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委书记曾赞荣:树立副中心意识,像绣花一样精细化管理城市
2019年1月11日拍摄的新揭牌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楼(新华社)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以下简称“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北京城市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2019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城市副中心时强调,建设城市副中心要坚持规划先行、质量第一。通州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在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和管委会直接领导下,执行好、落实好规划,高质量、精细化推进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和治理。
坚持规划先行
高水平推进副中心建设
落实城市副中心战略定位。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原则,把握好城市副中心定位,步步为营,稳打稳扎。中央提出,城市副中心要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这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战略举措,旨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优化人口经济密集地区开发模式,把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京津冀新的增长极和创新平台。
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增进人民福祉,把城市副中心建设成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和谐文明的美丽家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推进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基础设施、产业构建、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一体化,形成功能联动、融合发展、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发挥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带动作用,以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带动通州全区发展,实现以城带乡、城乡共建,使乡镇和农村地区成为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的功能拓展区。
图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位置与区位分析图。2019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图由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提供(新华社)
建设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坚持分工负责、共管共控和互惠共赢,把区域协同发展作为加快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内生动力,重点推进副中心与武清、廊坊及雄安新区在功能分工、资源配置、生态管控等领域的协同发展。积极推进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河北省香河县、三河市、大厂县)的协同发展,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管控的要求,推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向北三县布局。积极对接雄安新区,实现错位发展、互为促进,充分发挥北京新两翼的作用。
规划好城市空间布局。以中华营城理念、北京建城传统、通州地域文脉为遵循,着力构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形成“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以行政办公区建设为牵引,紧紧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最核心和最具影响力的关键环节,加快完善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全面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借助市级机关的搬迁带动效应,带动城市空间向东拉伸,将城市发展重点从运河两侧和五河交汇处,向“一带一轴”纵深拓展。沿大运河生态文明带,加快提升运河商务区、运河水绿公共空间等建设品质,优化发展秩序。沿六环创新发展轴,加快城市绿心、六环路入地区域等重要节点建设,有效缝合城市空间,加快形成辐射北京东部地区和廊坊北三县、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空间格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绿色城市骨架。把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理念落实在交通、市政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城市骨架。坚持公交先行,构建内外通达的现代交通体系。落实主副城区交通多元直达,打造京津冀交通枢纽。突出绿色便捷,打造密度高于中心城的内部轨道交通网络。加密街区路网,倡导绿色出行,形成绿色出行路权优先的道路体系。增强能源供给安全,突出多源多向的水源供给和复合型供电、供气保障。推进分布式能源、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应用。高效集成地下基础设施,有效组织串联地上公共服务,打造独具特色、功能完备的“市民环”。
以先进理念
高标准推进副中心建设
建设绿色城市。把绿色理念融入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居活动的各个方面,形成兼具繁荣的绿色经济和绿色人居环境的城市发展形态和模式。即,不仅发展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绿色消费,还强调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以及绿色生活方式。要大力发展优质绿色产业,聚焦“控车、降尘、减排、治污”,打好蓝天保卫战,积极倡导绿色城市运行模式和低碳的生活方式。
建设森林城市。突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处理好水与城、蓝与绿的关系,建设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以绿化大会战为契机,按照“一心、一环、两带、两区”总体布局,高品质建设城市绿心和环城市副中心绿色休闲游憩环,依托城市绿心建设最具亮点的市民活力中心。
建设海绵城市。借鉴古人“堰”的分水理念,顺应自然水系脉络,打造“上蓄中枢下排”多纵级滞洪缓冲系统,对雨水实施渗、蓄、滞、净、用、排的综合治理,实现水城共融,打造自然生态海绵城市。集中打好碧水攻坚战,围绕“三网、四带、多水面、多湿地”的水环境格局,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建设智慧城市。把“智慧”融入城市,通过全面感知、信息共享、智能解题,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智慧化、人性化手段,以智慧系统为“黏合剂”,把城市产业、民生、环境、防灾减灾、行政治理、资本配置等黏合起来,将低碳、绿色、人文、高效等新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形成智能运行模式和治理体系,建设智能融合的智慧城市。
