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8个要点,看财政部上半年财政报告

刘典
2024-09-17


点关注不迷路,加星标★更好找

Follow & Favourite



前言


8月30日,财政部发布2023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9203亿元,同比增长13.3%,31个省份收入同比均实现正增长。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3893亿元,同比增长3.9%,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基本民生、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教育、科技攻关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以下是报告的8个要点以及关键信息,条理清晰,值得收藏学习。


1.上半年,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3.3%,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

2.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9966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国内增值税增长96%,主要是去年同期退税较多、基数较低。

3.国内消费税下降13.4%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下降9.5%,主要是2021年末部分收入在去年一季度入库,抬高基数,今年一季度国内消费税和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分别下降22.2%、14.4%,二季度国内消费税转为正增长,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降幅也明显收窄。

4.企业所得税下降5.4%,主要受企业利润下降等因素影响。

5.个人所得税下降0.6%,主要是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效应持续释放,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退税同比多退,拉低了增幅。

6.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增长5.1%,房产税增长3.9%;城镇土地使用税下降4.9%,土地增值税下降18.2%,耕地占用税下降20.4%。

7.上半年,全国非税收入19542亿元,同比下降0.6%。

8.财政政策展望 

  • 加力提效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 

  • 支持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
原文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关键信息

key information

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9203亿元,同比增长13.3%,31个省份收入同比均实现正增长。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3893亿元,同比增长3.9%,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基本民生、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教育、科技攻关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一是支持经营主体健康发展。上半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9279亿元,有力支持经营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截至6月底,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新增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7965亿元、同比增长33.6%。


二是持续恢复国内有效需求。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增长44.1%。上半年各地共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券2.17万亿元,累计支持项目近2万个,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三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将符合条件行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并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引导制造业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四是不断强化民生兜底保障。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89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640元。稳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及时下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547亿元,社会保障进一步兜牢兜实。


五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及绿色转型。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100亿元,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至全国所有产粮大县。



一、财政运行总体平稳,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上半年,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3.3%,基本民生、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教育、科技攻关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


(一)受经济恢复性增长和去年同期大规模留抵退税拉低基数等因素影响,全国财政收入增幅较高。

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9203亿元同比增长13.3%。财政收入增幅较高,除经济恢复性增长带动外,主要是去年4月份开始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集中退税较多,拉低基数,今年相关退税恢复常态。受此影响,税收收入特别是国内增值税大幅增长,相应拉高财政收入增幅。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884亿元,增长13.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65319亿元,同比增长13.5%。分地区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8%、10.7%、17.5%、17.5%。31个省份收入同比均实现正增长。

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9966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国内增值税增长96%,主要是去年同期退税较多、基数较低。国内消费税下降13.4%,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下降9.5%,主要是2021年末部分收入在去年一季度入库,抬高基数,今年一季度国内消费税和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分别下降22.2%、14.4%,二季度国内消费税转为正增长,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降幅也明显收窄。企业所得税下降5.4%,主要受企业利润下降等因素影响。个人所得税下降0.6%,主要是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效应持续释放,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退税同比多退,拉低了增幅。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增长5.1%,房产税增长3.9%;城镇土地使用税下降4.9%,土地增值税下降18.2%,耕地占用税下降20.4%。

上半年,全国非税收入19542亿元,同比下降0.6%。其中,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长10.7%,主要是地方多渠道盘活闲置资产;全国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下降12.5%,罚没收入下降16.2%。


(二)大力优化支出结构,重点领域资金得到有效保障。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3893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7.9%;教育支出增长5%;卫生健康支出增长6.9%;农林水支出增长3.7%;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5%;住房保障支出增长8.5%。(三)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积极财政政策更快落地见效。充分用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将约4万亿元资金纳入直达范围。截至6月底,中央财政已下达直达资金3.71万亿元,除由地方统筹用于支持退税减税降费的资金外,各地已形成支出1.95万亿元,支出进度为58.9%。注重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等协同发力,更加直接有效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四)坚持勤俭节约过紧日子,财政资源更好用在刀刃上。 严控一般性支出,2022年中央部门支出预算安排下降2.1%、实际执行下降3.5%;在连续多年压减的基础上,2023年中央部门支出按总体持平安排。


