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染”“重症”双高峰之下,医护“拼命硬扛”,但是现在更残酷的问题来了……

医脉通medlive 医脉通
2024-12-05



导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或许战胜疫情便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走过的长征和需要完成的使命。


来源:医脉通
作者:亦一
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当前,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大劫难。


面对这次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这场硬仗的复杂程度非同一般。如今疫情海啸依旧汹涌,在感染高峰和重症高峰接踵而来之际,医院已然开启了“炼狱”模式——



医院:“决战”感染重症双高峰


关于医院现状,网上有个“神总结”:


1.医院儿科收了几个80多岁的患者,妇科收了个男病人;

2.一群外科医生拿起了内科书,不断的在电脑前请会诊,请会诊,请会诊;

3.各科主任现在见了呼吸科的住院医,都喊一声老师;

4.在呼吸科遇到了之前给他做痔疮手术的医生;

5.足踝科大夫翻呼吸科书,说自己当年考试都没这么认真过;

6.牙科老主任在拿着说明书学习呼吸机;

7.眼科医生拿出了珍藏多年的听诊器;

8.西门子工程师都栓在了CT机旁边。


说实话,这份总结真实且到位。虽是“玩梗”,但背后满是如今临床的心酸血泪史。


12月底,一位三甲医院的护士就曾向医脉通透露,她所在的医院已经不分科室,全部收治新冠患者。


之后,也有医生向医脉通反映,“放开”之初,医院还都是外科支援呼吸、重症等科室,后来为了让床位充分利用起来,全院都成了内科,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呼吸科。


全院一张床!

全院只有一个科室——呼吸科!


这种模式在之前完全是想都不敢想,如今,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这种近乎悲壮的救援方式几乎在中国整个医疗行业不约而同的上演:全院打通,医护通用,大家似乎在“不管不顾”的想要打赢这场仗。


比如上海,在感染高峰袭来之时,各医院的门、急诊均处于高位运行。为了有效应对,他们启动了应急模式,全院床位统一协调;打破“专病专科专治”传统模式,全院打通,加快分流急诊病人;成立“急诊重症转治工作专班”,组建“新冠病毒重症感染医疗救治专家组”……


就医脉通所了解的,目前全国很多医院都采取在全院范围内统一调配床位资源,增加内科收治床位数,增加内科各病区的抢救床位数,增加监护病房床位数等措施,同时各学科医务人员打通使用,经过培训后支援内科各病区参与管床,最大限度提升内科各病区的收治效率和救治水平。


当前,发热门诊、急诊是这次疫情高峰的第一道“关口”,为了守好这一关,他们坚强的让人心疼……


据报道,1月5日,长沙市第一医院一个内科医师的门诊量是:接诊近百位病人、看了60张肺部CT,其中,12位病人被送进了抢救室。


面对翻倍的病人量、暴增的重症数,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朱华栋在接受总台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他从医30年来最困难的时候。比如2022年12月25日北京协和医院发热门诊就接诊340多人,其中老年人占到大多数,一、二、三级危重症病人比例达80%,而过去约为50%。


冬季本就是一个住院高峰期,是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内科疾病暴发的时间。如今再加上疫情这个因素,对于医院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的。


对此困境,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要求医院,要把所有的床位资源统筹起来,设备全院统筹、床位全院统筹、医务人员全院统筹。像发热门诊病人量多的时候,全院支援发热门诊;现在急诊量大的时候,就要全院支援急诊。”


“在与新冠病毒的决战中,医院各部门被摁下了快进键,开始超速运转。”焦雅辉表示。


当下,医院确实也是在超速运转着——


据统计,武汉协和医院12月7日至12月29日,在疏通全院所有的资源,打通了呼吸、感染、内科、外科、妇产科界限的情况下,共收治患者16358人,其中,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人数为5414人,占总人数的33.1%。


山医大一院也是在打破内外科病房划分,统筹全院病房的情况下,从2022年12月7日至月底共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6000余人,其中重症和危重症患者3012人,占急诊就诊人数的49.72%。


不过,在“超速”运转之下,就容易横生“事端”。比如,近期就有人出来质疑:


非呼吸科、感染科、急诊科及重症等和新冠感染直接相关的科室,是否有权利接诊新冠病毒感染患者?

口腔科、骨科、妇产科等和呼吸道疾病毫无关联的科室专科医生,接诊新冠病毒感染者,是否涉嫌超范围执业?


尽管目前已有少数地区明确非相关专业医师接诊新冠患者属正常执业,但并非可以高枕无忧。


正如阿宝所言:这件事若没有一个权威的官方解释,在一线苦战经月的医务人员头上,就始终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可以预期的将来,医院可能会面临大量严重的法律纠纷和诉讼。因此,恳请有关部门,尽快对此事出台多部门联合司法解释,让一线医务人员能够解除后顾之忧。


当前,“炼狱模式”还在继续,希望“涅槃而出”的那一刻,等待他们的是无穷无尽的鲜花和掌声,而非无穷无尽的官司和纠纷。



医护:不只是在“硬扛”……


当下,最难的应该就是我们的医务人员了吧!


