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归20年,澳门文化发展引人注目

导 语

2019年12月20日,澳门迎来回归祖国20周年。这片仅有30多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百姓生活二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定位于“一中心(世界休闲旅游中心)、一平台(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的平台)、一基地(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澳门,如今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绽放着令世界瞩目的光芒。回归20年来,澳门不论在文化、经济及民生方面都获得巨大成就,当中,尤其以文化发展方面值得关注。


12 月 8 日,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 "2019 澳门国际幻彩大巡游 " 举行。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


我们知道,博彩业是澳门的支柱性产业,拉动澳门近三成人的就业。澳门近年早已意识到单一产业结构对经济的潜在风险。在中央对澳门提出当地经济要适度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旅游、文化产业等正成为澳门引人注目的新产业,也成为澳门推进经济适度多元化的重要举措。


据了解,近年来,澳门文化产业的服务收益对整体经济贡献的增加值总额每年以约7%的速度增长。数据显示,2017年澳门文化产业服务收益较去年上升4.8%,达到70.8亿元;反映其对经济贡献的增加额为23.8亿元,上升6.9%,占澳门2017年整体行业增加值总额的0.6%,与2016年相同。


目前,创意设计、文化展演、艺术收藏、数码媒体等四类文化产业已具一定规模。


澳门文化产业基金行政委员会代主席朱妙丽表示,澳门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促进产业多元,也是响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符合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和区域合作的总体发展方向。 


此外,回归以来,澳门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据了解,2018年澳门旅游收入达3735.7亿澳门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13.9%。


其中,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数据显示,2015年后,澳门非博彩类旅游收入逐年增加,2018年实现收入696.9亿澳门元,占旅游总收入的18.66%,同比增长13.6%。其中零售业、酒店业、餐饮业等旅游相关行业都实现了强劲增长。


澳门如何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取得这些亮眼的文化和旅游成绩呢?


 

文化遗产保护法 

保障世界文化遗产不受侵蚀


走在澳门大街小巷,异域风情的南欧建筑与中国古典式建筑相映交错。


这里有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圣保禄大教堂、哥特式的圣美基西洋坟场、飞檐凌空的中国传统庙宇建筑妈阁庙、还有内有乾隆年间铸造古钟及石狮镇门的莲峰庙。


一些建筑则将中西建筑特色融合在同一栋大楼里,譬如何东图书馆、郑家大屋、南湾大宅等,无不提醒着人们澳门的历史。


澳门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有独特,是澳门文化旅游发展的宝贵资源。回归以来,特区政府十分重视澳门的历史文物保护和开发。


回归以前,澳葡政府已经对澳门的文物进行法例上的确认,保障文物不受损害。


1999年澳门回归后,特区政府每年都投入2000多万澳门元进行文物建筑保护工程。除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文物建筑进行修缮,也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改善及维护。目前,特区政府的文物保护清单里就有超过120个文物古迹景点。


回归早期,特区政府将“澳门历史城区”的世界文化遗产确认工作放上日程表,经过祖国的支持、指导与协助后,将澳门的文化遗产进行了审核。确认了中国境内现存的不少第一进行大量文物考古的工作,比如第一座西式剧院、第一座现代化灯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学等,这些前期工作令澳门文化遗产推向世界。


最终,在多番与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交流与搓相,国家的支持下,“澳门历史城区”在南非德班举行的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正式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


申报以后,在宣传工作及规则订定上,特区政府与民间付出了不少的工作。


比如,对于“澳门历史城区”的文物修复有不少的规定,如位置、形式、材质、工艺、功能,以及氛围等均需符合原有样貌;在文物宣传的工作方面,提出了文物大使的概念,进行澳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的介绍、导赏和宣传等,锐意支持发展该方面的专业人才。


法例修订方面,早于1976年第34/76/M法令已明确指出不能因都市发展而破坏澳门的文化建筑、艺术等。


往后的发展及修改确认了文物保护名单的出现,在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对旧有的第56/84/M及第83/92/M法令进行了不少的跟进及修订。


最终,第11/2013号法律《文化遗产保护法》针对澳门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之中的界线进行了划定,亦确保了澳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亦需要兼顾城市的文化保育及保存工作。


2006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澳门正式生效,为澳门文化建设注入新概念、新视野和新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澳门文化关键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


2014年,澳门《文遗法》正式生效,当中提到澳门居民“可向文化局提交评定具重要文化价值的不动产的建议”,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同年成立,负责评定建筑物是否可受到法定保护的。


目前,粤剧、凉茶配制、木雕(神像雕刻)、南音说唱、道教科仪音乐、鱼行醉龙节、妈祖信俗、哪吒信俗等8个项目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中华传统文化在澳门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


 

经济适度多元

文化产业发展见佳绩


自2004年开始谈及经济多元发展的概念后,直至2007年正式确立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多元发展的重要分支,并且于2010年,特区政府先后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厅”及“文化产业委员会”。


在讨论机构及公权力实体之间的互相合作下,初步进行了对文创市场的数据搜集,然后于2013年正式成立的“文化产业基金”则成为了推动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供给机关。


三个机构之间分工及沟通,在《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框架2014-2019》的指导下积极推动澳门的文化产业工作。


澳门文化产业基金会代主席朱妙丽介绍,文化产业基金从2014年开始,就在影视、出版、创意设计、时装时尚等领域建立了综合服务平台,促进行业孵化工作,同时提供了5.06亿澳门元资助,支持了创意设计、数码媒体、文化展演、艺术收藏等领域的256个文创商业项目。


