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古神话与当代叙事

朱大可,苏丹 四面空间 2024-04-21

点击关注四面空间

《浮生若梦》,陈流作品▲



/“人类文明的狂想曲”

朱大可先生是本人仰慕已久的当代文学家,第一次读到他的文章是在2005年黄珂先生家自办的读物《黄客》之中,我被这种狂放不羁又逻辑缜密的文风所打动。后来又读了他写的《流氓的盛宴》、《记忆的红皮书》,这两本现当代叙事的系列散文集既让人产生酣畅淋漓的快意,又感到隐隐作痛的惆怅与失落。由于对书名的误解,那上下两卷的《华夏上古神系》放在案头竟一直没有翻阅,这一搁就是十几年。

后来读了余世存先生的《非常道》才恍然大悟,如今像他们这样犀利的文人许多也改变了攻略,假历史、神话、民俗叙事而藏锋芒,历史的推演、民俗的生动、神话的浪漫引人入胜,最终图穷匕见,一种更加深刻的批判露出来本相。《华夏上古神系》大致也是如此,但其谱系之宽阔、计划之宏大令我惊愕不已。朱大可先生在此的书写交叉了考古学、语言学、生物学、人类学和图像学等领域,荟萃了各路学术精英的尖端成果,然后以自己的逻辑推理、想象力和叙事能力逢山开路 遇水填桥,把间断的线索修复,把散落的碎片拼合。

这部假说不仅胆识过人,敢于单枪匹马挑战主流的定论,如长坂坡中的英雄,几进几出于千军万马围合的壁垒。同时这部假说广罗物证,辑集多种学说,使之相互指正,为我们勾勒出一条历经几万年的人类文明香火传播的路径,令人耳目一新。

本次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组织的学术沙龙,有幸邀请到朱大可先生对此书的核心内容做一次概要性的阐述,并和现场的观众朋友互动、答疑解惑,是一件令人难忘的事情。更重要的事情是,朱老师的假说凭借他非凡的想象力,给我们还原了一部有关人类孜孜不倦的漫长的全球化历史,他精彩绝伦的文字为我们造型了历史、地理紧密交织的恢弘画面。

——苏丹

2019/4/26晨于清华园



 朱大可先生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讲座现场





主要内容

●一、朱大可:《中国神话的全球性基因》

●二、对话:苏丹&朱大可

●三、观众提问


一、朱大可:《中国神话的全球性基因》

(以下内容精选自朱大可先生于清华艺博的演讲)

要点

1.早期的全球化和世界体系
2.神话的全球化
3. 丝绸之路:器物和技术的全球化

4. 自我封闭后的塔斯马尼亚效应

5.中国神话的四次大焚毁

6.三星堆文明意味着什么?

7.博物志《山海经》是上古全球贸易的证据

1.早期的全球化和世界体系

这几年有关神话的话题逐渐热起来,有一段时间大家对神话都不感兴趣,觉得这是小儿科。小时候大人们用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小故事来对付我们,让我们像精卫那样去复仇,像愚公那样去移山,像夸父那样去追日,这其实是在挑拨我们跟大自然的关系,是有严重问题的。我们对神话的理解,往往陷入非常幼稚的认知状态。朱大可先生讲座现场

好在最近这几年,《山海经》被重新认知了。前阵子好莱坞华纳公司推出了《神奇动物在哪里》第二部,《山海经》中的神兽驺吾在里面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这说明《山海经》开始成为西方电影工业讲述神话的重要资源宝库,它已经被提到全球性的认知和运用的日程上来。今天我们不妨来说一说,包含在《山海经》里面的,当然也包含在其他神话里面的中国神话的全球性基因。

《山海经·海内北经》:" 林氏国 ,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又作驺虞zōu yú古之仁兽,非自死之兽不食。

《神奇动物2》中圈粉无数的神奇动物,中国神兽“驺吾”(Zouwu)

在讲全球性基因之前有一个基本事实,我们必须重新梳理一下。第一个就是早期的全球化和世界体系问题。世界各国学者已经有一个共识,就是从远古时期到上古时期,我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全球化过程。全球化并不是近现代才有的现象,而且上古的全球化跟今天的全球化没有本质的区别,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变量。上古全球化需要上千年乃至上万年的时间,而今天,一条新闻的全球化可能只需要几秒钟。

首先值得谈论的是智人基因的全球化。一个BBC的纪录片讲过,当时就是两三百个来自中南部非洲的智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利用红海水位急剧下降的时机,越过了红海;等他们过去之后,红海潮水又涨回去了,这下回不去了,没有办法,只能继续往前走;向东而行,迎着太阳升起的地方,于是到了中国。

我们不妨把它看做是一个巴士模式:这些智人到了美索不达米亚之后,全体下车;待了一阵子以后,其中一部分人不喜欢这个地方,于是上车继续向东;到了波斯和印度再次全体下车,然后又有一些人不满现状,继续上路往东走,其他人则留在印度;继续东行的这批人到了越南,在那里遇到太平洋,所以只好转向,北上进入今天的中国广西一带,然后向全中国扩散。要知道,东亚地区是仅次于非洲的最好的生物避难所,气候宜人,物种丰富,具有极大的生物多样性,这也是吸引大量殖民者不断从亚洲西部向东部移迁的重要因素。随着这种不断东进的过程,他们就这样成了中国人的祖先。

