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奥斯卡往事丨第三十二届(1960)史诗巨作《宾虚》创造奥斯卡纪录

2017-08-31 王云 拍电影网

前文回顾:奥斯卡往事丨第一届(1929)(上)(下)第二届(1930)第三届(1930)第四届(1931)第五届(1932)第六届(1934)第七届(1935)第八届(1936)第九届(1937)第十届(1938)第十一届(1939)第十二届(1940)第十三届(1941)第十四届(1942)第十五届(1943)第十六届(1944)第十七届(1945)第十八届(1946)第十九届(1947)第二十届(1948)第二十一届(1949)第二十二届(1950)第二十三届(1951)第二十四届(1952)第二十五届(1953)第二十六届(1954)第二十七届(1955)第二十八届(1956)第二十九届(1957)第三十届(1958)第三十一届(1959)


第三十二届(1960)

 

史诗巨作《》创造奥斯卡纪录

自传作品《四百击》开启新浪潮先河


一、典礼综述


本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仍在潘特吉斯剧院举行,司仪由鲍勃·霍普担任,著名音乐人安德烈·普列文亲自指挥交响乐队为现场伴奏。


气势恢宏、场景华丽的史诗片《宾虚》史无前例地斩获最佳影片等11项大奖证明了好莱坞将大制作进行到底的决心,但是奖项如此集中也导致《西北偏北》、《热情似火》、《桃色血案》等影史经典颗粒无收。


《安妮日记》、《金屋泪》、《夏日惊魂》、《枕边细语》等影史佳作各有所获,别具一格的《黑人奥菲斯》赢得最佳外语片大奖也为法国电影再添荣耀,但《四百击》、《野草莓》等划时代作品未能入围外语片奖项不免令人匪夷所思。


威廉·惠勒梅开三度并成为奥斯卡唯一一位执导了三部最佳影片的导演,法国女星西蒙·西莱涅也开创了凭借非好莱坞作品摘取影后桂冠的先例,而其丈夫法国影视歌三栖明星伊夫·蒙当在颁奖礼登台献唱则展现出奥斯卡日益国际化的趋势。


此外,本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与最佳摄影奖一样再度分为黑白与彩色2个奖项。


二、主要奖项


最佳影片:

《宾虚》(Ben-hur)

最佳导演:

威廉·惠勒

米高梅公司由威廉·惠勒执导影片《宾虚》赢得最佳影片殊荣。


影片讲述公元1世纪犹太贵族青年宾虚被其儿时好友、罗马军团司令官玛瑟拉陷害沦为奴隶,死里逃生、重获自由的他成为罗马竞技场著名角斗士。


在与玛瑟拉通过战车比赛成功复仇后,宾虚见证了耶稣神迹最终皈依基督。


本片改编自曾担任将军、议员、法官的美国著名作家卢·华莱士(1856-1905)同名畅销小说,该书将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以及宗教教义融为一体,出版后轰动全美、畅销经年。


好莱坞分别于1907、1925、1959、2003、2016年先后五次将该故事搬上银幕,其中1925版堪称默片时代的商业巨作,而艺术成就最高的当属本片。


这部时长3个半小时、动用1万5千名群众演员的史诗作品以其恢宏磅礴的气势、雄伟壮丽的场景、先进高超的特效成为好莱坞电影工业成功典范,片中竞技场马车追逐的惊险桥段至今仍是影史上难以逾越的经典(2000年好莱坞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执导影片《角斗士》依靠电脑制作的精彩场面与本片相比也难分轩轾)。


本片上映后不仅斩获1·5亿美元惊人票房将米高梅公司从破产边缘拯救出来,还一举赢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11项大奖创造了奥斯卡获奖纪录,这一辉煌成绩直到1997年才被詹姆斯·卡梅隆执导影片《泰坦尼克号》追平。


