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了编辑这套今年最重磅电影书,我开启了一趟又惊又喜的时空旅行!

2017-07-11 树儿 拍电影网

从2015年春节前的某个冬日午后,到2017年春,《石挥谈艺录》这套书的出版历时两年,而对于主编李镇老师和责编来说,这两年更像是一趟又惊又喜的时空之旅。这漫长的时空之旅,如今所化成的文字,也只能是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


今日为大家推送此篇编辑手记的上半部分:让我们从这本书如何再版的缘起开始,通过一份年谱与两份地图,探寻石挥作为一个孤独生命,如何在时空交汇的旅行中,划过自己的轨迹——他那隐秘的伟大人生。 


明日为大家奉上下半部分:让我们从这三本书中的文字部分,走进石挥在其一生的时空旅行时的个人内宇宙,他如何在艺海泛舟探索,在戏与梦里迷醉,社会艰险与人情冷暖又在其心头荡起怎样的涟漪,那里有我们了解一个伟大演员一生所思所想的最幽深的密码。


2017版,体量上是1982版的好多倍


2015年是石挥诞辰百年,为了纪念这位或许已被遗忘的伟大演员,(说其伟大,不但因为后来的于是之、李雪健、刘佩琦、张国立、姜文、黄磊、邵兵等都奉他为偶像,且至今无人能出其右;更因其编、导、演、写作、谱曲、编舞、管理等多元才能,在话剧舞台与电影银幕上的正派、反派、主角、配角的如鱼得水、如臻化境,其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与思想。)我们早在2013年的时候,就在策划再版《石挥谈艺录》的事情。


既然是纪念版,总希望可以有些新意,至少有些新资料,然而我手中的资料只有1982年版的《石挥谈艺录》,一本泛黄的纸张脆弱的起了皱纹的书。后来我又搜集到十几篇82版未收录到的文章,为了保险,我想到请教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师兄李镇,听说他一直在研究石挥。我把自己搜集的文章列表和计划的编辑体例发给李镇老师,他当即给我回了电话,告诉我,石挥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听到这个消息,我赶紧去跟领导商量,提议邀请李镇老师加入,请他来编辑,领导很快答应,不久我们就和李老师李老师碰了面,在2015年春节之前的某个冬日午后。我们谁也没想到,等书出来,已是2017年春,因为最后的成果,要远比我们计划的丰盛,而其中的惊奇与喜悦,也同样丰盛。


《石挥谈艺录》全三册


1982版《石挥谈艺录》主要收录了19篇石挥的文章、2篇译文和《我这一辈子》的对白剧本,以及2篇追忆石挥的文章和6篇当年和石挥一起讨论演员AB制的其他人写的文章。


而2017版《石挥谈艺录》,在保留了1982版中19篇石挥的文章和2篇译文的基础上,新增了122 篇佚文、263 幅图、1 份年谱、2 份石挥在京沪活动地图、4份石挥谱曲的乐谱,体量是1982版的好几倍。


年谱与地图,还原石挥在场的时空


我们在和李镇老师最初碰面时,基本就确定了做石挥活动地图与石挥年谱想法。


先说年谱,李老师从一开始就建议,不必单做作品年表,而是把作品年表融入石挥年谱中,从而可以在时间的脉络里看到石挥活动的轨迹,更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轨迹中看出其每一部影戏作品或每一篇文章诞生的时代语境。李老师的年谱做得特别详细,连每一次搬家、每一次城市更换与工作更换、每一篇文章的发表、订婚、结婚、乃至参加各种演出活动和社会活动等,都有记录,基本上凡有据可查的报刊讯息,都被提取。


这份年谱,像是石挥作为一个孤独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活动过的时间轴上的运动轨迹,记录着其生活的颠簸与命运的流转,也记录着其自1957年神秘失踪后,世界对他的寻找、平反、追忆与纪念。

