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结局:医学博士告别私立医院重返家乡后,他遇到了医生界的“二舅”……|医学微小说
导读:新一本医学微小说《医学博士下乡记》系列小说已正式上线,定于每周日按时更新。本书主要记录了一位出身寒门的医学博士的行医生活,不认命的徐桐一直有一个考入当地某知名三甲医院的梦想,但当真考入之后却事与愿违,他被迫无奈选择重新求职,机缘下开始了他的下乡之路,经过种种阻碍,他终于明白——何为一位医生的真正价值。
来源:医脉通
作者:小呱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清晨,窗外的麻雀和汽车声断断续续传进了房间,徐桐转身,看到她还睡梦中。他放轻脚步,来到厨房准备做早点。春节回来以后这段时间,咏梅一直很辛苦,科室工作忙,她又要筹备婚礼和婚纱照的事务,常常早出晚归。两人商定,完成今年职称考试以后,辞去青岩医院的工作,返乡结婚。
徐桐不擅长做饭,多年来孤单一人的生活早已习惯,对他来说,一套煎饼或一顿龙虾大餐,都可以“对付”过去。但现在,他开始尝试并爱上了烹饪,在油烟和蔬菜的味道里,他能感受到温暖和安定。
现在住的这套略显逼仄的公寓,几个月后也要说再见了。没想好之前,对于未来,他或许还是举棋不定。直到咏梅帮他做了这个决定以后,心里反而踏实了许多。他没有叫醒咏梅,安静吃完早饭,进卧室和她打了招呼就出门了。
01
喊了几年的医保改革和骨科耗材改革,从几个月前的小试牛刀,到现在大刀阔斧。听领导说,很多试点都落在H市。徐桐的科室最近也鸡飞狗跳,过去的一些收费项目、公费医疗人员、省市医保人员等方面发生了大变动,除了VIP病房波动小以外,科室的常规患者量受到很大影响。对于私立医院来说,业绩和指标是硬性要求。领导要求的工作量增加了,提成奖金却缩水不少。
据小道消息,科里有几个日籍医生和海归博士也准备跳槽,所幸关节置换和脊柱外科的人流量还算红火,不至于马上显出颓势。
这种形势下,导致领导的脾气越来越大,已经决心出走的徐桐不想触霉头,可生活就是怕什么来什么。晨会结束,通报了两周的患者评价和日常工作打分表,徐桐又有两项不及格的评价,排名倒数第一。
办公室内一片沉寂,徐桐忍耐不住,开了口:“主任,是我的问题,最近工作量比较大,可能有哪些环节没落实好,下班后我会尽快去查明原因……”
话音未落,主任接上了茬:“哦?你这是怪工作多、任务重,这是你差评的原因?还是大家都这么想,让你来挑明啊?”
眼看主任发火了,大家都低着头不敢言语。徐桐忙说:“不不不,主任,确实是我自己做的不好,和大家没关系。工作量的问题,我以后会加班完成。”
主任瞪了徐桐一眼:“最近这个时期,医院确实比较忙,大家有牢骚可以理解,但是不要影响工作,更不能反映给病人。以病人为中心,是我们青岩的基础和根本!就这样吧,散会。”
想着过去领导坑自己那档子事儿,徐桐心里直膈应。恶意评价,让自己与荣誉和奖金失之交臂不说,还倒扣不少,算起来白干了一个多月。如今又要遭遇扣奖金,他下意识感觉还是领导在拿自己开刀。
郁闷了一整天的徐桐,晚上回到家和咏梅倒苦水。谁知咏梅科室今天也有类似的事情,不但如此,之前承诺要补发的绩效奖金又说要推迟。
两人仔细分析,感觉不像领导心情不好那么简单。电话询问了几个同事,咏梅还拿出了当初的劳动合同来研究一番。原来,青岩医院不仅奖金和业务绩效评级挂钩,晋升评奖甚至与劳动合同也有相关条款。比如院方提前解除劳动合约,须参照相关标准赔偿1~3月平均绩效奖金,若相关人员业务评级连续4个工作周不合格则取消赔付。
