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头号工程”打头阵!





助力“百千万”

华农在行动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2023年8月,广东启动实施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的“双百行动”,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农林类“双一流”建设高校,华南农业大学在服务“百千万工程”中如何当先锋、打头阵、创品牌、作示范?近日,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专访了华农党委书记李凤亮。作为“双百行动 高校担当”专栏的开栏报道,《农林类“双一流”高校要在头号工程中“打头阵”》今天(6月26日)刊发。


6月13日,华南农业大学(下称“华农”)召开2024年服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工作推进会,明确今年将推动实施“百千万工程”产业支撑行动、人才支撑计划、新型智库建设等十大任务。
就在前不久,作为“盟主”,华农还在河源紫金县召开了广东省“双百行动”乡村产业发展高校联盟成员大会暨现场会,发挥高校联盟连点成面的组团优势,推动“双百行动”走深走细走实。

“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农林类‘双一流’建设高校,也是广东省高水平建设高校,理应在服务‘百千万工程’中当先锋、打头阵,同时要创品牌、作示范。”华农党委书记李凤亮表示,华农以落实“双百行动”为重要切入点,精准服务头号工程,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贡献华农智慧和华农力量。

围绕“产业链”

  部署“创新链”“人才链”  

南方日报:在“百千万工程”这一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里,高校当何为?华农具体是怎么做的?

李凤亮:在全省加力提速推动“百千万工程”的全局之中,高校必须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将自己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转化为推进这一头号工程的实际行动。华农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和紧密联系“三农”的传统优势,把“人才链”建在“产业链”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聚焦“产业链”。我们与省内14个地市、16个县区及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科创平台54个,设立“永根科技站”66个。瞄准粮食等10个千亿级产业以及茶叶等数百亿级产业发力,组织科技特派员服务156个农业产业园。

其中,我们打造了一批特色样板:与广州从化区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助力从化获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与江门新会区密切合作,打造了新会区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与温氏食品集团签订了面向下一个30年的全面合作框架协议。

强化“创新链”。我们强化作物学“一流学科”建设,在水稻杂交制种、高产鲜食玉米种质创制、南方大豆精准育种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今年以来,我们先后成立了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南方大豆创新研究院,围绕节水抗旱稻选育推广和实施“北豆南移”提高大豆自给率等,助力国家粮食安全。

我们还建设了“广东省畜禽种质资源库”,合作组建了广东种业集团、广东畜禽种业集团,促进我省荔枝优质品种覆盖率从40%提高到45%,助力我省创优质香稻双季高产纪录,全年共推广新品种313个、新技术204项。罗锡文院士团队研发的水稻“无人农场”关键技术入选首批“十四五”高校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项目典型案例。

构建“人才链”。学校发挥人才优势,跟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共同组建乡村建设规划专家团队,高质量完成河源紫金县1个典型镇11个典型村的规划方案。我们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15个产业学院,设立农业硕士“兴农”创新班,组织师生开展“万人千村大调研”,还积极开展乡村振兴“头雁”及高素质农民培训,2023年共培训6000余人。4位专家获聘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决策咨询专家。

▲2023年9月21日,广东省“双百行动”乡村产业发展高校联盟正式成立。

南方日报:学校推进实施“双百行动”有哪些进展?

李凤亮:华农作为牵头单位,会同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与清远阳山县结对;会同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与河源市紫金县结对。

以“高校所能”对接“县域所需”,结对三方共同制定了实施方案校地成立结对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结对共建联席会议制度,制定短期和中期帮扶计划和实施方案,确定了服务乡镇、村庄名单和共建项目清单,服务对象涵盖“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村,共计25个村

学校自筹资金,设立“双百行动”产业支撑专项项目,围绕紫金蝉茶、紫金蓝塘猪、紫金春甜桔、阳山鸡、阳山丝苗米、阳山西洋菜等特色产业组建产业专家队伍,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

针对河源市紫金县首批典型镇村,我们和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组建了10支乡村建设规划团队约50人,对包括蓝塘镇和茜坑村在内的12个典型镇村,围绕其村庄建设规划、农房风貌规划编制、美丽圩镇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技术服务支持。近期,我们还主动对接,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乡村产业发展领域。

▲2024年5月10日,在广东省“双百行动”乡村产业发展高校联盟成员大会暨现场会上,华农发布“双百行动”项目成果。
南方日报:华农如何发挥学科建设和人才优势,推动学校师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李凤亮:我们组建了一支“科技尖兵”队伍,先后选派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轻骑兵等1900余人次,深入农业产业生产一线,助力破解产业技术发展难题,打造“永根科技站”,成为“专家团队+农业企业”的创新联合体。联合企业开展成果转化,如食品学院专家团队首次建立传统粤式焙烤产业现代化标准体系,打造“茶月饼”等十余个“食”字号特色品牌,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超50亿元。
我们还建设“科研高地”,助力产业发展。学校依托1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11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强与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并围绕“百千万工程”现实需求组织专家团队,撰写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
作为农科的“人才摇篮”,学校依托“新农科”建设,精心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本科层次开设“温氏班”“索菲亚班”“大北农创新班”等多个企业“订单式”培养特色班,设立农业硕士“兴农”创新班,并开展基层干部及高素质农民等乡土人才培训,培养一批“田秀才”“土专家”。

