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羊斟之恶


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华元率兵抵御郑国军队。交战前夕,华元下令宰羊犒劳将士。不料,不知因何原因,华元的车夫羊斟却没有分到羊肉。华元作为一军统帅,怕是不知道也不会在意这个小事。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
第二天战斗刚一打响,羊斟突然回过头对华元说:“昨天分羊的时候,是你为政;如今坐在我的车上,却是我为政了!”说着,手上加鞭,驾车径直向郑军冲了过去。慌乱之中,华元被俘虏,失去主帅的宋军也纷纷溃散、一败涂地。这也是成语“各自为政”的来源。
华元稀里糊涂成了败军之将,总结这段历史,固然可以说提醒领导者、管理者要注意细节、防范意外,然而,更让人不齿的却是羊斟这样的为恶者。正如《左传》在记录这起事件时所评论的:“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败国殄民,于是刑孰大焉。《诗》所谓‘人之无良’者,其羊斟之谓乎,残民以逞。”说的是,羊斟真不是人啊,因为一己私憾,祸国殃民;这样的人,就像《诗经》中所说的“人之无良”,全无一点道德良心,用什么刑罚来惩处他都不足为过啊!

中国古代史观中,一大特点是善恶两分法,即往往将历史的兴衰、人事的成败,归结为善与恶之间的抗争。好人当政,自然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坏人得势,则将国破家亡、民不聊生。也因此,执政者须高度重视选人用人问题,将之作为第一要务,亲贤人、远小人,纳谏言、去佞幸,若能做到这一点,则其他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这样的善恶两分法,一方面固然有助于一般人对于历史的简单理解,另一方面对于纷繁复杂的人物和事件又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然而,这样的思维方式之所以能够存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面对羊斟这样的人的存在,无论是站在何种逻辑、角度和立场,都让人难以理解,也因此,只能将之归结为“人之无良”,似乎才能得到解释,即只有完全坏透了的人,才会做出这样的事来。
纵观历史,羊斟这样的情形并不是孤例。汉文帝时,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选派宗室公主远嫁朔方。和亲队伍浩浩荡荡,还包括了朝廷为公主挑选的辅臣,其中就有宫中太监中行说。塞北苦寒,除了少数建功立业心切的人之外,怕是没有人愿意远行,因此,朝廷除了逼迫,应当还有别的补偿办法以示抚慰。
但不管怎样,中行说接到出行命令后,就只回答了两个字:“不去!”或许是担心此例一开,效仿不去者将源源不断,中行说越是表态不去,朝廷就越是坚持他必须得去。胳膊拧不过大腿,中行说最后只得听令,但却忿忿地撂下了一句话:“必我也,为汉患者!”意思是一定要强迫我去,那么将有你们的好戏看,我将让汉廷不得安宁!

但显然,朝廷并没有把中行说的这句话当回事,就像前面说的华元不大可能知道羊斟没有分到羊肉一样,中行说这句话十有八九也不会传到汉文帝耳中。然而,事情的进展还是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和想象。中行说到达匈奴后,迅速归附了匈奴,积极为匈奴出谋划策,特别是利用对汉匈两地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对汉军进行骚扰打击,如他所言,果真成了汉朝的一大心头之患,中行说也因此被后人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了名的汉奸。
总结中行说这番行径,和羊斟一样,似乎无论如何都难以找到解释的原因,因此或许同样也只能归结为“人之无良”,即只有极度丧心病狂者才能做出这样的事来。然而,原因固然可以这样归结,事件本身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首先,如前所说,不论是作为管理者还是普通人来说,都要注意细节、防范意外。尽管分羊肉、派随员这样的事情确实没有必要由最高领导者亲自过问、逐一定夺,但羊斟作为华元的车夫,中行说作为服侍汉文帝的宫中太监,位置虽然不高,却很特殊,领导人对于他们的性格应当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
换句话说,即使不论能力人品,以他们的偏激个性,实在都不适合这样的岗位。因为,一旦这样的岗位发生纰漏,就可能产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意外后果。历史上,由于这样的偶然事件造成的历史进程改变可以说屡见不鲜。从管理学角度上讲,所谓细节决定成败、风起于青萍之末,对一些看似细微实则关键的环节与紧要之处,无疑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格外重视。
其次,要关注羊斟、中行说这样边缘人物的存在。羊斟、中行说的睚眦必报,显露出的是一种不计后果、偏执狂躁的“匹夫之怒”。人皆有喜怒哀乐,只不过,他们的喜怒哀乐,较之常人,更加强烈,其爆发的方式也更加极端。其实,如果考诸历史,可以发现,不少人往往具备这样的特质,也可以说是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极端人格。有的人可能一辈子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度过平凡的一生,成为历史、社会的普通人甚至边缘人物,并没有像羊斟、中行说这样,平时不起眼,关键时刻却充当了恶之大者。
古人常说“人当尽其才”,一方面,这是为了不使人才资源遭受浪费,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为了安抚这些自恃负有一身本领的狂狷之士?历史一再证明,这些人一旦自觉怀才不遇、生活受挫并产生强烈不满,极有可能采取惨烈的报复手段以发泄怨恨,而像羊斟、中行说这样“小人物酿成大事件”的情形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羊斟、中行说之所以引起我们的注意,恐怕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我们深思,如何正确地看待个人的成败、得失、荣辱。从羊斟、中行说的角度来说,他们或许确实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也自觉委屈,但显然,他们的报复手段与方式却太过惨烈、极端。即使说他们受到了委屈,但难道就必须以国家、民众的安危为代价吗?就必须以对无辜者的伤害为快意吗?
我们当然不是说一个人就算遭受了委屈也应当忍气吞声,而是说,在个人之上,毕竟还有国家、民族大义所在,还有生命的尊严所在。换句话说,一个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遭受这样那样的委屈或不公,但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方式回击,总有更高的价值、更基本的底线不容突破。说到底,这不也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高贵吗?

作者:思泉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0年10月5日

责编:林苗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


前线理论圈


前线客户端



东方红啦


中国大学生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