智人基因的全球化▲

在这之前,我们一直是认北京猿人为祖先的,这个事情现在有几个说法。一个说法是,北京猿人虽然发明了火,但还是没能扛过漫长的第四纪冰川,全体被冻死了。另一个说法是,北京猿人在自相残杀当中死掉了,因为北京猿人是食人族,他们除了狩猎,还互相残杀。第三种可能是北京猿人被入侵的殖民者智人干掉了。那么北京猿人有没有跟智人发生杂交呢?现在的DNA学研究还没有提供这方面的证据。这些年来,每年都有新的生物学证据出现,不断地更新早期的证据。原来说非洲智人和尼安德特人没有杂交,现在发现有轻微杂交,这意味着少数智人没有遵守纪律,跟他们的敌人尼安德特人苟且了,而且还留下了“作案”的证据。

苏丹拍摄▲

在人种的全球化过程中,语言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过去一直认为,人类语言的诞生,大约是距今两万年才发生的事变。但后来发现,语言在智人走出非洲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有一个新西兰的语言统计学家,统计了全世界几百种语言的音素,发现就在智人走出来的地点,就即南非一带,有一个部族叫布须族,它的音素有141个。而到了中国,汉语里的音素是32个,再到南美就只有11个了。由此可见音素在不断丢失,而这个丢失的现象,从反面证明了人类是从非洲走出来的,同时也证明语言在非洲就已经诞生了。

音素数量世界分布图(资料来源:《自然》杂志)▲


 

2.神话的全球化

人类为什么需要语言呢?那是因为人类出现了信仰,需要跟神沟通,这种原始宗教推动了语言的诞生。我经过长达20多年的研究发现,全世界古老文明的神名,它的词头,无论是元音还是辅音,几乎都是一样的,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日常生活语词在移民过程中,往往因地制宜,不断发生改变,但神的名字因为被尊崇,所以改变就会延缓。位于词头的那个音素尤其慢,像钻石一样,历经上万年的打磨,长久不变。

神话的全球化▲

举个例子,全世界的水神都是“N”这个发音打头。中国水神的典型代表就是女娲,包括易中天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女娲的“女”是对神的性别界定。错了!“女”跟性别没有关系,“女”是一个发音,是水神的音素标记。埃及水神叫努恩、苏美尔水神叫尼拉赫、阿卡德水神叫纳木、希腊水神叫涅柔斯、希伯来的水神是挪亚、阿拉伯的水神叫奴海、印度的叫那伽。

地区

中国

埃及

苏美尔

阿卡德

希腊

希伯来

阿拉伯

印度

水神

女娲

努恩

尼拉赫

纳木

涅柔斯

挪亚

奴海

那伽

[na-krool]

Nun

Nirah

Nammu

Nereus

Noah

Nuh

Naga

大母神女娲画像(赵闯绘制)▲

努恩 Nun▲

第二,全世界的地神,名字的词头要么发“G”,要么发“K”。比如说中国的地神,最典型的就是共工。但是共工一直被误认作水神,而且把发动洪水的罪责推到他身上,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冤案。共工最重要的贡献是改变了世界的结构,使得固定不变的日月星辰开始星移斗换,河水从内陆流向大海,整个僵硬的世界变得生机昂然,充满变化。共工显然是人类家园的塑造者,这是它的功绩,而不是他的罪恶。中国还有一个著名的地神叫“鲧”,他手里有一个息壤,也就是能够生长的土壤,这是典型的地神标记;鲧的儿子就是伟大的治水者禹,上古周朝时期的发音叫“GA”;禹的儿子叫启,上古音叫“KI”。这三代人的名字的词头全部是“G”或者“K”发音,可见这是一个典型的地神家族。

共工怒触不周山▲

鲧▲

大禹治水▲

关于日神,我们都知道山海经里有帝俊,还有太阳女神羲和。但帝俊后来被儒家世俗化了,他的名字叫舜。英文的太阳叫SUN,全世界的日神,不是“S”当头,就是“H”当头。我研究发现,舜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日神的非常精妙的寓言。让我们来看看,舜的家庭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其实,我觉得它很像是一个男版的灰姑娘故事。舜从小就被后妈打压和迫害;他的父亲叫瞽叟,是个瞎子;他的母亲叫壬水,代表北方寒冷的水系;他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象,代表着太阳照射下的阴影。这几种黑暗势力联合起来,打击日神。

再说日神诞生在什么地方呢?说是他母亲吞下了彩虹,之后将之生在一个叫“虚”的地方,这不是地名,而是北方七宿之一。冬至那天,这个虚宿就会出现在正北方,代表着黑暗的终结和一年阳气的开始,这是太阳的重新诞生和抬头之地。在周围一片黑暗的情况下,舜有没有自己的助力呢?当然有。有四个女人在帮助他,其中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是当时国王尧的女儿。皇和英都是阳光灿烂的意思,她们是日神的最好的助手。他还有两个妹妹,分别叫宵明和烛光,一个代表夜晚黑暗中的光亮,一个代表夜间的火把。她们发出的光亮虽然比较微弱,但好歹都是对日神的一种支持。由此可见,这些人的名字全部是隐喻,并非一个偶然的现象。伟大的日神在黑暗当中,在妻子和妹妹的支持下,不断昂扬的向上升起,破除黑暗,赢得人们礼赞。最后他摆脱了黑暗的家庭,成为国王和一代贤君。

