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志勇的西藏:一半现实,一半神话

醍醐 来自喜马拉雅的礼物 醍醐 2021-02-11

这是来自喜马拉雅的

第 1044 份礼物


●●●


以下文章来源于:最后的秘境。



西藏,

如今是多少人的文艺梦,

是多少人的朝圣地,

但对于高志勇而言,

却是童年记忆中的月光星光,

照亮了他的梦想,

陪伴了他的成长。

那是一种放不下的执念和眷恋。


这一份执念,

从1976年的小小高志勇开始,

并在他第一次拿起相机以后,

就再也没有放下过。




高志勇的

前因,

是一半现实,一半神话的西藏山川、文化的滋养,

后果,

则是通过摄影艺术对西藏文化的还原和留存。



01.

雪域童年,高志勇的“高原照相馆”



1975年的5月,12岁的高志勇,

跟随父亲从物阜民安的天府之国,

来到山河壮丽却闭塞的高原之地:

西藏帕里。


这是一个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小镇,

与不丹仅一山之隔。


卓木拉日峰下的帕里草原

摄影:高志勇


在藏族文化和异域风光的包围下,

高志勇是一个懵懂而无助的少年,

因为不懂藏语,

他没有办法入学,

因为镇上唯一一所小学是用藏语教学。


于是他只能留在家里,

在父亲的指导下自学。

每天晚上,

父亲会为他安排好第二天的学习内容,

没有同学,也没有小伙伴,

在广袤的星空下,

高志勇的童年像寂寞的月光一样静静淌过,

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却静静地在内心回旋。



(高志勇 摄影作品)


经过两年自学,

高志勇完成了高中的全部课程。

并形成了本分而寂寞的性格,

但仍然有着明亮的少年心性,

在那片粗粝的高原上,

他也和小朋友们摸爬滚打的打过架。


到了15岁的时候,

高志勇正式参加工作,

在亚东县的粮站当一名会计。

他开始利用各种机会到拉萨和日喀则买书。

读书,成为他生活中唯一的乐趣,

内心对外界的向往像有了翅膀,

带他飞越喜马拉雅的群山。


(1980年,16岁的高志勇和他的父亲)


有时候他也画画,

县里的干部去世了,

他就把一寸的小照片画成一张大的遗照,

供前来悼念的人们瞻仰和缅怀。

一张画纸,

一面是生死无常,

一面是少年对于影像懵懂而纯粹的敏锐。


直到后来,

高志勇第一次拿起了相机,

像是遇到了一生的法门,

让他深深地爱上了摄影。




(高志勇 摄影作品)


他的第一台相机,

是国产海鸥4A双镜头相机。

也是这台相机,

开启了他的摄影人生,

并且在西藏高原之上,

拥有了自己的“照相馆”。


他开始用相机拍摄身边的人,

记录西南边陲人们生存状态的一个侧面。▼


1988年,扎什伦布寺展佛结束后,参加展佛的僧人们站在展佛墙顶抛洒糌粑起到吉祥。


2005年,嘎洛寺金刚法舞


但当时在亚东那个偏远的小镇,

既买不到胶卷又买不到相纸,

高志勇只能在每两年休假回四川时,

从省下的路费和工资中拿出几十元钱,

在成都买些胶卷和相纸带回去。

后来他又买了一台理光5相机,

胶卷大部分是用电影胶片自己分装。

冲胶卷没有显影罐,

他就用盘子装显影、定影和清水,

晚上在房子里手冲。


这个小小的“照相馆”,

成为高志勇在工作之余最重要的爱好,

陪伴他从一名客居的少年,

一路从会计、县宣传部长、旅游管理干部、秘书,

到科技管理者、研究所长。

也是因为摄影,

让他贴近了西藏的人文和信仰,

成长为一名说着流利藏语的“老西藏”。



02.

西藏&摄影:一半现实,一半神话





“青藏高原的高山圣湖间,遍布着如白居寺般的神域,西藏的人们一半生活在现实中,一半生活在神话中。柏枝燃烧的香烟,虔敬的等身长头,转世活佛的佛仪,佛僧、佛乐、佛像,形象描绘出佛界之庄严神秘。”