两人四目相视,心下明了:青岩在近些年快速发展扩张,吸纳大量从业人员,为企业品牌打造提高实力的同时,也存在人员冗杂的问题。而如今政策影响下,科室收入和支出不成正比,私立医院靠门诊量和常规用药,必然无法和公立医院相竞争。这种时候,解约裁员是明智的选择。而通过一些方式手段,最小代价地解决裁员问题,把职工数降到合理却不伤筋动骨的水平,正是领导们在做的事情。
分析完徐桐心里反而舒缓不少。得了,此处不留爷,收拾行李奔家赶吧。但咏梅却担心两人都还有几个月的工资绩效没有发。徐桐这些年坎坎坷坷走过来,反而不在乎,耐心安慰着咏梅。两人商定:月底提交离职申请。
02
这天,原本要在晨会上报告“问题自察”的徐桐,却迟迟不见主任的身影。几天后,办公室传言,主任被某病号录音暗访举报,牵扯出了和省立医院刘主任的利益往来。再后来,青岩骨科被省卫健委监察部门调查,刘主任也因涉嫌违纪违法被调查,经查,两人为某医疗器械公司实际控股人员。
月底,徐桐和咏梅离职申请批准。初夏时节,两人参加了卫生职称考试并顺利通过。
至此,这座融合着古都气质和现代化气息的江南水乡,永远镌刻在了徐桐的人生旅途册上,只在二人的婚纱照中得以一见。照片上,徐桐身着状元锦袍,站在青石桥头迎接曳桨而来的婚船。这一直是咏梅很喜欢的风格,但两人知道,自己终将要回到亲人所在的地方。
回到家乡,两人报名了xx人民医院的招聘考试。两家人都在为婚礼做筹备,这段时间徐桐大小事务不断。这天晚饭,父亲说身体不舒服,提前回房间休息了。夜里听到父亲的咳嗽和喘息,徐桐纳闷:自己已经戒烟,最近天气也不凉,这是怎么回事?
几天后,父亲症状不轻反重,和去年咏梅妈妈的症状很像,徐桐直接把父亲送到了医院。
在医院里,他拨通了老同事孙亮文的电话,那边却提示是空号。问了其他人,才知道孙大夫调去了海汶县。一周后,父亲肺炎痊愈出院,只是自此偶发咳嗽胸闷。
仲夏的一天,徐桐和爸妈回村里装饰老房子,为婚礼做准备。妈妈一个不小心崴了脚,徐桐赶忙查看了一番,应该是距腓韧带损伤。本想带妈妈去医院看看,老妈却说:“不用,去村里丁大爷那里看看就行。”
妈妈所说的这个丁大爷,是以前村里的赤脚医生,徐桐小时候他就在村里开诊所。后来被安排去了镇医院。现在退休了,又回到了村里诊所,继续给村民看病。徐桐拗不过她,便搀扶妈妈来到村诊所。
丁医生长得人高马大,但左小腿缺一节,下面是假肢。一头白发茂密蓬乱,诊所里却很干净。进门的时候,浓浓的消毒水味飘出来,里屋传出了丁大夫的声音:“等着,换个药就出来,先坐会儿吧。”
原来丁医生正在换药室给一位病人换药。这对骨科博士徐桐来说是小儿科,他也凑上前去看了一眼,丁医生夹着药棉球擦拭患者脚上的一处溃疡面:这竟然是一位糖尿病足患者。
03
什么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因下肢神经和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感染、溃疡或深层组织的破坏。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足最常见的表现。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足按照产生原因可以分为神经型、缺血型、神经﹣缺血型。我国糖尿病足以神经﹣缺血型多见,单纯缺血型比较少见。病变会累及足部皮肤及深层组织,严重者累及肌肉和骨组织。