二、增强积极财政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经营主体活力有效激发


经营主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上半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9279亿元,预计全年可减轻经营主体负担超1.8万亿元。


(一)助企纾困政策不断优化完善。 

一是保持税费优惠政策的衔接协调。上半年两项政策分别新增减税822亿元、2148亿元。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分别实施5%、10%的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

二是延续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会同相关部门将今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2027年12月31日。其中,2024-2025年全额免征,2026-2027年减半征收。同时,对新能源乘用车减免车辆购置税设定减免限额,对购置日期在2024-2025年享受全额免征的新能源汽车乘用车设定3万元的减免税限额,对购置日期在2026-2027年享受减半征收的新能源乘用车设定1.5万元的减免税限额,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势。初步估算,实行延长政策,预计2024-2027年减免车辆购置税规模总额将达到5200亿元。

三是阶段性免征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自2023年5月1日至2023年10月31日,免征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电影行业发展。 


(二)加力支持企业减负稳岗。 

一是资金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强化就业优先导向,2023年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7.6亿元、增加50亿元,支持各地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二是减负稳岗政策提质增效。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政策至2024年底。2023年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中小微企业按不超过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60%返还,大型企业按不超过30%返还。 

三是重点群体就业得到有力保障。上半年,全国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981亿元,同比增长14.6%。 


(三)推动中小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 

一是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继续实施。 上半年,下达中央财政奖补资金30亿元,引导地方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率。与2017年相比,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笔数增长245%,年化担保额增长119%,年化担保费率累计下降97个基点,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作用不断增强。

二是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体系引领作用有效发挥。 今年上半年,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年内新增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7965亿元,同比增长33.6%;平均担保费率0.65%、综合融资成本5.35%,同比分别下降0.03个和0.42个百分点。自2018年9月运营以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累计再担保业务规模3.47万亿元

三是普惠金融发展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安排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预算107.33亿元,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实施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激励,中央财政安排奖补资金22.5亿元,支持地方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促进普惠金融服务扩面、增量、降本、增效。


(四)政府采购精准发力。 

一是优化完善政策制度。 将政府采购工程面向中小企业的预留份额提高至40%以上的政策期限延长至2023年底,进一步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

二是降低参与采购活动成本。 明确中小企业在采购活动中可自主选择以支票、汇票、本票、保函等非现金形式缴纳或提交保证金。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政府采购合同融资,要求采购人对于满足合同支付条件的采购项目,应当自收到发票后30日内及时向中小企业付款。

三是积极推进“政采贷”。 研究完善中国政府采购网相关系统功能,建立中央本级政府采购信息与金融机构的共享渠道,向商业银行及时提供中央部门政府采购信息,为开展中小企业政府采购融资提供便利,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五)促进恢复和扩大消费。 

加力支持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2023年中央财政通过服务业发展资金安排42.4亿元重点支持引导有关地方进一步以渠道下沉为主线,以县乡村商业网络体系和农村物流配送“三点一线”为重点,加快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助力打造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县域商业体系,使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渠道更加畅通。切实推动生活必需品流通保供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 


三、强化创新驱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一)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有力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基础研究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二是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实施。 

三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 

四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五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取得新进展。 


(二)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完善支持创新的税收政策。

二是支持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三是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支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 


四、持续增加民生投入,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一)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教育投入稳定增长。 

二是教育公平得到有力保障。 

三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构建。 


(二)医疗卫生服务保障精准有力。 

一是促进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稳定提升。 

二是推动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养老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二是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持续强化。 

三是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是优待抚恤工作得到有力支持。 

五是推动残疾人事业稳步发展。


(四)安全生产和应急救灾保障切实强化。 


(五)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五、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一)多措并举促进粮食增产丰收。 

一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得到坚实保障。安排资金1215亿元,稳定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向实际种粮农民及时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100亿元,稳定种粮农民收益,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支持以西北、黄淮海、西南、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重点,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央财政按照每亩15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二是推动藏粮于地战略深入实施。支持全国新建高标准农田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00万亩,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支持集中连片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稳步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在东北四省(区)适宜地区推广机械化秸秆覆盖免(少)耕播种面积9000万亩

