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瑞:管理科学博士的进阶之路 | Hey!毕业生
在这里成长,从这里启程
又一届同学即将毕业
我们与他们谈天说地
记录下一些
他们与复旦、与管院的故事
和对成长、对人生的感悟
Hey!毕业生
2023届博士毕业生
王德瑞
2023年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并不太轻松:这一年有许多城市的“博士、研究生毕业人数首超本科生”,就业挑战成为所有应届生不得不面对的课题,对未来职业方向的探讨也成了年轻人之间的热点。
但今年博士毕业的王德瑞并没有过多焦虑。在复旦管院的六年求学时光里,他早已养成了淡定乐观的心态。在他看来,稳扎稳打的每一步都有意义,与其惧怕“变化”,不如迎接变化。这是管院给他的底气和勇气。
今年也是王德瑞踏上教师岗位的第一年,深受母校“好学风”影响的王德瑞,决定将这一精神带到课堂上,影响更多的后来者。
“让数学经世致用”
本科旅游专业却深爱数学,而管理科学专业,“通过数学知识和经济学知识来助力企业管理提升”,既能满足王德瑞对数学的热爱,又能契合他对“经世致用”的追求。
2016年,王德瑞22岁。在南开大学旅游专业就读的他,因成绩优秀获得了保研资格。“选哪所学校、学哪个专业”成了他的头号大事。
因为喜欢数学,本科时期,王德瑞选修了数学作为第二专业,但在保研选择深造方向时,他有了不一样的想法:“纯数学的研究是以理论为主,离落地运用还有很大距离。而我更希望在数学和理论结合紧密的领域继续深耕,解决实际难题。”
于是王德瑞将目光投向了“管理学”方向。在他看来,任何想要创造出价值的公司,都会在到达一定规模后面临管理难题,数学恰好能用精细的方式帮助企业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去进行管理,实现从“管”到“理”的过渡,从而助力业务的发展。
就这样,他最终选择了复旦管院的管理科学专业。“通过数学知识和经济学知识来助力管理提升”,这既能满足王德瑞对数学的热爱,又能契合他对“经世致用”的追求。
2017年秋天,王德瑞来到复旦管院攻读硕士;两年后他凭借优异的成绩开启了硕博连读。
始终如一的热爱、学以致用的价值,这些都是贯穿王德瑞求学生涯的关键词,也是支持他不断稳健前行的力量。
“去实践中找答案”
“理论是一定存在最佳解法的,实际中运用的解决办法或许不是理论上最佳的,但我们是有能力提升其合理性的。”
谈及在学院六年的求学时光,最让王德瑞津津乐道的是这里科学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使是博士阶段的学习,其“实战性”也非常突出。
“为了培养契合未来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的课程设计包含了大量实践内容,以此来帮助学生走出‘空有理论,没有实践’的困境。”
王德瑞记得,入学后不久,他就参与了东航和复旦联合举办的产学研项目。东航是国运输量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每天载客量庞大,时常需要新增航班或遇到恶劣天气后恢复飞行的情况。这些都需要通过分析航线的特点去安排协调。此前大多由有经验的老师傅人工判断,在管理上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因此东航与管院胡建强教授展开合作,希望通过科学管理的办法来应对这一难题,提升管理效率。
作为新人的王德瑞被分到了一个重点小组,和团队一起负责利用仿真技术解决“航班恢复”的难题。这个问题不仅难在要通过大量数据准确预判航班是否可以恢复、什么时候恢复;还要基于航班的特殊性,兼顾安全等方面因素,考虑跨部门合作的种种状况。在经历数个月和东航反复确认、修改、调试的过程后,王德瑞和同学合作写出的程序最终被东航采用,放入了航班恢复的系统里,还申报了专利。
看到自己付出心血的成果能真正投入使用,帮助航司挽回巨大损失、降本增效时,王德瑞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也让王德瑞意识到“管理学”在理论和实际运用中的巨大差异:“理论是一定存在最佳解法的,实际中运用的解决办法或许不是理论上最佳的,但我们是有能力提升其合理性的。”
自此以后,王德瑞也养成了在思考一件事时“不但会关注效率,还会从管理和科学的角度去寻找平衡点”的思维方式。有时候和朋友们在点外卖或者使用某款产品的时候,他都会不自觉带入“审视”的视角,和朋友们讨论“是否有优化的空间,能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的学习过程除了给予王德瑞全方位的能力锤炼之外,更引导他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潜心治学”与“不止于学”
“你可以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对王德瑞而言,在复旦的求学经历更像是一段充满可能的旅程。
