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惑:新冠病毒二次感染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医脉通
2024-12-0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医脉通呼吸频道 Author 黄成亮



导读

我们会多次感染吗?新冠病毒会消失吗?


来源:医脉通
作者:黄成亮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新冠疫情伴随我们已整整三年,严重干扰了我们的正常生活,扰乱了经济社会秩序,随着国内第一波新冠疫情的逐渐退场,人们获得了一定的免疫力,尤其是今年春节,我们仿佛迎来了渴望已久的自由和久违的团聚,但心中也有一丝隐隐的不安——我和家人会再次感染新冠病毒吗?二次感染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什么是二次感染?


二次感染,是指人们感染一次新冠病毒后,身体已完全康复,之后再次被新冠病毒感染的状况,与新冠病毒“复阳”和持续新冠病毒阳性不同。



会不会二次感染?


一方面,人感染新冠病毒后,机体会产生免疫保护作用,但这种保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衰减;


另一方面,病毒需要生存,也会不断发生变异,新变异株可能对机体免疫产生免疫逃逸,从而再次感染人体;


第三方面,任何疫苗都不能提供100%的免疫保护,新冠疫苗也不例外。


这些因素的存在,决定了人们会发生二次感染。


美国的一项对9119 名新冠感染患者的随访研究表明,二次感染的发生率为0.7%,平均时间为(95-137)天。英国官方发表的数据显示,英国的二次感染率为5.6%,其它研究报道的二次感染率大多居于二者之间。



什么人容易二次感染?


高风险岗位人群——如一线医务人员,这容易理解,一线医务人员接触新冠患者较多,长期暴露在病毒环境中,工作压力较大,休息时间有限,自然而然容易再次感染;还有从事接触人较多的一些从业人员,如公共交通人员等。


免疫缺陷人群——先天性免疫缺陷和获得性免疫缺陷者,如艾滋病患者。


免疫受损人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年老体衰、患有免疫受损疾病的患者等。



如何确定是二次感染?


由于初次感染后,机体会产生免疫记忆及免疫保护,短期内不容易发生二次感染,故二次感染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对于这个时间间隔,美国是间隔2-3个月以后,而英国则是至少3个月。除了时间间隔,还需专业人士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核酸检测、抗原抗体检测,甚至基因测序等来判断。



如何避免二次感染?


随着大量新冠病毒感染者逐渐康复并获得一定的免疫力,加上人们确实憋的时间太久,值新春佳节之际,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松懈,进行报复式的聚集和消费。基于此,继续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是关键。


三年来,我们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常消毒、保持1米的社交距离的这些好习惯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式,也是避免二次感染最重要的手段。刚刚经历的这一波席卷国内的奥密克戎毒株大流行告诉我们,接种新冠疫苗在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方面不尽人意,但在预防重症和减少死亡方面表现突出,因此,对于尚未接种的人群而言,及时接种显得极为重要,尤其是老年人;对于已接种的人群,鉴于体内的抗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减弱,及时接受加强针实为明智之举;对于“阳康”的患者,一般不宜马上接种,一般建议6个月之后再接种。



二次感染后怎么办?


受患者年龄、健康状况、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二次感染后严重程度不尽相同。如临床表现较轻者,需注意多休息、多饮水、饮食均衡及对症处理即可;如临床表现严重者,最好是及时就医,求助于专业人士的帮助。



二次感染病情会更严重吗?


美国的一项纳入了9119例的新冠感染者的研究表明,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往往没有一次感染那么严重,与初次感染相比,二次感染的肺炎、心力衰竭和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其中,只有2例死亡与二次感染相关。


来自瑞典和沙特阿拉伯的研究同样说明,二次感染者的重症率较初次感染者显著降低。有研究基于对多个国家联合数据库中新冠大流行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因二次感染新冠住院或死亡的概率比初次感染降低了90%。


但美国的另外一项研究则显示,如患者的年龄偏大,合并肥胖、糖尿病、服用多种药物等高危因素者,与仅感染一次新冠病毒的患者相比,重复感染者不仅住院风险、患肺部及心脏疾病的风险高出3倍多,死亡的风险也增加1倍多。


以上表明,整体而言,二次感染较初次感染,无论是临床表现,还是因新冠住院和重症率以及死亡率均要温和一些,但对于肥胖和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二次感染会增加死亡的风险,值得警惕。



我们会多次感染吗?


基于人体的个体差异、新冠毒株的不断变异及免疫保护能力的衰减,理论上讲,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会发生多次感染,国外也陆续报道了多次感染的病例,但超过三次及以上的病例数并不多见。奥密克戎毒株感染的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上呼吸道的粘膜免疫在3-6个月内基本上可以对奥密克戎毒株进行有效抵御,从而实现对机体的有效保护,所以在这段时间内,不太容易重复感染,但超过这个时间后,粘膜免疫会下降,重复感染的风险会增加。



新冠病毒会消失吗?