这样一个小小的寓言故事,除了向我们证明中国神话和历史传说里隐藏了大量密码,还向我们证明:日神舜是世界神话体系的一部分,它名字的发音特点与其它地区的日神是一模一样的。比如苏美尔的日神叫莎姆舒、阿卡德的日神叫沙马什、罗马和北欧的日神叫索尔、印度的日神叫苏里耶。S和H还可以对转,舜在先秦的发音是H。

地区

中国

苏美尔

阿卡德

罗马/北欧

印度

日神

(帝)俊

莎姆舒

沙马什

索尔

苏里耶

【-sluns】

Shamshu

Shamash

Sol

Surya


 沙马什 Shamash▲

索尔Sol▲

苏里耶  surya ▲




3. 丝绸之路:器物和技术的全球化

除了人种、语言和神话的全球化,我们还能观察到器物和技术的全球化。在苏美尔最早出现的青铜技术,在一千多年后被全球化了。还有俄罗斯草原上被驯养的家马,拉上了马车,开始向全球扩散。在商朝的时候,这两种技术都传播到了东亚地区。由于马车的出现,全球化的时间被加速了。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交通工具是骆驼,最开始是单峰骆驼,后来发展到双峰骆驼,之后又发明了驮货的架子,可以承载更多的货物,为早期全球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工具。从农业技术的角度看,小麦随全球化而来的,中国人原来是不种小麦的,中国东部的东夷人种植水稻,中原这一带种植稷米,即今天的小米。后来小麦进来了,优化了我们主食的品种。全球化过程中的交通工具 ▲

通过这样的全球化过程,世界体系被建构起来。中国既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全球化的推动者。全球化与中国密切相关的两个最重要的物品,一个是彩陶,一个是丝绸。在彩陶的世界体系里,中国人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全世界的彩陶,甘肃马家窑是巅峰之作。但它跟西亚的彩陶,互相之间是有交流的,纹饰和器形都非常相似。现在还不能完全断定到底是谁拷贝了谁,我们只能说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的。而中国陶工的水平更高,所以我们宁可相信,中国在彩陶文化的全球化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就是丝绸。但是丝绸并不是张骞在汉代出使西域才出现的,中国丝绸在南方早就开始有了。中国最早的丝绸营造基地在哪里?在四川的成都平原,它出产的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蜀锦。公元前一千年,中国商朝的丝绸已经出现在埃及了,上个世纪末在埃及古城底比斯法老身上发现了一片丝绸,来自中国。丝绸是一种蛋白质,非常难保存,只有木乃伊技术才能保存它。由此我推测,丝绸之路应该在公元前1500年就已经形成了。对于这个问题,我在跟很多搞历史的朋友们进行探讨的时候,最后都会觉得非常崩溃,因为他们永远在跟我讲距离的问题。从埃及到成都平原,如此漫长的道路,交通工具这么落后,怎么可能发生这种交流呢?对此,我只能说:你这也太小看古人了。佛教怎么进来的?这么大老远的,人家还不是传进来了?敦煌石窟是怎么出现的?达摩是怎么传经的?玄奘又是怎么取经的?我看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唯一的问题是时间。

丝绸之路 ▲


4. 自我封闭后的塔斯马尼亚效应

毫无疑问,文明是在这样一种互相学习、开放吸纳,当然也包括互相征服和冲突当中建立起来的,没有任何一个文明是在闭关自守的情况下维持下去的。人类学家曾经对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进行了研究,它是一个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岛屿。七万年以前,智人进入到了澳大利亚主岛和塔斯马尼亚岛。主岛和外部是有交流的,所以当18、19世纪早期殖民者进去以后发现,澳大利亚主岛的土著还是保持着相对较好的状态的。但是塔斯马尼亚岛上的人退化到了什么程度呢?早期他们能够使用弓箭,能够狩猎,能够打鱼;但是等到19世纪,他们丢失了制造石斧、长矛和弓箭的技术,连打磨骨针都不会了,也不会打鱼,就会在海滩上捡贝壳。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塔斯马尼亚岛的极其封闭,然后出现了严重的退化。考古学家把这种文明逆行现象,叫做“塔斯马尼亚效应”。它向我们证明,任何一个文明也好,任何一个文化也好,一旦陷入自我封闭的状态,就一定会衰退和死亡。过去我们一直被告知,中华文明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没有任何外来影响的情况下,被血统纯粹的北京猿人后代创造出来的。不知道你们今天是不是还会相信这种神话?



5.中国神话的四次大焚毁

回过头来讲中国神话。今天的中国神话呈现出一个让我们不太愉快的碎片化的状态,出于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它经历了多次的大损毁。当然其他文明神话也经历过焚毁,但是都有一个重新发现的情况,比如希腊神话,它是被重新发现的。在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人们发现了古希腊的文本,通过一些阿拉伯学者重新翻译,希腊神话从尘土里被发掘出来。那中国呢?很可惜,没有经历过这样一个状态。反而因为四次焚毁而变得高度碎片化。

第一次是周灭掉商,在民国初,关于这次大焚毁有过很多讨论;第二次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为防止孔子这样的人老拿周礼去教训他们,干脆把周朝那些仪轨、典籍、历史和神话全部烧掉;第三次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但当时的秦始皇虽然焚书,却还是在皇家图书馆里保存了一些孤本,主要是为了垄断知识;可惜之后项羽火烧咸阳三个月,连这点残留之物也被付之一炬。

焚书坑儒 ▲



6.三星堆文明意味着什么?

