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八苦 | 悦读
佛教断定人生是“苦”,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就是苦,苦就是人的命运,就是人的价值。所谓苦,主要不是专指感情上的痛苦或肉体上的痛苦,而是泛指一种精神上的逼迫性,即逼迫恼忧的意思。
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变迁不息、变化无常的,广宇悠宙不外苦集之场。由于人不能自我主宰,为无常患累所逼,不能自主,因此也就没有安乐性,只有痛苦性。佛教对于苦作了各种各样的分类,但最通常讲的是八苦,具体指:
人未出生,十月住胎,俨如关在黑暗的地狱里,母亲喝热汤,就要备受煮烧。出生时,冷风触身,犹如刀刮。住胎出胎都受逼迫。
人至老耄,发白齿落,肌肉松弛,五官失灵,神智昏暗,生命日促,渐趋死亡。
一是身病,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四大”不调,众病交攻,十分痛苦;一是心病,内心忧愁悲切,十分苦恼。
一因生命无常,命终寿尽而死;一因意外事故或遭遇灾难而死。
人们对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都有所不爱,对于怨仇憎恶的人或事,本求远离,但是冤家路窄,仇人相遇,互相敌对的人偏偏要聚集在一起,憎恶的事偏偏要纷至沓来。
人们对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都有所爱,但是偏要分离,难以相爱。如父子、兄弟、夫妇、朋友,情爱融洽,欢乐相处,然而终不免父子东西,兄弟南北,夫妇分居,骨肉分离,甚至祸起非常,造成生死离别的莫大痛苦。
人们的要求、欲望、喜爱,往往得不到满足,求之而不能得,甚至所求愈奢,愈不能得到,痛苦也愈大。
也称“五蕴盛苦”、“五盛蕴苦”。这是一切痛苦的汇合点,即所有痛苦都归结到五蕴的苦。五蕴与“取”(指一种固执的欲望,执著贪爱)联结在一起就产生种种贪欲,称为“五取蕴”。这里,“取”即执著是关键。有了五取蕴就会产生苦,生、老、病,死、憎会、爱离、所求不得七苦天天向着五蕴袭来,人的身心盛贮众苦,又称为“五蕴盛苦”。
●
●
●
八苦分为两大类,前四苦是自然生理现象,也就是说,人生的过程就是连续产生不同痛苦的过程。第五至第七苦,即和憎恨的事物联结在一起的厌烦、和所喜爱的事物离别的悲伤、不能满足所求的痛苦,是着重就社会现象、社会生活、人与人的关系讲的。
佛教把前面七种苦最后归结为五取蕴苦,是为了说明:五蕴就是苦,执著、贪欲就是苦,人的生命就是苦,生存就是苦。
佛教还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把人生的苦加以扩大化、绝对化,宣传人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皆苦。人生所面对的世界也是苦,“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人间世界是火宅,是无边苦海。芸芸众生囚陷于熊熊火宅之中,备受煎熬;沉沦在茫茫苦海之中,尽受苦难。
人生是苦的命题,是佛教对人生价值的总判断,是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石。
佛教还详尽地阐发了人生痛苦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两条:无明和贪欲。无明即无知,对佛理的无知。这种无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生由五蕴和合而成,是“无常”的,终归要死灭的,而人往往企求人生有常,这是一种很大的无明;
又一方面,人生由五蕴和合而成,是没有实体的,没有实体也叫“无我”,而人往往坚持有我——永恒不变的实体是实有的,这又是一种很大的无明。
贪欲,指生理欲望、物质需求。人都追求感官的刺激、享受,对外界可以亨受的一切,周遍驰求,执著不放。欲望本身就带来不幸,欲望不可能都得到满足,欲望必然给人带来种种痛苦。佛教着重从认识和欲望两个方面探求了人生痛苦的原因。
◆ ◆ ◆
“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杨绛 缅怀!
● ● ●
本文摘自《方立天讲谈录》
作者:方立天
出版:九州出版社出版
本书为九州出版社名家访谈书系之一种,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我国著名佛学家。主要以访谈、演讲的形式,阐释中国传统佛教的本质源流,举凡四谛、五蕴、禅与悟、缘起性空、般若中观、佛教与传统文化之融合……皆娓娓道来,平易而明。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读书会,成为会员,参与我们不定期举行的免费福利赠送活动;另,您也将会在每个节气日在所填写的邮箱中收到我们送出的《读·享 | 九州》电子杂志。
ID:jzhpress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
书香九州,智慧长留。
Copyright ©2016年
九州出版社读享团
Email:jzhpress@126.com
企鹅:2635599399
个人微信号:jiuzhou911,暗号:寂寞就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