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变中国历史的11个边缘人 | 悦读

2016-08-24 曾纪鑫 九州出版社读书会
每次阅读都是一次探险,充满惊喜和刺激。

在历史的进程中,总有一些人,虽地处中国版图的边缘,但在历史的天平上,他们依然是超级有分量的砝码,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1. 苏颂:中国古代唯一的科技丞相
苏颂以政治家立身,位居人臣之极——丞相;今日则以科学家闻名于世,他的主要科技成就,一是研制新的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二是主撰药物学著作《本草图经》。正是天文学、医药学这两方面的突出成就,使得他在科技方面独自一人创下七项世界第一。

在以官为本、以权为准的中国古代社会,科学技术属于不入流的“旁门左道”与雕虫小技。苏颂却能“两手抓,两手硬”,像他这样政治、科技并举的“双料冠军”,在中国古代社会,恐怕还找不出第二人。


图注:苏颂《本草图经》描述古人制盐




2. 俞大猷:不该忽略的抗倭名将
四百多年来,人们有意无意间将这位当年名震海疆、功勋卓著的抗倭英雄给忽略了。

其实,在那英勇抗击倭寇的艰难岁月里,俞大猷与戚继光并列,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就某种程度而言,俞大猷还超出戚继光之上。


在当年抗击倭寇的东南沿海一带,“俞龙戚虎,杀贼如土”的民谣一直传诵至今;《福建通志· 列传》也有“世言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之语。龙与虎,是威武勇猛的象征,但在国人眼中,龙显然要比虎高出一筹。




3. 李贽:另类思想家
李贽不断求索,大胆怀疑,快意恩仇,诚如他自己所写的那样:“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

专制统治者以孔子的儒学为正统,其余皆为旁门左道,他们只希望天地间存在一个头脑、一种声音,更希望满天下都是愚民,半点也容不得其他学说与主张。而李贽作为专制社会难得的“千古绝唱”,偏偏什么也不信,为了科举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却不信孔孟朱熹之说;出家当和尚,却不信佛教;对老庄学说素有研究,却不信神仙道教……


不盲从,不迷狂,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一颗难得的童心,保持个体本真及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与独立人格。


正因为如此,李贽被专制统治者、卫道士视为异端,无论哪里都容不下他,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4. 黄道周:大明孤臣
黄道周是明末清初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是知行合一的理学家、道学家,是少有的易学大师,是忠孝节义的榜样,是“文死谏,武死战”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硬骨头”,是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因为他的存在,那段屈辱、晦暗、压抑的历史,才多少透出了一抹亮色。


弘光朝时,黄道周对弘光帝的骄奢淫逸及党争内讧十分绝望,于是制作了一件衣服,衣襟上绣有七个大字:“大明孤臣黄道周。”他对弟子们说:“南都必败,你们可凭这七个字辨别我的尸体。”后来虽借祭祀禹陵之机离开南京,躲过弘光朝廷败亡一劫,没想到绕了一圈,又回到南京,结果一语成谶,死后发现他的内衣所绣之字,正是“大明孤臣黄道周”。


表面看来,黄道周位居高官,有门生、乡民追随,但他的内心、理想、追求、行为,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这一数字与当时的上亿汉人相比,可谓微乎其微!孤道、孤忠、孤臣、孤民、孤单、孤寂、孤傲、孤愤、孤苦、孤贫、孤韵、苦心孤诣、一意孤行、孤掌难鸣……天幕之下,站着一个高大而孤独的身影,透着一股刚正的华夏正义之气。一个“孤”字,准确而贴切,道出了黄道周对时代,对社会,对国民性,对历史文化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5. 郑成功:勉为其难的民族英雄
后人论及郑成功时,有将他与诸葛亮、岳飞相提并论之说。这种比拟虽然有点牵强,但他们三人之间,确有许多共同之处,特别是气节情操,简直如出一辙。论武德才略,郑成功以一介书生,能获数十万之众,仅凭两座孤岛,高举反清复明大旗十多年,且直捣清军腹地南京城下,搅得清廷手足无措,与当时的文臣武将、抗节义士相比,不知胜过多少倍。
他竭尽心智,欲以一己之力挽大厦于既倾,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虽然他没有完成反清复明大业,但尊其为开山始祖的反清组织——天地会长期致力于他的未竟之业,终于帮助孙中山“驱逐鞑虏”,推翻了清政府,恢复了中华正统……



6. 洪承畴:千古贰臣
清朝崛起,明朝衰亡,在这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大棋局中,置身历史夹缝的洪承畴,虽不能左右时局,但他所扮演的,也非马前卒之类的角色,而是一颗冲锋陷阵、攻城略地的重要棋子——“車”。他的改换门庭,就某种程度而言,推进并加速了明清易代的历史进程。

其实,洪承畴投靠清廷的资本,却是明朝赋予的。明廷给了他权力、地位与荣耀,凭着这一“光环”,他才会受到清朝统治者的特别重视;而他正是以明朝为官时积累的人脉与经验,奠定的地位与根基,反噬明廷,替大清拼死效命,打下半壁江山,才得以成为“开清第一功臣”。


在降清汉臣中,唯有洪承畴做得最多,走得最远,最为彻底!他一旦降清,就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站在明朝的对立面,从清廷的角度设身处地,竭尽心智,出谋划策,以效犬马之劳,在某种程度上比清人还要清人。




7. 施琅:复仇与超越
明清易代,施琅作为一颗不起眼的卒子,所起作用微乎其微。然而,当其死心塌地效命清廷,如过河卒子般勇猛无畏,只顾前冲不知后退,直抵对方巢穴时,其作用便日渐凸显:当三藩之乱彻底平定,大陆一统,孤悬海外的台湾,便成为清廷统一中国的下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目标。作为平定台湾的不二人选,施琅顿时变得万众瞩目……

此时的施琅,年逾花甲,他能坚持着熬到这个份上,实属不易。其内在动力与强大支撑,实与一个众所周知的人物——郑成功密不可分。


复仇,是他后半生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目标、支撑与动力。施琅原本就心高气傲、胸怀狭隘、睚眦必报,如今“枕戈谋复仇”,更是不择手段。他不仅要报复郑成功,郑军过去凡与他有过仇冤的,他都不肯放过。难怪郑成功听说施琅再次降清后,不由得追悔莫及地叹道:“吾留一患与中原矣!”


