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咖啡之都”了?

一甜南瓜 武汉吃货 2020-09-02
你一定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外地的朋友提起自己来自武汉,他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鸭脖”,“热干面”。这两个关键词,似乎成了大多数人心中对这座城市最深的印象。

殊不知,除了接地气的美食,“咖啡”也是武汉的注脚之一。


第一次意识到武汉咖啡文化“远近闻名”时,是17年,接待一位来自桂林的朋友,游历过各国的她初次来到武汉旅游,尝遍了特色过早和小吃后,我问她,离开武汉前,还有哪里想要去?她兴冲冲地告诉我:“咖啡馆!我听说武汉是咖啡之都,我看网上好多拍照好卡的咖啡馆,想去打卡!”

坦白说,初次听到“咖啡之都”这四个字时,作为在武汉土生土长二十余年的本地土著,我是觉得有些浮夸和好笑的,告诉她那都是点评软件的噱头,武汉的咖啡馆才没有那么多。

然而,三年过去,当大大小小的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咖啡馆里的人也从年轻的面庞变得愈发高龄化时,我方才意识到,武汉的咖啡文化,确实渐渐浓郁起来——或者说,被挖掘出来了。


当我们抱着尝新的心态去到近期新开的4家咖啡厅时,发现早已熙熙攘攘,处处都是人。这两个月的武汉,除了酒馆爆满,大抵就是咖啡馆爆满了。

武汉,已然进入”全民咖啡“时代。

不由得和朋友感叹:在武汉,要是知道有什么新晋的咖啡馆,想去就得第一时间去,不然去晚了,就很难享受到宁静了。

△木棒咖啡店

开在台北一路的木棒,无论你在工作日还是周末的午后来到这里,都会发现一二楼坐满了人。本就开在居民楼外,不太大的一亩三分地里,显得格外拥挤,甚至有些许嘈杂。

天晴的时候,时常会在门口偶遇几个靓丽的女孩,穿着清爽,半靠在原木色的椅子上,摆着各式pose,当然,她们当中十之有九都是被某RED书上的“武汉新晋网红咖啡店,让你假装在台湾”的title吸引来的。


而奔着咖啡来的老餮自然没工夫摆拍,这里交通“夹生”,公交或地铁下了也得在烈日炎炎下步行几百米,驱车来,则得冒着停路边被贴条子的风险,所以好不容易来了,第一时间定得冲进来点单。


店内主打虹吸,20元一杯的价格在武汉目前人均35元的咖啡市场上,算性价比很高了。当然也有很多朋友偏向拿铁或平白,老板倒也不会强行安利,总是默默给你做好了然后送上来。


逼仄的二楼,能看到刻苦学习的大学生,也能看到穿着校服的初中生,当然,还有中年妇女。

咖啡馆对于她们来说,是能暂时填补麻将室空缺的便利存在,毕竟20元坐一下午,比起冒着输钱和疫情间密闭空间风险,几十元一个风的麻将室,性价比要高得多。

女人们偶尔交谈间迸发出的开怀大笑,则让本该走着文艺宁静风走向的咖啡馆,显得市井味十足,魔幻又分外有趣。

OPENHOUSE

而另一个,这般氛围更浓郁的,则属同兴里了。才开半个月的OPENHOUSE,藏在这条老里份里,红色招牌显得格外打眼。


招牌的N系列,由不同口味的果汁、气泡水和浓缩组成,入口酸爽,很是奇妙。老板说,这一个系列是他们在日本的咖啡店喝到,回来自己调制的。


不过,店外的居民可不管主理人的想法或店内的装潢都有多么新潮或多元,一路走来,你能看到拿着报纸靠在躺椅上的老奶奶,也能看到走错巷子顺便逛逛,捧上一杯咖啡的中年男人。

这藏在街巷的咖啡馆,充斥着里份烟火气和新兴元素的碰撞。


同样融汇着新元素的,还有郝梦龄路的在这咖啡。

在这 The hero cofe:

