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和徐克老师学导演

拍电影网 2020-02-12

  这是《智取威虎山3D》和它的幕后制作纪录片的混合观后感,不是影评。


  纪录片拍的蛮一般的,但是内容相当有意思,比一般好莱坞大片的蓝光花絮还过瘾。看完以后自己还是学到不少东西。

导演员


  我觉得NYU的老师看到徐克是如何导演员的肯定一口血喷出来。可能因为还是学校,没有和实际联系那么紧密,老师主要是强调不能result direct(结果导演?貌似是这么翻译的)。意思是你不能直接告诉演员你想要的成品,而是让他体会出来,以获得真实的表演。


  举例:这一段你知道你需要看到男主的眼泪,但是他就是哭不出来。Result Directing是指你直接告诉演员,“这段我需要你哭出来!” 这就有让演员成为棋子的风险,而不是让他们有机的展现各种情绪。

  我们学校倡导的是帮助演员自然的达到那个过程,比如加强阐释这一幕的前后关系,人物性格等等,让流泪变成自然的结果。“你恨了你母亲这么多年,现在才知道她牺牲了一切都是为了你。现在是你第一次放下这么多年的怨恨,而开始真正感激她。” 只是举个例子,这不一定管用,但是各位应该能体会出这和直接告诉演员让他哭的区别。这个过程会很磨人,也非常考验导演的嘴上功夫。

  但是导演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明确的方向。如果你只是强调剧情和人物性格,很容易陷入抽象的解释里,而且话会越说越多,这也是个大忌。演员很喜欢简单明确的指向,有时候越少越好。比如李安叔自传里,在导演《理性与感性》凯特温斯莱特发烧要挂了的那段的时候,是Emma Thompson一场情绪爆发的戏。你要是让她演感动,演感动...就演不出来了。所以安叔和她说“你去演恐惧。害怕将要失去那个灵魂。体会那种坠入空虚黑洞中的恐惧感。” 我觉得这就很厉害,给了演员一种自然的内心情绪,让情绪引领表演。毕竟真性情才会动人。

  回到徐克老师的例子上。看纪录片我的第一大观感:这特么全都是result directing啊!!

  举例1:陈晓那个角色挂了之后小栓子有个不停捶东西的动作。徐克直接上去自己演,和小演员说,你不要这么捶,要这么捶。

  

  举例2:陈晓和佟丽娅一起打枪那里。徐克和陈晓说,你掏枪的时候能不能不要起范啊,看上去像在演戏,不真实。你已经掏枪掏了很多次了,应该是非常熟练的(因为陈晓是演古装的,难免动作夸张点)然后徐克自己跑上去拿着枪给他演示了一下该怎样掏枪。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徐克老师真是好有能量,总是自己上前亲自演示该怎么演。在萌萌哒的同时,也让我满脸黑线。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大忌吗!把演员当棋子,不让他们有自己的空间。顿时感觉我的人生是一个谎言,学校的老师都在逗我!三观已毁,有事烧纸!

  不过冷静过后发现,这也不是什么事啊。首先作为学校,他们肯定会教授你“高端”点的东西,但实际里你运用不运用就是你自己的事。没有什么对错之分,而是哪个管用就使哪个。另外把自己放在徐克的位置,遇到熊孩子,你咋和他解释那些高深的东西?不如告诉他该怎样捶来的直接爽快还直观。

  我也开始换角度审视这个被老师鄙视的”result directing”。难道导演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有错的吗?比如陈晓这个例子,徐克要走写实的路线,因此“起范”这种事当然是要在外在上避免的。可如果你不点破,演员是不会理解的。所以还是要看情况。有时候时间紧迫,你确实没有时间走那么多弯路子,或许直接告诉演员你想要什么,甚至直接演出来示范给他们也未尝不可。尤其是导演儿童演员,result directing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必须。

表演


  我只想说说表演中声音这个方面。声音对于我来说一直很重要。如果一个人长的很帅或很美,声音很挫,绝对的deal breaker;一个人长的一般,声音很对,瞬间好感值增加不少。(张涵予叔叔对不起你中刀了)

  不过对于表演来说,声音是有时候是最让人出戏的。比如《卧虎藏龙》,我真心觉得杨紫琼和周润发在片中表演的都是他们的顶级水准,和影片风格也很一致,但是一开口......貌似大部分中国观众都是在吐槽他们的口音是如何的毁片子。

  这个时候你就能看出导演的不同了。李安是坚决不用配音演员,因为他觉得演员自己的声音,纵使有口音,也是饱含情感的,而这份情感有跨越语言的力量。你可以看法国片子,一句话不懂,但是依然从他们的语气中体会出人物的真实情感。这份“真”某种意义上也是很重要的。其实周润发杨紫琼已经下了非常大的功夫了,只是因为中国观众更挑剔一点,对“真”的要求更高。