用焚烧的方式消灭敌人的文化,最好的实例就是三星堆遗址。三星堆遗物的焚烧是有计划有规划的,不是一种随便的焚毁,而是经历了一次有组织的、精心策划的仪式。这是一个什么仪式呢?一般来讲就是新的统治者征服了旧王国的时候,他要把前朝所有跟神相关的器物全部焚毁,以消除它的神力,以免它死而复生,卷土重来。汉人有一种习惯叫挖祖坟或者挖龙脉,跟这个是相同的道理。

三星堆还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证明,第一个证明就是三星堆是华夏文明和外部文明之间发生关联的重要证据。整个三星堆文明是一个外来的插片,跟本土没有任何关系。虽然里面也有一些来自中原的青铜器和玉器,但那都是贸易的结果。最重要的是,三星堆的器形跟中国本土的完全不一样,很容易能看出它们的区别。还有就是青铜的成分,中原的青铜器是铜锌锡三元配方,里面还有百分之零点几的锌,但三星堆的青铜器是不含锌的,说明它的技术可以把锌从铜里面分离出来,这就连今天都很难做到。还有一些器物是焊接出来的,用的是何种焊剂,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可见它的冶金技术,已经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这些细节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它不是中原殷商文明的派生物,而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发达的技术体系。据说三星堆帝国的影响力一直达到印度,所以在三星堆里发现了大量印度象牙,还有印度洋深海出产的齿贝,这种齿贝是用来做货币的,所以又叫做贝币,这毫无疑问是丝绸贸易的结果。后来在云南和缅甸又发现了象牙和贝币,所以,从四川经云南到缅甸和印度,这条南方丝绸之路已经被完全证实。

除此以外,我们在这个遗址里发现了来自埃及的一尊神像,这应该也是贸易的结果。要知道,贸易都是双边的,我们输出了丝绸,却也运回来青铜技术,还有遥远的神话。这个小神像后来被人认出来,发现他就是埃及侏儒神贝斯。他是战神和性神,脸长得很丑,罗圈腿,喜欢把两手放在膝盖上。既然有了神像,那么神话一定也会随之进来,这是完全符合逻辑的事情。

那么,是不是三星堆的商人自己跑到埃及去的呢?应该不是这样。在上古时期,主要的贸易方式不是“直接贸易”,而是接力赛式的,历史学家称为“间接贸易”。三星堆帝国所能企及的范围可能就是到印度东海岸,整个印度大陆是由印度当地人来主持的,然后他们再运到波斯,然后原始波斯人又接过了这个棒子,每一个贸易段落都有自己的掌控者。而每一次转驳都会发生提价,所以到了埃及、希腊和罗马,丝绸就变得极其昂贵,价格翻了上千倍,只有国王和贵族才能消费得起。

贝斯(Bes):古埃及侏儒神。战神,性神,分娩和家庭保护神,常常被人描绘成丑脸,戴羽冠,蓄须,大耳,罗圈腿,喜欢把两手放在膝盖上的小矮人。 ▲



7.博物志《山海经》是上古全球贸易的证据

三星堆不是全球化的孤证,我们还拥有一个重要的文献证据,那就是《山海经》。过去大家都把它当做奇谈怪论,看着玩玩而已。鲁迅写过,他家的奶妈给他讲山海经,也就是三哼经,即哼哼三下,乐上一乐,也就完了。但随着年龄增长我才发现,《山海经》不只是神话和传奇,还是世界贸易体系的一个重要证据。

因为有了全球性贸易,有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商人、旅行者和士兵,他们各自说出自己的见闻和道听途说。这些破碎的小道消息混杂在一起,由《山海经》的作者集结成册,变成了一本全球博物志和大百科全书,所以它的形态是典型的碎片式拼贴。因为来自不同的讲述者,所以都是碎片,而且会有所重复或自相矛盾的地方。


《山海经》中的神兽 ▲

举几个例子。关于非洲,《山海经》描述了赤道沙漠效应,说寿麻这个地方“正立无景”,也就是太阳直射而没有影子;“疾呼无响”,在酷热的沙漠里喊,声音会变得非常微弱,非常精准地描写了热带沙漠的物理现象;“爱有大暑,不可以往”,是说那个地方实在太热了,你们可千万别去啊!这是去过索马里的旅行者告诉我们的见闻。

关于美洲,上个世纪就有一个美国人在研究《东山经》后惊讶地发现,它跟美国中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四条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动植物情况,以及山与山的距离基本吻合。

关于南亚印度半岛,《山海经》里出现了大量关于反踵国、交胫国、柔利国、儋耳国的记载。所谓反踵,山海经插图描写的是脚后跟朝前的怪物。但你只要换一种思维,把反踵视为脚后跟朝上,一切就迎刃而解了,那是典型的盘坐姿势。交胫国也是,是双腿交叉叠在一起;柔利国描写人的骨头特别柔软;儋耳国耳朵特别大,这些难道不都是对印度瑜珈术士的精准描述吗?