——高志勇





在高志勇40年的摄影生涯中,

他将镜头对准了藏民的生活、文化娱乐、自然风光,

这是西藏与他镜头中一半的现实,

生动、鲜活、自由、豁达。


而另一半的神话,

则是他镜头的触角所抵达的,

那些藏族的绘画艺术、宗教信仰等广泛领域,

形而上,无穷极,

藏着一个无垠的世界。


而神话与现实,

互相支撑、构成了西藏独特的文化、和生活形态,

也影响着高志勇的摄影创作。




行走在西藏的现实之间






从童年拍摄的人物肖像开始,
到藏地自然风光,
再到后来成熟的西藏生活实录:《巴定记忆》。

高志勇始终把自己融入人世与大自然,
像等身长头,
匍匐至无限贴近真实的西藏。


【人物肖像作品】



西藏这片土地之上的人民,

是西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他们身上,

最能看到信仰的力量,

和璞玉一般的人性。

高志勇的镜头,

将老西藏质朴的人格和环境融为一体。


1985年,西藏拉萨哲蚌寺的一位老僧。


1986年,雅鲁藏布江上的船夫。


2003年,朝圣纳木错。



【自然风光作品】



长河落日,风吹草低,

高志勇对羊八井草原的黄昏情有独钟,

这里的的每一座雪山、

每一块草地、

每一座寺庙他都非常熟悉。


通往羊八井草原深处的路

摄影:高志勇


刚开始摄影的他,

总喜欢在黄昏时候,

背着相机来到这里拍摄。

结束以后,

他就找一块小溪边的草地搭好帐篷,

然后拎一瓶白酒就着风干牛肉,

喝的晕晕乎乎以后,

钻进帐篷里听着溪流的声音入睡。


以旷野为床,以星空为被,

这些山川草木,日月星辰,

陪伴了高志勇所有的孤独、成长、和乐趣。

也让他遇到了很多可爱而真挚的朋友。


(高志勇 摄影作品)


他曾经在拍摄夕阳下的羊群之时,

遇到牧民打马而来,

勒马横到他面前,

蛮横地向他索取费用,

“一只羊一块钱!”

看着眼前浩浩荡荡走过的羊群,

高志勇霎时懵了。

经过一番理论,

牧民撂下威胁的话语,

骑马回村喊人去了。

高志勇趁势开车留了。

但谁也不曾想,

曾经剑拔弩张的冤家,

后来再相聚时竟是好友的表弟,

相逢一笑,

成为了要好的朋友。


(高志勇 摄影作品)



西藏生活实录:【巴定记忆】



《巴定记忆》

是高志勇驻村工作半年期间,

与乡亲们朝夕相处,

一同生活和劳作拍摄下的作品。

巴定海拔4100米,

干旱缺水,土地贫瘠,

牧草稀疏,交通闭塞,

不通电话。

全村42户人家,共325人,

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里的贫困落后慢慢地终将被改善,

但西藏乡村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

以及藏民们的平和、友善、宁静,

将永远活在高志勇饱含情感的镜头之中。

▲2014年9月26日,巴定村秋收第一天,57岁的尼珍老人在收割后的地里捡拾收割机遗失的麦穗。这里贫瘠的土地加上粗放的耕作方式,每亩地的青稞产量也就350斤左右,每一穗青稞都显得珍贵。


▲2014年1月13日,天已经黑了,58岁的西洛和一起去朝佛的伙伴们依然兴致勃勃地让我给她们拍照片,她们中有的老人家已经微醉,在慢速快门中恍惚着。这时,村里的孩子们也纷纷过来凑热闹,10岁的次央今天跟着奶奶一起朝佛去了,鲜艳的藏式皮袄在画面中十分突出。

▲2014年1月29日,今天是日喀则藏历新年的除夕夜,村长阿琼家团聚吃“古突”。“古突”是藏历除夕夜必备的一种面粥。藏族腊月二十九吃古突以示除旧迎新。突巴团里分别包有石子、辣椒、羊毛、木炭、硬币,代表“心肠硬”、“刀子嘴”、“心肠软”、“黑心肠”、“发大财”。日喀则藏历年其实就是西藏农区的新年。以日喀则为代表的后藏广大农区,以每年的耕作时节来确定新年时间,避免节日和耕种相冲突。




一半“神话”:西藏壁画,藏传佛教兴衰的伤痛






有人说,

喜马拉雅山的隆起,

是为了

迎接佛陀的诞生。

世界的最高处,

传承着关于宇宙的终极秘密。


(高志勇 摄影作品)


十二岁的少年,

在这片土壤上野蛮成长着、学习着,

同时也对这里的文化与信仰,

产生了深深的敬畏与热爱。


于是,在后来的十多年里,

高志勇奔波了万里路,

历尽了风霜雨雪、风餐露宿,

像一名苦行僧,

踉跄在那些古老的寺庙中,

拍摄西藏的壁画。

意图通过镜头,

替西藏的文化和信仰,

进行记录和表达。


(高志勇 摄影作品)