  你去听《木乃伊3》里面杨紫琼的中文发音,相比较而言《卧虎藏龙》里就已经很棒了好吗!至少咬字是清楚的。据说当初他俩在《卧》后期的ADR里也是花了不少精力减少口音。但这也是为什么李安当初受批评,说《卧》是拍给外国人看的,演员话都说不利索,哪来的真实感。

  这也让我很是感慨表演到底代表了什么。在有声时代,只是外在的演戏是否充足?当你失去了演员自己真实的声音只为了达到某种效果,又代表着什么?21世纪的演员是否还要经历默片和有声片过渡时期的存在危机?演员又要有哪些素养和能力?

  徐克似乎就不太在乎这个,但他也知道自己想要达到什么效果。梁家辉的配音是他后期找的。徐克想要一个粗犷,凶狠,但是又有一点幽默感的声音。最后从结果来看还是不错的。只是本来梁家辉戴的那个面具就让他看上去压根就不像自己,再加上连声音都不是自己的,更是一股深深的“棋子”即视感。当然也不是说梁家辉不努力,只是对比下张涵予用真实的声音,真实的形体去表演,总感觉还是有差距的。

  然后林更新也是。扮相上还真的有那么点感觉,只是不知道声音是他自己的还是后期配的,没有那种果断,有些许的娘,让我总是觉得有那么点别扭。但是他还是比较用功,看久了也就习惯了。但是对比下张涵予对他自己声音的运用,就能发现差距。毕竟是配音演员出身,就是厉害。声音营造的真实感有时候比形体要直接多了。

故事板,提前视觉化(pre-visualization),和镜头

  徐克爱画分镜不是什么秘密。分镜和故事板其实是一回事,就是分镜表稍微具体点,给你标注了时间啊,音效啊,对话啊这些,而故事板往往只是画面,更简洁一点。从纪录片来看,徐老怪明显画的是故事板。不过不必在意这些细节,因为分镜表的英文貌似就是storyboard......

  先简单从故事板的历史来讲讲。是谁发明的故事板?答案是...drumroll, please...迪士尼他老人家!(其实更准确的是一位在迪士尼工作的叫Webb Smith的动画师) 重点是,故事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动画电影专有的一种手段。你去看皮克斯的任何一部影片的幕后花絮,每个scene都有满墙的故事板,因为这在动画界算是一种基本沟通语言。很多动画片导演都是storyboard artist起家的(如《驯龙高手》的两位导演)。

《飞屋环游记》的故事板

  后来人们才慢慢意识到故事板对真人电影(live-action)的制作也有很大帮助,因为非常直接。与其你费尽口舌和摄影指导说你想要个怎样的镜头,不如直接画出来的直观,他们能瞬间理解你的思路和你想要什么。有的导演不会画,还专门请人来帮忙:有的导演自己画,比如徐克;有的导演是简笔画,比如姜文;有的导演干脆不画,比如李安。

  先客观的审视下此问题。这个完全取决于不同导演的不同习惯而已,没有好坏之分。手记和分镜的最终目的是让导演清楚自己该怎么拍,比如“选什么景,用远景还是中景还是近景,用什么器材、如何入场、拍什么、拍摄的最佳时间”等等。不是说爱画故事板的就是好导演,不爱用故事板的就是差导演,只要有清晰的思路,能节省时间增加效率,那就是好的。

  故事板的好处自然不用说。首先是它是一种表达的工具,能把你脑海里的vision呈现出来必然是很爽的。其次它是沟通利器,你的剧组成员会瞬间理解你的愿景,然后努力帮助你实现。尤其对于摄影指导是相当有帮助的。

《龙门飞甲》分镜和成片对比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也并不一定那么美好。很多时候当你去了实际的拍摄场景的时候,会和你脑海里想象的很不一样,如果为了让一切镜头都百分百的和故事板一致,是非常累的一件事情。片场最讲究的是变通,因为时间就是金钱。如果有个别shot的构图没法达到预期,就得学会舍弃。你还是得知道,这一幕的本质是什么,我要达到什么目的,如果这个shot不行,那我该怎样用别的方式来呈现这个本质。拍电影到底是个实际的事。你可以在理论上无懈可击,但是操作上仍然会有很多问题。


  还是那句话,故事板只是一个工具,如果你让它成为条条框框,有时候反而会耽误影片的拍摄。这貌似也是李安不太喜欢用故事板的原因,因为在片场变数太大。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优秀的导演。我觉得开拍前他肯定去场地好好研究过,有大致的想法,而不被故事板限制住,并且他和他的摄影指导一定沟通很紧密,所以依然能达到他的愿景。

