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参与指南修订工作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更新要点进行了解读。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是我国高血压临床实践的主要依据,我国在2018年修订了该指南,时隔5年,新版高血压防治指南即将发布。3月11日,在2022中国高血压年会暨第24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上,参与指南修订工作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更新要点进行了解读。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增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宇清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陈鲁原教授、青岛市市立医院贾楠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新军教授、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祝之明教授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李南方教授分别就以下内容进行了介绍。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高。近年来中青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上升趋势更明显。•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已取得较好成绩,但总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分别达51.6%、45.8%和16.8%。•男性、中青年、农村和少数民族人群应为加强高血压防控的重点人群。•高钠和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吸烟、过量饮酒、心理社会因素、高龄等是我围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危险因素。•诊室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脉压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多种不良结局密切相关,且独立于平均动脉压。•24小时动态血压和夜间血压与心血管风险的关联甚至更密切。家庭血压,尤其是家庭清晨血压,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反映血压水平波动程度的血压变异也与心血管风险相关联。•脑卒中仍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冠心病事件也有明显上升。•高血压导致的其他并发症包括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终末期肾病、认知功能障碍等。•常规诊室血压是我国目前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自动诊室血压测量系统将有助于诊室血压测量的规范化。•应尽可能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确诊高血压,评估降压疗效,识别白大衣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与难治性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还可评估血压昼夜节律、夜间血压、清晨血压等。•同时测量肱动脉和中心动脉压,可诊断单纯外周和中心高血压。•四肢血压测量计算臂踝血压指数或两侧上臂或下肢血压差值,可诊断外周动脉疾病。③寻找其他心脑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情况,从而做出高血压病因的鉴别诊断和评估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程度,指导诊断与治疗。新版指南首次提出,完全可以依据诊室外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血压监测)诊断高血压,强调基于诊室血压与诊室外血压确定高血压表型,并进行分类管理。•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分层有利于更准确地确定启动降压治疗的时机和目标,优化降压治疗方案,进行综合管理。•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是脑卒中,宜采用CVD风险评估。此外,在风险分层基础上,提出分期管理理念:1期-危险因素阶段;2期-靶器官损害阶段:靶器官损害,CKD 3期,无并发症的糖尿病;3期-临床合并症阶段:确诊CVD,CKD分期≥4期,或有并发症的糖尿病。高血压的本质是心血管综合征。高血压的治疗应涵盖以下三方面的内容:①针对血压升高本身的降压治疗(分级);②针对高血压的病因的纠正和治疗(分型);③针对合并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临床并发症的治疗(分期)。•降压药物治疗的获益主要在中危及以上的高血压患者以及高危及以上的血压正常高值患者中得到证实。•降压治疗中需要对获益和潜在的风险进行权衡,特别是高危及很高危患者,多种合并症和老年患者。•降压治疗的风险,应着重考量患者对于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和患者的耐受程度。•目前仍然缺乏在多种合并症人群、衰弱老年人群和高龄老年人群的强化降压干预研究的证据。•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取决于包括血压水平在内的总体心血管风险。•血压水平≥160/100 mmHg的高血压患者,应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血压水平140-159/90-99 mmHg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为高危和很高危者应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低危和中危者可改善生活方式4周~12周,如血压仍不达标,应尽早启动降压药物治疗。•血压水平130-139/85-89 mmHg的正常高值人群,心血管风险为高危和很高危者应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低危和中危者,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可以从药物降压治疗中获益,建议继续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心、脑、肾与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危险。