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如何不“千镇一面”?
编者按:初夏已至,文旅升温,古色古香的古镇正成为热门打卡地。近日,巅峰旅投总经理李彬接受《中国文化报》专题采访,针对如何古镇避免“千镇一面”与如何高质量开发古镇旅游等问题提出观点与建议。相关内容被刊登于2023年5月30日《中国文化报》高质量发展07版《古镇如何不“千镇一面”》、《文化要“古”,创意要“新”》。
忙碌的工作过后,总需要一段静谧的时光,放慢脚步,寻一处被岁月雕刻得古韵四溢的古镇,慢慢游、细细品、静静思、深深感……过几天慢生活,受热捧。今年“五一”假期,各具特色的古镇成为热门打卡地,如: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同里古镇,中国第一水乡、东方威尼斯—周庄,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乌镇,素有“吴中第一镇、秀绝冠江南”之誉—木渎古镇。不过,也有部分古镇“查重率过高”,存在“千镇一面”的现象——统一的小桥流水、青砖白墙绿瓦、红灯笼,拍出的照片如同“复制粘贴”;古镇里的商铺和特色小吃也越来越像,清一色的竹筒奶茶、轰炸大鱿鱼,被游客吐槽。如何才能告别“千镇一面”,让古镇焕发新生?古镇开发,贵在独特。
古镇旅游发展三大阶段
古镇旅游一直以来是国内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发展大致经历了起始、发展、转型三大阶段,不同阶段也涌现具有代表性的品牌或目的地。
(1)起始阶段:古镇挖掘与品牌形成
我国古镇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初,周庄人在学者和专家的引导下,意识到周庄古镇的文化意义,开始了对古建筑的保护。1984年,周庄乡人代会上首次提出了“保护古镇,修复沈厅”,同年,陈逸飞先生的《故乡的回忆》使得周庄享誉海内外,开创了江南水乡古镇的品牌。继周庄之后,苏州同里古镇于1986年开展旅游事业。
(2)发展阶段:旅游兴镇与品牌成熟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在周庄的引领下,江浙一带的古镇提出“旅游兴镇”口号,众多古镇效仿开发古镇旅游,古镇旅游进入快速开发期。浙江乌镇1999年起开发旅游,被喻为“最具文化气息的水乡古镇”,到2003年,景区游客即突破100万人次。21世纪,我国古镇旅游进入迅猛发展期,2001年,江南六镇(苏州周庄、同里、甪直及浙江乌镇、南浔、西塘)共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水乡古镇的品牌效应日趋成熟,目前较为出名的有山西平遥古镇、湖南凤凰古镇等。
(3)转型阶段:古镇观光与休闲度假
近年来,多地将古镇旅游作为产品进行整体营销,推广各个古镇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旅游事件,以满足游客多元需求为导向,引领古镇旅游新风尚。如乌镇西栅从“古镇观光”到“休闲度假”,树立了古镇休闲度假旅游的鲜明旗帜,成为区域重要的度假目的地。
古镇开发如何
在文化和商业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如何看许多游客吐槽的古镇旅游如同“复制粘贴”“查重率过高”?其背后原因有哪些?古镇开发如何在文化和商业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全国至少2800个古镇,其古建筑都很相似,“中间一条路,两边是商铺,卖着同样货,业态雷同多”,千镇一面,缺乏各地古镇的独特性,古城镇旅游几乎成了逛街、吃饭、看表演的统一模式,游客们产生了审美疲劳,对古镇失去了兴趣。
古镇旅游如同“复制粘贴”“查重率过高”,其背后原因包括
(1)建筑盲目模仿,商业跟风效仿。自从2015年,资本介入古镇,大多是地产商主导开发建设的文化旅游地产项目。他们为了省钱省事在建筑设计上相互模仿、抄袭,建成后招商收租,导致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古镇丧失了应有的韵味、特色和价值。
(2)开发方式的出现偏差。古镇的开发主要是以旅游为导向。将历史街区看作旅游资源,把保护当作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
(3)缺乏古镇特色文化。没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古镇之间只互相模仿了表象而丧失了文化内涵,导致千镇一面,毫无特色可言。
(4)拔苗助长,急功近利。很多古镇的保护功利性严重,政府看重面子工程,注重短期成效;开发商谋取经济利益最大化;原住民也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有利可图就行。
(5)歪曲历史,设计失真。有的设计曲解了古镇的历史环境和文化内涵,建筑形式不顾地域风格,造就一批“假古董”,对古镇的历史文化风貌产生了破坏。
(6)保护文化体制不完善。开发时只重视对物质空间环境进行打造,而忽略了古镇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一些民俗文化、民间工艺没有人传承,最终丧失。
(7)原真性与原住民消减。原住民文化是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他们的流走,古镇的文化内涵也将受到损害,缺乏古镇原有的人间烟火气,古镇将会丧失生命力。
