业为导向来看,笔者个人认为是不错的选择,但同样存在局限性。随着学历不断贬值,本科出身的医学生在晋升方面阻碍重重,除非做好终身基层的准备,否则心态难免出现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形势下,从医的容错率越来越低。
如果规培仅流于形式,是进步还是退步?
时代变了,怀念过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规培对于中国医疗的价值是真切可见的,过去很多医生凭借高学历高快速晋升,其实对于患者是不负责的。
这种说法可能很多医生并不认同,但的确是客观摆在我们面前的。
一名合格的医生除了要掌握疾病的诊治,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整天泡在实验室和老鼠、兔子打交道的科研型硕博,确实应该在临床上历练几年后再晋升更为妥当。
然而,现在很多医院的规范化培训更流于一种形式化,甚至有的已经发生了扭曲。时间成本如此高昂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实现预期的价值,那实属一种浪费。
比如本次河南的新政策,着实有些扭转过正了。
我们都知道,目前很多市/县级的三甲公立医院的入门基本线都需要是研究生学历了,但并不是所有的本科生都能考上研究生。
于是他们决定二战、三战,如果永远战不胜呢?
不是应届生,则就意味着没有资格参加规培;没有规培,那就意味着都不能做医生,更别提评更高的职称了。
如果按照这个制度实行下去,这一群特殊的医学生将无路生存。
此制度制定的初心是,避免培训资源流失浪费,减少数量,增加质量。但对于本就医生稀缺的中国来说,打碎他们的敲门砖,才是最大的医疗资源浪费。
另外,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大部分规培医生的现状是:学不到知识,流于形式,甚至成为了轮转科室的“廉价劳动力”。
本来是想通过规培让医学生能够独当一面,但如此下去受损的是整个医疗界。
无论对于新医生还是老医生,未来的大趋势已经确定。既然决定要“规培”,那就需要按照现状完善更适合中国国情、更适合中国医学生的医疗制度。
如果这一点能够达到,或许中国医疗将会向前进步一大截。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精彩回顾
➤ 超1.6万例确诊,波及75个国家!新冠之后,它会成为下一个“大流行”吗?
☟戳这里,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