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怎么看,怎么办
摘要
新时代的人民内部矛盾体现在区域矛盾、阶层矛盾、群体矛盾、个体矛盾等多方面,具有利益矛盾更加复杂、价值观冲突比较突出、内外矛盾错综交织、可能激化和充满复杂性风险等新的特征。从本质上看,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是现实的、具体的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冲突,即人民内部的“美美”冲突。正确处理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系统工程,实现更加平衡充分的发展以满足具体的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根本之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提升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是关键所在;发挥思想文化的纽带、凝聚作用以引导人民实现共同的美好生活是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且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明确要求。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来说,无论外部风云如何变幻,做好自己的事情,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为关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促进社会主要矛盾更好解决,才能进一步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才能更好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征程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伴随中国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触及更多深层次问题,人民内部矛盾也因此呈现出日趋复杂多样的特点。
区域矛盾。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我国在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存在。从地域角度看,东中西部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地域经济区之间、功能经济区之间、行政区与地域经济区、行政区与功能经济区之间存在一定利益冲突,影响了发展的整体质量。从城乡角度看,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成为社会的构成中心。城乡之间的“剪刀差”以前主要是经济意义上的,现在则更多是人才、人力意义上的。切实促进地域、城乡的平衡发展,既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议题,也是化解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必然选择。
阶层矛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农民工的加入使得工人阶级人数大幅增加,服务业工人人数超过工业工人人数,国有企业工人比例日益减少;二是农民数量大幅减少,其内部日益分化且高龄化;三是知识分子阶层中专业技术人员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经济及政治地位大幅提高;四是私营企业主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阶层;五是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不断涌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新社会阶层人士总体规模约达7200万人 。不同社会阶层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容易因为利益、立场等发生矛盾。
群体矛盾。“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群体分化、再群体化以及群体间矛盾不断凸显的过程,不同群体往往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可能激发一些矛盾。首先,在不同群体之间,由于社会地位、知识构成等因素的差异,“仇官”“仇富”“反智”等现象时有表现,有时甚至上升到价值观、政治哲学层面。其次,在群体内部,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同一群体基于不同的利益、趣味,分裂为诸多不同的“小众”,彼此之间会产生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凝聚。
管理矛盾。这不但体现为因市容管理、公共服务等产生的一般性管理冲突,有时还体现为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产生管理矛盾的原因是复杂的,如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基层政府有时并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种利益矛盾;一些干部畸形的权力观、政绩观及失范行为造成不良后果,等等。如何处理好管理矛盾仍是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中亟须关注的重要议题。
个体矛盾。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个人观念容易与西方个人主义思想、后现代主义思潮去中心化、差异崇拜等观念一拍即合。例如在年轻人中,热衷待在家里的“宅”文化比较盛行。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人的发展的第二阶段,人们经验到的人的独立性只是表面的,本质上这种独立性是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封闭的个人一旦因为“物”而彼此接触产生矛盾时,往往因为各自都只想着自己的那一方面,从而使得很小的矛盾变得不可忍受、难以调和。常见的所谓“路怒”族就是如此,许多医患矛盾、“霸座”现象、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也都是如此。
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特征及其实质,是正确处理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基础与前提。概括来看,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特征。
利益矛盾更加具体复杂。所谓利益就是被意识到的需要,在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其实就是人民的利益诉求。具体到每个群体、个人,他们诉求的方面又是不同的,呈现日益毛细化、分隔化的特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错综复杂的具体利益矛盾中,情感冲突有时十分突出,基于情感对立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情感冲突看似没有明确的利益诉求,事实上它是利益冲突导致的社会心理冲突,是利益冲突的升级。无论人民内部矛盾是直接以利益冲突形式表现出来,还是以情感对立形式表现出来,物质利益矛盾依然是各种新的具体利益矛盾的底色和根基。
价值观冲突比较突出。宏观地说,我国当前价值观客观上呈现出多元共存态势,既有以执政党思想为代表的主流价值观,也有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价值观;有以所谓自由、民主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也有以解构、非主流为代表的后现代价值观等。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这些价值观彼此深度碰撞,产生的冲突不但体现在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方面,也渗透到基于网络信息的人们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中。在新时代,把人民内部矛盾仅仅归结为具体利益的矛盾、“人民币”的冲突,是远远不够的。