• 在治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采取强化降压的治疗策略,以取得最大的心血管获益。• 一般高血压患者推荐诊室血压降至基本目标<140/90 mmHg;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理想目标<130/80 mmHg。• 心血管高危/很高危的高血压患者以及有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在可耐受的条件下推荐诊室血压目标为<130/80 mmHg。• 65-79岁老年人降压目标<140/90 mmHg,如能耐受可降至<130/80 mmHg。• 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降压目标<150/90 mmHg。在降压达标的时间方面,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而言,应根据病情,在4周内或12周内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年轻、病程较短的高血压患者,达标时间可稍快。老年人、病程较长,有合并症且耐受性差的患者,降压速度则可稍慢。在诊室血压达标的同时应关注家庭血压达标:家庭血压目标为<135/85 mmHg;家庭清晨血压目标为清晨家庭/动态血压<135/85 mmHg。新版指南还指出,实现24小时血压控制应作为降压达标的重要内容。2018版指南推荐患者进行生活方式“七部曲”,包括:① 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②合理膳食; ③控制体重;④不吸烟;⑤限制饮酒;⑥ 增加运动;⑦保持心理平衡。更新版指南新增了管理睡眠(⑧),推荐生活方式“八部曲”。➤减盐措施更明确、精准:限钠由原来的<6g盐,减少到了<5g;➤在应用低钠富钾盐前,需评估肾功能。肾功能良好者推荐选择低钠富钾替代盐;肾功能不全者,补钾前应咨询医生。新版指南推荐患者采用DASH饮食、CHH饮食和辣膳食模式,以降低血压。➤任何类型的酒精对人体都无益处,使健康损失最小化的建议高血压患者不饮酒;➤对酒精使用情况做出评估,根据结果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将减重5%-15%及以上作为体重管理的目标;1年内体重减少初始体重的5%-10%;➤首先通过综合生活方式干预控制体重,包括自我监测体重、合理膳食、增加体力活动/运动以及行为干预四方面;➤对于综合生活方式干预减重效果不理想者,推荐使用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对特殊人群,如哺乳期妇女和老年人,应视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减重措施;➤与减重计划应长期坚持,速度因人而异,不可急于求成。患者可采取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冥想与呼吸训练、柔韧性训练与拉伸训练等运动干预措施。对于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推荐以有氧运动为主(中等强度,每天30 min,每周5-7天),以抗阻运动为辅(每周2-3次)的混合训练;也建议同时结合呼吸训练与柔韧性和拉伸训练。对于血压未控制者(SBP >160mmHg),在血压得到控制前,不推荐进行高强度运动。➤建立防御屏障,保持心理平衡,如身体防御、情绪防御和精神防御。增加有效睡眠时间和/或改善睡眠质量可显著提高降压药的药效,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管理睡眠的主要措施包括睡眠评估、睡眠认知行为疗法和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最后,孙教授强调,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强化管理应:①作为高血压患者基础治疗,并贯穿全程治疗;②应通过互联网加大患者教育力度及应用实例教育力度;③可以助力血压达标。降压药物应用基本原则包括降低风险、长效降压、联合治疗、起始剂量、服药时间、个体化治疗6个方面。建议选择有证据支持可降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的降压药物,以降低患者风险。此外,与2018年指南相比,新版指南增加了服药时间。普通高血压患者通常应在早晨服药。除非明确需要控制夜间血压升高,否则不应常规推荐睡前服用降压药。既往指南推荐的常用降压药物包括CCB、ACEI、ARB、噻嗪类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五类,及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单片复方制剂(SPC)。新版指南补充了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作为新一类常用降压药物。以上六类降压药物和SPC均可作为初始和维持治疗的常用药物。此外,新版指南建议,螺内酯作为三药联合基础之外的联合药物给与治疗,不能耐受者可选择依普利酮。相关研究及汇总分析显示,降糖药物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和钠葡萄糖共同转运体2抑制剂(SGLT2i)具有一定幅度的减重、降压作用。此外,新版指南还推荐,正常高值血压需要药物治疗者以及1级高血压患者,可以考虑应用具有平肝潜阳等作用且有循证证据的中成药,以改善高血压相关症状,并起到一定的辅助降压作用。➤有研究证实了经肾动脉去肾交感神经(RDN)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要在继发性高血压鉴别诊断与治疗的基础上,考虑开展RDN。➤对于排除继发病因,药物难以控制血压的心血管高风险患者,以及药物依从性差的高血压患者,可以考虑开展RDN。➤RDN作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的新手段,需要在有丰富高血压诊治经验,有能力进行继发性高血压病因鉴别的科室有序开展。➤目前可以采用多种手段进行RDN治疗,但主要的RDN随机临床试验使用经导管的射频能量和超声能量,以及局部酒精注射。➤其它器械治疗高血压的方法,研究证据有限,不适合临床广泛开展。➤一般情况下,65~79岁老年人血压≥140/90 mmHg应开始药物治疗,≥80岁老年人SBP≥150 mmHg可开始药物治疗;并存衰弱等老年综合征者,启动药物治疗的时机可适当放宽。➤合并心血管并发症或靶器官损害、心血管风险高危者应及早启动药物降压以改善预后,经老年综合评估(CGA)等评估后在患者可耐受前提下可采取较严格的降压策略。➤建议65~79岁老年人降压目标<140/90mmHg,如患者可耐受,可降至<130/80 mmHg;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降压目标<150/90 mmHg。➤并存多种共病或老年综合征惠者降压目标需个体化,衰弱患者SBP目标<150 mmHg,应不<130 mmHg。张新军讲授提到,较2018版,2023版指南新增老年高血压的临床评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当诊室血压≥140/90 mmHg时应启动降压治疗。➤将110/70 mmHg设定为降压治疗的安全下限可能是合理的。