图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梨园体育公园效果图,由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提供(新华社)
建设人文城市。担当起塑造新时代城市副中心文化之魂的历史使命,保护并利用好以大运河为核心、多类型文化并存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展现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构筑全覆盖、亘古今的传承体系,提升品质、激发活力,增强创新驱动力,建设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依托通州古城、张家湾古城、漷县古城、延芳淀湿地等资源,形成“北有宋庄艺术、中有环球文旅、南有演艺小镇”的文化产业布局。
建设宜居城市。建设环境优美、社会安全、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发展、全面和谐以及老百姓满意度高、幸福感强的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典范、首都的新地标,未来没有“大城市病”的和谐宜居之城。注重舒适宜居低密度建设,严格管控建筑高度;注重建筑设计、艺术追求,体现中国风格、首都风貌;关注改善民生,做好战略留白,逐步改善居住条件;及时开展老城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集中解决一批群众痛点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高精尖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发展基础,提高人民获得感。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要功能,搭建创新平台,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推进城市副中心高精尖产业发展各项政策,以副中心品牌带动龙头项目落地,以龙头项目带动形成优质产业链。全面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全区统筹、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
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聚焦“绿色、集约、智能”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文化旅游、企业总部等北京市重点十大高精尖产业。
以高质量发展,夯实城市副中心共建共治共享的物质基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北京学校、景山学校等一批优质市级名校建设。
建立覆盖城乡、服务均衡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加快安贞医院、首都儿研所等市级优质医疗机构的布局建设。坚持公益开放、资源共享,构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与体育设施体系,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高水平文体服务。
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医养结合、精准服务的养老助残体系。推进生活性服务业的规范化、连锁化、智能化,促进供给端和需求端精准对接,满足人民群众便利性、多样性的生活需要。
牢固树立副中心意识
提高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
以“疏解整治促提升”为抓手,有序拓展建设空间。运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推进精细化管理,谋划和推动城市建设治理提升,实现城市副中心共建共治共享。建立规划的刚性约束机制,按照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需要,严控人口规模和城镇开发强度。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力争全区城乡建设用地三年减量30平方公里,提前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划控制目标。2018年,完成2050万平方米拆违任务,初步实现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围内消除违法建设,力争2020年通州全区建成基本无违建示范区。通过拆除违法建设,规范建设秩序,释放发展空间。
以服务保障市级机关为依托,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和体制机制。对标对表首都核心区,强化城市安全和秩序管理,严格落实信访责任制和社会面防控,加快智能化安保体系建设,高标准做好安全稳定、城市运行、交通管理、环境卫生、景观照明等服务保障,确保市级机关入驻正常运转。建立符合城市副中心定位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和责权匹配、高效运转的工作体制。完善城市管理部门机构和职能设置,构建“大城管”格局。以党建引领推动基层管理体制创新,不断完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高效实施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以文明城区创建为抓手,像绣花一样精细化管理城市。深入推进文明城区创建活动,以督查督办常态化为重点,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常态推进、立体监督的文明城区建设工作机制,巩固和扩大文明城区创建成果,提高城市管理文明水平。建立便民化的城市管理公众参与平台,加快推出城市管理微信公众号和手机APP,开通城市管理问题一键报送功能和其他城市管理服务,通过报送积分管理、灵活奖励机制、问题处置回应等形式广泛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力争将城管APP打造成为城市问题线索发现和报送的主渠道。借助市场力量构建城市管理重点领域生态圈,引入集成新理念、新技术的环保企业、绿色基金,探索城市管理固废处理、社区垃圾分类等难点问题的新型解决方案。拓展街巷长制、楼门长制、小巷管家等管理机制,加快“绿地长”“小型市政设施长”等公众参与平台建设,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牢固树立副中心意识,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不断增强各级党员干部的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胸怀大局、主动服务、争创一流,切实挑起重担、负起责任,以党员干部的主动作为,把规划体现的最先进理念、最高标准和最好质量,全面、严格、精准地贯穿到建设、发展和治理的各个方面,把城市副中心建设成千年之城、民心工程和文化遗产。
作者:曾赞荣,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书记
责编:高斌
排版:林苗苗
监制:李爱玲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19年第2期,原标题“树立副中心意识 推进精细化治理”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ID:qianxian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