足跟、趾骨头及足承重部位是糖尿病足的好发部位。足跟常常出现拇外翻、拇囊炎、棰状趾、爪形趾、鸡眼、胼胝和老茧,患者在行走时出现足跟痛、平足行走痛。如不能及时治疗,则会致残甚至截肢。患者因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导致血管、神经出现变性、坏死,以及后期因为营养不良及免疫力低下,创面出现感染,再加上病人多为老年人,护理及生活习惯不佳,均导致了糖尿病足的发生和进展。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出现下肢麻木、有蚂蚁爬行感、刺痛、脚底有踩棉花感、下肢行走间歇性疼痛、夜间疼痛等症状,以及出现足部发凉、皮肤发暗、色素沉着等情况,应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还有一部分患者症状较为特殊,因为神经病变导致糖尿病患者下肢的痛觉、触觉、温度觉几乎消失,正是这种感觉迟钝或无感觉,使得他们更不能及时发现足部发生了破溃。
目前评估糖尿病足的方法主要为Wagner分级法,它将糖尿病足的损伤分为6级:0级是糖尿病足的高危人群;1级是糖尿病足出现伤口或者破溃;5级是糖尿病患者已经出现足部坏疽,需要截肢。一般建议出现1级以上(即伤口经久不愈或出现局部红肿)就需要去糖尿病足专科就诊。
关于糖尿病足的治疗,一般为:
1.控制血糖:发生糖尿病足最根本的原因是糖尿病,所以对于糖尿病足患者来说,首要的治疗是控制血糖。
2.保证足部血供:良好的血运是创面愈合的必要条件。糖尿病足患者由于长期糖尿病血管病变出现足部供血不足,导致受伤后伤口难以愈合。治疗上尽可能恢复足部血运,比如下肢或者足部血管狭窄,可以在血管中放置支架或者行球囊扩张。
3.早期外科干预:糖尿病足患者出现足部和小腿创面后,需尽快行手术清创去除坏死及感染组织,利用封闭创面负压吸引等手段使创面新鲜后尽早通过植皮、皮瓣等封闭创面,达到治愈。
4.营养支持:大部分糖尿病足患者因为感染、应激等原因会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所以治疗上要加强营养支持,促进创面愈合。
看着那位老人脚上的溃疡,已经是超过1级的糖尿病足,应该赶紧去正规医院处理,而他却选择来诊所治疗,但他不知道,这种在徐桐看来延误治疗时机的方法,或许就是老人唯一能负担起的治疗了。
04
换完了药,丁大夫洗完手,径直走到了对面房间,过了一会拿着一大包中药出来递给那位老人。徐桐看着货架上的各类药品和外科器械,感叹道:“这不但是内外科兼修,还是中西医合璧,这可是真正的全科大夫啊。”
轮到徐桐妈妈,丁大夫让她躺在床上,脱掉鞋子,捏了几下后说道:“崴脚了,伤得不重,别了一下筋,给你揉一揉回去休息就行。”说罢,丁大夫涂在手上一些推拿油,围绕踝关节做推拿揉捏,几分钟后,徐桐妈妈感觉轻快了,来的时候不敢着地,现在可以走了。
“丁大爷,多年不见,想不到您的技术还是这么好!请问诊费多少钱?”徐桐高兴地问道。
丁大夫摆摆手笑着说:“街里街坊的这还要啥钱,不过我也不白干,看见没有?院子里两麻袋药材,我腰不好,小桐你年轻,给我扛到里屋去。”
徐桐照办,把妈妈送回家以后,出于对这位老大夫的好奇心,徐桐又赶回了诊所,想和他聊聊天,学习一下。