  回到徐克身上。他对《智取威虎山》故事板的详细程度已经到可以做animatics的程度上了,这都和动画片的制作流程看齐了。Animatics貌似没有合适的中文翻译(影像分镜?),它是指把故事板剪在一起,配上简单的音效和镜头运动,达到一个 pre-visualization,广泛运用在动画电影里。Animatics的目的是让你体会下这一幕大概的节奏如何,是否需要调整,shot够不够,故事和信息有没有合适的呈现出来。你去看动画电影的删节镜头,基本上都是animatics的形式。

*参考《冰雪奇缘》删节镜头: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c3OTA1NzY4.html

  从这个角度来说能看出徐克是个控制欲和画面感很强的导演。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让所有人都按照他脑海里的画面走。控制欲强在这里不是贬义词,有时候取决于影片的性质,控制欲强甚至还是必须的。比如《地心引力》。我看了蓝光花絮,发现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个动画片。基本上每个镜头,每一幕,都是在开拍以前就用rough animation全部体现出来了,包括镜头怎么运动等等。最丧心病狂的是在太空的很多幕,基本上只有头是需要替换的,身体啊宇航服啊都是提起就准备好了的。相当于拍摄的时候只是按提前预设好的角度拍演员,然后后期把头合成进去就行了。这才叫把演员当棋子好吗!前期把一切都安排成这样也真是到极致了!相比较而言咱徐老爷就算没那么丧心病狂了好吗!


开机前一切都提前设计好了


只是最后把演员的脸合成进去而已

  所以某种程度上,徐克把人们对动画电影制作的那种细致带进了这部片子。从工作角度,这让剪辑师知道怎么剪,让摄影指导知道怎么拍。黄建新(本片监制)说了,徐克可能是导演里面最后拍出的镜头和他脑海里的镜头最一致的人。这就让本片的很多地方有了非常多的徐克个人印记。比如激爽的各种子弹慢镜,还有其他精彩的动作戏。虽然元彬的动作指导也是相当厉害,但是这一定是俩人在拍摄前就协调好的,不然不会和镜头配合的那么好。徐老爷自己深厚的故事板功底在编排动作戏的时候更是极其有用。

  徐克也真的是一个懂得运用镜头语言的人,知道怎么用镜头抖包袱。青莲被绑,你就给个剪刀的镜头;杨子荣和青莲在房间里,你就给个座山雕在屋外偷听的镜头......诸如此类,不用任何对话,戏剧张力也出来了。用镜头呈现信息比对话要有趣的多。只是片中个别的剪辑选择有点多余,比如说杨子荣第一次听到青莲的名字,然后就给了个回忆,说栓子的妈叫青莲。你前面都说过了嘛,不用把观众当傻子,大家记性没有那么差。唯一有点用的就是杨子荣让青莲一口咬定密道图在那个人身上,然后揭露他怎么办到的那个片段就很有用,也不多余。青莲和栓子团聚切到远景也是好评,很好的渲染了情绪,又没有太煽情。其实全片都没怎么用主旋律来煽情和刻意升华,因此有种格外的真实感。

实际拍摄

  还是那句话。拍电影不是纸上的东西,有很多实际的东西。比如雪开始化了怎么办,外景拍不了怎么办,进度赶不上,要舍弃哪些镜头......或许你有着世界上最好的剧本,但是剧本到底只是个蓝图,拍戏过程中会有太多的变动。

  通过纪录片真的是能体会到威虎山剧组的各种不容易。我为他们处理问题的态度而感动。有问题,不埋怨,努力想解决办法,该舍弃镜头就舍弃镜头,不留恋。他们也一直把剧组成员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不会说因为下雨,但是赶进度而强迫他们工作。真的很专业。

结语

  老爷真的算是国内很用心的电影人。尊重电影, 尊重技术, 尊重市场,尊重观众,也算是尊重演员吧(轻黑)。希望其他电影人也都能向他学习学习。不用接受所有的,有些许启发也好。

吐槽:

1. 你敢说那个场景设计没有借鉴《盗梦空间》里的雪山堡垒吗?

2. 滑雪板乱入。

3. 熊孩子被扇耳光,大快人心。

4. 佟丽娅林更新眉来眼去是可以,但您倒是给条爱情线啊。难不成...大家都不爱女人?

5. 余男阿姨的惊恐表情永远只有一个。

6. 青莲貌似除了被绑,就是被绑,还是被绑。

7. 依然不知道杨子荣的眼影是怎么个由头。该不会是因为失恋变弯了?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i014414qd9l&width=500&height=375&auto=0

智取威虎山纪录片,建议在有wifi情况下观看


作者:爱幻想的小孩 目前在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学习

来源:豆瓣 http://www.douban.com/note/47623943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