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粗粝能甘,纷华不染”的精神不能丢

做奋斗者首先要做吃苦者。一个人若能安贫乐苦,经得住浮华诱惑,则能成事成器。

清代王永彬《围炉夜话》中有言:“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

意思是说,粗茶淡饭也能尝出甘甜,一定是有作为的人;身处繁华而不受影响,才能称为出类拔萃的人。

粗粝,即糙米,代指清贫清苦的生活。能耐得住清贫,对物质的欲望就会淡许多,就能知足知止。

食得“粗粝”、嚼得菜根,在清贫清苦中砥砺心志,即可涵养清廉正气。

东汉孔奋曾在富裕之县姑臧任职四年,但他“身处脂膏不自润”,甘愿固守清贫,“躬率妻子,同甘菜茹”。

其清廉之风赢得了民心,离任时被百姓“追送数百里”。后人赞曰:“分毫不取民膏脂,心中自存清廉尺。”

食“粗粝”、嚼菜根,安守清贫清苦,是一种境界;如果能从苦中嚼出甜来,以苦为乐、苦中作乐,乃是更高境界。

苏轼被贬惠州时,穷困潦倒,他向王参军借了不足半亩的一块地种菜。有时夜里饿了,就采摘些菜煮了吃。即便如此,他仍自得其乐,称赞菜:“味含土膏,气饱风露,虽粱肉不能及也。”

如此旷达超然的心态,使苏轼不仅没被贫苦击倒,反而让他更“接地气”,以实心行实政,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他在诗词中自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些偏僻之地,虽苦虽贫,却也磨砺了苏轼,丰富了苏轼,成就了苏轼。

人若成事成器,除了耐得住清贫,还要抵得住诱惑,不受纷华侵染。而做到“纷华不染”,需要心中有定力,始终自律自持。

东晋吴隐之在去广州任刺史路上,经过石门“贪泉”,当地传说即使廉士饮此水也会变贪。

吴隐之不信,饮下泉水并即兴赋诗《酌贪泉》:“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以伯夷叔齐的节操来表达自己的清廉之志。

史料记载,吴隐之“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在繁华之地做官多年,吴隐之真正做到了“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

安贫守节,成事之要。中国共产党人深谙此理,并时时践之以行。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常吃的仍是粗茶淡饭;周恩来同志穿着补丁衣服会见外宾,不少外国记者不敢相信他就是一个大国总理;陈云同志一件棉背心穿了30多年,先后补了30余块补丁,等到1984年换下时,已洗得发白……

志从苦中砺,才从苦中长,功从苦中建。进入新时代,虽然物质生活条件变好了,但“粗粝能甘,纷华不染”的精神不能丢。

广大党员干部当继承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工作向高标准看齐,生活向低标准看齐,廉不言贫,戒奢崇俭,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永葆共产党人的清廉本色。

作者:徐荔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3年11月28日,原标题“粗粝能甘 纷华不染”

责任编辑:刘卫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更多精彩视频

请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点个“在看”

鼓励一下小编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