不过,这部技术层面登峰造极、艺术创新略显不足的现象级电影在奥斯卡竞争中一枝独秀,也间接反映出好莱坞电影工业面临的困境:即为了与欧洲、日本等地的艺术电影以及方兴未艾的电视竞争,好莱坞制片公司不得不绞尽脑汁、穷极资源依靠超级大片来保护其昔日的娱乐霸主地位,但是这种风险极高的投资策略无法从根本上挽回电影工业的颓势,好莱坞电影也直到60年代末通过新好莱坞电影运动才得以重现辉煌。


威廉·惠勒凭借本片第三次荣膺最佳导演殊荣,他也成为奥斯卡唯一一位执导了三部最佳影片的导演。


这位好莱坞黄金时代的象征60年代仍以《双姝怨》、《俏女郎》、《蝴蝶春梦》等影史佳作活跃在电影圈。70年代后因年事渐高他逐步退出了影坛。1981年,12次荣获最佳导演提名的惠勒以79岁高龄离世。


最佳影片提名:

华纳兄弟《修女传》

哥伦比亚《桃色血案》

20世纪福克斯《安妮日记》

英国罗慕路斯影业(Romulus Films)《金屋泪》


最佳导演提名:

杰克·克莱顿(《金屋泪》)

比利·怀德(《热情似火》)

弗雷德·金尼曼(《修女传》)

乔治·史蒂文斯(《安妮日记》)


最佳编剧:

尼尔·彼得森、罗塞尔·罗素

苏格兰编剧尼尔·彼得森凭借杰克·克莱顿执导影片《金屋泪》荣获最佳改编剧本奖。


影片根据英国作家约翰·布莱恩同名小说改编,作品讲述40年代渴望跻身上流社会的约克郡青年乔为了实现进入上流社会的梦想而抛弃前任女友爱丽丝、勾引富家千金苏珊,最终爱丽丝伤心不已意外身亡,乔则因苏珊怀孕而入赘豪门。


这部英国版《红与黑》凭借其深刻的现实主题、哀婉的艺术风格赢得了观众好评,英国演员劳伦斯·哈维精彩的表现可圈可点,法国女星西蒙·西莱涅则以近乎完美的表现收获1座小金人。


出生于布莱顿、少年时就以童星身份进入影坛的英国导演克莱顿凭借本片享誉世界影坛,以改编文学作品著称、60年职业生涯仅执导了7部长片的他最负盛名的作品当属1974年版《了不起的盖茨比》。


早年曾是职业足球运动员、之后成为著名作家的彼得森编剧代表作则还有《无辜的罪人》等。


好莱坞编剧罗塞尔·罗素凭借迈克尔·戈登执导影片《枕边细语》赢得最佳原创剧本奖。


影片讲述一对租住在同一间公寓的单身男女因共用一条电话线而从彼此厌恶到倾心相爱的浪漫故事。


这部轻松诙谐的爱情喜剧凭借幽默诙谐的对白、悠扬婉转的配乐以及洛克·赫德森、桃丽丝·戴精彩的表演赢得了不错票房,不过作品击败伯格曼《野草莓》、特吕弗《四百击》、希区柯克《西北偏北》等经典影片荣获最佳编剧奖实在令影迷对奥斯卡评委无语。


出生于纽约演艺家庭、以大胆独创另类风格著称的罗素编剧代表作还有《纽约机密》、《死亡漩涡》等影史佳作。


影帝:

查尔顿·赫斯顿

好莱坞影星查尔顿·赫斯顿凭借《宾虚》斩获影帝殊荣。


这位身高1米94、五官犹如古希腊雕塑的优秀演员成长于伊利诺斯州一个单亲家庭。自幼喜爱表演的他二战爆发后加入美国海军,战后退役前往纽约从事舞台剧演员、导演等工作。


1952年,29岁的赫斯顿以塞西尔·第米尔《戏王之王》一举成名,之后他凭借《十诫》、《历劫佳人》、《锦绣山河》等影史经典跻身好莱坞一线明星之列,本片则令其达到演艺事业巅峰。