➤具有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在妊娠12~16周开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 mg/d)预防子痫前期,直至分娩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应在产后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和危险因素筛查。➤病情稳定的卒中患者,血压≥140/90 mmHg时应启动降压治疗,降压目标为<140/90 mmHg,如能耐受,可降至<130/80 mmHg。对于血压<140/90 mmHg的患者,启动降压治疗的获益并不明确。➤由颅内大动脉狭窄(70%-99%)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将SBP控制在140 mmHg以内是安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准备溶栓及桥接血管内取栓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80/100 mmHg。➤急性脑出血的降压治疗:SBP>220 mmHg时,在持续血压监测下积极降压是合理的。患者SBP>150 mmHg时,无急性降压治疗禁忌证的脑出血患者将SBP降至140 mmHg是安全的。➤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降压幅度尚无确定的循证证据支持,但SBP降至160 mmHg以下,并维持平稳是合理的。➤建议一般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患者可将血压降至140/90 mmHg以下,如可耐受可降至130/80 mmHg;对于存在严重认知功能减退甚至痴呆患者,可将<150/90 mmHg作为血压初步控制目标。➤六类常用降压药物均可应用于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的治疗,包括ACEI、利尿剂、CCB、B受体阻滞剂、ARB和ARNI。➤一般来说,推荐血压<140/90 mmHg作为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强化降压可能有更多获益,如能耐受,可降至<130/80 mmHg。➤高血压合并稳定性冠心病患者,CCB、RASI、β受体阻滞剂均有充分的证据可以应用,其中,CCB还可以降低心肌氧耗量,减少心绞痛发作。➤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患者,β受体阻滞剂和RASI在心梗后长期服用作为二级预防可以明显改善远期预后,没有禁忌证者应早期使用。➤如果患者合并左心室肥厚和射血分数降低,ARNI在降低冠心病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绞痛住院或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的复合终点方面可能获益。➤对于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推荐的降压治疗目标为<130/80 mmHg。➤高血压合并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患者,治疗推荐ARNI或ACEI(不能耐受者可以使用ARB)、β受体阻断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SGLT-2抑制剂及袢利尿剂。➤难治性高血压的定义需同时符合诊室和诊室外血压评估标准。➤需筛查潜在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尤其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提倡改善生活方式基础上,合理搭配降压药物以及使用药物最大剂量或患者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围手术期间血压增高幅度大于基础血压30%或血压≥140/90 mmHg需对血压进行管理;➤术前紧张、焦虑、恐惧情绪能诱发围术期血压波动,需调节情绪,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术前血压≥180/110mmHg需延迟及择期手术;➤术中SBP不应<100 mmHg,平均动脉压<60 mmHg。➤围手术前已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CCB可以继续维持,术前已使用ACEI、ARB及ARNI,应停用至少24h。➤无蛋白尿的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在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时启动药物降压治疗,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 mmHg,如耐受,可降到130/80 mmHg。➤有蛋白尿的CKD患者,在SBP≥130 mmHg和/或DBP≥80 mmHg时启动药物降压治疗,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 mmHg。➤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有蛋白尿的CKD患者初始降压治疗应包括一种ACEI或ARB。➤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 mmHg。➤老年或伴严重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可设定相对宽松的血压控制目标值。合并糖尿病的孕妇。建议血压控制目标为≤135/85mmHg。➤糖尿病患者的血压>120/80 mmHg时,即应开始生活方式干预。➤糖尿病患者的血压≥140/90 mm Hg时,可考虑开始降压药物治疗。血压≥160/100 mmHg或高于目标值20/10 mmHg时,应立即开始降压药物治疗。➤联合使用降压药时,应该以ACEI或ARB为基础。➤我国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高,且显著增加发生冠心病、卒中和慢性肾病的风险。➤降压药中推荐ACEI和ARB优先应用,尤适用于伴糖尿病或肥胖患者;也可应用二氢此淀类CCB;伴心功能不全及冠心病者,可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给予SGLT-2抑制剂和GLP-1激动剂有助于综合达标;难治性代谢综合征可推荐代谢手术治疗。➤合并下肢动脉病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 mmHg;同时合并糖尿病、CKD的患者,如能耐受,血压应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合并下肢动脉病的高血压患者,ACEI或ARB可作为初始降压治疗药物,CCB及利尿剂可作为初始联合降压治疗方案,也可应用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合并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CCB和ACEI应该优先选用来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在一般人群中患病率约为10%~15%,老年人、1级高血压及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常见。