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一样的“王劲松”

拍电影网 拍电影网 2020-02-12

前段时间,综艺《声临其境》的热播,让许多低调的实力派演员获得了公众更多的关注与认可。王劲松、赵立新、王洛勇等老戏骨,用他们独特的魅力、敬业的精神、专业的态度以及实力派演技圈粉无数。他们不再仅仅是“脸熟”却叫不上名字的好演员。


今天我们采访到的这位戏骨演员,他的名字也叫王劲松!是的,你没看错,他是另外一位在演戏与演员教育方面颇有造诣的演技派王劲松老师!


王劲松老师在《山楂树之恋》中饰演 李主任


王劲松老师八十年代末就开始演戏,早期有参演黄建新导演电影系列的“ 城市三部曲”。后来又相继在电影《山楂树之恋》《赵氏孤儿》《武侠》 《盲人电影院》,电视剧《孔子春秋》《末代皇妃》《美丽的事》《中国1921》等作品中出演。


2001年,反映社会现实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大火,王劲松老师在其中饰演比较关键的转折人物——摄影记者叶斗,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劲松老师1990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1994年7月毕业分配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与孙红雷是同事。此后他做了5年的话剧演员。1999年正式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任教至今,现任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副院长。在表演最好的时候——28岁到30岁期间,劲松老师却选择了扎根表演教育事业。


在采访中,王老师多次强调:“我并非是知名演员。但是我却教了好多学生,其实我的本职是教师。”


王老师现在过着每周一三五给本科生上课,二四给研究生授课,再利用周末与寒暑假的业余时间拍戏的生活,这其实是非常辛苦的,教学本身就是非常耗费心力与气力的事情。可王老师却表示非常乐在其中。他一直鞭策自己,不断充实自己,保持一个对演员的基本要求——不断地去演。同时他还用在一线表演当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并且笃定学术之路,给年轻的演员们提供与时俱新的教育培养!


《燃烧的梵高》舞台剧照


除了教学工作,王劲松老师还参演了多部话剧作品。一部《燃烧的梵高》,王老师已经演了六年,但是常演常新,他仍旧能从不断的重复中体验演戏的乐趣!


今日,让我们一起与王劲松老师聊聊关于表演以及配音的那些事儿


Q

您在选剧本的时候一般看重角色身上什么特质,什么样的剧本会打动您?

王劲松:实际演员很被动。其实来讲,可能每一年会有一些导演他在创作的时候会想起你以前创作的人物形象,可能跟他需要要拍的这个戏里的角色很近似,他会让他的副导演跟你联系。


现在来讲,我谈不上怎么选我理想当中的角色。我尝试着有的时候去写一些剧本,搞一些创作,但是这种创作往往也是比较随缘的。我如果说要简单地说理想当中的人物形象,我一种角色我演会觉得很开心,也是我很仰慕的,就是类似法国电影《虎口脱险》那样戏,那种喜剧。

《虎口脱险》剧照 


《虎口脱险》,类似像德·菲奈斯的法国喜剧这种,很朴实,但是却很有趣。它很符合于人性里每一个体验的瞬间,同时它的表达方式非常地搞笑。不像有一些作品,比如说现在流行的无厘头,或者是晚会式那样的小品,有的时候可能大众会挺喜欢的。但是我作为一个这么多年一直从事电影方面工作与创作的,我觉得有时候还是演比较细腻真实表现人性的某种瞬间是我向往的。


Q

您在片场嘈杂的环境中如何迅速在开机之前进入自己的角色,然后排除杂念呢?

王劲松:我觉得这是演员的基本功。比如演员最开始学表演的时候,第一个阶段叫做解放天性,然后建立一个演员的观念。那么解放天性的练习当中有好多比如说注意力集中,然后培养演员的关注度。有的时候会通过一些瑜伽、冥想,还有听音乐,还有一些呼吸,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进行训练,这些都是有利于让演员能够排除杂念的一种方法,这是技术性。

 

但是如果说从从业的经验来讲,其实是一种职业习惯——排除杂念。当在拍摄现场很嘈杂的时候,我们要有一个能力,就是能够把自己的注意力收回到自己的内部,然后一定要抓住几个要素——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就是动作三要素。那么我们牢牢抓住三要素,然后实时的把这个当做第一要务来做的话,就会排除很多杂念,就会进入到角色当中去。


