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虎生威
光阴如水,丑去寅来。2022年,是虎王当令的虎年,耳边仿佛又听到了那震撼山川的虎啸——“长啸一声风刮地,雄跳三励兽奔群”;眼前浮现的是“兽中之王”的威猛——黄质黑章,锯牙钩爪,体重千斤,斑斓健美,天生一种雄视万物的威仪。
虎,在中国人眼里,是一种神兽,一种象征。
早在250万年前,虎已经活跃在了远古蛮荒的世界,它震天动地的吼声像春雷般惊醒沉寂的大地。
我国南方的热带雨林、华北的崇山峻岭、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都有虎族在生存繁衍。
它们跟先民一起漫游生活在荒山野林之中,相捕相杀,又相互依存,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史。
当虎赫赫然从山坳密林中步出,山民无不辟易,百兽无不惊恐。
人们对它又恐惧又尊崇,于是模拟其形态,仿效其吼声,创造了“虎”字。
虎,是象形又是拟声。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虎”,都是虎头的简化、象形和摹写。
在殷商时代,虎被看作是主管风雷的神灵,龙虎相争,可行云布雨。
虎的形象,被人们画在皮肤、服饰或用具、大门上,作为氏族的名称、标志和神圣护符;有的虎,还被画上双翅,变成威力无边的“飞虎”,成为守护神。
上古奇书《山海经》中,就有这样一位神通广大的西王母。她居住于昆仑山西北,人面虎身,掌管疾病平安。她还掌握着不死之药,有决人生死的大权。
汉代《易林》说:“弱水之西,有西王母,生不知老,与天相保。”她既向黄帝献过地图,扶助他安襄天下;到周代,跟周穆王也很友好。这是一位具有母虎般威严的母系社会女领袖的形象。
如果说《山海经》中50多条虎故事,属于神话传说;那么,河南濮阳西水坡原始墓葬出土的蚌塑龙虎,则真正掀开了中华虎文化庄严的第一页。
黄土深处的墓坑中,墓主(据考证为伏羲)东西两侧分别放置着蚌壳塑制的龙与虎。
蚌虎,头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垂,四肢交递,正是下山猛虎之势。专家考证说,它们距今已有6000多年历史,号称“天下第一龙虎”。
虎与龙并列,其实昭示着虎的地位。
历朝历代的皇帝,自取龙象,称“真龙天子”。虎呢,神性被贬损一点点,降为天子的侍卫、武官,在民间只居于山神的位置,与土地为伍。
《诗经》中,“虎拜稽首,天子万年”,虎跪地颂圣的场面,正是龙虎关系在世俗中的写照。
到周代,虎已被用于社会军旅之中,昭示着一种精进向上的民族气质。如《诗经》中称勇武之臣为“矫矫虎臣”,《尚书》称武王有“虎贲三百”。
春秋秦汉时,虎的雄威拓宽到了政治和文化上,不仅猛将勇士称虎将、虎贲,连敢谏之士也被称为“殿虎”;国家用兵的兵符,使节出国所持之节,也以“虎”命名。
汉朝时有“虎贲中郎将”“虎牙大将军”等最有权威的军衔。
虎符,常用铜制成虎形,是军权至高无上的军令的凭信。
虎符分两半,一半存朝廷,一半付外官。朝廷传令时,会遣使节持半符交接。两半相合,即可按令行事。
2021年10月14日,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内太守”青铜虎符(视觉中国)
宋元以后,虎皮,也成了权威的象征。将军、元帅、山大王都要坐虎皮椅,做官要挂“虎头牌”,兵器中有“虎头钩”……
由于虎的威慑力量,不仅将士们“虎帐夜谈兵”,就连文士讲学也要坐虎皮,宋代理学家张载讲《易经》坐虎皮,表示他是学术权威。
遇到程颐程颢后,他自觉对《易经》的理解不如二程,便自动撤去虎皮,回到了陕西。这个典故一时传为佳话。
虎,长相忠厚、步履庄严,又有勇猛声威,常给人以正义感,因而又被赋予裁判者身份,传说中古代的门神——神荼、郁垒兄弟,就是专门抓鬼饲虎。人常说虎视眈眈,那可不是对食物,而是对鬼魅。
虎,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崇虎、祠虎、搏虎、德虎、颂虎、画虎、书虎……当今21世纪,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华民族面临重重挑战,但一切都不会阻断前进的道路,反会让我们更清醒、更坚定、更豪迈。
龙腾虎跃逢盛世,虎虎生威大有年。
作者:米丽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2022年1月15日,原标题“虎虎生威大有年”
责任编辑:小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