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赵大年 | 他说京味文化的一种自信,就是来者不拒
赵大年
北京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著名作家赵大年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7月1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
赵大年1931年生于北京,满族。著有小说《大撤退》《女战俘的遭遇》《公主的女儿》《尚未污染的山林》等,多部作品获全国和报刊文学奖,被译成英、法、日、韩等多国文字。
作为京味作家的代表人物,赵大年是《前线》杂志的老朋友、老作者,先后为《前线》撰写《终生读书》《京味小说·北京人·北京话》《“京味”漫谈》《宣南文化的来龙去脉》等多篇文章,对京味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前线理论圈(id:qianxiantheory)特刊发《前线》2008年第10期《“京味”漫谈》一文,作为纪念。
“京味”漫谈
赵大年
北京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著名京味小说家
什么是京味?京味文化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特色?
早年有人提出京味小说的概念,认为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京味小说之巅峰。老舍在《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我这一辈子》中展现的人物故事、小胡同四合院的风土人情、优美幽默的北京语言,崇尚仁义的市民观念,充满了京味。张恨水的《啼笑因缘》,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邓友梅的《烟壶》、《那五》,刘心武的《钟鼓楼》、《如意》,陈建功的《卷毛》、《找乐》,凌力的《少年天子》,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都散发着京味。
文友们曾经谈论京味小说的构成,我记录了四条:运用北京语言,描写北京的人和事,环境和民俗是北京的,发掘北京人的心理素质。这可不是要给京味小说下定义,也许不加界定,宽泛一些更好。上述作家的风格和追求各不相同,并未形成流派,有的也不认为自己是京味作家。然而,这些小说具有共同的特色——京味。
我以为,“京味”就是京华文化的一种韵味。
老舍的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包括《月牙儿》、《结婚》,和原本就是戏剧的《龙须沟》、《茶馆》同样京味浓郁。话剧《丹心谱》、《天下第一楼》,电视剧《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宰相刘罗锅》、《大宅门》、《铁嘴铜牙纪晓岚》、《雍正王朝》、《康熙王朝》,也被认为是京味作品。
1997年燕山出版社编选了一套京味文学丛书,汪曾祺、萧乾、林斤澜、刘绍棠等14位作家每人一部(30万字),展现了数量可观的京味散文。王朔、刘一达、徐城北的作品也具京味特色。由此可见,京味文化的范围广泛,并不仅限于小说。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演了多部京味话剧,拥有一批京味表演艺术家,有人说于是之、英若诚“一开口、一投足”都带京味。而院长曹禺的传世之作《雷雨》、《日出》同样由人艺演出,为什么没人认为是京味的呢?原来京味文化也是一种地域文化。《雷雨》、《日出》更具“津味”,文化底蕴属于工商业大城市天津。
京味文化或京华文化,从前由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四大板块组成,又相互影响渗透。譬如庙会,寺庙观堂原本是宗教祭祀活动的场所,王公大臣乃至天子前来礼佛祈年,打醮祷福,善男信女上香还愿。香火盛了,人气儿旺了,出现商机,卖小吃、小玩意儿的商贩和杂耍艺人也跟踪而至,又招徕更多逛庙会的人,进一步吸引了外地的土特产品,古玩字画,名店名厨,名优名角,前来一展身手,“喧宾夺主”,使之变成大众化的民俗游乐市场。北京的大型庙会就有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白云观、地坛、厂甸、龙潭湖、妙峰山等十余处,每年逛庙会的市民和中外游客数以百万计,形成了一种庙会文化。