医脉通采访了十几位医生护士,分处天南海北、来自大小医院,但是他们都毫无例外的“感染阳性”,都毫不例外的“带阳上班”:


“症状轻些就开始上班了,不然科室根本运转不开,不过人带病上班,真是难受。”

“现在一上班就想‘死’,上班跟打仗似的,有时候连吃饭都顾不上。而且病床紧张得很,有一个出院的,一堆人惦记着,我们恨不得化身陀螺。”

“太忙了,根本下不了班,我一岁的孩子做手术,我都没有时间陪,好想哭。”

“我们科室很多医护拍了CT后都是病毒性肺炎,我们都是边输液边上班。”

“我们医院有返聘的退休医生重返一线,唉,70、80岁了,很不容易,而且医院的新系统也比较复杂,他们真是很悲壮的在发挥余光余热。”

“第一波感染我们已经在慢慢熬过去,现在就是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有着极大的恐惧——如果再来第二波,那该怎么办?我们还hold住吗?”

……


与几位急诊科医生交流时也能明显感受到他们的焦虑与压力——尽管病人挤满了诊室和大厅,但是还会有更多的病患源源不断的运送进来,而急诊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医护、那么多的诊室、那么多的仪器,所以很多病人在排队,甚至排到了急诊外面……抢救室里,哪怕医护在拼命抢救,还是有人不断的离开……而医护也都是强忍着身体的不适在“拼命硬扛”……如今,有医生反映,他们严重失眠,状态大不如前……


医务人员终究是人不是机器,在面对翻倍的病患面前,在面对徒增的死亡面前,他们的柔软的内心一直在遭受暴击。


在“感染”“重症”双高峰之下,“拼命硬扛”终于成为了医护最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因为这是他们坚守的底色,而如今,更残酷的问题来了——


很多医生护士对医脉通表示,这是他们从业这么多年来遇到的最严峻的挑战。可想而知他们的心理承受着怎样的压力。


一位医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现在上班的感觉就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病人等死。”


据了解,该医生科室都是维持透析的病人,他们本身免疫力低下还一堆并发症,因此一旦感染,后果就比较严重。


这位医生还表示:“我最近失眠严重,常常感到悲伤,我觉得我包括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都需要心理疏导。”


一位护士对医脉通说:“心理压力真的很大,怎么说呢,那种感觉就是很无助也很无力,彷佛自己再使劲,也是无济于事的。”


对此,医生也有同感,他们有的表示想要好好逃避一段时间,有的表示自己可能支撑不了太久,还有的已经在接受心理疏导。


临床医护心理遭受重创,精神状态岌岌可危。其实这并不是夸大其词,而是这场疫情演变至今所带来的必然后果之一。


当疫情像海啸般铺天盖地袭来之时,我们并没有铸建好坚固的铜墙铁壁来阻挡,包括在心理上,我们并没有完成升级到改造的过程。于是乎,大家便在摸索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和承压能力,以便最大程度的接受当前形势。但是“诡计多端”的病毒何曾给人类以体面,它疯狂“进攻”、“侵占”、“杀戮”……当它的残酷指数超过一个人承压的临界值时,这个人的心态也就随之“破防”了。


而在最前线,直面疫情,也直面生死,医护人员这样的“破防”的时刻实在是太多了。


当“全院只有一个科室——呼吸科”和“临床医学变成临床现学”成了“玩梗”题材时,大家不知道的是,非相关科室的医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他们怕做不好,他们怕人找事,他们战战兢兢……而在现在这个艰难困苦的时刻,医生真的禁不起再多一点的折腾。


而这次疫情,对于医务人员而言,从始至终都是莫大的摧残。医生自来便被认为是“救死扶伤”的职业,越是在这种危急苦难的时刻,他们便越是想发挥出自己的价值。然而在巨大的劫难面前,人类终是渺小,医学也终是有限,他们不能掌控的太多了,包括自己的健康,包括如今的疫情形势;他们不能留住的也太多了,包括自己的战友,包括身后被保护的病人。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作为医者,他们常常会感到悲伤、迷茫甚至是陷入自我怀疑。像一个溺了水的人一样,面对茫茫大海,无助又挣扎。


可以说,这是一种理想受挫、情怀受挫。


因此,我们的有关部门真的应该好好重视一下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是我们祖国医疗的未来,切不可在因为这次心理后遗症影响终生。


说起有关部门,已经有不少医生向医脉通表示:相关部门领导不断到医院慰问、考察、调研,我们真是没有更多的精力应对。我们只想好好上班,好好救人,好好休息。


显然,这不是关怀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此医脉通倡导:请给一线医护人员休息假期,而不是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尽量排休。请给一线医护人员配备专业心理医师进行评估、建档,发现问题后及时干预,疏导,后期也要保持长期的互动。当然,如果还能发些钱,那是更好的,已经有不少医务人员反映,医院连绩效都压着不发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或许战胜疫情便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走过的长征和需要完成的使命。所以,加油,我们终会走过,我们也终会完成。


责编|亦一 米子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精彩回顾

➤ 大结局:医学博士告别私立医院重返家乡后,他遇到了医生界的“二舅”……|医学微小说

➤ 一线医护连月苦战,请有关部门多帮忙少添乱!

➤ 新冠伤脑子?“脑雾”真的存在吗?

➤ 患者输液时死亡,家属以“医生未亲自诊疗、抢救不到位”为由索赔65万,这次医生吃大亏了丨医眼看法

戳这里,更有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医脉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