古镇开发要做好四个平衡
一是要注重创新发展和整体保护的平衡。把规划置于古镇整体保护的框架中,从自然环境、历史沿革、人文特色、风土人情及物产等出发,塑造一些带有地标性的吉祥物、主题游览设施、生态体验园等,营造有别于他镇的、有个性的古镇景区。
二是要注重商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平衡。古镇开发要注重文化基调,不宜盲目、过度地的将古镇的原住民外迁,要努力保留、倡导居民返回老家居住生活,将古镇原有的业态传承下去。
三是要注重商业化、城镇化与传统化的平衡。商业化、城镇化会导致古镇原始风貌逐渐消失,但是完全传统化又丧失了一定的服务能力,因此这三者需要把握住一个平衡点。
四是要注重景观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平衡。避免对古镇大肆改造,要修旧如旧,让带有历史沉淀的“旧”和“破”散发出古镇特有的韵味和气质。
高质量商业开发须以满足市场需求、创造价值为要义。应围绕当地文化、历史、区位、产业等打造古镇独特性,满足游客的沉浸式体验、个性化品位、差异化需求。同时,要促进古镇生活、商业、旅游功能平衡发展,既延续古镇内生文化脉络,又创新旅游产品形式,以高质量开发推动古镇旅游百花齐放。
在新时代,古镇旅游如何创新发展
要实现古镇文化资源保护的两大转变。一是由被动的政府保护向主动的经营性保护转变,以发展促保护;二是由静态的维持保护向动态的风情繁衍保护转变,以活化促传承。古镇古村要突破“只保护,不开发”的思维模式,把握好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度,切忌只有形式没有灵魂的过度开发致使文化变味,形成破坏,宜“留其体而优其用,存其神而新其形”。
古镇旅游的开发和发展,要凭借和发挥自身独特气质和传统生活方式吸引游客,不能为迎合游客而改变自身气质。
要打造出古镇应具备五个方面的气质
(1)别有风味的人间烟火;
(2)独特别致的肌理结构;
(3)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
(4)独具特色的商业业态;
(5)古韵悠悠的民俗风情。
要精准定位、主题鲜明。诸如“商业古镇”、“民俗古镇”、“宗教古镇”等特色发展模式,突出主题、亮点与特色。如到桂林阳朔之类的小镇,就是寻找那一份浪漫闲适;到乌镇、周庄,就是流连于江南水乡的温柔。
要凸现特色和个性。古镇旅游要突出展示自身与众不同的特色,错位竞争,培育有特色、有个性、符合潮流的旅游产品,避免“千镇一面”,有个性、独特,才能吸引眼球,形成竞争力。
文化要“古”,创意要“新”。既要保留其原汁原味的建筑环境与民俗生态,保留当地百姓仍生活在其中,让游客能真切地感受到古镇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态;也要让古镇唱着“过去的歌谣”,同时添上“现代的音符”。
要与周边景区强强联手。连点成线,在互补中共同发展,避免“孤军奋战”,打造互利共赢的局面。
要立足于古镇休闲游。古镇旅游不能停留于观光层面,就在“有看头、有吃头、有玩头、有买头、有学头、有说头、有享头”等十二头上做文章,以满足游客观光、游玩、休闲、购物的需求,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
要社区共享,可持续发展。古镇旅游资源一般都与当地社区紧密相关,只有在当地原生环境和本土意境基础上进行开发,才能潜移默化让游客体验到内涵丰富、意蕴悠长和回味无穷的古镇文化;要与当地传统特色相结合,互动发展;要与社区利益共享,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才能使古镇旅游得到健康、稳定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要策划“古镇+ 旅游”文旅融合新玩法。古镇保护开发:文化要“古”经济要“新”。要以古镇文化为媒,以古镇旅游为载体,积极探索“古镇+乡村游”、“古镇+沉浸式剧本”、“古镇+音乐会”等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古镇+”文旅融合新玩法,激发文旅融合新活力,使古镇“年轻、文化、好玩”三者融合在一起,让游客体验参与感强、互动性高的文旅产品,打造成古镇游乐休闲的目的地。
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为古镇发展注入强劲活力。成立古镇开发有限公司,围绕古镇资源特点,积极发展规模种养殖、拓展农业休闲功能,同时挖掘山水及古镇人文资源,推动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顺势发展。不断丰富古镇一二三产融合的业态,呈现“古镇+旅游”的多业态发展格局,持续增强古镇发展动能。以食品加工业、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婚纱摄影等产业为主导,以整合资源、统筹使用为抓手,以示范带动、梯次推进为方式,绘就“乡村振兴、美丽古镇”新画卷。
图片来源:周庄旅游、同里旅游、平遥古城等官方公众号
巅峰智业作为文旅产业的创新引领者,深耕文旅行业22载。凭借多年的文旅项目经验,积累了海量实践案例及优质文旅资源,非常期待与您合作!请您拨打企业服务热线 4008130588 或者添加巅峰智业小助手(微信号:davost01)。
旅游度假区新国标已经正式实施
关于旅游度假区的干货内容
尽在“旅游度假区创建宝典”小程序
免费领取政策资料!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