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医院硬性要求“八个当天”新政与医生绩效挂钩,结局可能会怎样?
导读
你怎么看?
伴随着时代发展,医疗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但下一步该朝着哪个方向提高,这是个严肃且值得慎重思考的问题。
近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布题为《重实践,建新功!河北医大一院推出“八个当天”,全力满足患者就医需求~》的推文,其中有关“八个当天”的要求,引发了医疗圈的广泛热议。
何为“八个当天”?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给出了一份详细的介绍:
1.当天能看病:各科室均设置普通门诊。患者来我院就诊,如不指定接诊医师,当天即可在普通门诊看病。
2.当天做检查:医生为门诊及住院患者开具的血尿便常规、凝血、非空腹生化项目、肿瘤标志物等检验和超声、心电图、胸片、CT平扫、磁共振平扫等检查,当天均可完成。
3.当天拿报告:患者血尿便常规、凝血、生化、肿瘤标志物等检验结果和超声、心电图及16:00前完成的放射检查,可于当天领取报告。
4.当天能会诊:患者需普通会诊时,医师提请会诊申请,会诊医生应于当天24点前完成会诊。
5.当天做手术:拟行预住院和日间手术的患者,如入院前检验检查可除外手术禁忌症,入院当天即可完成手术。
6.当天能结账:科室制定住院患者出院计划,提前1日完成计费等工作,患者出院当日即可结账。
7.当天要归档:医护人员每日按要求书写病历。计划内出院患者出院当天科室应进行病历审核及质控,完成病历归档。
8.当天印病历:患者病历电子归档后,病区病房管理人员或病案室留存患者证件复印件,工作日当日可完成病历打印、盖章、收费。
对于绝大多数患者及其家属而言,看到这“八个当天”自然是拍手叫好,毕竟从就医的导向出发,上述要求对于诊疗效率会有显著提高。
不过,当医疗从业者看到这“八个当天”,心中也难免涌现出一股绝望的感觉,脾气差者甚至根本控住不住吐槽的想法,认为这是“外行领导内行”的无稽之谈。
接下来,笔者尝试从理性角度解读这“八个当天”落地的可能性,以及接下来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
首先,按照可实现性来讲,“当天能结账”的难度最低。只要衔接得当,提前1日完成计费等工作,患者出院当日即可结账的要求并不算很苛刻,目前很多医院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至于其他要求,可以简单进行一个分类。
例如,“当天能看病”、“当天能会诊”和“当天要归档”可以看做对医生工作效率的考验。
从理论上讲,这三个要求并非不可能完成,但大量现实因素无法忽略,具体包括患者量、病情复杂程度、节假期、医疗纠纷等。
当上述情况出现任何一个,当天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就会大幅锐减;出现两个,基本就可以直接宣告失败。但对于临床而言,意外从来都是家常便饭,由此这些要求的实现难度可想而知。
然后,“当天做检查”、“当天拿报告”和“当天做手术”这三个要求可以并未一类,可以看做为既考验医生工作效率、又考验设备运载情况。
对于医生或许可以靠提高主观能动性来激发工作效率,但是医疗设备每天的运行情况确实是固定的。现阶段,多数公立医院的设备都是连轴转,基本没有拓展空间,除非下决心引进一批新设备,才有可能实现“当天”要求。
但大型医疗设备的价格无需多言,配置难度也有目共睹,更别提还需要相应的技师招聘,这些成本绝大多数医院是根本无法承受的。
最后只剩下“当天印病历”了,这个要求的难度比较弹性,如果能实现“当天要归档”,那它也就是一个顺手的工作;如果实现不了,那“当天印病历”也就是一个美丽的梦了。
上述为“八个当天”的落地可能性,然后再讨论下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
假设,医院下了“死命令”,要求各科室必须完成“八个当天”,并且直接与绩效考评挂钩,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以“当天能看病”,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效率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敷衍”,尽可能缩短每个患者的诊疗时间,才有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当天能会诊”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没有足够匹配的医师,那就随便找人凑数即可。
可想而知,当“时效性”的压力大于“准确性”,医疗环境将恶化到何种地步。
此外,医疗是一个需要全流程衔接的工作,当医师为了完成任务疯狂看病人的过程中,检验部门则承受了更大压力,并且受设备限制,技师并不能像医生那样提速,长此以往势必导致两部门关系恶化,影响内部团结,这一定不是医院所愿意看到的。
回到文章最初的问题,医疗需求不断升级,下一步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近期,河南“胖东来”受到广泛关注,其无微不至的服务让全国人民赞不绝口。但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问题,即抛开服务,“胖东来”销售的产品质量也是有口皆碑,且对员工的待遇也在当地属于前列,而这也是它能提高优质服务并发展至今的核心原因。
笔者认为,医院作为技术驱动型单位,提升服务确有必要,但诊疗能力才是安身立命之本。患者确实是“衣食父母”,但如果过分迎合讨好,最终也许会起到反作用,因为“中流砥柱”(医生)的心被伤害了。
从官方推文来看,“八个当天”活动并未提及具体的奖惩措施,仅是“向来院就诊的患者及家属郑重承诺”。
这说明医院层面也明白此制度落地之难,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发展的方向。
至于未来的医疗将走向何处,目前还有待进一步观望。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精彩回顾
☟戳这里,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