➤对家庭血压正常的患者,建议进一步进行规范的动态血压监测。➤对未降压治疗者,应进行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预防及延缓持续性高血压的发生。➤积极筛查靶器官损伤,评估心血管总体风险,加强随访观察。➤隐蔽性高血压在自然人群中患病率约为10%~20%,与靶器官损伤及不良结局密切相关;➤在诊室正常高值血压、吸烟、肥胖、合并糖尿病、CKD等的人群中,应注意筛查;➤在诊室血压测量基础上,利用家庭血压监测或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明确诊断;➤宜积极干预,在改善生活方式基础上,及时启动或强化降压药物治疗。➤近年发现抗肿瘤药物也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许多药物对血管内皮功能有直接影响,同时影响交感神经活性、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以及肾毒性。➤高血压患者如果有长期吸烟史或慢性咳嗽、咳痰及活动后气短等症状,应推荐肺功能检查以尽早发现和诊断COPD。➤高血压和COPD合并时,两者的治疗均无需调整,如果病情需要,可以使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积极治疗原发病,综合干预并存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尽量减少可导致血压增高及血管损伤的治疗原发病药物的用量。继发性高血压在高血压患者中约占10%,来自特定人群的研究显示其占比远超预想。继发性高血压是有因可循、病因明确的高血压。除高血压造成的心血管危害以外,还有独立于高血压之外的心血管损害治疗原发病可以改善或治愈高血压。➤OSAS是睡眠期间反复发生上气道塌陷,引起间歇性低氧为特征的睡眠呼吸紊乱,OSAS患者中50%-80%合并高血压,高血压患者中30%-50%合并OSAS,难治性高血压中OSAS的患病率可高达70%-85%。➤整夜多导睡眠检测(PSG)是诊断OSAS的金标准。➤PA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性高血压,在高血压人群中约占5%~15%。➤肾实质疾病按照主要累及部位可以分为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或者肾小血管疾病。➤发生机制目前认为是肾脏水钠排泄受损导致的水钠猪留、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RAS系统过度活化、肾脏舒血管物质减少以及血管僵硬度增加等多种因素相互促进、综合作用的结果。➤诊断:肾实质性高血压多有尿检异常,包括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以及伴或不伴肾功能改变,影像学检查可能见到肾脏大小、形态异常,肾脏活检可帮助明确病理诊断。➤管理:除了针对原发病的治疗,降压治疗也是重要的一环。➤肾血管性高血压: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之一,约占高血压人群的3%~5%。➤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肾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约占82%,大动脉炎约占12%,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约为6%。➤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的治疗方式不同,包括肾动脉球囊扩张、肾动脉血运重建、降压药物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强化他汀类药物。➤主要病因为狭窄所致血流再分布、肾组织缺血导致水钠猪留和RAS激活。➤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肢高血压,而下肢低血压(踝肱指数[ABI]<0.9),听诊心前区及后背周围有明显血管杂音。➤嗜铬细胞瘤(PCC)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副神经节瘤(PGL)来自交感神经链,合称PPGL。患病率PCC为80%~85%,PGL为15%-20%。➤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筛查手段包括测定儿茶酚胺及其中间代谢产物,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高血压与饮食有一定关联。其中钠盐摄入过多和饮食中饱和脂肪酸过多等因素均与血压变化密切相关。合理膳食有益于防治高血压,降低心血管病风险。药物性高血压是指常规剂量的药物本身或该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而引起血压升高当血压>140/90 mmHg时即考虑药物性高血压。可引起血压升高的药物主要包括非甾体类药物、抗组胺类药物、甲状腺激素、抗抑郁药物、口服避孕药物和抗肿瘤药物、儿茶酚胺类药物等。➤库欣综合征:约80%的库欣综合征患者合并高血压。一线治疗方法为通过手术时皮质醇恢复正常。降压药物首选RAS系统抑制剂,其次为CCB。➤甲状腺疾病:甲亢与甲减可引发高血压。甲亢患者高血压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增高,脉压差增大;甲减患者的高血压主要表现为舒张压升高。➤先天性肾上腺增生:17α羟化酶缺乏和11β羟化酶缺乏引起的先天性肾上腺增生可引起高血压。降压治疗优选螺内酯及CCB类药物。➤其他少见内分泌性高血压:肢端肥大症、肾素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主要包括Liddle综合征、Gordon综合征、表观盐皮质激素增多症17α-化酶缺陷症、11β-经化酶缺乏症、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I-IV型、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抵抗、嗜铬细胞/副神经节瘤。➤结缔组织病与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干燥综合症等,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早发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血液疾病与高血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其他:一些特殊病理状态,如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压升高或特殊环境,都可引起血压升高。
精彩回顾
☟戳这里,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