在进入复旦管院之前,王德瑞对“管理学”的认知其实还不够清楚。他知道自己想从事管理方向的研究以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却不知道该怎么入手。
在与导师吴肖乐教授深度交流之后,他得到了详细的建议。吴教授还让他“结合未来趋势”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方向。“这个过程就像是在做证明题,一步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合适的,理性的。”
“做证明题”的过程,也是王德瑞向内审视自己的过程。学院一贯提倡同学们互相学习,通过分享和碰撞来促进反思,探索“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时也鼓励大家“走出去”开拓视野,激发思路。
在学院平台及资源的支持下,王德瑞曾赴美国参加学术会议。在与学界、业界不断展开对话的同时,他渐渐发现并认可了自己对学术研究的热爱。“通过扎实的学术研究来影响行业发展,这正是我想要努力的方向。”
以“潜心治学”为目标的王德瑞,在复旦管院收获了“不止于学”的精彩。他担任过学生会主席,参加过篮球比赛,充分发挥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享受这段多姿多彩的求学时光。
对他而言,在复旦的求学经历更像是一段充满可能的旅程,“你可以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而他也渴望将自己的经历、思考与感受,传递给更多人。
成为教师,传承复旦精神
“我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复旦教会我的,远不止知识。”王德瑞相信,怀着心中热爱,坚持自我进阶,前路一定会柳暗花明。
“我很感谢复旦管院给予我的支持。”接受采访时候,王德瑞已经拿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聘书,即将启程去合肥任职。学术之路上跋涉至此,实现了“小目标”的他,感恩于管院带给他的宝贵成长。
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王德瑞坦言是因为自己在管院学习时深受兼容并蓄的复旦文化影响,并切身感受到一名好导师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做研究不同于应试考试,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者潜心去钻研,所以老师和学校的支持至关重要。”
曾经有一次,王德瑞在做一项创新研究时遇到了困难,一度陷入“到底能不能做出来”的自我怀疑中,甚至都想过放弃。正是导师不断给他鼓励,和他一起寻找解决方案,为他引荐可以提供咨询的行业专家……最终王德瑞顺利完成了研究并发表了学术生涯的第一篇论文。
不仅如此,学院老师们的贴心关怀也让王德瑞平稳度过了读博生涯中最难捱的时刻。“读博和做研究其实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王德瑞感慨地表示,“来自外界和来自内心的压力有时候会让人喘不过气来。”尤其是在看见昔日好友们事业蒸蒸日上、成家立业,而自己还未毕业时,对未知前途的迷茫总会让他陷入精神内耗当中,“这时候特别希望有个过来人能给我一些力量。”
而复旦管院有不少年轻导师都经历过相似的迷茫和煎熬,不吝以一个前辈的身份开导他。“有的导师也就比我大10岁,他们会站在更成熟的角度给我建议。”这让王德瑞倍感温暖,也备受鼓舞。
正因为有了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有了这样深刻的感召,性格开朗、喜欢交谈、乐于助人的王德瑞自然产生了当一名老师的愿望。“我深知好导师对学生的影响,更希望将管院这种对学生认真负责的精神传承下去。”
除此之外,王德瑞同样也被管院“求知务实、勇于开拓”的教育风格深深感染。在AI风潮席间全球引发热议时,王德瑞所在的团队已经针对AI进行了多番讨论,包括发展前景、实际应用等,“或许这些技术不是我们研究出来的,但大家都会去积极探索怎么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也是复旦管学院一直秉持的教学态度:对于年轻一代而言,教会他们在更迭的商业和科技浪潮里“求知”,或许比直接告诉他们更有价值。
得益于这种永远的“好奇心”和求知精神,王德瑞养成了对未来积极乐观的心态。就像这个夏天,当许多城市的应届生面临焦虑和沮丧时,王德瑞却显得格外从容。
“我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王德瑞坦言,科研之路布满荆棘,他并不知道这条道路到底会通向何方。“但复旦教会我的,远不止知识。”他相信,怀着心中热爱,坚持自我进阶,前路一定会柳暗花明。
2023,我们毕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