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协作河南:暴雨中的全民互联网救援

心系河南的 腾讯研究院 2021-08-01

2021 年 7 月 21 日上午 8 点 37 分,胡波发了一条微博:
“大家网络不好的时候可以记住这个古老的短信发微博号码:1069009009 ”
短短的几小时内,这条微博转发过万,24 小时后这条微博被转发了 3.2 万次。这不是什么实用小技巧,而是救命小教程。
此前一天,河南郑州遭遇特大暴雨,全省 89 个县(市、区)560 个乡镇超过百万人受灾。
与人员受灾对应的,是通讯基础设施的破坏,这让普通群众赖以发出求救信号的移动网络从 5G 跌落到 4G 再跌落到 3G,甚至变成若有若无的仅可通信信号。
这,便是微博“退化”回短信时代的原因,而这也成为了一种象征意义上的回归。
2006 年,硅谷创业者杰克·多西创办了世界上最早的微博客产品 Twitter,为了在那个没有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能随时随地发布消息,他将一条 Twitter 的长度限制在  140 个字母,刚好可以用一条短信来发布一条信息。
比起之后所有的互联网信息呈现形式和呈现载体,在极端情况下,一条微博的 140 个字刚好足以涵盖“我在哪”,“我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联系我”这些最为关键的信息。而短信通道的存在,更让那些失去网络信号的人得以发出自己的求援。
这些简短的文字,成为了协作河南救援的基础条件。

自发协作的千人志愿者团


7 月 20 日晚间,随着雨情的消息逐渐通过微博和短视频的形式逐渐在灾区以外发酵,众多文档协同工具都迅速发布了自己的救灾协同模板或专用通道。
当晚 20:57,家乡在河南的大学生 Manto 在腾讯文档上创建了在线表格《待救援人员信息》。截止到 22 日,这个文档更新了超过 450 个版本,浏览量超过 250 万次,保守估计数千名志愿者对文档做出了编辑。
文档也从最初的“待救援人员信息”,扩展到了“求助信息”、“避险地点”、“漏电地区”、“官方救援队信息”、“民间救援队信息”、“物资援助”、“心理疏导”、“医疗信息”、“给河南加油”等 20 个分表格,甚至衍生出了英文版本,由志愿者完成对核心信息的翻译。
在石墨文档、飞书文档、有道文档上,也都存在着类似的表格或文档,支撑着河南本地的信息大规模互换与对外界的结构性沟通。
这似乎并不是一个意外,因为比起其它媒介形式,文档仍是最易在互联网上传播且信息密度最大的一种形态。
以 Manto 创立的腾讯文档为例,该文档在 7 月 22 日上午(36 小时之后)导出后的 Excel 文件仅为 6.4MB,这大约与一个 25 秒的视频文件尺寸相当,但前者包含的却是整个河南最近更新的几乎所有救援信息。在 Manto 文档的修订记录里,可以看到许多人进来的第一目标,就是导出一份文档到本地。


文档类工具的另一个意义在于,与其它文字媒介产品相比,文档的可编辑、可互动性强,这是它跻身整场互联网救援中心位置的重要原因,这一优势让整个自组织的链条得以成型。
对于受灾群众来说,可能无暇顾及表格的分区、内容措辞是否得当,但在灾区外的志愿者,却可以及时将文档中出现的散乱信息整理到恰当的位置,为后续查询的受灾群众或援助组织提供便利。那些在文章开头提到的,散落在微博上、短视频平台上、微信和 QQ 群里的各种求助消息,也可以被灾区外的志愿者整理进文档中。
文档能够以 App、电脑网页和本地文件等多种形式打开、编辑、查阅、发送的特性,又让它为协作救援的后续环节提供了可能性。文档型产品几乎成为了这次河南救灾的互联网产品中的主角,也成为了信息中转的 hub。
而这种自组织形态,也帮助文档类工具自身更好地适应了救灾这一特殊场景。