印度瑜伽术士 ▲

关于澳洲,《山海经》里有一种动物叫夔,《大荒东经》里形容它“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形容它只有一条腿。但我认为这是对澳洲袋鼠的描述,上肢因为过于短小,就省略掉了,而下肢从侧面看,也就只有“一足”。还有另外一种生物叫鵸鵌,说它善笑。全世界只有澳大利亚有一种鸟叫笑鸟,喜欢在黄昏的时候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笑声。

 ▲

还有《山海经》描写钟山之神,名曰烛阴,眼睛睁开的时候是白天,晚上闭上的时候是漫长的黑夜,吹气为冬,呼气为夏,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极夜和极昼现象。赤道的有了,北极的也有了,美洲有了,印度也有了,这是什么状况呢?难道说中国人很牛,当时就跑遍了全世界?要么就是外星人把这些知识传授给了我们?比较合乎逻辑的是,在一个全球化的体系当中,有一位或者几位中国人,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水手和移民者的所见所闻。

还有就是《山海经》里关于洪水的描述。袁珂先生在他的《中国古代神话》这本书里,翻译山海经的描述说,女娲这个神太伟大了,她死了以后,肠子都能化成十个神灵。对于这种翻译和解释,我实在是一头雾水。肠子是一种比较脏的脏器,它居然变化成为神灵,这是对神的极大侮辱,完全不符合宗教思维的基本逻辑。但你要是换了一个字,这段记载就全部讲通了。“肠”字在甲骨文里跟“船”字的形状非常接近,很容易被混淆。我据此推测,这里的“肠”就是船的误解,所以我重新翻译了《大荒西经》:

“有神十人(诺亚家族),名曰女娲(诺亚)之肠(船),化为神,处栗广(寒冷空旷)之野(大海),横道(涛)而处(漂泊)。”你们看,这不是一个完整的诺亚方舟神话吗?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山海经》也收录了希伯来的洪水神话传说。

《旧约-创世纪》中的诺亚方舟插画:该故事与中国女娲传说基本一致。 ▲

我坚持认为,《山海经》不仅是神话志,也是全球地理志和博物志,这是它最重要的属性。那些妖魔鬼怪,有些是真实存在的动物,比如说它描写的夔和鵸鵌,还有“见人则眠”的犰狳,那其实是美洲负鼠,被追急了就装死。这些各地的珍奇动物,经过反复传播后会产生变形和放大,最后变成了“妖魔鬼怪”。

山海图 ▲

最后我要说的是,就像《神奇动物在哪里》那样,神奇动物就在中国,或者就在中国人书写的全球博物志里。所以,我们应当从《山海经》出发,重新开始我们的神话之旅,开始我们的民族精神复兴之旅,并且重启开放、吸纳和改造提升的历史传统。通过复兴上古神话,不仅回望瑰丽的历史,而且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二.对话:苏丹&朱大可

苏丹:朱老师把《华夏上古神系》这本书给大家作了一个提纲挈领的介绍。我记得2008年左右我买过朱老师的书,先是《流氓的盛宴》,后来又看了《记忆的红皮书》,后来还买了《华夏上古神系》,最近一直在看,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太大了。读完以后,我跟很多人交流。他们说:“朱大可先生在构建一个非常宏大的理想。”。后来我问知识分子北野,为什么今天没有神话了?北野说:“启蒙以后,人们过分痴迷于理性和实证,慢慢削弱了神话本身的魅力”。我认为朱老师是一位文人,他写诗歌、也写散文,同时,他也做跨学科的研究,涉及到地理、宗教、图像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我觉得在他的研究中,想象力一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他看到无数碎片化的图像和证据,把这些碎片联系到一起,勘正谬误,是需要想象力的,比如他描述《山海经》,《山海经》就像一把折扇,其实折扇中间有很多裂隙,是难以弥合的东西,但是我觉得朱老师在试图弥合“裂隙”。想象力之外,在推理过程中又需要逻辑思维。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有个北大文科的毕业生,在网上很活跃,叫“智情真人”。他看了我发的信息,给我解读了一下。他说:“逻辑是什么东西呢?修辞是什么东西呢?想象是什么东西呢?诗歌是什么东西呢?皇帝新衣就是修辞,说出裸体就是逻辑,逻辑出轨就是想象,想象成文就是诗歌”。

朱老师非常简明扼要的谈了神话的全球化,那么,朱老师,您能不能对神话进行一个概括?或者说神话在历史上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当时这些非洲智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越过了海洋,那他们靠着什么样的信念?这个时候神话对他们有什么作用?

朱大可:神话本质上是宗教的产物。中国文学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诗经》,一个是《楚辞》。《诗经》中的神话因素不多,但是《楚辞》的内容大部分是祭祀时对神说的祭辞。屈原不是一般的官员,屈原姓芈(Mi),楚国的贵族大多是芈,而凡是“M”打头的,全部出身祭司。古代中国人称为“麻葛”或者“穆护”,这两个词出自古波斯语,都是用来描述祭司的,后来成为全世界称呼祭司的共同语。屈原就是一位大祭司,所以才会写出《九歌》这样的祭辞。屈原的《九歌》非常清晰地表明,文学起源于神话,而神话则起源于宗教信仰,当时的楚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所有的贵族都兼有官员和祭司两种身份。屈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品叫《离骚》,它的话语方式,跟拜火教的经典《阿维斯陀经》,几乎一模一样。但我们现在把屈原当做诗人,把《九歌》和《离骚》当做文学,这其实并不符合历史的真相。先秦以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战胜了一切,政教分离开始了,神话被道教接管。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神话在人们精神生活里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朱大可 

苏丹:在您的研究里,最有力的证据源自现代科技的发展。过去说什么都是一家之言,因为历史已经经过了几万年的演变。所以朱老师的研究里借助了很多遗传学的知识来佐证,比如遗传学发现人类的祖先都是非洲智人。那我就有一个疑问,同一个祖先,为什么差异这么大呢?比如布须曼人,他们身材非常矮小,大概一米四几,但是非常能跑,擅长狩猎。那现在到了北欧,荷兰的平均身高都到一米八以上。中国人的差异也很大,山东人就高一些,湖北、四川人就矮一些,这个能做一些解释吗?