60-70年代,赫斯顿以《万世英雄》、《凯撒大帝》、《人猿星球》等著名影片活跃在银幕之上。


80年代,赫斯顿转战电视、广播领域也取得了不错成就。而他在1994年《真实的谎言》、2001版《人猿星球》、2003版《宾虚》中的客串演出均令观众印象深刻。


2008年,积极参加美国反种族歧视民权运动、长期任好莱坞演员工会、美国枪支协会主席的赫斯顿以85岁高龄去世。他与演员妻子丽迪娅·克拉克近60年的完美婚姻也足以成为好莱坞艺人的楷模。


影帝提名:

劳伦斯·哈维(《金屋泪》)

杰克·莱蒙(《热情似火》)

詹姆斯·斯图尔特(《桃色血案》)

保罗·穆尼(《最后怒汉》,丹尼尔·曼执导的剧情片)


影后:

西蒙·西涅莱

法国女星西蒙·西涅莱凭借《金屋泪》击败四位强劲对手并且同时斩获奥斯卡与戛纳电影节影后桂冠。


出生于德国犹太人家庭的西莱涅自幼在巴黎接受教育,精通多国语言的她二战期间为了谋生隐瞒犹太身份登台表演。


1951年,西莱涅以法国著名导演雅克·贝克(曾长期担任让·雷诺阿的助手)执导影片《金盔》一举成名,片中她塑造的魅惑妓女形象一度引发舆论热议。


之后,这位貌不惊人但极具成熟女性风韵的优秀演员凭借《恶魔》、《红杏出墙》、《激情年代》等艺术佳作成为享誉世界的银幕巨星。

凭借本片成为第一位赢得奥斯卡影后的法国演员后,西莱涅应邀前往好莱坞拍摄了《愚人船》、《萨勒姆女巫》等著名影片。


60-70年代,西莱涅往返欧美两地拍片并于1971年以法国导演皮埃尔·费雷尔执导影片《猫》斩获柏林电影节影后头衔。


1985年,这位影史上屈指可数的“三料影后”因罹患胰腺癌去世,终年64岁。


此外,两度结婚的西涅莱第二任丈夫伊夫·蒙当堪称50-70年代法国红极一时的影视歌三栖巨星,其代表作《恐惧的代价》、《红圈》、《男人的野心》、《甘泉玛侬》、《何日君再来》等均脍炙人口堪称经典。


影后提名:

奥黛丽·赫本(《修女传》)

桃丽丝·戴(《枕边细语》)

凯瑟琳·赫本(《夏日惊魂》)

伊丽莎白·泰勒(《夏日惊魂》)


最佳男女配角:

休·格里菲斯、谢莉·温特斯

威尔士演员休·格里菲斯凭借《宾虚》中贝都因族长一角赢得最佳男配角奖。


出生于威尔士安吉利斯岛、毕业于英国皇家戏剧学院、主要从事舞台表演的格里菲斯代表作还有《汤姆·琼斯》、《出埃及记》、《雾都孤儿1968》、《仁心与冠冕》等著名影片。


好莱坞著名女星谢莉·温特斯以乔治·史蒂文斯执导影片《安妮日记》荣获最佳女配角奖。


影片取材于二战期间德国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的生活日记,该日记记述了年仅14岁的花样少女安妮与其家人藏身地下室生活两年但最终仍难逃纳粹魔掌的不幸遭遇。


这部控诉纳粹残酷暴行、描绘少女青春成长的艺术佳作以其独特的视角、隽永的风格打动了无数观众,刚满20岁的新泽西女孩米莉·帕金斯表现精彩可圈可点,年近不惑的温斯特则凭借片中神经质犹太老妪一角收获1座小金人。而她在获奖之后追悼安妮·弗兰克的真挚感言也赢得了全场嘉宾喝彩。