三是支持藏粮于技战略有力落实。启动大豆、玉米等重大品种推广补助试点。实施小麦“一喷三防”补助。推进粮油等重点作物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支持浙江、安徽、福建等10个双季稻主产省份,从事集中育秧(苗)的个人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设集中育秧设施,切实推动科技手段为农业生产赋能。

四是促进农业生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防灾减灾水平不断提升。 支持东北四省(区)治理2067条大中型侵蚀沟在全国约1400万亩中型灌区开展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


(二)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着力健全多元化投入格局。

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三是扎实推进乡村发展和乡村建设。 

四是切实发挥政府采购引导作用。 


(三)推动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不断增强。 

一是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 

二是特殊类型地区财政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六、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  


(一)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 

一是蓝天保卫战持续推进。   

二是碧水保卫战不断深入。 

三是净土保卫战继续深化。


(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持续加强。 

一是“十四五”期间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启动。

二是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扎实推进。 

三是林业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深入。 

四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大力开展。


(三)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步推进。  


七、在推动财力下沉上持续加力,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一)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进一步增加。 

(二)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三)基层“三保”责任链条进一步夯实压紧。 

(四)强化地方财政运行监测预警。 


八、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一)合理安排地方政府债券规模。 

(二)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使用进度。 

(三)积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九、管好用好财政资金,财政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提升财政管理现代化水平。 

一是预算管理提质增效。 

二是税制改革有序推进。 

三是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四是财政管理积极有为。 


(二)加强财会监督,财经秩序平稳运行。 

一是加强财会监督体制机制建设。 

二是扎实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

三是强化会计和评估监督。

四是深化内控内审建设。


十、财政政策展望 

下半年,财政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加力提效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经济财政运行监测和形势分析,密切跟踪地方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用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合理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全面提升资金支付效率,推动各项财税政策尽早落地见效。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支持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研究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持续加强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和投后管理,提升专项债券资金使用效益,引导带动社会投资。加强财政、货币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强化预期管理,更好发挥协同效应。


(二)支持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确保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创新政策应享尽享,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研究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不断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强化创新驱动,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保障力度,研究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全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等重点任务。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均衡性。用好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等政策,支持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三)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用好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强化各级财政“三保”责任落实,指导地方统筹转移支付资金和自有财力,在优化支出结构上多下功夫,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加强库款保障情况监测预警,对困难地区及时予以适当支持,确保基层“三保”不出问题。持续做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民生保障,上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加强困难群众救助帮扶,支持做好防汛抗旱工作,不断织密扎牢民生兜底安全网。


(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一步压实地方和部门责任,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各负其责”的要求。督促地方统筹各类资金、资产、资源和各类支持性政策措施,紧盯市县加大工作力度,妥善化解存量隐性债务,优化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逐步缓释债务风险。加强跨部门联合监管,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强化定期监审评估,坚决查处新增隐性债务行为,终身问责、倒查责任,防止一边化债一边新增。稳步推进地方政府债务合并监管,推动建立统一的长效监管制度框架。


(五)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加大财会监督力度,推动形成财政部门主责监督、有关部门依责监督、各单位内部监督、相关中介机构执业监督、行业协会自律监督的财会监督体系,依法依规加强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人的财政、财务、会计活动的监督。完善各类监督主体横向协同、中央与地方纵向联动、财会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工作机制,形成监督合力,提升监督效能。稳妥推进财会监督专项行动,在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有效贯彻落实的同时,严厉打击各类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强化通报问责和处理处罚,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END——



点关注不迷路,加星标更好找

近期内容 ●●

// 1

经济日报刊文:发挥优势推动数实融合新突破

// 2

资本市场大招来了!

// 3

金砖会议后直奔新疆!8个关键信息掌握总书记最新讲话要点

// 4

支持平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6个要点解读北京最新措施

// 5

金砖扩员:动因、趋势及世界影响


往期系列内容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加入全球政经观察员

加微信“x-923604517”拉你入群


 

刘典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经济、数字货币、网络与数据治理,国际政治经济学等。


个人专著包括《非常法史》、《法眼看民国》、《政策沟通:国际合作引擎》;参与编著《“一带一路”大百科》《读懂“一带一路”》《破解中国经济十大难题》、《中国改革大趋势》等。


在《中国金融》、《文化纵横》、《人民论坛》等核心期刊发表十多篇研究论文,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等数十家权威纸媒发表近百篇评论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刘典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