石挥


年谱中的石挥单人照排列,好似一条长长的胶片,记录着石挥各个时期的容貌与神态变化。


再说地图,如果说年谱是石挥活动的时间轨迹的话,地图则是石挥活动的空间轨迹,二者合起来,就可以拼出石挥曾经在场的时空。


与此相辅,三本书中的文字部分,则带领我们走进石挥在其一生的时空旅行时的个人内宇宙,他如何在艺海泛舟探索,在戏与梦里迷醉,社会艰险与人情冷暖又在其心头荡起怎样的涟漪,那里有我们了解一个伟大演员一生所思所想的最幽深的密码。(此部分文字,请参见明日的续篇) 


地图的想法,源于最初读石挥文字的时候,我老忍不住想去画平面图的冲动,以感受石挥童年时在北京的家到学校的距离,也源自此前读到过的读库版《城南旧事》中小英子的活动地图的启发。


本来只是想标注书中提及的石挥在京沪两地的几处居所,以及其经常演出的影剧院,一来方便读者直观地看出其活动的范围,二来也可以让有兴趣的读者按图索骥去开发“人文”路线。(为了方便今人寻访,除两处特殊情况外,每处坐标的地址都转换成了今天的地址。)后来李老师搜集到的线索越来越多,除了居所和影剧院,还找到了石挥经常去的书店一条街、常去的饭馆,以及会见重要客人时去的饭店与咖啡馆。因而,最终的两份活动地图,已然变成了作为北漂与沪漂的文艺青年石挥的活动地图,以及民国京沪文化生态网。再对比今天京沪两地影剧院的分布,又可看出双城几十年间文化坐标的变与不变。


初版石挥北京地图

初版石挥上海地图


做这两份地图的时候,李老师曾寻访了石挥在京沪的各处居所,从他搜集回来的影像资料看,各居所的环境,今夕似乎不曾有太大改变。比如石挥在上海复兴中路桃园邨住过的亭子间,如今的户型和格局仍与当年一样,而周围的居民阶层,也与旧时相类,多为打工一族。同样的,40年代石挥在演电影后经济宽裕时用10根金条顶来的位于娄浦弄的西班牙式建筑,如今也依然是比较讲究的人家在居住。这种今夕对照,也有蛮多意味的。从亭子间到西班牙式洋房,则可看出旧时话剧演员收入与电影演员收入的差异,这一点,在今天也仍如此。

最终版石挥上海活动地图局部

李镇老师整理的近现代北京名称更迭一览。后因种种原因,未收录于书中,这里向大家呈示一下。


263张图片,一个人一个时代的掠影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李老师几乎每天都有新发现,到书最终下厂前,共搜集到263张图片。尤其是编辑到后期的时候,李老师通过美国的朋友联系到了石挥的遗孀,已86岁的童葆苓女士,并对其做了几次越洋长途的沟通。从童女士那里,我们得到了一些珍贵的照片,以及照片拍摄时的情境描述:


童葆苓


全书唯一一张石挥自己拍的照片。童葆苓:“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北京,他带我去颐和园玩,他没叫汽车,而是叫了两辆黄包车。他从李少春那里借了一台照相机,在后面叫我名字,我一回头,他就用相机给我抓拍了这张。”


童葆苓:“这是他在拍《哀乐中年》的时候,我当时住在我姐家里,在淮海路。那是一处洋楼,楼下有草坪,草地上有长椅。有一天下午,石挥突然来找我,我看见他吓了一跳,他显得特别老,花白的头发;当时是冬天,我穿着皮大衣,他穿着棉袍。原来他当时在拍《哀乐中年》,他还没卸妆就来找我。”


童葆苓:“拍《鸡毛信》的时候,石挥还把小演员蔡安安、蔡元元带到北京大栅栏我家,这是当时的合影。我那时在总政京剧团,所以穿军装。”


除了童葆苓女士提供的图片,还有桑弧之子李亦中提供的石挥在《哀乐中年》拍摄现场的工作照,以及郑君里之子郑大里先生提供的其父笔录的石挥谈自己在《宋景诗》中表演的手稿。


此外,李老师自己搜集的200多张图片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信息和种类,这里简单列举一些:


1.李老师曾专门给我一个文件夹,里边是石挥在各个时期的单人照,从30年代刚参加剧社时,到在上海成名成腕儿,再到其消失前的1956年。编辑时,我们把这些单人照按时间顺序排列,放到年谱的开始,好似一条长长的胶片,记录着石挥各个时期的容貌与神态变化。