内外矛盾错综交织。中国在主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冷战思维的作用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依然通过各种手段干涉我内部事务,鼓励和资助分裂、颠覆活动。不少人民内部矛盾的背后,都能找到这种外部势力的影子,例如我国的港台问题、不少NGO组织的基金资助等等。人民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深刻交织,很多外部矛盾通过人民内部矛盾反映出来,这是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特点,对我们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矛盾可能激化。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告诫我们的,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进入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也可能激化。原因在于,一是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权利意识大幅增强,不再“胆小怕事”;二是网络媒体特别是各种自媒体习惯性地为所谓“弱者”抱不平,对所谓强势者进行质疑,起到火上浇油作用;三是一些“高人”帮助乃至一些外部势力在其中煽风点火,等等。
充满复杂性风险。从复杂性风险角度看,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矛盾的衍生性,即“一个(类)矛盾的爆发或解决,会引起相同冲突主体的其他矛盾或不同冲突主体的类似矛盾连续暴露、叠加爆发” ;二是矛盾主体的自组织倾向,即相同或相似的冲突主体“抱团取暖”,形成一定的组织,甚至有些力量乐于帮助这种组织壮大,这就蕴含着更大的风险。因此,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需要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尽管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形式多样、特征复杂,但这些都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现实展开、多维表现。从主体的角度看,作为人民的人们都追求着美好生活,而且由于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他们的美好生活需要无疑具有共通性。但是,在社会阶层和群体分化、人们利益和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诉求更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当我们谈及“美好生活”时,客观上存在一个“谁的美好生活”的问题。进而言之,主体和需要都是多元的,不同区域、阶层、群体、个人从自身出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不仅有差异,而且时有矛盾、冲突。可以说,这一矛盾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集中展现,而对它的解决也成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关键 。在此意义上,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人民之间美好生活需要的冲突,即人民内部的“美美”冲突。
实现更加平衡充分的发展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具体需要,这是正确处理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之策。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归根结底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完善。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本质是在我国“强起来”的背景下,一个个现实的、具体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它的主要制约因素就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一方面,区域、阶层、群体、个体的矛盾更多根源于发展成果还未能在现实的、具体的人民之间完全实现共享。因此,必须在民生“兜底”的基础上切实增强发展的普惠性,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差距比较悬殊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 另一方面,人民由具体的物质文化利益升级导致的诸多矛盾也表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发展的质量、效益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从注重速度的发展,转变为注重质量效益的发展,以高质量的发展,更加平衡、充分地发展,使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普遍、公正的满足,人民内部矛盾自然就会减少。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不断提升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水平,这是正确处理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所在。解决新时代的人民内部矛盾,一方面要着眼于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在提高政治辨别力,正确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防止人民内部矛盾向敌我矛盾转化上下功夫;在提高治理智慧,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分清是非、抓住根本、统筹全局、拿捏情理,把握好轻重缓急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要着眼于治理体系现代化,切实从体制机制方面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特别是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润滑、调节一些内部矛盾;要建立起反思性的监控体系,从未然着手,不使内部矛盾激化为对抗性矛盾。
发挥思想文化的纽带、凝聚作用以促进人民追求共同的美好生活,这是正确处理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保障。从根本上说,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但分化为不同主体的人民往往缺乏这种根本利益一致性的现实感受和思想意识。因此,需要发挥思想文化的黏合剂作用,使人民能超越“各美其美”导致的“美美”冲突,为共同的美好生活团结奋斗。具体来说,一要强化“我们”意识,促进人民的内部认同。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时候,要始终有“我们”的思维,而不要动辄指责“你们”如何,更不能将人民内部的某些群体指称为“他们”,要尽量把“你们”甚至“他们”都变成“我们”,而不是相反。二要特别注重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人既是生理的存在物,更是有心理、心灵的存在物,人民内部矛盾不少与心理问题相关,可以通过心理建设得到舒缓。党的十九大报告已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此,通过思想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升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使之精神得到安顿,情感得到释放,心灵得到抚慰,建设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三要抓好党员干部这个关键人群。所有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方针、方式方法,都必须通过党员干部在实践中具体运用,他们直接代表或反映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因而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文化素质,是化解矛盾“最后一公里”的重中之重。
作者:沈湘平,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前线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秦慧源,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本文发表于《前线》杂志2019年第12期,原标题《正确处理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
责编:许海
版式:山中石
监制:李爱玲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id:qianxiantheory)
点击图片下载前线客户端
或在应用商店搜索【前线杂志】
◆ ◆ ◆ ◆ ◆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链接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