还有就像我们国家乒乓球队员,在打国际比赛的时候,他们会录制很多噪音,在噪音的前提下来练乒乓球,实际来讲我们演员也应该有这样的训练。这个训练指的是什么?就是说在很多嘈杂的环境当中能够快速地集中注意力,并且能够牢牢的进入到角色当中去。那么演员最有效地方法往往是默戏和默词。就比较说很乱很乱,但是我注意力集中,我再背一遍自己的台词,或者是找对手再对一遍台词,默戏、默词。如果没有对手的话,我们心里默默再过一遍。实际上很像参加奥运会,比如说这个跳水运动员,就像伏明霞说的一句话,说你不能看美国队,也不能看日本队,你看完以后心就乱了,你就想自己的动作怎么做怎么做怎么做,一遍一遍的反复的默戏,你就会慢慢慢慢就进入到角色了。


Q

对国内现在配音演员市场现状是怎样看待的?是不是帮助会年轻人更多选择这个方向,这个行业呢?

王劲松:就像童自荣老师说的,现在配音演员实际是受到了轻视。我认为确实有这种现象。他举的例子来讲,当年的上海译制厂是如此的辉煌,而现在是一落千丈。所以童老认为还是受到了轻视。

童自荣老师在配音


我觉得有几个原因:一个是,现在来讲,很多观众已经习惯于听外国电影的原声看字幕了,可以说已经很习惯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现在有一些年轻的译制片的配音演员达不到我们以前老艺术家那样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以及艺术的功力和境界,使好多电影在配音以后突然间失去了本身的一些性格色彩和魅力。


还有一个原因,因为现在很多演员,特别注重颜值,注重外表的这些东西,他不太注重语言这种基本功。有的时候甚至有些演员就开始查数,1234567,谁能配音就给我配吧的这种,他轻视了语言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性和魅力。这些因素导致了现在配音演员突然间这个行受到了轻视,而且不像以前那么发展壮大。我觉得这是暂时现象。


随着中国电影不断地发展,然后强大,随着电影产业已经开始越来越细分,或者在未来是提出更高的艺术要求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电影的声音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我举个例子来讲,现在同期录音,经常会作为电影的参考声,因为现在现场特别嘈杂,所以说出来的声音很难达到后期做5.1和7.1这环绕度比这样一种艺术水平效果。因此现在百分之七八十的电影,只要进大银幕都得需要后配音。突然间配音变成了电影演员创作的一个拦路虎了,也就是说你得具备一个配音的水平,或者起码能够在语言上和台词上不失这个角色特质不至于丢分,才能够创造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


我现在北京电影学院教表演专业。当学生在大三演完毕业大戏之后,就要有半年的配音课训练。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表演专业的演员都必须要学会在话筒前的语言艺术和台词艺术。这就是应这个时代的要求和电影制作工艺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去完成这件事情。


Q

您怎么看待配音演员和演员之间两种之间的关系!

王劲松:以前配音演员,比如上海译制厂,它专门有一种演员职业叫配音演员。所以说童自荣老师说过一句,“我们的特点是永远在幕后,永远充满了神秘感。”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配音,电影后期配音和电影前期的表演已经越来越紧密的融合。而且如果你的表演是后期配音的,你没有资格参加国际级的这种表演评奖,因为你的声音是别人来创作的。而恰恰如果是一个很优秀的语言大师给你的角色配音,他在给你声音创作的时候他才能提高你表演的水平。他可以提高很多,比如你的重音不准,那么他给你把重音调整了;如果你的情感不够丰沛,他在配音的时候进行一个调整和填充。那么这样的话,评委就认为这是不公平的。    



所以说就国际惯例来讲,只要是配音的作品就不能参加表演评奖。那么就要求演员——未来的电影从业者——就是配音演员与前台的演员合体,你必须是一个好的配音演员,你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演员。这是一个要求。