图注:《钦定平定台湾凯旋图》,描绘康熙帝派施琅收复台湾凯旋归来的场面




8. 李光地:理学名相
如今知道李光地的人并不多,而知之者多限于他是清初康熙年间的宰相,印象最深的就是所谓的“三案”——卖友、夺情、外子来归,其中又以卖友的“蜡丸案”为甚。

百姓眼中的理学家,属十全十美的圣人,无论道学理论,还是为人处世,人们对李光地的期望值都相当之高。而李光地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置身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官场,他不得不辨别风向,谨小慎微,机敏行事,当进则进,当退则退。


这种趋利避祸的本能及乡愿折中的个性,使得他在某种程度上缺少道义与担当、豪迈与阳刚,有些事情做得拖泥带水,给人留下了不少口实。而最关键的是他触怒清议,加之满汉矛盾、官场倾轧、南北党争等掺和其中,往往一桩小事,就可上纲上线,遭致多方攻击,以致“疑谤丛集”。


对政治家,我们不能抱有过高要求,更不能用圣人的标准加以衡量,只要不突破准则与底线,应该说就是优秀的,至少配得上“称职”二字。因此,对李光地的评价,我们应取政治家、理学家两种不同的角度。


图注:清代张伯龙的《榕村雅集图》描绘了安溪人李光地及其门生在亭台树下间品茶等活动情景




9. 陈化成:天风海涛铸英魂
陈化成,鸦片战争中身为提督而阵亡的两员猛将之一。

他本可以不死,糜烂的局势并非个人之力能够挽回,将倾的大厦岂是一名提督所能支撑?“尽人事,听天命。”他已竭尽全力,这就够了,他完全可以退却后撤以保全性命。然而,如果这样,他也就不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陈化成了。


吴淞失守,陈化成不可能苟活于世。一位从社会底层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一品大员,五十多年来驰骋海疆奋勇向前从来不知“退缩”二字,国难当头,他的剽悍、他的血性、他的阳刚、他的胸襟,决定了他的最后归宿只能是血战沙场,死而后已。他实践了自己的誓言,顽强地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可谓尽力尽责、尽职尽忠,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足以彪炳千秋的圆满句号。




10. 陈嘉庚:华侨旗帜

陈嘉庚携巨资踏上了归国航程,与某些衣锦还乡的成功者相比,他的归来并非为了炫耀,而是投资教育,造福乡梓。陈嘉庚心中装载着的,是国家的振兴与富强,远远超出了个人与家庭的狭隘范围。


陈嘉庚留给后人的除了精神因素外,更有物质的参与、现实的创造以及未来的期许。厦门大学、集美学村源源不断地吸纳着无数来自天南地北的莘莘学子,又源源不断地将他们输送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成为未来建设的栋梁之材。嘉庚远逝,而他开创的事业却与时俱进,永远年轻,永远灿烂。



11. 林语堂:站在中西文化交汇点上

林语堂一生最大的贡献与功绩,是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的最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


近现代将西方文化引入、介绍到中国,从严复、林纾始,可谓代有传人,薪火不绝;但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除利玛窦、汤若望等外国人外,国人中林语堂虽非唯一,但却最为成功,迄今为止,并无他人超乎其上。


林语堂去世后,一篇纪念文章曾客观公允地评价道:“林氏可能是近百年来受西方文化熏染极深而对国际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最大的一位作家与学人。其《吾国吾民》及《生活的艺术》以各种文字的版本风行于世,若干浅识的西方人知有林语堂而后知有中国,知有中国而后知有中国的灿烂文化。尤可贵者,其一生沉潜于英语英文,而绝不成为‘西化’的俘虏,其重返中国文化的知识勇气及其接物处世的雍容谦和,皆不失为一典型的中国学者。”



● ● ●


本文摘自:《历史的砝码:从边缘影响历史的11个人》

作者:曾纪鑫

出版:九州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对中国历史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十一位边缘人物,将他们置放在当时的历史舞台,厘清成长线索,还原事实真相,对其生命活动、心路历程、性格特征、智慧经验、人格力量、功过是非等诸多方面予以描述、阐释与评说。


作者简介:


曾纪鑫,国家一级作家,《厦门文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文化历史散文《千秋家国梦》《历史的刀锋》《千古大变局》《历史的张力》,长篇小说《楚庄纪事》,长篇历史人物传记《大明雄风:俞大猷传》等。


相关阅读


历史的张力

中国历史的11次偶然

近代中国的11种可能

为什么读历史?

林语堂:中国人的脸面

林语堂与鲁迅

林语堂:婚姻生活,也似宦海欲海

钱穆:过去的历史还会重演吗?

钱穆:永恒的历史,刹那的时代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读书会,成为会员,参与我们不定期举行的免费福利赠送活动;另,您也将会在每个节气日在所填写的邮箱中收到我们送出的《读·享 | 九州》电子杂志。



九州出版社读书会
ID:jzhpress
书香九州,智慧长留。谢谢您的关注!


Copyright ©2016年

九州出版社读享团


Email:jzhpress@126.com

个人微信号:jiuzhou911,暗号:寂寞就读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