丁大夫也蛮高兴,拖着假脚,拉了个马扎坐下讲起了过去的故事。
原来,丁大夫的爷爷是解放前乡里的大夫,中医出身却颇有现代思想,当年自己背着干粮,跑到省城教会医院去学外科。从小跟着爷爷的他对医学也产生了浓厚兴趣,跟着爷爷走街串巷给乡亲们看病。上山采药、下地种田的生活一直到了十几岁。
有年夏天,他躺在农田旁边的土沟里背方子,生产队的拖拉机失控,压到了他的腿。队长把他送到医院。后来,小腿就废了。不过自那以后,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对西医产生了更深刻的印象和兴趣。
虽然后来乡里照顾把他分配到卫生院,但那个年代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一个残疾人。可大家不知道的是,那时的他就已经决心,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医学。就这样,他又自学了医学院的课程,一直工作在村民需要的地方。直至40岁才经人介绍,和一个聋哑女人成家过日子。而那个女人,也是因为小时候发烧用药导致的聋哑。不同于天生的缺陷,这种见过光明的黑暗,听闻世音的寂静,更让人动容难过。而老丁只是沉默,没有表达更多,却在一个又一个深夜里捧着医书到天亮。
徐桐问道:“您这个推拿手法也是自己学的吗?”老丁笑笑:“对,不过只学了个皮毛。”
“那您是怎么做到手法这么灵验的呢?”徐桐又问。老丁说:“秘诀就是‘实体解剖’。充分熟悉解剖,自然就下手有数。”
接受十余年医学教育的徐桐,从一位年逾花甲的上世纪赤脚大夫嘴里听到“实体解剖”这样的话,让他感觉很奇妙:“这么说您也和您爷爷一样,去医学院‘进修’过解剖课吗?”
老丁哈哈大笑:“那倒没有,我腿不利索,那年代也乱,没机会。我靠那个学……”老丁用下巴指指院子西北角的猪圈。
“猪?”徐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对,猪,在生产队我跟着咱们隔壁村屠户老张,跟了3年,又去他们家,有时候也有牛。看筋看肉看骨头,后来在医院也常见,看多了,就知道是啥,在哪儿,人也一样,隔皮看筋,闭眼摸骨。嘿嘿。”
徐桐突然心中冒出一种异样的感觉,他仿佛看到一个个身影,古老却富有活力,沉默又足够坚韧,从遥远的华夏土地上跨越着历史和朝代的生命线走来,他们尝着中药,拿着针刀,刮去骨膜的肿块,放出头皮的瘀血,在他们身后,是亿万朴实的百姓,生生不息,连绵成山脉。
或许“赤脚医生”、“江湖郎中”一度是贬义,亦或许中医的优劣共下在时代的脚步中饱受争议,但就是这样一批人,用最有效的经验、最贴近百姓的方法,践行着来自大地的力量,医病救痛,挽人危急。那些古籍,那些草本,处处透着一种最原始的人文关怀:珍惜你的生命。
05
徐桐又问到那个糖尿病足的病人,老丁喝了口茶:“你是大医院出身的,怎么治这个比我清楚。劝他多少回了,不去大医院,为啥,怕花钱啊。两个儿子都不管他,他呢,也是死倔。来换过两次药了,我下周去镇上,准备带着他去院里清清创。”
说到这里,老丁叹口气:“你瞅瞅,小的不孝,病的遭罪。有时候,人还不如牲口呢,是不是。”徐桐哑然。
老丁继续说:“别光聊我啦,说说你,你可是咱们村第一个博士,这些年咋样啊?”
徐桐把自己毕业以后几经辗转的经历一一道来,从省城到县医院,从县医院到南方,再到准备考xx人民医院。听完老丁笑笑,继续说:“小桐,你觉得博士毕业,你这些年的经历,自己满意吗?”