但是现在我遗憾的是,我们还依然很传统地把配音演员和演员进行分割。我现在近几年创作的电影几乎百分之百全是配音的,因为它要达到那个度比的立体声,它就要在棚里把你录的声音很干净,然后加入三十几种声效来混合,然后进行叠加,制造一个场强。你如果用现场的,它有噪音,它摘不出去的。其实来讲,国外的大片,尤其是大片,它3D立体做的效果特别丰富,全部是配音。那你怎么办?这是一个行业要求,到了这个时刻了。但是如果你再轻视了声音,对不起,你相当于拱手放弃了表演的50%这样的一个魅力空间。


《缝纫机乐队》中的王劲松老师


Q

现在电视剧,古装剧配音挺千篇一律的,比如说你换个台它就是这几个配音演员,一直是这几个配音演员在做嘛,那您觉得这对电视剧发展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王劲松:现在的电视剧你要原谅它的工艺水准。电视,尤其在我们手机或者是电视播放,它只要做立体声就够了,它不需要环绕声场。它就是立体声,它就是两个音箱。所以说声音稍微粗糙一点的时候,观众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电影不同。现在来讲,一部电影你想要有很好的票房,进入院线,那就得做好!我们的观众已经是国际水准的。因为我们现在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是看着国外大片长大起来的,他不能容忍那些粗糙的视听效果。所以说你想成为一个电影演员,成为一个主流的电影演员,你首先要懂得配音的艺术,你要善于掌握和驾驭配音的艺术来完善自己最后的人物形象。

电视剧《天水一生》剧照


不过就目前电视剧发展,尤其是网剧,在投入很大的资金的前提下,很多的电视剧和网剧已经开始运用了电影的拍摄手法,甚至优秀电视剧拍出来可以剪辑一个电影版。所以依然需要有一个话筒前的配音艺术作为演员演技的补充部分。

 

Q

因为您现在也在北影任教,新一代的年轻演员给您最大的感觉是什么?在跟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特别震动,原来这代年轻人是这样的,我们上一代是这样的。

王劲松:有段时间好像媒体总是对小鲜肉进行一些抨击或者怎么样,然后对小鲜肉的一些敬业精神不满意,然后对老戏骨们传统的创作方法有一些缅怀。但是我这几年我接触的很多年轻的演员,所谓的年轻偶像,我发现他们也有非常令我感动的地方:比如说敬业精神、吃苦的精神,比如自己可能没有学过表演,但是他在努力地追求这个表演艺术,而且不停地在实践当中反复摸索,而且虚心请教。



我现在不一一例举。但是在拍《老炮儿》的时候,我也去过,包括一些其他的戏,我见到这些年轻的演员他们都很有礼貌,见了你几乎是90度鞠躬,“老师好”,都是这样。而且很乖,而且说“老师,您觉得有什么不妥您跟我说”。


现在来讲,只不过他们可能有的时候从歌舞方面转过来,从平面广告跳过来,可能对表演不是很熟练或者经验不是很足,但是我想如果他们趁着年轻,现在的行业发展态势,不假时日,他们通过实践拍摄的反复,尤其是跟高端的导演和高端的剧本、剧组合作,都会使他们不断地学习、成熟。从量变到质变,忽然有一天他们可能已经成为一个既有颜值,又有演技的好演员。


我觉得中国电影未来是很广阔的,我并没有看到说这样那样的让我觉得难以接受的。而我现在所看到的都是正能量和未来一个健康发展的态势。那么当然有一些从业者可能有一些违反行业规则或者是在一些各方面做不是很恰当的行为,其实我认为那也是我们行业当中优胜劣汰的一种原由,可能也很自然就把一些优秀的演员留下来,把做的不到位的演员慢慢就排斥在外了,我觉得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


Q

还有一个比较想问,关于您自己的。前段时间有一篇文章,叫《影帝们的尴尬期》,就讲到现在中国娱乐圈男演员的年龄是一道坎儿,一旦过了一个年龄的话,就很难再找到好剧本,您现在有这种困扰吗?或者说像您现在有没有那种中年危机?