虽然京味具有地域文化的特色,但是北京建都855年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优越地位,又使京味文化具有中华文化集中代表的性质和皇家气派。这种特性表现于语言、教育、文艺、建筑、饮食、人文环境等各个方面。
京味文化的巨大贡献,是创造了以北京话为脚本的我国通用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字是书面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传播知识、记载历史最重要的工具。秦始皇统一汉字,对于文化的传播,国家的统一,功不可没。然而我们是个多民族的泱泱大国,地域辽阔,有一千多种方言,不可能统一语言。这就十分需要新创造一种大家都能听得明白的通用语言。
北京历来是我国南北交往的通衢大邑,兵家必争之地。近一千年间,契丹族南下,在此建立辽南京;女真族南下,建立金中都;蒙古族南下,建立元大都;汉族北上,建立北京;满族南下,建立京都;1928年民国迁都南京;1949年新中国又定都北京。这六次大规模(数十万人)的南北人口交流,必然在北京形成语言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平时,即使在交通不便的封建社会,各地也有很多人进京经商、赶考、谋官、议事,朝廷不断派出文官武将去外地视察巡抚,乃至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大家总要跟北京人交谈吧,也就是继续这种语言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桂林官员来京进贡三花酒,却说不清此酒如何激起三层酒花?明嘉靖皇帝因而下令,各地官员都要说官话——就是北京话——它是各族人民在北京共同创造的通用语言。北京话的形成,经过不断地筛选、磨合,去粗取精,在北方话平实易懂的基础上,汲取吴侬软语之清脆优雅,剔除齿音、浓重鼻音,不但咬字真切,四声齐全,而且积累了丰富的词汇,表达能力极强。
民国初期的国民议会曾将北京话定为国语,台港澳同胞和许多海外华人至今仍然称北京话为国语。新中国推广“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普通话,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通用语言(减少北京话的卷舌音、儿字腔,不推广市井俚语)。
普通话是国宝,与之相对应的书面语言是现代白话文,这就是我国正式使用的语言文字,也是联合国正式使用的五种语言文字之一。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腾飞,内外交往空前增多,世界出现“汉语热”,有一百多个国家的三千所学校开设“汉语班”,所教所学的就是普通话。语言也是软实力。
普通话是我们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普通话毕竟是略加改良的北京话,所以运用普通话的小说、散文、广播、影视、话剧、相声,自然具有京味。语言大师曹雪芹、老舍、侯宝林,还有播音艺术家夏青、葛兰、宋世雄等,都是推广普通话的功臣。
北京人来自五湖四海,文化素质比较高。明清两朝进京赶考的举子就有一百多万,都是乡试胜出的精英;金榜题名的进士五万人,部分留京做官;二百多状元皆为京官,不断充实士大夫阶层。
编纂《康熙字典》、《图书集成》、《四库全书》需用大量资料,引来各地书商,形成国内最大书市。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在电视剧里他手下只有七八个人,而事实上他率领着三千多位编辑苦干了十多年。
北京是读书人“跳龙门”的关卡和天堂,科举不限年龄,三年一试,路途遥远又考不中的举子不肯回乡,滞留京都打工读书,有的一直考到六七十岁,琉璃厂的二百多家书店,是他们常去的地方,也留下了许多辛酸故事。现代北京的学校多,高学历者留京工作的也多;学术单位多,“中国的硅谷”在北京,聚集着很多学者、科学家;新闻出版单位、图书馆、博物馆都多,共同营造了人文荟萃之都。
北京人崇尚正义。荆轲刺秦王的燕赵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现了不畏强暴的民风。陈子昂从军北征,战败后登幽州台缅怀燕国武功名将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具这种悲壮气概。现代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七七抗战,以及四五运动、抗击“非典”、争办奥运,都蕴涵着京味文化的巨大力量。
