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老照片穿越橘子洲大桥46年光与影,这里有长沙人永远的乡愁……
橘子洲大桥
即“老长沙”口中的湘江一桥
既是这座城市最繁忙的通道
也是在外漂泊的长沙人永远的乡愁
01
80万人参与耗时1年建成的湘江一桥
橘子洲大桥,“老长沙”口中的湘江一桥,是连接长沙东西两岸的第一座大桥,于1971年9月正式开工,1972年9月30日建成通车,该桥全长1250m,全桥21跨。自建成以来,橘子洲大桥一直是长沙最繁忙的过江通道之一。
<< 滑动对比1986年和2018年航拍长沙一江两岸 >>
橘子洲大桥从长沙河东五一大道的主城区,如一条彩色的长虹,跨越橘子洲,飞架湘江两岸,沟通城乡,让历史跨进现实走向未来。从湘江一桥到五一路,完整地见证着改革开放前后的长沙历史,《长沙晚报》记者跨越四十年的影像记录,一组组老照片向我们细述着背后蕴藏的改革开放身边故事。
1971年9月6日,连接长沙市主城区和溁湾镇的第一座湘江大桥正式动工修建。图为湘江一桥吊装现场,桥拱采用三段式焊接工艺,做好模具后吊至桥上焊接而成。
湘江一桥是在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下,长沙人民用“人海战术”建成的全国最长的双曲拱桥,仅有组织地参加义务劳动、不领工资的群众即出动80万人次。
湘江一桥是目前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的双曲拱桥,1972年夏日的施工现场,众多市民自发前来参与大桥建设。
1972年,大桥建设工地上,长沙市民纷纷前来义务帮忙挑土运石。湘江一桥于1971年9月开工修建,到1972年国庆便竣工通车,前后只用了一年时间。
1972年9月30日,湘江一桥建成通车,大桥上彩旗招展、通车典礼盛况空前。
1972年9月30日,湘江一桥正式通车,长沙东西两岸从此拥有了便捷的过江通道。
在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之际,这座长沙“幸福桥”也因“双曲拱桥温度应力的设计方法”等三项成果,获得1978年湖南省首届科学大会奖、1980年第一届国家优秀工程设计奖等诸多奖项。
<< 滑动对比1986年和2018年大桥引桥 >>
02
长沙人的日常生活因桥而改变
改革开放之初,湘江一桥作用突显。当时长沙汽车西站设置在湘江大桥西头的溁湾镇,从1979年起开始,从宁乡、益阳、常德等处开向西站的客车上满载着开放搞活、包产到户的农民带向城市的农副产品。
<< 滑动对比1983年和2018年从河西远眺河东 >>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第一个春天,桥头的西长街成为长沙市宣布开放的第一批四个农贸市场之一,成为长沙第一个吹响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经营号角的农贸市场。这里的生活像被按下了“快进”键,小贩吆喝出的“热饭热菜,呷哒赶快”的促销声,顿时蔓延向长沙各处农贸市场。
1979年4月12日,湘江一桥桥头的西长街农贸市场,人头涌动,改革开放后,西长街农副产品市场率先成为长沙第一个吹响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经营号角的农贸市场。
随着西长街农副产品市场的红火,围绕桥头五一西路片区先后又形成了太平街干货市场、下河街糖烟酒南食批发市场、桥头小商品市场等三大市场,湘江一桥桥头周边也成为各类小贩的聚集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湘江一桥变得车流繁忙。上世纪80年代,通行的以货车和公交车为主,如今,大型货车早已限制上桥。建设之初,湘江大桥原设计为每天的车流量为5000台,如今,高峰期一小时的车流量就超过了5600台。为了优化行车舒适性,提高结构安全性,46岁的橘子洲大桥即将进行提质改造。
<< 滑动对比1984和2018桥上通行的车辆 >>
1984年湘江一桥的交通工具通以货车、公共汽车和自行车为主
03
围绕着大桥46年的变迁记忆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桥头市场逐渐繁华后,人们往返马路两头,严重影响城市交通安全及交通运输效率。1984年2月28日,太平街横跨五一路的人行天桥竣工。这是长沙市第一座人行天桥。2000年前后,五一路拓宽,太平街人行天桥才予以拆除,改为地下通道。
1984年3月1日,湘江一桥东头的五一西路,长沙首座人行天桥五一路天桥建成投入使用。
1984年12月8日,长沙轮航客运码头开业。为市民往返湘江两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1981年3月25日,河西溁湾镇北侧的汽车站停车场,连接起宁乡、益阳、常德等地的客运交通。
1977年6月29日,为了保证大桥的安全,长沙市建筑公司的护桥民兵骑着单车准备巡逻。
五一西路,不只有各类商贸在市场上的喧嚣,这里还有一家能代表我们这座省会城市“高雅”文化的剧院——湖南剧院。改革开放后,湖南剧院在春节前经常会推出音乐会和花鼓戏演出,特别受到长沙市民的欢迎。
我至今仍记得1979年春节,父亲带着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我前去观看,有轻音乐同时又有花鼓戏演出的“春节联欢会”。我记得湖南剧院门前人潮汹涌,门口站着很多高价寻求“退票”的市民。据当时的《长沙日报》报道,这一年春节的音乐晚会,场场爆满。至今我仍记得现场演出的头一个节目是国内知名乐队演奏的《春之声》。
1979年,湖南剧院经常会推出音乐会和花鼓戏演出,特别受到长沙市民的欢迎。
记忆中,当我走出深夜的剧场,听到不远处长沙码头传来的春天的汽笛声,这声音仿佛催促着每个人加速登上这列时代的列车,沿着改革开放的轨道轰隆隆铿锵行进,向着人们追求的幸福生活。
从一桥开始,湘江长沙段已建成十一条过江通道。横卧湘江之上的现代化桥梁越建越多,风格各异的桥隧与名城风姿日渐融为一体。此刻,清爽春日的华灯初上时分,从岳麓山俯瞰城区,湘江两岸鳞次栉比的广厦中,万家灯火逐一点亮,橘子洲上流动的灯带与桥面川流不息的车灯交相辉映,一幅集山、水、洲、城于一体的繁华都市图景跃然眼前。
2018年3月27日,桥头以北西长街旁,一座座高楼林立而起,成为城北的商业集聚区。
04
记录者说
□邹曙明(原长沙晚报摄影记者):
橘子洲大桥建成通车前,过江的惟一选择就是坐轮渡,当年从蔡锷路上岳麓山拍一次照片往返需要将近4个小时。
大桥动工开始近一年的时间里,我近50次骑着单车去工地拍摄记录大桥建设进展。如今,坐车从橘子洲大桥上经过,欣赏着流水缓缓的湘江两岸风景时,回想当年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上,每天都有上千市民自发前来帮忙挑土运石子,可以说,湘江一桥是大家通过肩挑背扛手提的劳动集体修建出来的。
1975年9月,本报记者邹曙明在长沙街头采访拍摄(照片为摄影班学员拍摄)
来源丨长沙晚报(图 /罗杰科 黄启晴 邹麟 余劭劼,文 /任波,老照片 /邹曙明)
编辑丨刘树源
值班主任丨黄飞武
为日新月异的大长沙点赞
360°VR俯瞰湘江一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