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原因让3岁男孩走向死亡之路?

医脉通
2024-12-0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医脉通儿科 Author 医脉通

作者:肖玉珍 邵鸣 山西省永济市肝胆胃病专科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宝贝,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3岁的小男孩经历了什么,是什么原因夺走了他幼小的生命?让他走向了死亡之路?让我们跟随笔者,一探究竟!

病例资料


赵某,男性,3岁,山西籍人,家长代诉:主因“目黄、尿黄、皮肤黄染,进行性加重10天”,于2017年5月6日入院。


现病史患儿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目黄、皮肤黄染,无呕吐、发热等症状,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当地医院查肝功能异常(具体结果不详),为求进一步诊治,门诊以“黄疸原因待查  病毒性肝炎?”收住院。本次发病来神志清,精神差,饮食量较正常少1/3,夜间睡眠可,大便正常;小便黄,量正常。

流行病学史否认与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否认输血及血制品史,按计划免疫接种。

既往史否认糖尿病、心脏病病史,否认中毒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患儿系G1P1,孕40周,出生体质量3Kg。母亲否认流产史,家族中无早夭儿童、无类似疾病患者等病史。生后无窒息史,母乳喂养,6个月添加辅食,3个月抬头,4个月翻身,7个月会坐,1岁会走。

家族史无相关遗传病、传染病史。

体格检查神志清,精神差,皮肤、巩膜重度黄染,眼K-F环(-)。肝掌(+)、蜘蛛痣(-)。心、肺(-)。腹壁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Murphy征(-),腹部未触及肿块。肝、脾肋下未触及,液波震颤(-)。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肝区叩击痛(+),余(-)。

初步诊断黄疸原因待查 1. 病毒性肝炎?2. 梗阻性黄疸?

初步分析

黄疸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黄疸的鉴别诊断与其他疾病一样,需要有详细的病史、体检及其他辅助检查资料供综合分析。


1.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病毒性肝炎包括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甲、戊型肝炎为粪口传播,我国为乙肝大国,首先要排除乙型肝炎,儿童感染甲型肝炎的机率也比较大,完善相关检查,排除病毒性肝炎。


2. 淤胆型黄疸(淤胆型肝炎):胆道阻塞,胆汁中的胆红素返流入血,表现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尿色深,大便色浅。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尿胆原及粪胆素减少或缺如,肝功能结果中ALP、GGT升高。


3. 自身免疫性肝病:可分为: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型胆管炎(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及重叠综合征,其中儿童以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对多见,完善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检查,以资鉴别。


4. 是否为遗传代谢性疾病导致的黄疸呢?如:肝豆状核变性。


辅助检查

肝功能:TB:378.0µmol/L,DB:195.6µmol/L,IB:182.4µmol/L,ALT:568.0U/L,AST:479.0U/L,ALP:218.0U/L,GGT:170.1U/L,ChE:3870.0U/L,TP:61.2g/L,Alb:35.2g/L,PA:124.0mg/L,TBA:249.0µmol/L,Glu:5.02mmol/L;肾功能、血脂:正常;电解质4项:钠:136.3mmol/L,余正常;血常规:WBC:7.40×109/L,RBC:4.88×1012/L,HGB:140.00g/L,PLT:301.00×109/L。

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标志物阴性;凝血系列:PT:27.75sec,PTA:33.63%。

AFP:98.6IU/ml;甲状腺功能5项:正常;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八项:阴性;ANA、AMA、ASMA:阴性;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G4:正常;铜蓝蛋白:4.7mg/dL;24小时尿铜:350.8ug/24h。

铁四项:正常;EBV-DNA定量:未检出;巨细胞病毒定量:阴性。

尿11项:尿胆原:2+,胆红素:2+。便常规:正常。

腹部彩超:胆囊壁水肿。

结合检查结果,病毒性肝炎已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可排除,血色病、EB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胆道梗阻性疾病可排除。

者入院后第3天进入昏迷状态。

最终诊断急性肝衰竭;肝豆状核变性

诊疗过程给予保肝、退黄、抗昏迷、营养支持等治疗,建议家属可考虑肝移植治疗,患者住院5天,家属放弃治疗出院。

随访出院后随访,患者7天后死亡。

讨论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尤其是HBV),其次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如酒精、化学制剂等)。儿童肝衰竭还可见于遗传代谢性疾病:肝豆状核变性等。基于病史、起病特点及病情进展速度,肝衰竭可分为四类:急性肝衰竭(ALF)、亚急性肝衰竭(SALF)、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LF或SACLF)和慢性肝衰竭(CLF)。此例患者就是肝豆状核变性导致的急性肝衰竭。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是因铜转运ATP酶β(ATP7B)基因突变而导致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该病临床表现复杂,主要为肝脏和神经系统病变,易漏诊、误诊。WD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主要以儿童、青少年多见,5-35岁多发,发病年龄<10岁的患者多以肝病症状首发。

发病机制: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其致病基因ATP7B定位于13号染色体长臂(13q14.3)。在生理情况下,ATP7B基因编码一种铜转运P型ATP酶(ATP7B 蛋白),参与铜的跨膜转运,ATP7B蛋白一方面转运铜至反高尔基体网络并与铜蓝蛋白前体结合、形成功能性的全铜蓝蛋白入血;另一方面转运铜至胆汁以便排泄。ATP7B蛋白主要在肝脏表达,当ATP7B基因突变导致ATP7B蛋白对铜的转运功能障碍时,铜在肝脏过量沉积,引起肝细胞线粒体氧化应激反应并对脂质、蛋白质、DNA和RNA等分子造成损伤,导致肝细胞损伤、肝脏脂肪变性;铜还可激活肝星状细胞,加速肝纤维化进程。当铜超过了肝脏储存容量,就会以游离铜的形式进入血液,并在脑部、肾脏、角膜、关节以及肠道等部位过量沉积,产生肝脏外的铜毒性,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WD的治疗药物:分为两大类,一是增加尿铜排泄的药物,为铜螯合剂;二是阻止铜吸收的药物。虽然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但是都能减少体内蓄积的铜,实现铜的负平衡。

饮食:低铜饮食可能会延迟WD症状的出现并控制疾病的进展,但不推荐作为唯一的治疗方法。建议WD患者在治疗初期应避免进食铜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豆类、贝壳类、坚果、巧克力、鸭鹅肉等),不用铜制的餐具及用具。另外,如果日常饮用的是井水或通过铜管运输的水,应检查其含铜量,如果水的铜含量高,建议使用净水系统。

作者简介



肖玉珍永济市肝胆胃病专科医院
副院长

现任北京亚太肝病诊疗技术联盟会员、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成员、中华消化心身联盟山西省联盟会员、遗传代谢性肝病全国委员、自身免疫性肝病全国委员、运城市肝病专业委员会会员。为《疑难及重症肝病查房实录》编委、《消化科病例分析-入门与提高》编委、《发热性疾病疑难病例精解》编委。“丙肝筛查  不容忽视”荣获“肝胆相照”杯肝炎防治科普大赛优秀奖;2020年度、2021年度、2022年度荣获肝胆相照平台科普达人奖。


指导专家



邵鸣

永济市肝胆胃病专科医院

院长

现任北京亚太肝病诊疗技术联盟山西省联盟副理事长、全国肝胆病咨询专家、中华消化心身联盟常务理事、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委员、肝胆好医生、山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学会感染病学专业第九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感染病分会常委、山西省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常委、山西省医师协会肝病分会常委、运城市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运城市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疑难及重症肝病查房实录》编委。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医脉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