在 Manto 创建的文档里,有一个子表格叫“文档修改意见汇总”,在这个表格里,许多素未谋面甚至连网络上都不是好友的人,正在将 Manto 的文档作为一个“产品”进行优化。
在这个子表格中,一些看起来明显有产品经理经验的人,在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推动表格的整体改进。子表格中的具体内容、原因、投票评星、回复、进度查询等栏目,事实上对应现实互联网产研流程中的“需求”、“需求背景”、“需求评审”、“评审结果”、“研发进度”。
他们研发的不是真正的产品,却在协同表格这一产品内,通过产品研发的方式让其他人分享和查询救灾信息变得更加顺畅。
这很难不让人想起科技评论人凯文·凯利在其 1994 年出版的《失控》中提到的,数千个玩家在一个体育场中通过举起不同颜色的牌子来控制一个名为“乒乓”的动作电子游戏,结果是在没有任何总协调的情况下,人们的成绩越来越好。凯文·凯利用这个案例在上世纪 90 年代预言了互联网时代大众自组织、自协调完成复杂目标的可能。
现在,基于云时代的在线文档,我们实现了自组织的协作,无数的人因此获救。

救援,在虚拟与现实之间


协作也许原本就是人类的基因。
从微博到在线文档,以文字凝结而成的信息之网,涌现出一种大规模协作的可能性。有的人上传,有的人获取;有的人组织,有的人据此展开行动。
但作为一种门槛较高的媒介形态,文字仍然有可能将一些人拒之门外。信息在其中传播,传递效率虽然不低,但有用对口的还是容易被湮没在信息洪流中。从一小部分当地群众和志愿者的反馈来看,在线文档的方式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体量过大是首要问题。由于汇集的信息过多,其中又包含大量的图片和二维码,致使文档在电脑端和手机端的加载速度都开始变慢,影响了有效信息的录入和获取。
其次是分页过多,二十多个不同功能的单元格分页,混之以不同时间段的更新信息、各种临时页,使得不熟练者很难快速从中获得帮助。在那份最大的救灾协作文档中,我们直接看到了“请勿使用筛选”的提示,而其原因是“很多人不会关闭筛选”。
筛选是电子表格中的一个重要功能,它可以仅呈现使用者想要的部分数值。但对于平时不熟悉在线表格和 Excel 的人来说,已被筛选后的表格如何复原成了一件难事。
在线文档以高效的方式快速汇集了信息,但却并不能满足所有人对灾情信息查询的需求。因为对大多数只用手机上网的普通人来说,他们需要的是更加直观、精确、易用的信息呈现方式。
因此,在线文档之后,信息像接力棒一样,被传递到更普适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中。各家产品的互助地图,就在这个过程中涌现而出。
地图是一种很特殊的技术形态。它串联起了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通过俯视的视角将城市空间抽象为二维地图,以此实现对现实世界的全景式建构。一个个数据标点,对应真实存在的道路与城市景观。地图成为了一双眼睛,很多时候,它决定着我们的视野边界。
同时,互联网又赋予地图以动态特征,它因此具备了空间性之外的时间性:随时更新,与现实保持同步。成千上万的景观,成千上万的人群,在地图类应用上同时在场。
这样的特性,让地图类应用在驰援河南的过程中发挥独特力量,也成为自组织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7 月 20 日河南暴雨之后,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腾讯地图等几款产品,紧急上线了相关功能。最先上线的是“互助地图”,比如腾讯地图的“互助地图”版块,上面包含郑州当地最新的市民互助点,并呈现了市民上报的救援地址、联系电话、受困情况等信息。通过对上报信息进行整理,互助点被分为“紧急寻人”、“协助撤离”、“需要物资”等点位。


要知道,这些信息都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利用地图可视化的特性,所有点位都体现在地图上,对应着现实中的地址。在更好地呈现救助信息的同时,也能提供指引,方便迅速定位。救援组织可以基于具体位置,通过一键导航,更快前往救助点施展救援。
信息上报渠道也被迅速打通。高德地图的“暴雨信息互助通道”、百度地图的积水上报功能、腾讯出行服务的“防汛信息互助专区”,都像信息的漏斗,聚合来自志愿者和受灾民众的信息反馈。
通过互助专区,志愿者可以上传可提供的帮助信息,民众也可以在信息广场寻找附近避险点、救援队电话,如果需要紧急救援,也能够迅速上报求助信息。
在这些地图 App 中,形成了从信息上报到救援指引的协作链条。借由一个个移动着的、或蓝或绿的地图标点所实现的,是人群与人群的协作,更是现实与虚拟的协同。

