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国内9个创新城市,北京的优势和短板在哪里?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之一,将北京与国内主要创新城市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探寻其优势与短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3个层面构建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将北京与国内其他9个创新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探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创新是增强我国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是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创新城市汇聚了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所需的重要资源,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支撑引领作用。
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大背景下,北京应充分发挥其创新资源富集的优势,将自身打造成为创新发展新高地,辐射带动京津冀乃至全国的创新发展。对比分析北京与国内主要创新城市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摸清北京在创新方面的优势与短板,对进一步提升北京的创新能力、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北京已形成“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三城一区”新局面。
测度结果分析
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除北京外,本文选取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国内主要城市群中9个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作为参照对象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分别是天津、上海、重庆、深圳、杭州、广州、成都、合肥、苏州。
在创新能力对比分析方面,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3个层面选取了13个相关指标,构建国内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北京及国内主要创新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测度。从综合得分看,2008—2017年各城市创新能力综合得分逐年提升,排名变化不显著。北京、深圳、上海始终位居前3,综合得分分别由0.397提升至0.895、由0.220提升至0.635、由0.210提升至0.603;广州、苏州、杭州、天津4个城市位居第4—7名,得分分别由0.150提升至0.445、由0.116提升至0.388、由0.146提升至0.384、由0.152提升至0.348;成都、合肥、重庆在10个城市中处于第8—10名,得分分别由0.114提升至0.300、由0.062提升至0.261、由0.041提升至0.178。
在创新投入方面,北京得分始终最高。2017年,北京得分为0.879,明显高于紧随其后的深圳(0.598)和上海(0.596)。从具体指标看,北京各项创新投入指标均位居首位,如2017年北京R&D(研究发展)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26.98万人年,是各城市平均值(12.67万人年)的2.13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当期吸收资本金额为5113.47亿元,是各城市平均值(2038.15亿元)的2.51倍;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361.76亿元,是各城市平均值(186.74亿元)的1.94倍。
在创新产出方面,北京优势显著。2008—2017年,北京创新产出稳居首位,得分由0.132提升至1.000。从具体指标看,北京各项创新产出指标均位居首位,如2017年北京新增授权发明专利数为28562件,是各城市平均值(9754件)的2.93倍;新增商标数为40.23万件,是各城市平均值(17.62万件)的2.28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为2859.20亿元,是各城市平均值(767.67亿元)的3.72倍。
在创新环境方面,北京存在一定提升空间。2017年北京得分0.780,位居第4,与苏州(0.877)、广州(0.856)和杭州(0.823)存在差距。北京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相对不足且有下降趋势,如2017年为14.13%,低于各城市平均值0.56个百分点,2008—2017年下降了2.01个百分点。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其他城市存在差距,2017年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深圳的70%、苏州的79%、广州的85%、杭州的95%。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及上海,2017年北京为6.24万元,比上海低0.02万元;但北京发展势头强劲,2008—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10.83%,位居首位,与上海差距呈缩小态势。
在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方面,从人才投入、经费投入、政府政策、教育水平、经济发展5个方面,通过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对北京与国内主要创新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人才驱动是北京、深圳、上海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而资本驱动是其他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动因。从回归结果看,创新人才对北京、深圳、上海具有显著正向影响,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这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城市的创新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系数为0.8086。这说明增加研发人员投入,有利于提升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创新能力,增强对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应用将推动其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强化。资本投入对其他城市具有重要作用,R&D经费投入强度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这些城市的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系数为1.3988。这说明资本驱动是这些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动因。
在创新效率对比分析方面,选取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R&D经费内部支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当期吸收资本金额、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4项指标作为投入指标,通过超效率DEA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法(都是广泛应用于金融、工业等部门生产效率的测算方法)对各城市创新效率变化情况及其动力来源进行了分析。从创新效率看,广州、深圳创新效率处于领先地位,北京创新效率优势逐渐显现。广州和深圳创新效率较高,2008—2017年超效率值排名均处于第1—2名左右。同时期北京的创新效率显著提升,由0.710(第7名)上升至1.297(第2名);创新效率变化率为1.112,实现了11.2%的增长,位居第二,优势逐渐显现。
技术进步是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源泉。从创新效率提升的动力源泉看,10个城市创新效率均有提升,各城市创新效率平均增长率为3.5%。从各城市看,广州、北京创新效率明显提升且优势显著,技术进步优势突出。2008—2017年,广州、北京创新效率增长率分别为14.1%、11.2%,苏州、上海、杭州、深圳、成都创新效率有所提升,而天津、重庆、合肥创新效率有所下降。
2019年5月19日,2019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启动,图为类人型机器人演示跳舞。(中国日报)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北京创新能力优势显著,但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北京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优势显著。以2017年为例,北京创新投入得分为0.879,分别是深圳、上海、广州得分的1.47倍、1.48倍、3.06倍,是创新能力位居末位的重庆的6.16倍;北京创新产出得分高达1.000,分别是深圳、上海、广州、重庆的1.60倍、1.86倍、2.22倍、9.53倍。但北京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与位居前三的苏州、广州、杭州存在一定差距。2017年北京创新环境得分为0.780,低于苏州(0.877)、广州(0.856)、杭州(0.823)。北京应着力优化创新环境,为进一步加强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提供有力保障。
各城市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人才驱动是北京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所在。从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看,R&D人员投入的增加对北京、深圳、上海的创新产出有着显著促进作用。北京应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促进国内外高端人才集聚;应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高水平的智力保障。
强化和提升促进北京创新能力提高的软硬件环境。北京创新环境应从软硬件两方面进行优化和提升。在硬件方面,应强化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通过硬件建设支撑高水平研究平台、学术交流平台、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等研究性平台的创新能力提升。在软件方面,要完善有利于激发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升研究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强化研究成果的市场导向作用,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利用结构性减税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成果转化。加大对创新创业精神、文化和价值观的宣传力度,鼓励全社会进行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
通过“引进+培育”两种手段集聚各领域的高水平优秀创新人才。在人才引进方面,在确定创新重点领域基础上,细化各领域的创新任务,分析各创新任务的人才匹配状况,找寻各领域创新人才的短板所在。要运用特殊人才引进政策和引进机制弥补创新人才短板,快速提升创新链条的国际竞争力,加大引进优质科研创新人才、高精尖产业创新人才、高水平科技金融人才的工作力度。在人才培养方面,创新培养机制,可探索设立“中学生英才计划”“研究生拔尖计划”等,促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新培养模式,积极建设高水平、多层次、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从小学到大学不同层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开展自由探索型的研究和创新,实现创新人力资源总量的提升。
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调整布局的契机促进形成北京前沿领域技术优势。2018年7月,《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推进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调整,以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重点,积极推进学科交叉国家研究中心建设。北京应把握国家重点实验室调整布局的契机,并结合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任务,在全球研发前沿领域形成技术优势。整合北京地区创新资源,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通过这些高水平研究平台的建设,促进北京前沿领域技术优势的形成。
创新研发经费使用方式,建立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改革大学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和职称评聘制度,促进大学和科研院所面向产业和社会需求,将前沿性技术和基础性技术转化为应用技术和生产技术,将科研成果转变成服务社会、增加财富的科技创新。进一步拓宽创新券等资金支持方式,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充分发挥科技金融优势,探索社会资本支持科技研发新模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着力提高北京财政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的比重。
作者:叶堂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
文章来源于《前线》杂志2019年第7期,原文标题《北京创新能力研究》
责编:沈聪
版式:邝岩
监制:李爱玲
图片来源于中国日报、北京日报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
◆ ◆ ◆ ◆ ◆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链接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