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迎来重要机遇,一文读懂数据要素如何“乘”出经济增长新动力

刘典
2024-09-17


点关注不迷路,加星标★更好找

Follow & Favourite


前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基础设施规模能级大幅跃升,数字技术和产业体系日臻成熟,但也存在数据供给质量不高、流通机制不畅、应用潜力释放不够等问题。

本文原发表于《金融时报》2024年1月9日

近日,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选取工业制造、现代农业、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12个行业和领域,推动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并从提升数据供给水平、优化数据流通环境、加强数据安全保障等三方面强化保障支撑。
接下来,数据要素将率先在哪些领域发挥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在总体目标的指引下,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应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具体到金融领域,应如何借助数据要素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提高金融抗风险能力?围绕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行动计划》要求提升数据供给水平、优化数据流通环境、加强数据安全保障。其中,提升数据供给水平需要在重点领域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以及加强供给激励。数据资源持有者主要是政府、数据集成商及各行业企业,政府层面重在推动授权运营进行开放盘活,市场主体方面则重在激励和分配机制的完善。另外,加强数据安全保障是促进数据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保障。数据安全贯穿数据全生命周期,不仅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应用,也要明确政策法规要求。

01

在12个重点领域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

从哪些行业切入、如何有效实现数据价值?这是“数据要素×”三年行动的关键所在。国家数据局按照“有基础、有场景、有需求”的原则,结合各行业发展实际,先期选取12个行业和领域,推动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

比如,在“数据要素×工业制造”方面,《行动计划》指出,开发使能技术,推动制造业数据多场景复用,支持制造业企业联合软件企业,基于设计、仿真、实验、生产、运行等数据积极探索多维度的创新应用,开发创成式设计、虚实融合试验、智能无人装备等方面的新型工业软件和装备。在“数据要素×现代农业”方面,提高农产品追溯管理能力,支持第三方主体汇聚利用农产品的产地、生产、加工、质检等数据,支撑农产品追溯管理、精准营销等,增强消费者信任。

“数据要素×金融服务”相关部署值得重点关注,主要是优化信贷业务管理和保险产品设计及承保理赔服务,提升实体经济金融服务水平以及提高金融抗风险能力。吴琦表示数据要素对于金融机构的作用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融合科技、环保、工商、税务、气象、消费、医疗等数据,可以优化业务流程,开发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服务质效;二是基于多维数据分析,可以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更准确评估客户信用,强化风险管理,提升风险定价水平;三是有助于准确预测市场趋势,提升自身智能决策水平,并为投资者提供科学投资建议;四是助力金融机构反欺诈。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据要素与工业制造、医疗健康、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将为其带来全新发展动力。特别是在工业制造领域,数据要素应用将推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创新模式发展,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数据要素将率先在具有大量数据积累和强烈数据需求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如金融、零售、物流等。这些领域的数据密集型特点,使其对数据要素的需求尤为迫切。”朱克力说。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金融服务、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是数据要素首先发挥关键作用的领域。随着数字化在各行各业深入推进,数据要素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对解决数据资源高质量供给和应用瓶颈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数据要素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将成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02

破解金融领域公共数据获取难题

据统计,公共数据约占我国数据要素市场的80%金融业数据交易中公共数据占比超过90%,但已开放共享的公共数据与需求相比仍显不足。在调研中,有银行机构告诉《金融时报》记者,目前较难获取水电、税务等公共数据,“数据孤岛”问题制约着金融服务水平

《行动计划》要求提升数据供给水加大公共数据资源供给,在重点领域、相关区域组织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探索部省协同的公共数据授权机制。2022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指出,推动用于公共治理、公益事业的公共数据有条件无偿使用,探索用于产业发展、行业发展的公共数据有条件有偿使用。

