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前,他们竟有如此“另一面”

百年五四,

意气风发的青年们,

留下了悲壮激昂的青春宣言,

勾勒出一往无前的抗争剪影。


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

身上的符号是勇士、先驱、导师。

然而,他们还有着我们并不熟悉的一面。


有热血、有浪漫,

是严父,或是斗士……


倘若那个时候有“朋友圈”,

会是怎样的光景?

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李大钊:严父



李大钊从小随祖父生活,平时家教甚严,不准他外出去看赌博,更不许他骂人、打架,否则就要他接受大热天上房顶举着沉重的木杈翻麻等处罚。    李大钊自己做父亲后,从祖父的家教中受到启发,同样严格对子女加以教育。  

△李大钊

李星华在《我的爸爸》一文中回忆道:每逢看到孩子们学习,我就会想起爸爸说过的话:“小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 那是寒假里的一天,我在屋里写大字,外边下起了大雪。啊,我们又可以堆雪人打雪仗了。我想着想着,手里的笔就不听使唤了。爸爸正站在我旁边,他用手敲了敲我写的字。我仔细一看,有几个字写得东倒西歪的。我知道自己错了,脸上热辣辣的,就认真往下写。 我把写好的大字交给爸爸看,心里想:“爸爸一定要让我重写一遍。没想到爸爸看了,指着后边几个字对我说:“好,像这样写就对了!”在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之余,李大钊也会抽时间为儿女们讲故事、教孩子学唱歌、背古诗、下军棋、写毛笔字等。他把《国际歌》教给孩子们,教育他们懂得革命道理,孩子们都深深地受到感染,渴望那美好的新中国、新社会。李大钊虽然英年牺牲,他打造的清正勤谨的家风,延续了几代人。他的子女,也都把一生献给了党和国家的事业。


鲁迅:浪漫




生活中的鲁迅虽然“世故”, 但再冷酷的人也有柔情的一面,他遇到了一个人,遇到了他的爱情。许广平,出生在广州,是鲁迅的第二任妻子。1923年,42岁的鲁迅走进了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课堂,认识了时年20多岁的许广平。1925年,许广平第一次给教过她两年书的老师鲁迅写信。从此,两人信件往来频繁,后来结集出版了《两地书》。鲁迅曾在给许广平的信中写道: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绝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样的人了,我可以爱。

△鲁迅和许广平一家1927年10月,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开始同居生活。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生,家里增添了欢声笑语。1934年,两人相伴走过了十个年头,鲁迅在赠给许广平的一首诗中情挚意深地说:“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许广平给予了鲁迅一个温馨完整的家,她身兼妻子、情人、战友、助手、生活秘书等。他们在一起生活期间,鲁迅的创作量超过了以往所有时候,他的笔下,也增添了一抹暖色,不再全是刀笔吏式的冷酷。


林徽因:斗士




现在的文艺青年和影视作品津津乐道林徽因的感情经历,事实上,为爱国而颠沛流离、为中国建筑和传统文化做出杰出贡献,才是她人生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期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背井离乡,从北平至长沙、昆明,又到李庄,路程几千里,风餐露宿,食不果腹。林徽因在赶路途中病倒引发肺炎,差点丧命。经过此次大病,林徽因身体衰弱得厉害,影响到了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梁思成、林徽因

抗日战争胜利后,她的身体状况已相当不乐观,而面对朋友让她前往美国治疗的建议,她却毅然拒绝了。她说:“自己从小受欧美教育,但珍视中国;最看不起一类人,就是没喝过多少洋墨水,却认为西方比什么都好。”1949年后,在病榻上的林徽因接到设计国徽的任务,毅然决然挑起了重担。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就是梁思成、林徽因、李宗津、莫宗江、朱倡中等人所组的设计小组与中央美术学院张仃、张光宇等人的设计小组集体创作的。



钱钟书:“猫奴”



钱钟书被誉为清华著名才子,一代文豪大家,但恐怕甚少有人知道,他还有可爱的一面: 一个忠诚的“猫奴”。

△钱钟书

新中国成立以后,钱钟书杨绛夫妇在清华园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毗邻而居。他在清华的住所养起了猫。小猫初次上树,不敢下来,他设法把它救下。小猫下来后,用爪子轻轻软软地在他腕上一搭,表示感谢。钱钟书常爱引用西方谚语:“地狱里尽是不知感激的人。”小猫知感激,钱钟书说它有灵性,特别宝贝。当时,林徽因也养猫,称家里那只猫是她们一家“爱的焦点”。两家的猫经常打架,钱家的猫太小,感觉常常受邻居猫的“欺负”。于是钱钟书便特备长竹竿一枝,倚在门口,不管多冷的天,听见猫儿叫闹,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了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为自己的猫儿报仇。杨绛担心丈夫为猫而得罪人,便引用他自己的话劝他:“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小说《猫》的第一句)那只猫可是林徽因的猫,“打猫要看主妇面”,不要因为“猫事”伤了两家的“和气”。钱钟书可顾不了那么多,照打不误。钱钟书还有一个特点,被称为“民国毒舌”。读者们总能在他的作品里找到一些“怼人”的蛛丝马迹,周作人、林语堂、萧乾等人都曾“躺枪”。



蔡元培:热血




蔡元培的座右铭为“学不厌,教不倦”。终其一生,蔡元培对学问抱持浓厚的兴趣,对教育怀有炽热的感情。除了治学,年轻时的蔡元培还曾经和暴动、炸弹、暗杀这些词扯上关系。蔡元培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一文中有一段话:“自三十六岁以后,我已决意参加革命工作。觉得革命只有两途:一是暴动,一是暗杀。”据林语堂《记蔡孑民先生》一文所述:当年他在清华教书,有事去北大见蔡元培,“最使我触目的,是北大校长候客室当中玻璃架内,陈列一些炸弹,手榴弹!我心里想,此人未可以外貌求之,还是个蘧伯玉吧”。

△1920年,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由左至右)合影

在北大任职期间,蔡元培的权威曾受到过挑战。当年,北大学生不肯交纳讲义费,为此包围红楼。面对气势汹汹的数百学生,蔡挺身而出,厉声质问:“你们闹什么?”为首的学生讲明来由:“沈士远(北大庶务部主任)主张征收讲义费,我们来找他理论!”蔡元培说:“收讲义费是校务会议决定的,我是校长,有理由尽管对我说,与沈先生无关。”这时,学生中有人恶语相向,蔡元培毫无惧色,挥拳作势:“我是从明枪暗箭中历练出来的,你们若有手枪炸弹,只管拿来对付我。在维持校规的大前提下,我跟你们决斗!”当时,观者如堵,听闻先生此言,无不面面相觑。50岁的老校长摇身一变成了拼命三郎,大家都傻了眼。学生自觉理亏,敌意受此激荡,霍然消解。


来源:“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责编:林苗苗

监制:李爱玲

◆ ◆ ◆  ◆ ◆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链接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点击右下角“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