徐桐疑惑:“您为什么这么问。”老丁大夫说:
“我腿刚受伤那年,大夫说腿感染了,保不住,得截肢,不然就活不了,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我爹跪下求大夫保住我的命。最后手术还成功了,我当时觉得是菩萨显灵救了我,大夫是我的恩人。后来呢,我自己学了一些知识,再后来进了医院工作,我才知道,那个大夫就上了几个月中专,我当时腿根本用不着截肢。
我很生气,也很后悔。我拖着那条腿去找他,他当时正在医院后山抓药,我冲他喊,问他为什么不救我的腿?他很平静,他说,那是当时他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他这些年,也一直记着我。十年动乱,全镇就他一个人上完了半年中专,边学边给病人看病。那天我被送到医院的时候,加上他一共只有三个人会做手术。深部清创,血管神经缝合,临时固定,皮瓣保留,他都不会,他唯一想的就是用自己会的保住这个人的命。
说完,他把采药的砍刀递给我说,你要是不解恨,就砍我一条腿,要是听明白我的话,就帮我采药。从我治第一个危重病人起,我就告诉自己,先救命,自己的命,在病人命里。说完,他埋头继续干活。那天下山,两人抬着比平时多两倍的草药。后来两人常在一起喝茶聊天,直到几年后那位大夫因癌症去世。”
老丁把思绪扯回来,喝了口茶,继续说:
“小徐,其实骨科也好,外科也罢,医生就是在不断的选择,然后为你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没有永远的十全十美。就像人生,就像我这条腿。
在这样的选择中,在这种日复一日辛苦、重复甚至肮脏的工作中,会沉淀出人生的意义。这就是咱们这个行当的特殊所在,不说奉献,不聊高尚,医生就是在工作中救人命,在人命中,找自己的命。
我听你这些年的遭遇,不如意事十八九,但这不是坏事儿,时代变化也好,旁人看法也罢,沉下心来做你自己就行。路还长着呢,别愁!”
已经很晚了,丁大夫的聋哑妻子来催他,老丁把徐桐送到门口:“你刚才说,你要考xx人民医院?说起来我还有个老朋友在那。回头和你说说,没事儿找他聊聊天也行,哈哈哈……”
徐桐再次谢过丁大夫。今天夜色很好,繁星点点,徐桐抬头望去,感到一种新生焕发的轻松。
一个月后,徐桐和咏梅两人顺利通过考试,分别入职家乡医院的骨外科和综合内科。三个月后,二人迈入婚礼殿堂。
徐桐邀请了老丁大夫来参加婚礼,老丁来到以后,径直奔向同样来参加婚礼的医院骨科主任,二人豪饮,酩酊大醉,听说二人是年轻时候的师兄弟。
在新的城市、新的医院、新的岗位上,我们的博士徐大夫,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和力量,要书写自己新的故事了。他会面临什么?新政策下骨科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何去何从,新的医患关系还会有什么风险,父母双亲的身体状况怎样,不明原因的肺炎还会有什么影响,丁大夫有没有暗中帮自己,二十年后的行业会出现什么样的趋势……太多太多的故事需要去发掘和体验。总之:踏实做自己,路还长着呢,别愁。
全书完
笔者写在最后:
感谢有此机会,和大家分享徐桐的故事。本人水平有限,故事疏漏情节生硬在所难免,敬请包涵。
徐桐是杜撰的人物,但有部分真实事件和情感社会背景,他的角色是名医生,但遭遇的问题和困惑不只限于医生行业,包括职场、人际关系、医患矛盾、人生价值。通过这个窗口讲述小故事,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了解医生群体,这个基础的、重要的、矛盾的社会角色。
故事开篇之时,国内疫情尚属小范围,寒冬腊月之际,我们却遭遇了更严峻的考验。笔者以为,职业无分贵贱,任何从业者能在自己的岗位完成任务,造福人民,便是值得尊敬的人。
在这种时候,多言奉献寡淡,歌功颂德无聊,只是希望大家能够记住此间的艰难时刻,记住那些为了保卫生命咬牙坚持的人。唯有牢记这些,待洪水褪去、白鸽归来之时,才能给我们力量,去体会更美好的生命和更美好的世界。
最后,感谢医脉通各位读者的青睐和阅读,感谢微小说栏目和责任编辑米子老师在本小说撰写中提供的帮助和支持。本小说纯属杜撰,致敬在疫情三年和今后的日子里为医疗事业和人民健康付出牺牲与努力的医疗工作者。
精彩回顾
➤ 患者输液时死亡,家属以“医生未亲自诊疗、抢救不到位”为由索赔65万,这次医生吃大亏了丨医眼看法
☟戳这里,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