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是创业邦推出的干货类栏目,旨在服务于繁忙都市下的职场白领、企业家、创投人士,成为该群体碎片化时代的充电站。
栏目以分享优秀书籍、电影、管理理论为主题,希望能够帮助你获取现学现用的足料干货、或是拓展视野的高倍望远镜、或是启迪人生的心灵药剂。
编辑:风间海色
来源:BBC StoryWorks、华为心声社区
11月22日,华为心声社区放出了与BBC StoryWorks合作拍摄的系列纪录短片《华为是谁》第二集:孤注一掷。
在第一集聚焦任正非个人创业经历之后,系列第二集内容将视角转向了上世纪90年代起步时期的华为,解读了作为一家长时间内目标都是“活下去”的企业,孤注一掷的华为究竟做对了什么,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前IBM供应链咨询专家Joseph Smith回忆华为天价聘请IBM进行管理培训
- 华为因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确立了走向农村,进行市场定制化的战略;
- 华为为了走向国际,学习先进管理理念,花费巨额咨询费向IBM“取经”,得以实现自身管理变革的经历;
- 华为受益于上述二者,最终实现原始资本积累,走向海外拓展的开端。
在本集纪录片中,华为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介绍,在刚刚起步进入通信行业的时候,华为面临的市场环境并不乐观:当时几乎所有的城市市场,都已经被国际上著名的通信公司所占领了。在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的压力之下,华为找到了他们眼中唯一利基市场:农村。但农村的条件比较恶劣,华为为此进行了大量个性化和客户化的开发创新,同时秉持着客户至上的精神,在基层获得了客户的认可。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教授David De Cremer谈起华为当时在农村为客户付出的服务,甚至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关于华为天价聘请IBM进行管理咨询的故事,已经流传相当广泛,在这次的纪录片中,前IBM供应链咨询专家Joseph Smith出镜回忆了当时的情形:
但事实上,IBM当时想错了。这或许恰恰就是将华为和其他企业区分开来的一场变革——Joseph Smith自述,后来他们发现自己实在大错特错,即便在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想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经验的,事实上也只有华为而已。但引进IBM管理经验,进行体系改革,在华为内部也并不是没有阻力的。当时有相当多员工和管理层并不希望让国外的公司介入到企业内部,但任正非坚持华为需要一个科学高效的系统架构,需要进行体系变革,引进曾经不具备的知识。1997年12月份,IBM将IPD流程(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一套可以将研发、市场、供应链、财务等等结合成一个团队进行开发的流程管理系统)介绍给了华为,任正非当即拍板,引进了这套系统。
任正非在讲到这一段历史时笑着说:那个时候IBM一个小时的咨询费是680美金,而他作为华为的创始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只有5000来块钱。
这些经历,奠定了华为与众不同的基础,自上而下地形成了华为独一无二的思维模式和企业文化。
但在2000年前后,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华为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危机,也迎来了或许是他们最大的一场机遇。
在对无线电网络架构研发的选择上,华为出现了判断失误。任正非坚持进行研发他们认为更加先进、更加有发展前景的架构,却最终和国家标准失之交臂,几乎错失了中国移动通信整个3G时代。任正非个人因此陷入了巨大的精神痛苦,几乎度日如年,患上了重度抑郁。他曾经提到,直到2006年,他才真正抛弃自杀的念头。
这段时间被任正非认为是华为的至暗时刻,在最近一年密集的采访中,无数媒体问及任正非目前华为的状况,任正非多次表示:曾经我们有过更难的时刻,实体清单并不是华为面对的最糟糕的状况。
但福祸相依,或许就连那时的任正非都没有想到,这场巨大的危机,同样是一场巨大的机遇——2000年,华为在中国市场发展受阻,转向海外拓展,奠定了华为在海外市场的地位。在任正非所认定的,更加先进的网络架构道路上一路研发下去的华为,多年后成为了5G的绝对领军者。
短片的最后,前沃达丰集团首席技术官Steve Pusey说:任正非有着极其坚定不移的决心,而他带领的这家公司似乎每天都认为自己随时会失败,因此近乎饥渴地追求着不断创新,以图存活下来。
视频来自:腾讯视频
如需更多消息,可前往华为官方版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