新冠病毒伤我们“太深”,多少人希望新冠病毒像当年SARS病毒一样消失;美国已相继经历了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毒株的五波疫情,似乎没有消失的迹象。我们不禁要问,新冠病毒会消失吗? 从新冠病毒诞生的那一刻起,人类与其一直在战斗,此消彼长。现在看来,人们可能很难完全战胜新冠病毒,但大流行终将结束;新冠病毒想彻底击垮人类的阴谋也终将难以实现,或许,人类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可能性更大。



不只是新冠!


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人们的注意力成功的被其吸引,在冬春季节,除了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也可以单独感染呼吸道或与新冠病毒合并感染,有报道显示,8.4%新冠感染患者合并其他病毒感染,且合并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显著增加了患者死亡的风险;支原体感染也容易与新冠病毒相混淆;另外,在新冠病毒感染期间或后期也可以继发肺炎链球菌、金葡菌等细菌感染,曲霉菌感染也并不少见,提示我们在关注新冠病毒的同时,需警惕合并其他呼吸道病毒、细菌及真菌感染的可能,因为新冠病毒合并其它病原体感染的人群往往死亡风险更高。





作者简介







黄成亮 医学博士

  •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 医学博士四川省海外留学人才

  • 美国爱荷华大学医院和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留美学者

  •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

  • 四川省医促会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 四川省肺癌与介入呼吸病学组委员

  • 四川省肺癌学组委员

  • 四川省老年肿瘤治疗专委会委员

  • 四川省医学会呼吸专委会青年委员

  • 四川省呼吸病学感染与结核学组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会员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肺癌MDT核心专家

  • 擅长肺癌的早诊早治、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微波消融等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胸部影像学以及疑难危重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主持各级课题8项,发表SCI论文12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 17.388 (JHO)。





审核专家



参考文献

[1] Qureshi AI, Baskett WI, Huang W,et al. Reinfection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in Patients Undergoing Serial Laboratory Testing. Clin Infect Dis,2022 ,74(2):294-300.

[2]https://coronavirus.data.gov.uk/details/cases.

[3] Malhotra S, Mani K, Lodha R, et al. COVID-19 infection, and reinfection, and vaccine effectiveness against symptomatic infection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in the setting of omicron variant transmission in New Delhi, India. Lancet Reg Health Southeast Asia,2022,3:100023. 

[4] Nordström P, Ballin M, Nordström A. Risk of SARS-CoV-2 reinfection and COVID-19 hospitalisa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natural and hybrid immunity: a retrospective, total population cohort study in Sweden. Lancet Infect Dis,2022,22(6):781-790.

[5] Al-Otaiby M, Krissaane I, Al Seraihi A, et al. SARS-CoV-2 Reinfection Rate and Outcomes in Saudi Arabia: A National Retrospective Study. Int J Infect Dis,2022,122:758-766.

[6] Abu-Raddad LJ, Chemaitelly H, Bertollini R. National Study Group for COVID-19 Epidemiology. Severity of SARS-CoV-2 Reinfections as Compared with Primary Infections. N Engl J Med,2021,385(26):2487-2489.

[7] Bowe B, Xie Y, Al-Aly Z. Acute and postacute sequelae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reinfection. Nat Med,2022,28(11):2398-2405.

[8] Gorczynski RM, Lindley RA, Steele EJ, et al. Nature of Acquired Immune Responses, Epitope Specificity and Resultant Protection from SARS-CoV-2. J Pers Med, 2021,11(12):1253.

[9] Swets MC, Russell CD, Harrison EM, et al. SARS-CoV-2 co-infection with influenza viruses,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or adenoviruses. Lancet, 2022,399(10334):1463-1464.

[10]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2023.

[11] Arastehfar A, Carvalho A, van de Veerdonk FL,et al. COVID-19 Associated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CAPA)-From Immunology to Treatment. J Fungi (Basel),2020,6(2):91.


责编|阿泰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精彩回顾

➤ 适度饮酒有益心脏健康?别乱讲,看看研究怎么说!

➤ “阳康”后春节聚会能不能喝两杯?过年大家最关心的8个问题,解答来了!

➤ 补贴1000元?这个调查火了!医生却哭了:你以为我缺的只有钱

➤ 老人因新冠肺炎死在骨科,主管医生却被投诉超范围执业,疫情之下能不能放过医生?丨医眼看法

戳这里,更有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医脉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