出生于密苏里州奥地利犹太移民家庭的温特斯40年代进入影坛,50-60年代凭借《郎心如铁》、《纵横天下》、《洛丽塔1962》等影史经典名噪一时。70年代后她转战电视领域也取得了不错成就。


2006年,影视戏三栖、职业生涯近60年的温特斯以85岁高龄去世。四度结婚的她与希区柯克爱将法拉利·格兰杰的一段绯闻也为影迷津津乐道。


三、特别奖


终身成就奖:

巴斯特·基顿

默片时代与卓别林齐名的好莱坞喜剧大师巴斯特·基顿被授予终身成就奖。


出生于肯萨斯州流浪艺人之家的基顿父母曾长期与赫赫有名的魔术大师哈里·胡迪尼合作表演。


基顿少年时就登上杂耍舞台,不过都是以受虐方式取悦观众。


1917年,基顿结识了被称作“肥帝”的默片喜剧明星罗斯科·阿巴克尔(1887-1933,代表作《胖子》系列曾风靡一时,但他1920年因卷入强奸丑闻导致演艺事业终结),在后者指点下基顿开始了其辉煌的电影生涯。


20年代,基顿以《待客之道》、《福尔摩斯二世》、《船长二世》、《将军号》等一系列独具个人风格的喜剧作品成为银幕巨星,他扮演的角色尽管面无表情却能够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令观众开怀大笑,基顿也因此赢得了“冷面笑匠”的美誉。


同时,基顿通常会在影片中使用各种独特的道具,并且勇于不用替身完成高难度动作,堪称影史上最早的特技演员。基顿的动作设计及玩命演出对日后好莱坞动作片和香港影星成龙的作品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令人遗憾的是,这位集制片、编导、演员于一身的天才电影人在有声电影出现后因酗酒无度导致事业一路下滑,最终无奈地淡出了观众视野。


1953年,基顿应邀出演卓别林影片《舞台春秋》,片中两位默片大师以近乎完美的演出表达了对默片时代的深切缅怀。


1966年,基顿在出演了歌舞片《春风满古城》后以71岁去世。


此外,三次结婚的基顿首任妻子娜塔莉·塔尔梅奇是默片时代著名演员,她与姐姐诺玛、妹妹康斯坦斯作为好莱坞“银幕姐妹花”在20年代名噪一时。


最佳外语片:

《黑人奥菲斯》(Black Orpheus)

法国导演马塞尔·加缪执导影片《黑人奥菲斯》赢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与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影片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关于奥菲斯的传说:奥菲斯是太阳神阿波罗和艺术女神卡利俄帕之子,他具有超凡绝伦的音乐天赋。阿波罗将一把竖琴送给奥菲斯,他弹奏的琴声能令冥顽之石为之落泪。


奥菲斯的妻子不幸身亡令他痛不欲生。为了能再见妻子,奥菲斯深入地府希望用琴声感动冥王,但最终功亏一篑自己也命丧黄泉。


宙斯可怜其良苦用心,便将他生前酷爱的竖琴高悬天穹,这便是浩瀚星空中天琴座的来历。


本片以巴西狂欢节为背景,通过一对黑人情侣的爱情故事诠释了一出西方世界家喻户晓的古希腊悲剧,片中新现实主义拍摄手法、全黑人演员班底以及桑巴、爵士混搭的音乐歌舞令观众大开眼界。


这部由巴西、法国、意大利等多国投资的作品开启了国际合拍片先河,曾任路易斯·布努埃尔、雅克·费戴尔、雅克·贝克等电影大师助手的加缪以此名垂影史。他还在完成本片后与片中女主角法国演员马尔贝莎·邓恩结为连理、相伴一生。


职业生涯持续到70年代末的加缪代表作还有《拓荒者》、《世界之歌》等。


最佳外语片提名:

奥地利导演伯哈特·维奇《桥》(关于纳粹“娃娃兵”遭遇的二战题材作品)

