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性举措。共建共治共享已成为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区块链技术的价值理念和结构特征与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深入推进首都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区块链技术在政务服务、营商环境、公共安全、舆情治理以及公益慈善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必将在促进社会治理方面发挥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总体架构要求,明确把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性举措。共建共治共享已成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区块链技术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之一,其技术的价值理念和结构特征与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得益于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信息可追溯等技术特点,区块链在各地的抗疫行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预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深入推进首都社会治理工作的过程中,区块链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必将产生更大影响力。区块链是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技术集成,既是一种数据结构的组织形式,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完整技术方案。从内容上讲,区块链技术包含有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多种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其核心价值在于解决如何在分布式、去中心化结构中有效实现信任的系统运行问题。系统数据的共建、系统管理的共治和系统成果的共享是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区块链的内容是共建的。区块链的内容具有大数据建构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在当今社会中,无论在区块链结构中的个人或组织,还是在区块链结构之外的个人或组织,都可以通过一定算法程序,向区块链数据结构中加入新的数据,形成新的信息内容。社会治理的共建原则实际上就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贡献社会治理的资源、能力,通过共同参与的方式,实现社会治理资源的集聚,撬动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这与区块链有着极为相似的结构特征,运用区块链技术和理念赋能社会治理,可以为人人参与治理提供可行的技术基础,每个人或组织都可以通过区块链赋予的技术接口,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区块链的管理是共治的。区块链结构是一种分布式记账系统,没有中心化的权威确认机制,完全依靠结构中每一节点的确认,实现彼此协同和有序运行。虽然在区块链结构中,实现了去中心化的管理,但结构中参与管理必须有系统的授权,才有管理资格,这有利于在去中心化的结构中明确管理责任和管理内容。节点与节点之间数据的确认,彼此平等,相互监督,不再依赖于某个专职监督组织予以监管,也就实现了内部监督的自动化。运用区块链技术赋能社会治理,既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社会“智治”的有力工具,也是整合政治、法治、德治、自治的集成手段,可以充分释放“五治”的潜在效能,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区块链的成果是共享的。区块链结构采用非对称数据加密的技术构造,在实现数据录入或修改权的唯一化的同时,通过节点网络地址和账户的公布,使得每个节点都有获取完整数据信息的权利,进而实现数据结果的共享。区块链结构嵌入社会治理中,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分配手段,对社会治理成果进行归集和分配,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三者之间的区块链连接,推动实现社会治理全过程的公平正义。区块链技术作为互联网发展的最新技术成果,其技术背后的理念和技术架构,对于在大数据时代处理巨量化、复杂化、瞬间化信息问题,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秉承的哲学理念,符合现代社会治理的要求,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思想来源,同时还具有比较成熟的底层技术予以支撑,实践意义十分明显。区块链技术推动行为治理向数据治理转变。利用大数据对社会行为进行有效的治理,可以有效解决社会管理缺位现象,建立一种适应大数据时代社会特点的新型治理模式。区块链技术是为实现大数据应用价值的一种建模结构,十分有利于挖掘大数据潜在的效能,对海量数据进行充分的价值挖掘和规范管理,通过数据壁垒消除和资源整合,促进互联互通。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将大量社会行为的数据进行价值挖掘,研究行为规律,为社会治理体制机制设计提供有效参考。区块链技术推动管理型治理向参与型治理转变。大数据时代的社会行为带有开放性和建构性特征,这就要求建立一种多元化、区块化的治理结构,动员各种治理力量参与到治理活动中,实现多维的参与式治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对巨量化数据信息进行高效运算处理,能快速区块化处理各种复杂性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还能建立公平有效的参与激励机制,充分动员区块链上的每一个节点上组织或个人的治理积极性,实现社会的共建共治共享。区块链技术推动中心化治理向网络化治理转变。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结构是一种不断趋于网络化的动态结构,不再需要中枢管理机构,数据网络的每一个节点将具有独立性,可以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应用,社会治理的方式也必然要求适应这种网络化的特征。区块链技术正是推动社会治理适应大数据网络化特征的技术。通过建立一种去中心化的信息处理机制和权力运行机制,能够有效适应网络化结构不断衍生、内容不断变化的管理需要,促进治理资源与网络化社会结构的精准匹配。区块链技术在首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社会治理的应用场景区块链技术所具有的共建共治共享特征,对推进社会治理有着天然的优越性,在大多数治理领域中都能得到有效应用,对疫情防控大有助益,对提升首都社会治理水平有着巨大的潜能。区块链技术在政务服务、营商环境、公共安全、舆情治理以及公益慈善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场景。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场景分析。在政务办理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和先进技术支持是双轮两翼。