特调的两款饮品,分为无酒精和有酒精的咖啡。后者加入了抹茶百利甜口酒,喝起来有种绿豆沙冰的爽快感。


喝惯了奶咖的我,在点餐时,纠结了许久,但转头一看,四周的人们都泰然自若地享受着这新鲜味道,便也下决心试一试。

想想武汉人对“吃喝”从来都是包容的。无论哪个年龄层的人,都很乐于尝试新品,而不是一味地守旧。

所以在武汉,很多新的咖啡馆还没来得及怎么推广,便已门庭若市,哪怕藏在马路边,护栏后,一排和咖啡毫无关系的印刷店里,也能吸引不少人打卡。

Togther coffee融合咖啡

Togther融合咖啡就是这样的存在,绿色的门面很是清新,树影斑驳中,自带一种慵懒的气质。


冲着他家有着“武汉”LOGO咖啡杯来的人,能在这坐上一整个午后。谈笑风生间,咖啡的意义早已超脱于其原本的风味。


在其余一些更早一批批的网红咖啡店,咖啡则与酒精汇合。诸如HAHA,ADELE coffee bar 则也卖咖啡也卖酒。

其余如AMAZING coffee主打赛博朋克的装修,Bitter&Switter则在灯光上更添花样,常常让你有种置身于酒吧蹦迪的错觉。

一批又一批的“新店”层出不穷,形式与风格更多元。而老店则坚守着以往的风格。


和以上这些新店不同,在黎黄陂路开了14年的魔界,作为曾和参差咖啡并列风行的咖啡馆之一,时至今日,还是游人如织。

△魔界咖啡

老时光咖啡门口的长椅上,则能看到相互依偎的情侣或拿着纸质书阅读的人。


而经营了20余年的西北湖咖啡,也依旧伫立在北湖小路上。

△西北湖咖啡

这一家看起来会让人误以为是”打印店“的咖啡店,绿色白底的招牌多年没变。你一定不会在任何一座城市看到和它如此”凋零“外表类似的店,如若不是老杆带或走进去看,很多人会和它失之交臂。



来这里的人,大多爱醇正的黑咖,虹吸的曼特宁是招牌。年过五十的男人,叼着烟,来上一口咖啡,乐得其所。



这一家最不像咖啡馆的咖啡馆,停驻过很多人的午后。


无独有偶,在武昌财大的首义校区,开了12年牧羊人咖啡店,一样很受老杆们的喜爱。

△牧羊人咖啡

许多曾经在附近就读过大学的人,多年过去,还是惦念着那一口青春记忆里最早的花式咖啡。


”花式“这个词,看起来似乎已是上个世纪的词汇,在今时今日的武汉,很少有人会这样称呼除单品以外的咖啡了。

但也无妨,它的古早气息注定让很多"守旧”的老客人们留恋,这是很多返校毕业生或一众老杆们的聚集地。

若是寥寥数人,那他们定是去台北路上的芦老师咖啡坐着在。这家开了15年的咖啡馆,同样是80后乃至更早一批武汉喝咖啡人们的情怀。

△芦老师咖啡

芦老师咖啡所在的这条街,数十年里,来来去去有过不少咖啡馆,但最终留下的只有她这一家。

纵使武汉咖啡市场愈发蓬勃,五花八门的新晋咖啡店再迷人眼,这里还是很多人的初心。

95后的我,还处于学生时代时,便能从《第一生活》之类的周刊或豆瓣同城里看到不少芦老师放映会。


多年过去,放映会不再,芦老师还在。

当我再度来到这条街,和毗邻于其,新入驻的木棒咖啡的老板聊天时,他告诉我:“木棒”这个名字,其实就是随意取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或许,这就是武汉咖啡独有的状态:想开一家,能开就开了。想喝一家,能去便去了。


也许咖啡师给你将一款单品能介绍出千百种风味:黑莓、红糖 、红茶 、果干但怎么品,似乎也就那么一两种:苦,醇香。

也许你只是为了它网红的装潢去,也许你奔着打卡新店像集点一样去的,也许你曾经在连锁咖啡店里目睹过暴发户点着大杯美式不要糖,也许你甚至看过老人在咖啡馆吃热干面……

但,这就是武汉咖啡:随性,市井,它很浅显,但它易懂,也易接近。

咖啡不再是小资的象征,而逐渐成为江城生活的一部分。

tips:文中提及四家新店地址木棒咖啡店:台北一路9号附5OPENHOUSE:同兴里14号在这·The hero cofe:郝梦龄路6附3Togther coffee融合咖啡:京汉大道724号



你平时爱去哪家咖啡馆?

✍️ 编辑 /一甜南瓜
📸摄影/Path

少年宫恢复开放
猫空书店闭店
8岁女孩的疫情日记

出品:十点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