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应当怎样立德树人

何庆 前线理论圈 2021-09-22
摘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明确要求。必须构建先进科学的人文教育知识内容体系、实践养成体系、培育环境体系、效果评估体系,大力培塑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立德树人战略任务落地见效。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学校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新时代,要不要立德树人?用什么立德树人?怎么样立德树人?这是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和人文价值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人文理论实质是尊重人、为了人、培塑人、解放人,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人文精神。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真正的社会应该“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 。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正确分析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了人文理论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核心要义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这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核心价值和远大理想。只有深刻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核心要义,切实以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夯实立德树人根基,才能真正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哲学,反对脱离了人而抽象谈论“世界”的旧哲学,重点研究“人的世界”问题。“人的世界”是与人相关的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马克思强调“现实的个人”是“人的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实质,反对一切传统的以物为本、以神为本、以君为本、以权为本的旧哲学。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基点是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是主体,要求正确把握主体与客体、目的与规律、自由与必然等辩证关系,正确发挥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确认识和发挥人的能动性,就是要在全社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确认识和发挥人的创造性,辩证把握主观与客观、自由与必然、目的与规律的关系,树立人人都是创造主体的现代人文思想,营造人人皆可创新的现代人文环境。正确认识和发挥人的主体目的性,从个人角度看,要自觉把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统一起来;从党和国家角度看,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来牵引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并在社会全面进步过程中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历史上一切人本哲学或人文哲学都坚持人是主体,但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独特性在于,在深刻分析个人与社会关系基础上,坚持把人的个体性与群体性(社会性)统一起来,突出强调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宗旨,鲜明体现在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人文思想中。新时代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要牢固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正确处理群众、阶级、政党和个人之间辩证关系,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


坚持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马克思主义及其人文精神的最高理想和根本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彻底解放。《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提出新社会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强调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887年,恩格斯在《对英国北方社会主义联盟纲领的修正》中强调:“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给所有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推进现实社会运动是内在统一的,实现社会解放与实现个人解放也是内在统一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不言而喻,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 新时代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要始终牢记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把现实任务与长远目标、个人解放与社会解放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坚持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统一起来,在推进社会全面发展中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让每个人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已经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人文教育,大力培塑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大意义。


人文精神缺失是人和社会发展不全面的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面临的时代性、世界性难题。经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难曲折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着眼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我国社会生产落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坚持把经济落后看作最大客观实际,把发展经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把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改革开放的主要目标。与此相应,我们开展了以面向经济主战场、服务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方向和目标的教育改革。一方面,我们高度重视和强化科学知识教育,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另一方面,长期奉行重经济增长轻全面建设的发展观和重工具理性轻人文知识的教育观,也使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重物轻人、重效率轻公平现象,使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人文精神淡化、理想信念缺失等问题。人文理论教育不够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培育不够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突出短板,既是教育生产大量重物质利益、轻精神价值的单向度人才的重要原因,也是社会出现不平衡不充分不全面的重要原因。


加强人文精神培塑是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和主要任务。一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全面性,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二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全面性,不仅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需要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发展。三是党的领导和治国理政方式具有全面性,不仅要抓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而且要按照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新要求,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强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另一方面特别需要大力加强现代人文知识教育,尤其强化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培塑。大力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人才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构建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体系


新时代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必须完善现代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塑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努力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文教育体系。


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文教育的知识内容体系。可以区分为人文哲学和人文科学两个方面,人文哲学是一般理论基础内容,人文科学是具体社会科学内容。人文哲学内容体系,着眼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作为人文通识教育内容,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构建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高度统筹教育内容,做到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文理论的基本观点、核心要义,吸收古今中外人文理论的合理成果,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目的、共产党人的性质宗旨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要求,反映立德树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在全民基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党内牢固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宗旨。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文科学内容体系,应着眼不同群体和不同类型的具体品德要求,坚持把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和不同性质教育要求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关系,权衡教育比重,形成各有特点的具体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文科学内容体系。


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文教育的实践养成体系。加强人文精神培塑,提升道德品质,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生活中熏陶和实践中养成。新时代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必须把人文知识教育与人文精神养成结合起来,大力探索和深入研究如何在实践中培育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爱国情怀、奋斗精神等人文素养的实践养成体系。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文教育的实践养成体系,要坚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培育相协调,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育人实践相衔接,不断培育和提高全社会的忠诚信任、积极进取、勤奋工作、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精益求精、严于律己、严守规矩等人文素养、人文品质,实现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人文教育目标。


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文教育的培育环境体系。环境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改变不良环境,创造良好环境,既是加强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收获巩固良好人文教育成果的重要保证。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文教育的培育环境体系,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建设,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在社会上形成做人、做好人的基本准则和良好氛围。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全民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志向,构建以爱国为核心、以担当为己任的社会规则。大力加强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着眼人与社会的整体性,通过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治人,实现公民道德自律与社会制度他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大力加强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形成具有良好社会秩序、充满人文关怀和人文滋养的文明中国、幸福中国、人文中国。


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文教育的效果评估体系。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会议上讲话精神,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正确处理科学真理与人文价值关系,在厚植人文认知、聚积人文精神、外化人文实践、彰显人文功能上下功夫,强化培养以实事求是唯“真”、以勇于承担责任唯“善”、以崇尚和创造劳动唯“美”,具有天下为公道义、天下民生公德、天下家国情怀、天下大同境界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何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

来源:《前线》杂志2019年10期,原标题《我们应当怎样立德树人》

责编:梁齐勇

版式:邝岩

监制:李爱玲

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

 

点击图片下载前线客户端

或在应用商店搜索【前线杂志】



◆ ◆ ◆  ◆ ◆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链接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点个“在看”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