朱大可:人类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就是因地制宜,根据地理和气候的状况来进行自我进化。原来法国历史学家伊波利特·丹纳,写过一本《艺术哲学》,他发现地理对人类容貌、习俗和审美趣味的重要影响。人长期待在非洲面对酷热的阳光,为了防止汗腺和皮下血管被太阳光灼伤,皮肤中可以吸收紫外线的黑色素含量升高,自然就变黑了。为了隔离阳光直射,头发也卷曲起来,同时形成一个隔热的空气层。相反,高纬度的民族,因为空气寒冷,必须把鼻道变得细长,使空气进去以后能在长长的管道里加热。当然,这是一个生物学方面的话题。

苏丹:我和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一直有合作,他研究宇宙和暗物质,他说生命是宇宙中极为偶然的事。那您从神话的角度,如何看待这个事情呢?

朱大可:我个人感觉,人类一旦诞生了,他就不再是偶然的。正如苏丹老师的介绍,我是做当代文化研究和批评的,同时也做更古老的东西研究,比如神话。大家会觉得你有点精神分裂,这两个东西根本不搭嘛!但其实我看它们最搭了,它们彼此构成了一个衔尾蛇式的闭环。为什么说神话是最古老的,同时又是最当代的呢?为什么今天好莱坞整个娱乐工业都是靠神话支撑的呢?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这是因为神话里表达了人最本始的欲望,而这种欲望是永恒的。比如说今天电影和文学里最大热的灰姑娘的故事,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当下的社会结构决定了我们置身于一个生存有难度的空间里,我们要从这个环境里脱颖而出,摆脱困境,就像舜和灰姑娘那样,在各种后妈式的虐待里成为胜利者,这个叫做人生逆袭。只有这种故事能够鼓舞我们,点燃我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欲望。周星驰拍了《美人鱼》,在此之前当时中国的电影票房一直很低迷,到他那儿突然一个飞跃达到33亿,我想就是这个原因。灰姑娘的故事是亘古不变的,神话超越了漫长岁月,提供了故事原型,满足了我们的欲望,给了我们最古老的动力。《山海经》也是重要的神话原型,是我们梦想的内核,成为叙事学和图像学的灵感源头,为今天的娱乐工业或者文创产业,提供了永恒的素材。

《新贵系列》57x75cm 纸本水彩,陈流作品 (苏丹收藏)

《千里眼与顺风耳》80x60cm 布面油画,陈流作品 

《怪兽大对决》108x78cm ,陈流 陈序(儿子)合作 ,纸本水彩▲

《寺魂》200x100cm 布面油画

苏丹:最近《山海经》有开始升温的迹象,新的《山海经》绘本出来后,我也买了一套。我觉得人的生命过程中是需要神话的。您书里谈到了集体无意识这件事情,能不能讲讲集体无意识和上古神话的关系。

朱大可:集体无意识是荣格提出来的,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他认为很多人,出生在不同的家族,来自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但他们的欲望和做出来的梦是一样的,这就叫集体无意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跟心理师聊过天,他们经常会用希腊神话来做解释,这是弗洛伊德建立的临床心理学传统。人的基因里有一种文化记忆,也叫集体欲望,可以通过不断的积累,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然后在我们的梦境、叙事和话语呈现出来。这种东西叫共时性文化,全世界都是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就是欲望的共同体,或者叫集体无意识共同体。

我的《华夏上古神系》跟荣格的观点有一点不同,我认为有一部分东西是集体无意识造成的,但还有一部分是传播造成的。比如青铜器,青铜器是苏美尔人发明,但我们也有这个,这是集体无意识的结果吗?当然不是,这是传播的结果。所以人类的精神活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共时性的,也就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另一种是历时性的,也就是传播的结果,两种方式叠加在一起,形成文明塑造的两种基本力量。

苏丹: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对历史感兴趣,对我们的文明感兴趣,对神话感兴趣。这是国家进步的象征,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朱大可:年轻人有些观念,深受教科书的影响,很难摆脱,但是很多年轻人在不断追问,试图探究华夏民族精神、华夏历史的起源。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观点是互相矛盾的,但这都没有关系,百家争鸣嘛。胡适原来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现在就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在做研究。我觉得这还是很有前途的,我现在不仅自己写给成人看的研究文字和小说,而且还以工作室的方式,组织青年作者去进行少儿神话文学的创作。用神话跟历史进行对接,跟未来对接。无论如何,神话都是文化复兴的起点。




三.观众提问:

观众提问:非常荣幸参加这个活动,我是非专业人士,一直对神话特别感兴趣。我觉得神话是非常有意义的,尤其是对少儿灌输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对于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有深远意义。我很想让朱老师跟我们讲讲“炎黄大战”。

朱大可: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炎帝是东夷人的精神领袖,是火神。黄帝是地神,是来自西部游牧民族,双方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两次大战都是发生在河北山西一带。争抢的不仅是地盘,更要紧的是盐。为什么呢?因为东夷族控制了渤海湾的海盐资源,而盐在当时是重要战略资源。中国两千年的专制史,其实就是盐铁控制史。第一次炎黄大战以后,信奉炎帝的部落联盟失败了,但他的集团里诞生了一个新的联盟领袖,那就是战神蚩尤,隔了一百多年以后,他重新跟信奉黄帝的部落联盟对战,双方打得非常惨烈,最后以蚩尤战败而告终。

