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人的死生观:与死人共生

前言

与我们无法理解日本人在亲人逝去后尚能笑颜待客,淡然应对一样,日本人也无法理解中国人在失去亲人后的悲痛欲绝号啕大哭。说到底,还是生死观的不同才引发这种现象。

日本电视报道,一位单亲家庭的母亲病死,成年儿子未采取任何措施,只是让母亲像平时一样睡在床上。也就是说,至事件被曝光为止,活儿子与死母亲就这样在一个屋檐下相伴生活了数月。


事件曝光后,虽也成了一时新闻,但好像在日本谈不上什么轰动。而儿子在面对媒体采访时,也是泰然处之,并未认为自己所为有什么不妥。虽是个案,但却似乎也透出了日本人对待生命存亡的那种淡然甚至淡漠的态度。


非但如此,在日本居住,我们会发现,日本住宅区旁,有些就是墓地,而且有些是大型墓群。


偶尔在办公楼推窗望去,直面的却也是一片连绵的坟墓。隆隆电车驰过,闪过车窗的那些混杂在一起的活人住居与死人墓地,似乎也透着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和谐。


更有甚者,至今,一些日本人还喜欢把家族逝去之人葬在自家庭院里,与死人共生。


这些已然超出了我们认知范围的习俗,日本人却似乎无任何抵触情绪,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对日本人有着怎样的生死观产生了兴趣。


国人认为“人死一了百了”,所以也就都努力地“好死不如赖活着”,即使被忽悠死后可以去天堂,但似乎也从来没人愿意去。一言以蔽之,国人惧死。


其实,这和我们所受的传统文化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孔子老早就告诉我们,“未知生焉知死”,也就是说,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也就是让我们好好活着,莫轻言生死。


而道家虽然崇尚大道自然,但老子又说:“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虽然说的是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情形呢?是天地。天地造成的情形都不能长久,何况人的那点力量呢?


读此,在理解其强调为人要顺应自然的同时,从“天地尚不能久”中也似乎能领会到一种颓废的人生要及时行乐之精神。道家虽然遵从大道自然之说,但最终却也是为了长生不老而修道,追求的还是羽化登仙,终是想“避死”呢。


佛教虽然不避谈生死,讲求“死如出狱,死如再生”,认为死亡是自然的,把死看作是一期生命的转折,也即死亡既是此期生命的终结,但同时也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但最终追求不过也是为了在彼岸重生、成佛而修来世而已。


其实,除去佛道两家的生死观之说,自远古传承下来的鬼神之说对国人影响更巨,奈何桥的阴风阵阵,孟婆汤的忘却前生,十八层地狱的油锅、锯裂、火炽、五马分尸等等,那绝对是令国人望而却步的。


所以说,佛教虽然宣扬“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己,寂灭为乐”,但论及生死,相信没几个人真的会以“寂灭为乐”的。活着比什么都好,才是国人传承至今的生死观之真谛。


日本人却很有意思,他们自古而今都比较看淡生死,但我们明白,日本人之所以看淡生死主要是由他们的国情所决定的。


日本人自古就受到因国土狭小天灾频发而又孤悬海外的地理特性的影响,必须时时面对死亡的切身体会,让他们自古就对死有着深刻而又平常的认识,时时面对死亡使得他们并不讳言生死。


日本先民崇拜精灵信仰,而后又形成了神道教的万物死亡后都能成神之说,死后既然能成神,那死也就无所惧了。


斯时传入日本的佛教之彼岸说,宣扬人死不过是一期结束而进入另一期的门户等思想,这也符合日本人的传统认知,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日本人“共鸣”至今了。


武士道也被誉为“死道”,追求所谓的如樱花般的“瞬间之美”的灿烂死亡,武士对于死,可以说是拥有一种病态的迷恋。


作为一种传承,虽然今天武士道在形式上已经不存在了,但武士道的生死观,经过千百年的潜移默化之影响,也让日本人对待生死有了一种平常心。


综合起来看,或者可以这样说,日本的自然环境和神佛理论,以及武士道精神与现世的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相结合互相作用,才形成了今天日本人的具体的生死观。


据《日本人的死生观》作者立川昭统计,日本人中认为死者有灵的人占百分之五十五左右,认为有“彼岸”存在的近百分之五十三左右,而认为生死轮回是相同的竟高达百分之六十五。


梅原猛在其《日本人的“来世”观》中,告诉人们来世和今生是相同的,只不过是颠倒过来罢了。人死后成神并且能与先祖一起生活,生灵都有灵魂云云。


川端康成甚至认为,“死亡是日本美的源流,而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死亡。”


电影《入殓师》一经上映,立即轰动日本,震惊世界,它所表现的死亡就是一扇门,它不是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意味着穿过这扇门,就会到达生命的另一个阶段之观念,这恰合了日本人的生死相连的传统认识,死亡并非是生的对立面,而是生的延续。


行文至此,却不觉凛凛地惊悚了一下,那是因为想起了“二战”时日军在所有战场上表现出的那种悍不畏死,除了武士道的“死道”精神,是否日军在赴死时,脑里也有着一种生死相连、舍身成“神”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们的行动呢?


文学大师如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等,最后也都选择了自杀身死,他们死的理由或是追求唯美,或是追求人生意义升华,虽属特例,但作为世界第一长寿国的日本,同时也是先进国中自杀率第一的日本,却在用事实告诉着我们,他们确实不惧死。


无论是基于生存压力还是殉情等各种原因的自杀,都让我们看到了日本人在面对死亡时那种沉着的波澜不惊之平常心态。


有个现象倒是值得比较,与我们无法理解日本人在亲人逝去后尚能笑颜待客,淡然应对一样,日本人也无法理解中国人在失去亲人后的悲痛欲绝号啕大哭。


说到底,还是生死观的不同才引发这种现象。


这也正如上坟,我们上坟是悲面愁颜,因为那是去向再也无法见面的亲人寄托哀思。


而日本人上坟却是表情轻松,甚至可以饮酒取乐,则是因为他们精神深处相信在不远的彼岸,他们的亲人并未消亡,而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着,没准儿还在那边的卡拉OK或者居酒屋,正喝着唱着、手舞足蹈呢。


想象空间可以是无穷大,“喜”也就可以从“悲”中来了。


由日本人的这种生死观看来,他们的丧礼仪式,倒似乎更像在为出远门的亲人送行,只是仪式较隆重罢了。日本人死后成神,换了一种存在形式,时髦讲法,那叫“换一种活法”。


如此看来,这日本人好像还挺难死的,老妈死了,儿子陪着老妈尸体继续过,与死人共生。对待生死,日本人似比我们更有一颗平常心。



-end-


《你不知道的日本》


作者:万景路


出版:九州出版社


看到一个直观、真实的日本

内容简介:


作者以自己在日本近三十年或目睹或直接感受到的日本人的生活细节、行为方式和内心思想等为基,通过百篇文字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了普通日本人的细腻的生活特色,另类的历史宗教和有趣的风俗轶事、饮食文化等。


以期透过这些文字能够让读者看到一个直观、真实的日本,并进而能了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道德观以及行为准则,从而加深对日本人以及这个国家的认识。



相关阅读:


日本和服的“藏”与“露”

日本女人的天足

日本男人也风骚

日本人孤独时都干啥

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国人吗?

精致的日本人

忧伤的日本人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读书会,成为会员,享不定期福利!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