荷兰导演范斯·雷德梅克《河上村庄》(关于理想主义者自杀身亡的黑色喜剧)

丹麦导演阿斯特里德·杨森《丛林里的诱惑》(关于青少年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品)

意大利喜剧大师马里奥·莫尼切利《世界大战》(关于一战题材的意大利式喜剧,该片荣膺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四、其它奖项


最佳艺术指导:

莱利·威勒、威廉·霍宁

莱利·威勒以《安妮日记》获黑白影片最佳艺术指导奖。


这是威勒第五座也是最后一座小金人。


威廉·霍宁凭借《宾虚》蝉联彩色影片最佳艺术指导奖。


不过霍宁已于影片上映前去世,终年55岁。


最佳摄影:

威廉·梅洛、罗伯特·瑟蒂斯


好莱坞著名摄影师威廉·梅洛以《安妮日记》荣获黑白影片最佳摄影奖。


早年专门拍摄B级片的梅洛代表作还有《血泊飞车》、《郎心如铁》等影史佳作。但他也在获奖前以60岁去世。


罗伯特·瑟蒂斯凭借《宾虚》赢得彩色影片最佳摄影奖。


这是瑟蒂斯第三座也是最后一座小金人。


最佳配乐:

米克尔斯·罗萨、安德烈·普列文


米克尔斯·罗萨以《宾虚》获剧情片最佳配乐奖。


这是他第三座也是最后一座小金人。


安德烈·普雷文以奥拓·普雷明格、鲁宾·马莫利安联合执导影片《乞丐与荡妇》蝉联音乐片最佳配乐奖。


影片改编自美国著名音乐家乔治·格什温经典同名轻歌剧,作品通过南卡罗来州乞丐波吉与黑帮老大情妇贝丝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展现了20年代美国底层黑人充满艰辛的生活图景。


格什温原作以充满黑人民谣、蓝调、爵士的曲风开创了美国轻歌剧类型模式,剧中《我爱你波吉》、《夏日时光》等歌曲均脍炙人口、流行一时。


本片凭借普列文优美的改编配乐令观众陶醉不已,西德尼·波蒂埃、多罗茜·丹德里奇等黑人影星轻歌曼舞的精彩表演也值得一赞。


最佳剪辑:

拉尔夫·温特斯


拉尔夫·温特斯凭借《宾虚》获最佳剪辑奖。


这是他第二座也是最后一座小金人。


五、佳作拾遗


《西北偏北》

(North by Northwest)

希区柯克执导影片《西北偏北》荣获最佳编剧、最佳配乐等3项提名。


影片由美国著名剧作家恩斯特·莱曼(其代表作《西区故事》、《音乐之声》均被搬上银幕成为经典)编剧,作品讲述冷战时期普通商人罗杰因被错认为CIA特工遭到犯罪组织追杀,为了查明真相他历经艰险最终在CIA帮助下将该组织一网打尽。


这部集身份错位、蒙冤逃亡、冷战间谍、浪漫爱情等一系列类型片元素的优秀作品堪称希区柯克最成功的商业作品之一。除了保持一贯的悬疑色彩之外,片中加入了大量惊险元素,其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惊心动魄的动作场面、幽默风趣的诙谐对白都为观众带来酣畅淋漓的观影体验。加里·格兰特老当益壮潇洒依旧,爱娃·玛丽·森特、詹姆斯·梅森等配角也表现精彩可圈可点。


此外,本片男主角被飞机追杀逃入玉米地、男女主人公在刻着美国总统头像的拉什莫尔山国家公园与对手殊死搏斗等经典桥段后来被众多作品竞相模仿但始终难以超越。而本片片名的含义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这也成为这部悬疑经典的迷人标签。


《热情似火》

(Some Like It Hot)

比利·怀德执导影片《热情似火》获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5项提名以及最佳服装设计奖。