穿越视频:洪流、共情与共识


大范围的协作还需要共情的驱动。
在影影绰绰的蓝色应急灯光下,本应人头攒动的地铁车厢里,涌动着浑浊的水,乘客表情严峻地站在车座上,洪水在他们胸口起起伏伏,周遭一片死寂,人们在默默地等待救援。
7 月 20 日晚,一位不知名用户在快手发布的一段不到十秒的短视频,一下子把数以千万人推向了郑州地铁 5 号线的洪水现场。情感的激发,是整场远程大规模协作辅助救援的原初动力。
久居城市里的人,总会感觉洪水是发生在别处的事情。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笔直宽阔的柏油马路和飞驰而过的地铁,现代土木工程的奇迹构筑了我们虚假的安全感。
但只消一场特大暴雨,这种安全感就会灰飞烟灭。哪怕你远在千里之外吹着空调、吃着西瓜,这支令人过目难忘的视频就能把你“空投”到灾难现场,向你提前预演钢筋水泥丛林里的风险:地铁隧道会成为汹涌暗河,车厢也可以是夺命的水箱。
除了网友上传的现场视频外,7 月 20 日当晚,快手官方宣称开辟了多条用户互助通道,用户通过在快手搜索“河南暴雨”,即可发布求助信息。
抖音也开通了“河南暴雨互助”通道,方便用户填写救助信息。抖音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这条消息时,评论区第一条留言,就是一位网友转发的中原商贸城可以提供百人避雨的信息。
同样,在微信搜索框中搜索“河南暴雨”“郑州”等关键词,可以看到媒体官方账号在视频号直击郑州防汛一线的直播,也能根据微信梳理的时间线了解汛情最新信息。  


视频并非只为娱乐而生,但由于视频发布需占用更多流量、更大带宽,它远不如人们通过短信、微博、腾讯文档乃至地图 App 里上传呼救信息便捷。
不过,作为一种“热媒体”,短视频更长于制造“共情”。另一支由郑州电视台发布的热门视频,记录了郑州大街上的惊险一幕:“女子被大水冲走的一瞬间,大哥的一跃,让人泪崩”,配以《一百万个可能》的神曲加持,用户无不为男子英勇救人的提身而出感动,令浑浊的洪水中漂浮的不仅是车辆,还有闪烁的人性。
正是这些来自现场的一手影像,让更多人为河南“远方的哭声”而触动。不同文明中,都有关于洪水的传说和记忆,而在过去短短一个月里,从英国伦敦、德国柏林、荷兰林堡、比利时韦尔维耶到中国郑州,这些现代化的都市都经历了罕见的洪水侵扰,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之巨大令人哀叹。
世界气象组织近期表示,今夏极端洪水、高温和火灾与气候变化不无关系。近百年,与煤炭、石油的大规模技术开发相伴而来的,是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与此同时,人类又通过研发新能源技术来寻找一种更具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所以,在身处变化的十字路口,如何最大限度遏制技术的负面效应、放大技术的正面效应,科技向善无疑是最醒目的路标。
一部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与气候变迁共存共荣的历史,如果说在这数千年的浩劫、挣扎与奋斗史中能凝结出什么经验的话,那只会是“协作”。
这既体现为线上工具与线下灾区之间的无缝连接,也体现在洪水中人们亲密无间的互助,更应体现在应对气候变化各国需要拿出共同行动的决心。
不管是大草原上奔驰的史前狩猎者,还是 21 世纪的网民,对所有人来说,孤立和分离都将导致灾难,只有真正的团结才能维系当下与未来。

本文作者: 

腾讯研究院 Jeffrey 王焕超 周政华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