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毛泽东二十多岁为悼念亡友写的诗,如今看来还是很感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东方红啦 Author 曾珺

1918年3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合影。四排右二为毛泽东
1915年,在讨袁运动尚未结束时,发生了一件让毛泽东十分悲痛的事情:他的好友易昌陶病逝了。
易昌陶,又名易永畦,湖南衡阳人,是毛泽东的同班同学和挚友。昌陶工于文墨,酷爱读书,两人有着相同的爱好和志向,交情甚笃。然而,勤于学业而忽略了体育锻炼的他身体孱弱,于1915年3月病死家中。
对他的英年早逝,毛泽东表示“死殊可惜”。5月23日,一师师生为易昌陶召开追悼会,共送挽诗、挽联256副。毛泽东和着泪水写下名为《挽易昌陶》一诗:
同学易昌陶君病死,君工书善文,与弟甚厚,死殊可惜。校中追悼,吾挽以诗,乞为斧正。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馀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
采采馀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
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全诗分为五段,八句为一韵,一韵为一段,各段之间用顶针手法串起,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诗的开篇,“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直陈对挚友的无限思念之情。“悲叹有馀哀”摘自三国(魏)曹植的《七哀》:“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借问叹者谁?自云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看似写思妇的闺怨之辞,实则借思妇之口,痛述战乱给人民带来妻离子散的痛苦,同时也以孤妾自喻,婉转道出对所处的压抑的政治处境的深沉忧伤。毛泽东这里摘用此句用以表达悲痛的心情。
随后,毛泽东笔锋一转,以雁声、湘滨、南城隈这些平日和挚友齐闻同见的景物,与思友之情交融在一起,写得真切动情。
之后进入第二个主题“别友”。人死不能复生,毛泽东以“城隈草萋萋”入笔,叙说自己泪水浸颊、孤身只影、零落不知所思,点出“永诀”的话题,如泣如诉,感人肺腑。一首挽诗只有“思”和“别”是不够的,更在于“悲悼”。
悲恸万分的毛泽东无法入睡,他多么想鸡鸣时起床,一边在田野上散步,一边看到挚友冉冉来到身边,然后握着他的手,哪怕不知道说什么好……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幻想罢了。挚友命运不济,早逝人寰,如今只能任凭劲风吹拂灵帐。
“悲友”这个部分在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过渡作用。它既把“思友”和“别友”的悲痛之情推向高潮,又开启了“忆友”部分的情感抒发。
死者长已矣,生者当自勉。“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说的是不断侵蚀我国领土的日本和沙俄帝国主义。毛泽东用“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回忆起和易昌陶时常一起面对祖国大好河山,畅谈理想抱负、纵论时事国是。“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体现的正是两位爱国青年舍我其谁的精神。
毛泽东将与易昌陶的友情自比为钟子期和俞伯牙,发出了“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的无尽感伤。诗的最后四句,是“祭友”之作。面对挚友的灵柩,他只能献上一杯清酒,对着逝者的灵幡感到无限悲哀。而心中惆怅如何纾解?只有如同天际间的那一泓江水悠悠远去……
这首五言古风,虽是追悼之作,却在悲凉中融入一股阳刚之气。诗中的倚青山、试长剑、敢为天下先的青年学子形象,给人以长虹贯日、气惊风雷之豪情,使得这首诗具有崇高的审美价值,可同汉魏乐府古风相媲美。
在创作完这首五言古风后,毛泽东还是无法按捺住心中悲恸,于是又写了一副挽联: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

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役,

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
这幅对联中有两处摘用。
一处是“千里度龙山”,摘自南朝文学家鲍照《学刘公干体五首》(其三):“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原形容朔雪迅疾飞舞的气势,毛泽东这里意指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我国领土的步伐之快。
另一处是“生死安足论”,摘自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正气歌》,意谓国难当头,只有我等胸怀救国救民之热忱的爱国人士才能荡涤污秽,何必在意生死!无奈的是,易昌陶同学所去非时。于国,痛失栋梁;于己,痛失良友。痛哉,惜哉,独留诗人空悲切。
挽联语言凝练,意味隽永,与五言古诗一样,读后让人心生一种沉雄豪阔之情,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从写给易昌陶的挽诗和挽联来看,毛泽东当时不仅已经十分娴熟地掌握了五言古诗的创作技法,还擅长在作品中化用古诗文以抒心意。
其实,易昌陶的死对毛泽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久,他的另一位挚友吴竹圃也于1916年4月病逝,年仅二十岁。5月7日,毛泽东又写下一副挽联寄托哀思:

吴夫子英气可穿虹;

夭阕早知,胡不向边场战死?

贾长沙胜俦堪慰梦;

永年何乐,须思道大数方生!
或许易昌陶和吴竹圃的死,让毛泽东觉得有必要让同学们意识到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重要性。
他曾仿照《离骚》写了一首《游泳启事》:

铁路之旁兮,水面汪洋;

深浅合度兮,生命无妨;

凡我同志兮,携手同行;

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场。
启事贴出后不久,毛泽东就组织起一支一百多人的游泳队伍。他们或在风平浪静的水面畅游,或在风高浪大的激流中搏击。1917年10月,毛泽东当选为一师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积极组织体育活动。

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在韶山水库游泳
毛泽东还作了不少关于游泳的诗,但大都忘记了。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回忆这段难忘的日子时写了这样一段话:“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除了游泳,毛泽东和同学们还发明了一些在今天看起来十分另类的运动方式。他在1936年同斯诺谈话时曾介绍过:
“我们也成了热心的体育锻炼者。寒假里,我们徒步穿过田野,上山下山,绕行城墙,渡河过江。碰到下雨,我们就脱掉衬衫让雨淋,说这是雨浴。烈日当空,我们脱掉衬衫,说是日光浴。春风吹来的时候我们大声叫嚷,说这是一种叫做‘风浴’的新体育项目。在已经下霜的日子里,我们露天睡觉,甚至于到十一月份,我们还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这一切都是在‘锻炼身体’的名义下进行的;这对于增强我的体质也许很有帮助,我后来在中国南方的多次往返行军,以及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路上,特别需要这样的体质。”
毛泽东打乒乓球 
今天,我们已经无缘得知这些充满浪漫主义情趣的雨浴、日光浴、风浴等活动是怎样具体开展的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一师读书时,毛泽东对体育运动是相当重视的。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就是关于体育运动的。
他说:“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魂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逄先知,冯蕙主编;陈晋,李捷,熊华源,吴正裕,张素华副主编. 毛泽东年谱 1949-1976 第2卷[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1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传[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12.
[3] 毛泽东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诗词集[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09.
[4]吴小如,王运熙等撰写.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09.


作者:曾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东方红啦”

责编:林苗苗

图片来源:人民网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


前线理论圈


前线客户端



东方红啦


中国大学生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