影片讲述两名落魄乐手因目睹黑帮杀人事件遭到追杀,他们迫不得已男扮女装混进一个女子乐团,从而引发出一连串幽默搞笑故事。


本片改编自百老汇音乐剧《Sugar》,作品以趣味盎然的诙谐剧情、妙语连珠的精彩对白成为好莱坞神经喜剧巅峰之作。


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通过本片证明了她不俗的表演才华,杰克·莱蒙、托尼·柯蒂斯的反串演出也令观众过目难忘。


本片后来被美国电影协会评选为“影史上最有趣的100部电影”第1位,片尾台词“人无完人”(nobody's perfect)则入选好莱坞10大经典台词之首并成为美国社会流行语以及比利·怀德的墓志铭。


《桃色血案》

(Anatomy Of A Murder)

奥托·普雷明格执导影片《桃色血案》获最佳男主角等3项提名。


影片改编自曾担任美国密歇根州最高法院法官的罗伯特·特拉福同名小说,作品讲述从政失败的检察官保罗转行成为律师,生活悠闲的他在为枪杀强奸妻子暴徒的军官曼尼辩护时抽丝剥茧还原了凶案真相最终成功使当事人被无罪释放。


本片堪称好莱坞法庭类型片经典,詹姆斯·斯图尔特、乔治·斯科特两大巨星精彩纷呈的唇枪舌剑固然引人入胜,他们在辩论之中反复提到的“强奸、内裤、精子”等观众闻所未闻的台词更可谓普雷明格对《海斯法典》又一次公开挑战。影片上映后1,100万美元的票房也证明美国电影审查制度已形同虚设、亟需变革。


《夏日惊魂》

(Suddenly, Last Summer)

约瑟夫·曼凯维奇执导影片《夏日惊魂》获最佳女主角等3项提名。


影片改编自田纳西·威廉姆斯同名剧作,作品讲述贵妇薇娜为了隐瞒同性恋儿子不光彩死亡的真相,胁迫神经科医生约翰替知道这一秘密的抑郁侄女凯瑟琳做脑叶切除手术的惊悚故事。


这部包含酗酒、吸毒、乱伦、同性恋等敏感题材的作品堪称威廉姆斯自身经历的写照,这位享誉世界的同性恋剧作家从小与姐姐关系亲密,但姐姐因精神分裂被家人强迫实施手术导致威廉姆斯终生痛苦不堪,他也因此创作出《欲望号街车》、《玻璃动物园》等脍炙人口但同时也令人困惑不安的作品。


本片因受电影审查限制许多细节无法照搬原剧,但仍以大胆叛逆的题材、悬疑惊悚的风格吸引了观众眼球,伊丽莎白·泰勒、凯瑟琳·赫本、蒙哥马利·克里夫特等明星精彩的表演也为影片增色不少。而后者在拍摄本片期间遭遇车祸导致毁容则令影迷唏嘘不已。


《修女传》

(The Nun's Story)

费雷德·金尼曼执导影片《修女传》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5项提名。


影片讲述家境富裕的比利时少女加布里埃尔因笃信宗教自愿摈弃七情六欲进入修道院修行,但是历经残酷战争与父亲去世等痛苦磨难之后她最终选择回归世俗。


这部涉及宗教、战争、人性等宏大主题的作品取材于比利时修女玛丽·赫伯斯真实事迹,这位一心修道的虔诚修女因二战期间家人惨遭纳粹杀害而毅然还俗并且参加了抵抗组织。


金尼曼凭借本片再次收获最佳导演提名,“人间天使”奥黛丽则以其清丽脱俗的高雅气质为影史长河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景。


《地心游记》

(Journeytothe Center oftheEarth)

