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洞穴!与华农教授一起探秘,发现“精灵”!
人物卡片
田明义,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访问教授(2000-2017),现兼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成员、中国昆虫学会甲虫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昆虫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天敌分类(步甲科、方头甲科)和洞穴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有专长,研究领域还涉及昆虫生态、果树、园林及林业害虫防治等。在步甲科部分类群的分类研究方面,近年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0
“梦”
#1
作为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系的教授,田明义与昆虫的结缘充满了偶然。
在八十年代初,考上大学绝不简单,算得上村里的一件大喜事。一开始,田明义只想学一个“清闲,能吃饱饭”的大学专业。实际上,他所学习、奉献一生的昆虫学专业并不清闲,却又乐趣无穷。
在攻读完昆虫生态学博士学位后,对大自然的情怀使田明义深感自己不该拘泥于实验室,华夏大地有万千昆虫正待探索。昆虫分类逐渐成为了田明义科研的落脚点。
田明义主攻的步甲,是在自然界生态平衡和害虫防治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类鞘翅目昆虫,其中很多类群我国种类特别丰富。例如,具有生态重要性和观赏价值,被称为“爬动的宝石”的大步甲属昆虫,全球已知近1000种,中国拥有其中半数以上(刚好500种,占51%)。
经10余年的努力,田明义已采集、收藏了300种大步甲。他与巴黎自然博物馆的同行合作,共发表了大步甲属昆虫34新种、67新亚种,其中有2个种类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
田明义热衷于野外考察和采集。近20年来,他平均每年有4个月的时间身处野外,采集步甲标本,南方很多高山和原始森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因低海拔分布的大都是已发现的广布种,田明义每次都选择海拔较高的山作为采集地。多数山区交通不便,需要在峰顶留下倒有啤酒的容器以制作陷阱,再支起帐篷过一、两个晚上等候收获。
标本采集也不是每回都会有收获的,有时与蚊虫亲密相处两天后,可能会发现陷阱仍空空如也。“早知道没虫子的话,不如把啤酒喝掉算了,满头大汗背上山还舍不得尝一口呢!”田明义打趣道。
时间走到2005年,时任世界银行生物多样性顾问的Tony Whitten博士邀请田明义参与世界银行投资的GEF广西洞穴生物多样性研究项目。
#2
探寻“洞穴精灵”田明义有一群“洞友”,他们中很多是 “中国喀斯特洞穴联盟”中活跃的成员。“我们做洞穴生物的人与探洞家不同,他们的目标是发现渺无人烟的地下世界,我们的着眼点则是在黑暗洞穴中生活的各类生物。”就这样,一群志在无人之境的年轻人、一位年过半百的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协力互助、信息共享,一同活跃于祖国大江南北的洞穴内外。#3
“不讲究”的快乐事业很多人会问田明义,为什么喜欢钻洞?田明义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发现洞穴生物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在田明义办公室的电脑里,收藏着他悉心整理的、精细到洞穴位置和探洞时间的洞穴生物照片:新羽化而出的步甲、有多条细长腿的马陆、透明且没有眼睛的盲鱼、误闯入洞的豪猪、绚丽如画的洞口植物、放线菌菌落和多样的洞穴真菌……以及光怪陆离、浑然天成的洞穴景观。
“其实很多景观图片都只是我用手机简单拍的工作照,更没有经过后期处理。洞里面就是这么美,只是很少有被看见的机会。”
洞穴于田明义而言,还有“秘密基地”的意味。
“有时候我会让学生们自由找虫子,我自己一个人则走到洞内更深的地方。”在远离喧闹的洞穴深处,找块大石头坐下,关掉头灯,将自己埋进洞穴深邃的黑暗里,静静地思考。
“那个时候会我觉得什么财富、地位、身份啊,都不太重要。我们做洞穴生物的,其实对吃住都不太讲究,只要能发现平时看不见的新东西,就很快乐、满足了。”田明义说。
在研究生贾鑫阳的眼里,田明义年轻依旧:“每次出差,田老师比我们还要激动,他带着我们从天亮跑到天黑,从山上钻到洞里,完全不见他累。”学生赵奕仍记得,在一次探洞中,田明义为了拍摄盲步甲,即便身上爬了许多吸血的蚋虫,他仍纹丝不动。
二十年里,田明义走遍了祖国河山,他曾在山西的万年冰洞里冰缝寻虫;也曾赤脚在冰冷的西藏高原溶洞中考察;两次造访全球容积第一大的洞穴“苗厅”……他把自己的见闻用图片和语言带到了华农的课堂上,受到广泛好评。
“我希望给同学们灌输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田明义说,“人类相对自然界来说很渺小,一只蚊子、一朵桃花,都可能比人类的历史久远。要用后来者的心态反思我们所做的事情。”
#4
研究洞穴生物,一场漫长的征程贾鑫阳读研究生才开始接触洞穴步甲。从前,他对漆黑的洞穴、神秘的步甲也有着天然的恐惧。真正“上道”后,他愈渐发现这是门非常有趣的学问,“如果你对生物感兴趣,这是一个好方向。洞里新奇的东西是平日见不到的,也等待我们去发现、揭露、展示给世人。” “做昆虫分类是三年才能入门道的学问。”而对于洞穴步甲分类,田明义足足花了六年才“入门”。对洞穴的保护也有待加强。洞穴生态系统本身就相当脆弱,挖一条隧道、开发一个景点,就可能对洞穴生态以及洞穴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被人为开发的洞穴,自然的美感没有了,洞穴生物也没有了,这些东西都回不来了。”
显然,这场漫长的征程,还有许多路要走。
今年,田明义就要从华农退休了。在退休规划里,他将回到贵州,重探那些儿时打闹过的洞穴,继续摸清贵州洞穴步甲的物种多样性。同时,田明义将编纂一本兼顾学术与科普的书籍——《洞穴生物》,记载并宣传那些生活在黑暗洞底世界的、鲜为人知的“洞穴精灵”。田明义将他的“退休”称作“退而不休”,将继续耕耘在洞穴生物领域。正如他的合作伙伴、法国的Louis Deharveng博士所说,“田明义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洞穴生物学家”。也有华农人勤勤恳恳的身影
在学校漫步时
你是否注意过身边这些奇妙的生物?你是否发现,它们神秘美丽的一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合作+1!
听,花开的华农,就是一首歌
在这里,华农成了“金字招牌”!
他,为了人民碗中粮,一辈子没有懒过……
责任编辑 | 费思迎审核 | 陈芃辰审定 | 郭灼
点赞☑️ 在看☑️
为华农教授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