关于蚩尤的下场,后来我们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黄帝四经》里找到了答案。里面提到黄帝把蚩尤抓住以后,首先是把他的头发割掉,当时割掉头发是对人极大的羞辱,把头发挂在旗杆上升起来,叫做蚩尤旗,然后又把他的头割下来。再把他的皮扒下来蒙在木板上,让士兵进行射箭比赛。然后又把他的胃充气后当球踢,网上有人说这是世界足球的起源。这样做他还不解气,当时流行一种酱菜叫苦菜酱,黄帝下令把蚩尤的肉剁成酱,混合到这个苦菜酱里,逼着大家吃。你们可以看到,在黄帝的性格里有游牧民族的那种残酷性。我个人非常同情蚩尤,他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然是一位伟大的战神。他死了以后,他的部族逃到了南方,成为三苗和九黎的先祖,被他们祭拜。但在中原地区,他是一个失败者,是炎帝族最痛苦的记忆。

黄帝、炎神榆罔(蚩尤)画像((朱大可工作室绘制,林伟斌执笔)

观众提问:我想从人和自然角度来看华夏上古神话,比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您觉得华夏神话中人和自然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朱大可:这三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在跟自然对抗当中人的渺小和无力。愚公到最后是因为感动了天帝才把山移掉了,如果没有感动呢?一个农夫和他的家族,能够挖掉大山吗?当然是不可能的。这个故事里天然包含了很大的悲剧性,它促使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是人定胜天的那种革命方法,还是顺应自然的那种道家方法?这三个神话强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人无法胜天。如果从这里顺势利导出人和自然要和谐,不要鲁莽地对抗它,我觉得就非常好,因为这就是道家精神。这种精神是今天我们重建跟大自然和谐关系的出发点。为破坏和征服自然,我们已经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如果继续在教科书里强调人与自然的对抗,我觉得是很有问题的。当然,每个人都可以从这些故事里得到自己的启迪。神话是开放的,它没有固化的结论。

观众提问:您刚才讲到蚩尤被“三苗”祭祀,但是“三苗”传统纹样和装饰又大量出现洛书河图的纹样,您能不能跟我们讲讲?

朱大可:这是作家阿城的观点。他认为在原来商的青铜器上有饕餮纹,这个传统在苗绣里保留下来了,所以苗族继承了商的文明。那么饕餮纹又是什么呢?阿诚的观点是,它是天极星的一个对称性图像,表达古人对天极星的崇拜。但我个人的看法,饕餮纹表达的可能是我们目前还不太知道的天神,你们可以在良渚神徽里可以看到他最早的图形。我甚至认为,饕餮纹表达的可能就是少昊,或者是少昊的神兽坐骑。我相信再过两年,我们会有一个比较满意的研究结果出来。当然,阿城的这种探索,也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倾听。

饕餮纹 ▲

良渚神徽▲

云南苗族在基督教堂唱赞歌

观众提问:非常感谢朱教授今天晚上的讲座,博大有趣。我问一个小问题,据我过去的理解,中国的神话人物有些人面兽身,和埃及的人物形象正好相反,是兽头人身。您提到神话全球化,希望从这个角度再多讲一些。

朱大可:埃及神话有没有对中国神话产生影响?完全有可能。我正在研究少昊神话。曲阜那里有一个少昊陵,形状是金字塔,是中国唯一一个金字塔,说是宋代建的,但是宋代是重建的,在这之前是个什么来历?完全不知道。山东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方,今天这个地区的DNA调查,发现出土的2500年前的人骨当中,欧洲人的成分很高。山东人的确与众不同,高大白皙,美女如云,中国的主持人、演员很多都出自那个地方。历史上,日本人、德国人都觊觎过山东,除了地理位置以外,为什么呢?我看过日本人写的一本书,对山东人评价最高,所以他们要争夺青岛。这又是为什么呢?很简单一个道理,航海如果过了马六甲以后,顺着东南季风和北太平洋环流往北走,山东是一个非常好的落脚点。所以远道而来的水手会在那个地方上岸定居,跟当地女人结婚生子。少昊的神话可能就是这么带进来的。埃及有一个太阳神叫拉(Ra),是鹰头人身,他有一个后代叫荷鲁斯(Horus)。少昊很有可能就是这个荷鲁斯。少昊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年轻的荷(鲁斯)”。我们今天还讲太阳金乌,太阳里面有一只鸟,日和鸟二重性,为什么?太阳和鸟是什么关系?最早的关系是谁建立的?当然是埃及神话。只有埃及神话强调了日神和鹰形象的合二为一。我一直猜测,少昊神话是跟埃及神话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相信,中国神话是一个熔炉,中国文化是一个杂交的文化,它既不是“西来说”能够讲清楚的,也不是“本土说”所能讲清楚的,它是一个开放的、反复吸纳融合的,同时又对外输出的这样一个复杂的文明共同体。

拉(Ra),是古埃及神话中的太阳神,被视为正午的太阳▲

荷鲁斯(Horus),是古埃及神话中法老的守护神,王权的象征,同时也是复仇之神。▲

太阳金乌,金乌太阳的别名,也称为“赤乌”,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之一。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红日中央有一只黑色的三足乌鸦,黑乌鸦蹲居在红日中央周围是金光闪烁的“红光”,故称“金乌”。▲