王劲松:很遗憾,我毕业以后,1994年我分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我做了五年话剧演员,我跟孙红雷是同事。我如果继续跟孙红雷留在那儿,我也应该跟孙红雷一样在拍影视剧,应该比现在目前的知名度高很多。


你提出的问题,我觉得是这样的,反正你不能总拍。现在很多人见到我只是面熟,不知道我叫什么。经常走着走着“哎,哎,哎”,我说“你想说什么?”他说你是不是到我们公司办过事?然后我说没有。“哎,你特别长的像我小时候一个同。学”很多人是认不出我来。


所以我并非是知名演员。但是我却教了好多学生,其实我的本职是教师。正因为教书,你看我周六才能参加这个配音论坛。一三五是我本科的课,二四是我研究生的课,也就是说其实我每天累的死去活来的,没有时间去创作。


所以说我现在目前,我是通过业余时间,尤其是周六周日,一般我是周五飞到一个城市拍两天戏,周日晚上回来,周一上课。所以说观众看到我的一些作品都是小角色,都是几分钟,一两场戏,很抢戏,但是不是贯穿,因为我没有时间去长期的那个。


比如《金锁记》这个电视剧,我是用了大约两三个月的周六周日来完成的,因为好在导演是我们摄影系的系主任穆德远老师。他让统筹,就是安排的很变态,安排周六周日来拍我的戏,这我才能演一个贯穿的角色。平常都没有贯穿的角色,你看我的作品都是串戏,没有主演。

《天下第二》中,王劲松与张默对戏


拍《天下第二》的时候是在冬天,在寒假的时候,刚好放寒假。我拍电影,是因为电影的制作长度刚好是一个寒假和暑假的时间,我的完整的一部戏,不是极热拍就是极寒。你说的这个中年危机,跟我这个好像还不一样,我总串戏,我不是主演。我特别擅长演精神病或者变态什么的,你看我特别能演,演精神病特别像。


Q

作为您自己一个教授或者创作者的身份。

王劲松:有没有危机感是不是?

    

Q

对。

王劲松:其实我创作,我认为我表演最好的时候是在我28岁到我30岁期间,但那个时候因为上课耽误了。现在我已经是一个中年以上的演员了。我经典的戏是爸爸的角色,像张国立老师你看他也演过小生,但是他现在也演爸爸了。但是你说危机感我倒没有那么强烈。因为我的主战场是在课堂上。

Q

您现在创作的时间大概有多少?

王劲松:就是寒暑假是最长的时间。

Q

只有这个了?

王劲松:然后就是周六周日,比如一些导演让我串戏,我就去了。我现在也不能离开实践,我喜欢演戏,演戏比上课轻松。上课上午四小时,下午四小时,说多了以后很伤气,感觉很累,但是演戏天天玩,吃零食在现场,对他们来讲,那些演技对我来讲都不难。


Q

像您怎么看这种年龄对演员是一道坎儿这种?

王劲松:女演员可能会强一些,男演员还好,你看肖恩· 康纳利70多岁了还一直演。       

Q

不是,其实说到年龄是一道坎儿这个,有点特别针对中国的这个,因为像国外的话,像前段时间《至暗时刻》这种,它会让你觉得年老的演员或者年纪稍大的一点演员他们是有自己的沉淀。但是中国可能年纪大一点的演员他们也有自己的沉淀,他们演技也非常好,但是整个圈子并没有给他们一种机会。

王劲松:我明白了。这个跟社会文化有关系,社会文化崇尚年轻,都是年轻漂亮,所以说老年演员可能分配的角色和机会会少很多。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但是我认为风水轮流转,以前比如说小鲜肉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现在慢慢老戏骨又成为焦点。我觉得我当年在电影学院的时候就是丑星当道,并没有讲颜值,比如说梁天、葛优、姜文,那都属于很有个性的演员。所以说才把我们特别瘦的、特别胖的招在一个班。

《燃烧的梵高》舞台剧照


我认为会不断地变化的。老年演员不能带着一种自暴自弃的观点。但如果说有一天到那个境地的话,我会自己拿起笔来写剧本,我会自己来创造自己的机遇,而不会等待市场让我去挑选。好在现在来讲,我高兴在于我现在想拍电影就拍电影,想拍电视剧就拍电视剧,现在大量的是在跟同学一起制作舞台剧。我实际现在演了一个将近六年的一个作品,就是《燃烧的梵高》,我刚刚在清华大学演完,昨天演完的。这种体验是非常过瘾。我还特别喜欢演话剧,谁知道,我并没有那种强烈的危机感,这样开心就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