好莱坞导演亨利·列文执导影片《地心游记》获最佳艺术指导提名。


影片改编自儒内·凡尔纳同名小说,作品讲述19世纪苏格兰地质学家林德布鲁克与其助手根据古籍记载从冰岛出发深入地心展开冒险之旅的故事。


本片以先进的特效打造出充满想象力的地球内部奇观令观众啧啧称奇,詹姆斯·梅森等明星精彩的表现也可圈可点。2008年特效师出身的好莱坞导演埃里克·布雷格携手布兰登·费舍等明星翻拍本片也凭借高超的数字技术轰动一时。


早年从事舞台剧表演、40年代开始导演工作的列文还执导了《格林兄弟的奇妙世界》及70年代著名电视剧《人猿星球》等。


《四百击》

(The 400 Blows)

法国著名导演弗郎索瓦·特吕弗自编自导影片《四百击》荣获最佳编剧提名。


影片通过缺乏父母关爱的顽劣少年安托万逃学、出走、盗窃直至被送入少管所等一系列生活琐事,展现了50年代法国青少年在僵化教条的社会体制下孤独绝望的生活图景。


本片以其流畅简洁的叙事、真实感人的表演打动了无数观众,导演将纪实与抒情、幽默与伤感、呐喊与思考等完美融合开创出光影艺术的崭新模式,而片尾一脸稚气的安托万逃到海边那迷惘困惑的特写镜头更是令人五味杂陈、百爪挠心,这一画面也堪称电影史上最具艺术感染力的经典瞬间之一。而本片片名“四百击”是法国谚语,类似中国俗语“淘气包”。


这部堪称导演自传的艺术佳作凭借其针砭现实的主题、清新隽永的风格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该运动最终推动以导演为中心的现代电影成为世界电影主流。


年仅27岁的特吕弗凭借银幕处女作一鸣惊人,他也以此斩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出生于巴黎单亲家庭、少年时一度流浪街头的特吕弗16岁时被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收留,之后他在巴赞的关爱与教诲下迷上了电影,19岁开始在巴赞主编的《电影手册》上撰写电影评论。


50年代初,特吕弗以其著名的“作者论”崭露头角。该评论首次提出作者导演的概念并将约翰·福特、希区柯克等好莱坞著名导演视为作者导演典范。


1959年,特吕弗以《四百击》一夜成名(他将这部诚意拳拳的作品献给恩师巴赞,不过后者在影片上映一年前就已因病离世),之后他相继拍摄了《枪击钢琴师》、《祖与占》等优秀作品成为法国新浪潮运动主将。


70-80年代,特吕弗凭借《日以继夜》、《最后一班地铁》、《阿黛尔·雨果的故事》等影史经典享誉世界,但也因作品的商业化倾向与昔日战友戈达尔反目。


1983年,特吕弗因罹患脑癌去世,终年51岁。

与法国电影巨头伊戈内斯·摩根斯坦的千金麦德琳有过8年婚姻的特吕弗30年导演生涯中几乎和自己影片中的所有女主角传出过绯闻,他与凯瑟琳·德纳芙姐妹、克劳德·贾德、芬妮·阿尔丹等著名女星间众所周知的恋情堪称法国人浪漫不羁的典型例证。


此外,本片中年仅14岁的小演员让·皮埃尔·利奥德表现精彩值得一赞。这位法国新浪潮的象征人物与特吕弗合作长达20年,他后来出演的《安托万与柯莱特》、《偷吻》、《婚姻生活》、《爱情逃跑》等安托万系列则可谓是特吕弗真实生活写照。


《野草莓》

(Wild Strawberries)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自编自导影片《野草莓》荣获最佳编剧提名。