回想起当年,

高志勇总说自己是幸运的,

因为体力足够胜任繁重的拍摄,

而壁画也是呈现一种更加完整的状态,

除此以外,还有众多朋友的帮助。



但我们更要明白,

拍摄壁画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

当年坐着货车一路奔波劳顿下来,

高志勇常常被厚厚的灰尘蒙住,

整个人像一尊只看得到眼睛在眨巴的泥塑。


除此以外,还需经过持久的沟通和斡旋,

取得寺院管理机构的认同和协助,

才能入寺拍摄。

其次便是对体力和设备的考验,

在海拔4000米的地区,

每天手持沉重的大画幅相机,

拍摄1000—2000张照片,

而这些每一张照片,

还要经过后期繁复的整理和拼接,

这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高志勇尝试过意象拼贴的方式,

让现实和佛教世界交叠。▼






尝试过壁画本身的拼接,

变换着斑斓的色彩,

揭示佛界中的无相和幻化。▼




还尝试过主体与背景时空的错乱、破碎,

用密实的影像来表达虚无。▼




西藏石刻创意。▼




他虽不是佛教徒,

但始终试图借助佛教文化和摄影,

表达内心的无上禅意和哲思。


“在电脑前整理壁画时,看着拍摄时的碎片逐渐拼接成完整的画面,那些经由照相机放大的细节呈现在眼前。面对这些来自悠远岁月的智慧和艺术之美,我倍感幸福。


西藏壁画中描绘的无论佛菩萨境界还是世俗百态,无论庄严与悲欢,无论幸福与苦难,都像一场人生修行,给我以启迪,让我通过对西藏壁画的一点点解读,反思多年的人生之路。


我知道这距离觉悟和明了还远之又远,但源于壁画的开示,我看到了曾经愚钝又自以为是的自我,虽然已日薄西山,但我依然深感庆幸,心怀感恩,感恩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绘就这些壁画的先贤们。”


——高志勇



2019年,高志勇作品入选《秘境PHOTO》“百人百幅摄影名家影像收藏计划”。

 

《托林寺黄财神》

尺寸:1000 × 1000 mm

版数:100

制作工艺:艺术微喷 / 手工藏纸


了解“百人百幅”,点击这里:《秘境PHOTO》“百人百幅摄影名家影像收藏计划”,第一季名家名作首发



在寺庙里,在那些斑驳久远的壁画中,

佛祖菩萨们垂目的慈悲,

怒目的威严,

引导着高志勇找到了

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尽管相比于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

藏族传统文化在藏历年、望果节、雪顿节、赛马会,

等传统节日中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

现存珍贵的西藏壁画,

也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但西藏壁画,

作为我国继敦煌壁画之后保存最为完整的壁画艺术珍品,

仍在加速消亡。



“西藏壁画系统记录了藏传佛教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发展历史和仪轨,也记录了西藏各个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系统地记录了西藏近千年时间跨度的民俗文化和藏民族生存状态的轨迹。这些壁画主要分布在沿喜马拉雅山和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古老寺院之中。


但如今,这些精美的壁画,正在慢慢被酥油灯的烟雾熏染,被朝圣者虔诚的额头磨损,被善意的保护损坏。”

——高志勇



因此高志勇在创作以外,

还试图建立西藏壁画图像数据,

这些年,

在把有价值的壁画基本拍完了以后,

他还坚持到一些规模不大的寺庙慢慢去拍摄。

希望将更多藏传佛教文化保护起来。





高志勇的镜头,

就是藏传佛教兴衰史中,

那一页页绘声绘色的图谱,

记录下了辉煌,

也记录下了悲鸣。



“西藏壁画的拍摄阶段已基本完成,这只是壁画摄影的初级阶段,后期拼接、处理、解读等等,是更浩大的工程,需要更多喜欢西藏壁画、且具有深厚西藏文化素养的朋友们参与进来,共同完成这项保存西藏壁画艺术,传承和发扬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工程,最终形成完整的西藏壁画数据库、藏纸制作的西藏壁画限量版摄影作品,藏纸为载体的西藏壁画系列手工书和与之对应的出版物。”

——高志勇


高志勇的犟是什么?



高志勇的犟,就是他所说的:“西藏壁画拍摄20年时间于我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对于西藏壁画拍摄、整理、保存这项工作来讲,仅仅是一个开头。


前路漫漫,我将继续前行,直至生命终点。这是我的使命、我的福报,命中注定。”




醍醐《壁中圣境》西藏壁画影像精髓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


醍醐君与高志勇老师合作

制作了一批西藏壁画高清复制卷轴

详情敬请添加醍醐君微信

回复“壁中圣境”了解


醍醐君微信(tihhoshanghai)



【大犟,不是一般的酱!】


           

更多犟人故事,关注“最后的秘境”




【相关阅读】


高志勇:他走上壁画拍摄的十年孤旅

高志勇:西藏圣境,亦真亦幻

你见过凌晨四点半的大昭寺吗?

千尊药师佛,守护逆行者!

从未有人这样画风马

西藏最威猛的护法神



点击卡片即可转至购买页






点击“阅读原文

寻找来自喜马拉雅的礼物



秋季招聘 | 加入我们,让世界遇见当代西藏!

查看醍醐开放职位


醍醐艺术中心·拉萨

拉萨市仙足岛环岛南路 0891 6626599

醍醐艺术中心·上海

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30号(衡山路口) 021 63152563

醍醐古城店·拉萨

拉萨市大昭寺八廓街转经道东街13号 0891 6500134

醍醐衙门店·拉萨

拉萨市大昭寺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口 0891 6831926

醍醐古树店·拉萨

拉萨市大昭寺八廓街旁拉让宁巴古院口 0891 6549551


点击在看,分享给更多朋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