今年,我们还开展了“万名学子乡村大调研”行动,华农学生深入21个地级以上市的1000多个行政村,围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基层公共服务与创新治理等重要领域开展调研。

全面推进

  乡村产业发展高校联盟建设  

南方日报:如何真正让结对共建的工作成果形成长效机制?

李凤亮:作为联盟牵头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会同59家高校及科研院所,聚焦发挥高校优势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联盟真正“联”起来、“盟”起来、“动”起来

一方面,主动担当作为,全面推进乡村产业发展高校联盟建设构建规范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搭建全省服务“百千万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积极开展揭榜挂帅项目、特色案例征集研讨等典型选树培育活动。

另一方面,发挥科教优势,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思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并加大乡村振兴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和乡村基层人才培训,瞄准丝苗米、岭南特色水果、蔬菜、花卉、茶叶、家禽、水产、食品加工、农业机械等重点领域,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创新。

此外,锚定任务目标,建设一批综合性联盟实践基地和服务站点,探索多元主体、多方联动、多措并举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服务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选派跨领域、跨学科、跨学院的专家团队深入开展调研和乡村振兴前瞻性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南方日报:接下来有哪些部署谋划?

李凤亮:目前,华农已专门设立乡村振兴与社会服务处,还将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两院一中心”和永根科技站、产业服务站(牛哥驿站)、丁颖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等“两站三基地”的社会服务阵地布局,形成全链条的华农特色社会服务体系,整合全校资源,更好地服务“百千万工程”实施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围绕规划服务引领、乡村振兴人才提质、产业振兴科技支撑、绿美广东服务、乡村基层治理服务、乡村文旅振兴服务等方面开展六大行动计划,实现五大目标,包括打造高质量的发展样板,形成“点线面”一体化服务网络;打造支撑服务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科技队伍;构建支撑服务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源头活水”;打造基层治理和生产一线的高素质人才引擎;构建科技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后一公里“神经末梢”体系。

【案例】

人工繁育突破

紫金蝉茶量产瓶颈

华农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冼继东指导学生进行茶小绿叶蝉扩繁,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被虫咬过的茶叶,竟然身价大增!在河源紫金县,有一个有名的“土特产”——紫金蝉茶。从普通茶叶到珍贵名茶,关键就在一只小虫子——茶小绿叶蝉。

茶小绿叶蝉吸食过的茶树细嫩芽叶会产生一种天然芳香物质,由此制成的紫金蝉茶,价格与口感远超普通茶叶,是当地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但受制于茶小绿叶蝉的生物习性,紫金蝉茶无法大规模量产,长期只能“靠天吃饭”。

这一难题如何破解?在“双百行动”中,华农瞄准紫金县特色蝉茶产业,组建茶树育种、栽培、加工、植物保护等全产业链专家团队,创新性开展紫金蝉茶提质增效新技术的研究。

园艺学院李丹团队指导茶叶生产加工

其中,华农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冼继东团队取得了茶小绿叶蝉的人工繁育技术的新突破。目前团队正联合当地的茶叶种植龙头企业,通过人工调控虫口密度,摸索扩大紫金蝉茶生产规模的方法。

“我们在实验室成功建立了茶小绿叶蝉的室内繁殖种群,正在进行茶小绿叶蝉的扩繁工作,同时还在蝉茶基地设置了观测点,实现全年连续收集、记录茶小绿叶蝉田间生态影响参数。”冼继东介绍。

华农园艺学院教师李丹所在的茶学团队还通过选育高产优质茶树新品种、改进加工工艺、试种鼠茅草等方法,提高紫金蝉茶品质,降低茶园人工管理成本,建立生态有机的种植模式。同时,还在茶叶绿色栽培、精细加工和品牌打造等领域举办茶叶技术培训班,打造联农带农生产模式。

在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新征程中
华南农业大学
大有可为,也必须大有作为
未来,华农将按照
“县域所需,高校所能”的原则
继续为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注入新动能

▶ 往期回顾

▲ 多少分能上华农?官方报考锦囊来了!

▲ 关于华南农业大学,你还不够了解!

▲ 华农获4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来源 | 南方日报、南方+

初审 | 费思迎

复审 | 陈芃辰

终审 | 钟耿涛

分享↓点赞↓在看↓

助力“百千万”,华农在行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