北京城冠盖云集,官员特多,俗话说“一簸箕能撮仨老爷”。既然年纪轻轻的贾宝玉是宝二爷,那么历经沧桑的老妓女赛金花就是赛二爷,二道贩子是倒爷,蹬平板三轮车的是板爷,和尚道士是陀爷,耍嘴皮子的是侃爷,暴发户是款爷,唱高调的是左爷,光膀子上街的是膀爷,连背插小旗的泥塑玩具也是兔儿爷。你做官,我为民,你称爷,我也称爷。这是北京百姓的平民意识、平等观、幽默感。
北京人见多识广,眼高手低。眼高手低不全是缺点,至少还眼光高明,手低,可以锻炼提高,若是眼低,手可就高不了啦。北京城是“藏龙卧虎”之地,不论哪条小胡同,要请出几位专家、学者、教授、名流、书记、部长来,都不难。因而北京拥有了一大批专业和非专业的鉴赏家、评论家、收藏家、美食家、戏迷、影迷、球迷,把整个京城的欣赏水平都提高了。一本书,一台戏,只要北京叫好,就是国内高水平。
一座城市的欣赏水平高,就具有了对外来文化的筛选、改造能力。这是京味文化的一种自信:来者不拒。例如,四大徽班晋京为乾隆皇帝祝寿,演出之后留下了。这一点很重要,北京为他们参与竞争、开阔眼界、博采众家之长,提供了条件。在“高级戏迷”的百般挑剔、百年挑剔中,徽剧汲取了楚调、汉剧、昆曲、弋阳腔、秦腔的优美曲调,移植了许多剧目,不断完善提高,精益求精,终于使一个地方剧种发展成了京剧——国剧。北京给予徽剧以文化营养,京剧返回来又丰富了京味文化。
烤鸭来自山东,涮羊肉来自满蒙。“长安居,大不易”,要在强手如林的京都站住脚,就必须参与竞争。他们也在京都美食家的百年挑剔中不断提高,发展壮大,使烤鸭成为北京的招牌菜。有趣的是,我到济南采访,当地朋友请吃烤鸭,那店门高悬的金字招牌却是“北京烤鸭”。涮羊肉也成为北京最普及的佳肴,您看看涮羊肉店家的字号:东来顺、西来顺、南来顺、北来顺、都来顺、又一顺。顺什么?顺乎京都美食家的口味也。
有论者概括不同城市的特色:上海是最繁华的城市,香港是最忙碌的城市,大连是男性化的城市,杭州是女性化的城市,桂林是山水如画的城市,苏州是玲珑剔透的城市,广州是花城,昆明是春城,南京是绿城。而北京是最大气的城市。这种大气派,表现在万里长城,表现在《红楼梦》,表现在世界最大的皇宫建筑群——故宫,最大的天安门广场,最宽阔的长安大街,最庄严的天坛祈年殿,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最新颖的水上珍珠大剧院、“鸟巢”、“水立方”,也表现在十万人观看升旗典礼,三千人同台演出歌舞,上百万志愿者为北京奥运会服务。
北京的故事特别多,我国近代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件,要么发生在北京,要么与北京血肉相连。北京的一街一巷、一堂一殿,都积淀着丰厚的京味文化,都能写一部大书。
真是大气磅礴的北京啊。(责编:高斌)
【延伸阅读】
作家赵大年去世,他编剧的《皇城根儿》定格许晴王志文的青春
作者:许旸,来源:文汇报文汇网
赵大年著有《车水马龙》《琴童》《玉色蝴蝶》《皇城根儿》(合作)等影视剧本。长篇小说《皇城根》(合作)获北京市庆祝建国45周年文学奖,短篇小说《活鱼》获《民族文学》奖,《女帮办》获首届《作家》文学奖,《车水马龙》获全国首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公主的女儿》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一等奖、中国首届满族文学一等奖。
1992年播出的电视剧《皇城根儿》里,赵大年作为主要编剧之一,塑造了经典剧情——金一趟(葛存壮 饰)是名拥有着丰富经验的老中医,他的独门秘方“再造金丹”能够治好各种疑难杂症,而金丹的秘方只有金一趟自己知道。金一趟有两个女儿金秀(宋佳 饰)和金枝(许晴 饰)。金秀在和张全义(孙淳 饰)结婚后久久没有怀孕,这可急坏了金一趟。一次偶然中,金一趟见到了一名弃婴,收留了他取名金兴。
在一连串的意外和波折之后,金秀成为了金兴的养母。金枝结识了名为徐伯贤(马红鹰 饰)的男子,徐伯贤经营着一家公司,一心想要得到再造金丹的配方,将它批量化生产以获得巨大的利益。再造金丹的存在让众人纷纷被卷入了阴谋和感情的漩涡之中。
这部电视剧定格了许晴、王志文、宋佳、孙淳等一批知名演员的青春影像,打动了一代观众。
除了《皇城根儿》,上世纪八十年代,赵大年还编剧了多部影视作品。比如1981年《车水马龙》;
1980年影片《琴童》等,题材广泛,颇具现实意义。
你还记得赵大年创作过的这些小说和影视剧吗?
赵大年先生,一路走好!
图文资料来源:《前线》杂志2008年第10期;文汇报文汇网
责编:高斌、林苗苗
监制:李爱玲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ID:qianxiantheory)
◆ ◆ ◆ ◆ ◆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链接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