苏丹:朱老师其实是给我们一种勉励,研究历史实际上是对未来进行展望,我们不要固步自封,要用一种更开阔的态度去看待历史和未来。

朱大可:我PPT里引用了周有光先生的一句话,“不要用中国眼光去看世界,而是要站在世界看中国”。另外还一句话我要送给在座的朋友:你是一位中国公民,同时你更是一位世界公民。

观众提问:今天听了朱老师讲的内容,相当受启发。您的视野很开阔。我们常常会有一种真实的疑问,比如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某个现象感兴趣?或者为什么某个神话让我很激动?但对其他人来说就是儿童故事。比如精卫填海,这个故事发生地太行山的人确实因为它而形成某种倔强的信念,所以才会有红旗渠。从这个逻辑上来讲,神话故事在很多时候塑造了我们的灵魂。

朱大可:当然,神话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结晶。

提问:这个结晶不是我们做过之后才决定的,而是先有了,我们再慢慢的做得像它。我们去年做了一个挺大的苗地项目,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上世纪80年代之前,当地人并不知道蚩尤是他们的祖先,苗人过去没有跟汉人对抗级的神话祖先。这个概念是80年代之后被逐渐灌输的。但现在你跟苗人说蚩尤不一定是你们的祖先,他们会很愤怒。因为曾有一位可以与汉人的祖先黄帝平起平坐的伟大先人,对他们来说是值得骄傲的,不允许被怀疑的。这种类似的情况会不会在神话传播过程里不停的出现呢?

朱大可:太有可能了,因为神话会丢失,也会被找回,找的时候有可能会找错,找到了别的神。苗族的历史我还不太了解,没有做过调研。但是我研究过彝族,他们就有很明确的以蚩尤为祖先的说法。其实我们今天对黄帝的崇拜也是被建构的,炎黄子孙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晚清。最早的黄帝地位是怎么被提高的呢?战国时候,齐国有两个国王,齐宣王、齐威王,他们父子俩发动政变,把原来的国王废掉了,原来的国王姓姜,是炎帝的后代。而他们姓田,黄帝的黄字里有一个“田”字嘛,而且他们的老家是陈国,而陈国是老子的故乡,所以他们就只认黄帝和老子。搞出一个新的学派叫做“黄老之学”,征召全国各地的著名知识分子来研究,把黄帝和老子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政权合法性。所以黄帝崇拜从一开始就是政治家搞的谋略。

讲座现场

观众提问:张光直教授曾提出华夏文明和玛雅文明同源的说法,您怎么看?

朱大可:现在有很多中国学者支持玛雅文明是跟中国文明有关系的。我认为玛雅文明中有一部分是跟中华文明有关系的。首先是DNA,最近的DNA检测,发现玛雅人的DNA和中国人有很多相似点。第二,一些学者在玛雅的壁画上找到了上百个很像是中国甲骨文的文字。还有,他们信仰的羽蛇神,其实是商朝信奉的应龙,炎黄大战里面出现过,是一种长着翅膀的飞龙,专门负责布雨。另外,全世界只有中国人和玛雅人有玉崇拜。这两个文明之间有不少交集,这种交集一定是交流和传播的结果。当然,历史上有一个说法,说是商朝末年,东夷有一个大将叫攸侯喜,在商被灭以后无处可逃,率领20万部众乘船逃到了美洲。我觉得这只是其中一次,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向美洲的反复多次的移民运动。是的,中国文化不仅有输入,同时也在不断的输出,玛雅文明受中国的影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据。

羽蛇神(左)和应龙(右)▲

苏丹:朱大可是当代中国顶尖学者,才华横溢,他身上能看到那种非常闪光、让人绝望的东西。很多年前我就读他的书,非常激动,我当时对比他和自己的年龄,想着我到他写书的年龄时有没有可能接近他,追上他。我后来很绝望。朱老师的文字太精彩了,他的描述鲜活而浪漫,给我很大的启发。谢谢朱老师今天的分享!   




感谢:

流、陈序为本文提供的作品;

葛秀芝对文字的校对。



四面空间艺术中心

清华大学环境建设艺术咨询研究所



特别鸣谢

www.szyuan.cn

深圳市元本室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长按关注四面空间

一面自我  |  二面周遭

三面历史  |  四面未来




 往期文章


星火计划——《我的大学系列》之六

动词解释——《我的大学系列》之五

●当代设计与环境意识

“破碎的自然”之三解—— 第22届米兰国际三年展掠影

礼堂、食堂、宿舍和水房 ——《我的大学系列》之四

●在拥挤中的社会里呼吸当代艺术

●“专业的教室” 和 “不专业的走廊”——我的大学系列之三

●学士空间——《我的大学系列之二

●上下废墟,艺术家在行动

●雪峰上一道黑色的闪电

●绿皮车厢长征路—我的大学系列之一

●锦绣山河&鲤属故人

●何为盛宴

●电影中的当代图像美学——贾樟柯电影中的当代艺术诊断(之二)

●苏丹:我的学生拍电影

●酒窖里的那3000双眼睛——意大利酒庄之旅(之二)

●味觉的形式——意大利酒庄之旅(之一)

●宫庙有声·玄之又玄——声音艺术装置《响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