“我国已出台相关公共数据开放制度,地方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持续增加,但公共数据开放仍然存在开放领域受限、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这在金融领域也较为普遍。”吴琦表示推动公共数据向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市场主体开放,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持续强化公共数据治理,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编制公共数据开放目录及责任清单,建立健全国家公共数据资源体系和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二是着力推动市场化运营机制,加快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探索,探索用于金融产业发展、金融服务的公共数据有条件有偿使用;三是进一步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健全政策法规和组织架构,保障公共数据规范有序开放共享。

刘典表示,为打破数据开放壁垒,需要构建具有高度安全保障的数据共享机制在技术层面,可以采用数据脱敏技术和加密手段,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共享的可追踪性和不可篡改性,建立有效的数据标准和接口,使金融机构能够安全、便捷地接入和使用公共数据。在政策层面,可以借鉴国际上成功的数据开放模式,通过立法与政策制定,确保数据流通的合法性与安全性。同时,允许在特定条件和规范下,对于金融机构有益且必要的数据,如企业经营状况和个人信用记录,进行有限度的开放。

此外,金融机构、数据供应方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如何确保公共数据在开放利用的过程中,各方权益得到平衡保障,提高数据开放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还有赖于各方努力和探索。朱克力表示,需加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合作,建立安全可控的数据共享机制。在“数据要素×金融服务”安排中,还要解决数据安全、数据质量、数据定价等问题。

03

数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迎来重要机遇

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深入推进,大力培育数商,健全市场生态,已成为市场共识。《行动方案》提出,到2026年底,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数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形成相对完善的数据产业生态,数据产品和服务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数据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

“数商”指的是以数据为生产经营关键要素的企业。据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此前介绍,数商企业分为服务型、应用型、技术型等三类。服务型数商通过探索可信流通技术,提供数据质量评估、风险评估、合规交付等服务,为数据供需双方提供可信的连接,推进数据高效地维护。应用型数商通过提供数据开发利用的工具、数字化转型服务等,帮助企业挖掘数据价值,将控制难点转化为新的增长点,将投入成本转化为新的利润来源。技术型数商促进数据聚集,通过帮助各类经营主体更好地采集、清洗、存储、传输和管理数据,让分散在不同系统平台的数据汇聚成标准化、可流通的生产要素,拓展数据来源,提升数据质量。

刘典表示,在业务运营方面,数商已形成相对完善的服务体系,服务范围涵盖数据集成、安全审计、数据咨询、资产评估等多个方面。数商以数据交易为核心,在提升数据流通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也积极推动了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拓展数据流通规模等。

然而,数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刘典坦言,“目前,市场高度分散,且部分机构在资金、管理、供应链和品牌方面的能力不足;信息不对称、标准化缺失等问题仍旧存在。”他表示,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有望吸引更多投资,从而支持数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进一步提高技术和服务质量。

朱克力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目前,数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在数据产业生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整体发展水平仍有待提升。未来,随着数据产业快速发展和政策支持,数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国际合作等方面会有更多可能性。

——END——



点关注不迷路,加星标更好找

近期内容 ●●

// 1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重磅文件,事关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6个要点详解 | 宏观金融观察系列

// 2

金融监管总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5地监管局出席并答记者问,10个要点详解 | 宏观金融观察系列

// 3

财政部重磅新规,8个要点详解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

// 4

8个要点读懂中央纪委公报,反腐重点领域:金融、国企、高校、体育、烟草、医药、粮食购销、统计……

// 5

2023人工智能大事件回顾丨中国AI政策篇

往期系列内容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加入全球政经观察员
加微信“x-923604517”拉你入群


 

刘典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战略与宏观研究项目主任《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总编辑

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经济、数字货币、网络与数据治理,国际政治经济学等。


个人专著包括《非常法史》、《法眼看民国》、《政策沟通:国际合作引擎》;参与编著《“一带一路”大百科》《读懂“一带一路”》《破解中国经济十大难题》、《中国改革大趋势》等。


在《中国金融》、《文化纵横》、《人民论坛》等核心期刊发表十多篇研究论文,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等数十家权威纸媒发表近百篇评论文章。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刘典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