2.年谱里,配有石挥四兄弟与母亲的家庭合照,以及石挥与童葆苓的结婚照,结婚照是在北京西单一家照相馆拍的。

石挥和童葆苓的结婚照,石挥40岁,童葆苓24岁


3.年谱里还有不少石挥的生活照,部分是在家里拍的,可以看出其家居的陈设,他在上海时期的爱犬也有出镜。


4.从石挥和朋友的合照,可以看出其朋友圈,里边有很多京剧名角,比如梅兰芳、李少春。石挥与京剧有许多不解之缘,书中还有两张珍贵的石挥京剧扮相的照片。


5.书中还有几张石挥与周璇相恋时期娱乐小报上刊载的他俩的合影及关于他俩的漫画图文。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娱乐八卦的报道方式。

娱乐小报通过漫画报道石挥与周璇的恋情


6.石挥比较红的时候,曾上过《青青电影》的封面;《青青电影》还曾刊载过他的个人履历表;书中还收录了1957年的上海市电话簿以及《雾海夜航》的排片表。


7.被誉为话剧皇帝,我们却无法目睹其在舞台上的风采,只能从零星的话剧剧照来窥其一斑,比如书快下厂前,李老师就曾找到石挥在1946年于上海兰心剧场饰出演《雷雨》的剧照。还有让他声名大振的《大马戏团》和《秋海棠》的剧照。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不少电影工作照。

石挥演出《雷雨》的剧照


8.对民国纸媒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书中收录的报刊上的影剧广告,名人漫画,书讯、婚讯等重要讯息的版面截图等,来一窥那个时代纸媒的报道方式。书中甚至收录了一处关于石挥被誉为“话剧皇帝”的报纸豆腐块截图。


9.年谱的结尾,收录了石挥在各个时期的签名,不同时期的不同笔迹,其中也有不少意味。这些签名有的来自其在报刊发文时的署名,有的则来自其参加公共活动时的签名。为了搜集签名,李老师花了好大的力气,有一处的签名,是从石挥参加别人婚礼时签到的签名墙上找出的。搜集签名及其出处的过程,反过来又帮助了年谱的新增。比如,最初搜集资料时,李镇老师曾牵线,让我和同事一凡去天津杨柳青的石家大院寻访,我们拍回来一张石挥于1951年为小影迷的签名照。受这张照片的启发,李老师竟又顺藤摸瓜找到了石挥在该段时间参加的社会事件。



石挥1949年的签名就是从这一张婚礼签到的签名墙上扒出来的。


说到天津寻访,那次去天津,除了去石家大院,我和一凡还去了位于天津西城寝园的石挥之墓,并问得,该墓于2004 年9 月19 日落成,墓中葬有石挥生前用过的钢笔。墓由石挥的胞弟石毓澍先生出资修建,石挥墓碑的后面是母亲沈树珍之墓。


而李老师对童葆苓女士及石挥胞弟的采访,则问得了石挥确切的生日:1915年3月2日。从而纠正了豆瓣影人条目1914-11-30的错误。此外,这次出版中,我们有意将石挥的卒年写成了问号,而非以往的1957年,具体原因,可参看李镇老师撰写的《石挥真的自杀了吗?》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392393/

石挥和母亲的墓碑在一起,母亲是他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人


如果说石挥的文字在帮我们借助想象回到那个时代和他的世界的话,这些珍贵的图像资料,则以一种最直观的方式,牵引我们让想象找到着陆的方向。




-未完,明日待续-



关于表演大师石挥的更多内容,请戳下面文字链接!


他的短暂一生,照亮后世多少人,曹禺、张爱玲都为他所折服!

他这一辈子,认真地活过,清醒地活过......勿忘石挥!

话剧皇帝石挥迄今为止最完整的著述辑录《石挥谈艺录(全三册)》

是这届演员不行,还是现在审美有问题?

表演大师石挥:演员如何才能抓住观众

他是不可超越的演技大神,葛优姜文黄磊张国立都是他的粉丝!



另外好福利: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石挥谈艺录》全三册(7.5折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