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非对称加密、可追溯等特性,正好契合数字政务对于数据流通安全性和可信性的需求,打破长期以来存在于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各方通过共识机制构建一个多方参与的信任网络,区块链结构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对应一项政务服务或服务流程的某一环节,通过科学划分每一项政务服务工作流程,实现政务服务办理业务整体上链以及点对点的直接连接,进而解决办事入口不统一、平台功能不完善、事项上网不同步、服务信息不准确等诸多痛点问题,促进业务协同办理,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乃至实现无接触政务办理,带来更好的政务服务体验。例如,2020年2月,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采取“以大数据中心沉淀全量数据、电子证照库归档证照数据、区块链平台共享关键审批信息”的轻记账方式,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区块链+企业登记”的“零见面”服务新模式,打通了各部门数据壁垒,助力企业和群众通过网上申报的方式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减少往来大厅现场办事频率,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同时,区块链创建可信任的信息审计跟踪,具体的政务权责、事项、任务、主体、岗位、对象都是区块链上的加密数据,非经授权不得对任何数据进行修改或添加,形成的信息终身可追溯。区块链技术一旦实现在政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建构起政务全流程责任细化的技术架构,进而精确地区分每一政务环节的责任并确定相关责任归属对象,实现有效监管。优化营商环境的应用场景分析。优化营商环境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点工作,涉及到审批、税务、金融、知识产权保护、法治规则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在推进“放管服”改革过程中,应用区块链技术赋能营商环境的优化,可以大大加快改革进程,取得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例如,2018年8月,深圳市开出了全国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开票速度,其方便快捷的特性受到了众多企业的热烈欢迎,开票场景急速扩大,上链企业愈发增多。在首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复工复产复商企业的金融支持需求也可以通过区块链实现。2020年2月,北京市提出“建设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债权债务平台,为参与政府采购和国企采购的中小微企业提供确权融资服务”。这正是政府关注到中小微企业在疫情期间面临资金链紧张问题,通过区块链技术公开透明、链上数据不可篡改、数据可追溯的特性,助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风控难问题。2月7日,北京市海淀区启用基于区块链的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并对开展确权融资业务的企业给予基准利率50%的贴息。2月11日,该平台完成上线后的首笔确权和贷款,帮助一家支援新冠肺炎疫情和保障学校远程教育的公司获得72万元贷款额度,并获得44万元首笔贷款。区块链贷款的应用落地,无疑为受到疫情冲击、面临生存压力的中小企业带来了曙光。可见,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潜能巨大,如果能在营商环境多个领域广泛应用,其效能的提升将是数量级的。公共安全监测的应用场景分析。公共安全监测事关社会稳定。在首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公共卫生安全监测可借助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不可篡改、加密性和可追溯性等特征,在保护患者隐私、规避数据灰色交易的前提下实现不同级别卫生组织间安全数据的共享和存储,加快卫生系统的响应速度;利用地理位置等相关信息快速定位感染者的活动位置,保持信息透明,防止相关造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短疾病防控的时间,提高救治效果。在公共安全领域,国内尚无区块链成熟应用案例。但国际上已有先例,例如全球健康安全组织(GHSA)基于区块链的公共安全监测系统、基于区块链的埃博拉病毒追踪系统SERIS。二者都是利用区块链分布式、不可篡改等特性,通过采集各级信息,将数据上链存证,打通信息交流和调用的各个关卡,实现了数据追踪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舆情治理领域的应用场景分析。互联网作为舆论生成、传播和交锋的主阵地,在此次疫情中因虚假消息的出现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舆情监测难以溯源追踪信息的真实性,亟须依托区块链技术的可溯源、不可篡改和多节点辅助验证等特点构建真实可信且有约束力的舆情治理系统,从而有效引导群众科学面对、防控疫情。这一舆情治理系统具有多节点内容验证、传播过程不可逆等特点,能够实现对舆情信息的溯源追踪,从而有效打击虚假信息。同时,由于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对信息产生时间、流转过程等细节的全节点记录,支撑多维度信息的交叉验证,从而提高舆情研判的科学性和预见性。例如,依托区块链技术搭建并投入运营的社交内容分享平台,构建了新型网络舆情传播生态系统。慈善捐赠领域的应用场景分析。针对“需求难发声、捐赠难到位、群众难相信”三大难题,区块链技术可以发挥去中心化、公开透明、全程记录存证、信息可追溯、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等优势,打通慈善捐赠“寻求捐赠—捐赠对接—发出捐赠—物流跟踪—捐赠确认”的全流程,有效解决传统慈善公益项目中复杂流程和暗箱操作等问题。可以说,区块链的信任机制、激励机制、组织机制,是真正意义的公共救助模式。区块链凭借信息公开不可篡改等特性可确保慈善组织的财务数据真实可审计,重塑慈善信息披露机制,将相关数据上链,解决当前因信息披露不足而导致的社会信任问题;利用区块链可溯源的技术特性可改善慈善物资跟踪机制,通过在链上记录并存储相关物资的募集、分配与使用情况,实现捐赠信息的公开和物资流向的可追溯,让社会了解每一笔捐赠的最终去向,从而依托技术消弭社会对慈善事业存在的负面认知,能让慈善机构更好地发挥应有的社会价值。例如,2020年2月10日,由中国雄安集团数字城市公司和趣链科技公司牵头的多家企业联合倡议发起的一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慈善捐赠平台上线。该区块链慈善捐赠溯源平台利用联盟区块链网络,可以实现捐赠流程全部上链公开,防篡改、可追溯,接受公众监督。
作者:王雪竹,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部讲师,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员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0年第6期,原标题“区块链技术对首都社会治理的应用场景解析”
责编:王晓霞
版式:山中石
图片来源:东方IC、新京报
监制:李爱玲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