影片讲述年逾古稀、性情冷漠的医学教授伊萨克事业成功但家庭失败,妻子红杏出墙后他与儿子疏于往来,身边唯一的女管家也与他常有龃齬。


在儿媳陪伴他前往母校接受荣誉博士头衔的旅途中,伊萨克偶遇与其初恋情人萨拉同名的年轻女孩,由此引发出他对青春爱情的美好追忆。


最终伊萨克与亲人一一和解并且在寻找童年的美梦中溘然而逝。


本片借用文学中意识流表现手法,以梦境与现实真假难辨、象征与隐喻交替出现的艺术技巧探讨了爱与沟通、自我认知等深刻主题,开启了现代主观电影的先河。而80高龄的艺术大师维克多·斯约斯特罗姆精彩的表演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此外,本片片名“野草莓”既象征北欧短暂的夏日时光,也暗喻人生最美妙的青春年华。而后来的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将本片视为其最爱作品,伍迪·艾伦则直接以《星尘回忆》向本片致敬。


伯格曼是举世公认的现代电影大师,被誉为作者电影、主观电影、内省电影的先驱。


出生于瑞典牧师家庭的伯格曼受家庭特别是其严厉父亲的影响颇深,他一生的艺术创作都围绕质疑上帝、反抗父权等主题展开。


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学习艺术、文学期间,伯格曼迷上戏剧与电影,随后他进入瑞典皇家剧院从事戏剧导演、编剧等工作。


40年代,伯格曼涉足影坛并执导了《监狱》、《渴望》、《不良少女莫妮卡》等一系列反映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


1957年,伯格曼推出影片《第七封印》轰动世界影坛,该片通过一则充满象征隐喻的哲学寓言质疑上帝的存在,片中骑士与死神下棋的画面成为全世界影迷挥之不去的记忆。


本片是伯格曼再度转型之作,作品独具匠心的艺术特色使他成为“作者导演”的典型代表。


之后伯格曼影片大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表达自身生活体验,其代表作《处女泉》、《犹在镜中》、《芬妮与亚历山大》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沉默》、《冬日之光》、《假面》、《秋日奏鸣曲》、《呼喊与细语》等作品也凭借强烈的个人风格被视为影史经典。


2007年,职业生涯长达60年、总共拍摄了62部电影的伯格曼以89岁高龄去世。5次结婚的他与自己影片中女主角哈莉特·安德森、碧比·安德森、丽芙·乌曼的三段情史也为影迷津津乐道。


相关链接:

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1918-1958):

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被誉为法国新浪潮运动的“精神教父”,电影界的“亚里士多德”。


出生于法国西部乡村安格尔斯的巴赞自幼聪颖好学,15岁便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但因身体羸弱直到20岁才进入凡尔赛圣克鲁师范大学,求学期间沉迷文学与艺术史。


二战爆发后,找不到工作的巴赞进入朋友开办的电影俱乐部兼职谋生,随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电影并成为专职影评人和电影活动家。


1945年,巴赞创办了日后享誉世界影坛的《电影手册》,该杂志汇聚了特吕弗、戈达尔、埃里克·候麦、雅克·里维特等一批狂热影迷,他们后来都成为法国新浪潮的主力干将。


在撰写大量电影理论文章的同时,巴赞还积极组织电影放映活动、传播电影知识,引导影迷们像对待文学作品那样欣赏、评论电影。


1958年,和其前辈路易·德吕克一样,年仅40岁的巴赞因为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巴赞是影史上第一位从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维角度研究电影的理论家,他关于电影影像本体、电影心理起源、长镜头与场面调度等相关理论文章以及散文诗般的影评风格对现代电影理论发展影响深远。


巴赞大量的电影评论及电影理论文章均被收集在四卷本的《电影是什么》一书中,该书被视为全世界电影专业人士的《圣经》。


作者 王云


生长于彩云之南春城昆明,现就职于八闽榕城省属国企。少年时痴迷武侠小说,钟情香港电影,然而走出校门后为了谋生四海漂泊,直到而立成家,工作稳定,方能重拾旧时所好,市井淘碟,陋室赏片,逐渐修成迷影一枚。近年来忧心国产电影之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于是认真研究好莱坞电影,希望发现其独领风骚之秘。今略有心得,希望在拍电影网与影迷朋友共享。以文交友,不亦快哉。


(未完待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