此外,为配合澳门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的契机,文化产业基金还设立了“小区文创”的专项计划。该计划由设计团队与店家合作,利用文创元素协助传统店家改造,增加小区吸引力;并与旅游局合作,以澳门旅游吉祥物“麦麦”为载体,鼓励文创企业开发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各类文创项目及体验服务。


同时,基金也与体育局合作,以“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武林群英会”“澳门国际龙舟赛”等大型活动为主题,推出文创产品。


统计显示,2014年至2017年,澳门文创企业由1038家上升至2088家,增幅达101%。文化产业如今已成为澳门引人注目的新产业。


12 月 8 日,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 "2019 澳门国际幻彩大巡游 " 举行。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


 

顶层设计+市场主导 

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澳门开埠400多年,形成了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独特文化面貌。回归祖国20年,澳门文化工作者用一件件上乘的作品、一台台精彩的演出,打造出澳门独特的文化身段,使400多年文化积淀重新焕发活力。 


回归以来,澳门锐意发展大型的文化盛事,在原有基础上举办充满活力的文化活动。诸如城市艺穗节、艺术节、国际青年音乐节、国际青年舞蹈节、国际烟花比赛会演、国际音乐节、妈祖文化旅游节、葡韵嘉年华、美食节、格兰披治大赛车、光影节、国际幻彩大巡游等,都已成为澳门知名的文化盛事品牌。


比如,持续半年的大型文化艺术盛会“艺文荟澳”10月落幕。41项艺文活动包括21项国际艺术展览、6件融入城市景点的户外艺术装置、11项大型表演活动等,在澳门全城创造出“全城美术馆,处处艺术园”的氛围,吸引参观者高达1600万人次。 


“澳门不只有博彩业,还有优秀的艺术家和文化作品。”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穆欣欣说,“艺文荟澳”这样的大型活动把政府、企业、学校、艺术家、市民和游客全部串联起来,为澳门提供了一个跟国际接轨的艺术展示平台。 


然而,在资源投放、票务及赞助等方面的不平衡态势下,注定了文化展演活动难以符合市场发展。在政府公共服务提供的概念上进行厘定,艺术文化活动亦是公共服务的一种,而若需创造产业,必然需要市场导向。


有见及此,文产基金在2017年及2018年的资助形式已经出现政策转向,从早期的无偿补贴,转而以借贷形式进行,以期避免资源在应用方向上倾重于以公帑的形式补贴,设计更加符合从需求侧思考,以市场作为主导文化项目发展的方针。


总结而言,在文化发展方面,澳门自回归以来一直以政府主导,持续推进民间相关活动,在文化遗产作为重点项目的背景下,社会文化活动频繁,自节庆活动到市场产业获利的过渡,创造文化活动市场化、产业化的推进。


延伸阅读


内地与澳门文化和旅游合作持续深化


回归祖国以来,澳门与内地文化和旅游领域交流合作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交流平台不断优化、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介绍说,文化和旅游部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的《内地与澳门特区深化更紧密文化关系安排协议书》、促进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联合工作委员会等工作机制得到全面落实,文化艺术、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国际文化交流、区域旅游合作、旅游市场监管、人才培养等领域合作全面推进,澳门文化机构和人才常态化、机制化参与国家文化工作和活动,旅游领域已成为对澳门开放程度最高的服务贸易领域之一。


回归以来,澳门与内地文化交流量稳步增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地与澳门文化交流丰富多彩,项目年均交流量达180项,交流人数近3000人次,2018年较2012年交流项目增长10%,交流人数增长30%。


“内地与澳门人员往来规模不断扩大,互为重要的旅游市场。”张旭说,回归以来,澳门与内地旅游交流规模不断扩大,为增进两地同胞相互了解和认识,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共同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据统计,1999年至2018年,澳门赴内地旅游人数从878万人次增至2515万人次,总计4.2亿人次,内地赴澳门旅游人数从163万人次增至2526万人次,总计2.6亿人次。今年前10个月,内地居民赴澳人数2379.8万人次,同比增长15.9%,占访澳总人数的71.2%;澳门同胞赴内地旅游人数2207.6万人次,同比增长6.6%。


“内地与澳门在重大活动合作、文化和旅游交流、重要品牌打造、携手共推文化和旅游走出去等方面合作全面深化,促进共同发展。”张旭说,


一是支持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重大文化旅游活动合作,鼓励特区政府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参与和举办重大文化和旅游活动,邀请特区政府文化和旅游高官作为中国政府文化和旅游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国-东盟(10+1)文化和旅游部长会议”“金砖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长会议”等国际会议。


二是文化和旅游交流繁荣有序。内地与澳门互派优秀艺术团体和艺术家,积极参加各自举办的区域性、国际性文化活动,丰富当地民众文化生活,为文化发展注入活力。专项资金扶持对澳门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制定并实施《对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重点项目扶持办法》,有效引导并激励更广泛社会力量参与开展内地与澳门文化和旅游交流。


三是文旅融合推动交流品牌提质增效。经过多年合作打造,“欢乐春节”、“濠江月明夜”庆中秋活动、“根与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艺海流金”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界交流活动、“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等品牌项目影响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内地与澳门文化和旅游交流的重要平台。持续打造“内地与港澳青年文创交流营”“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等品牌活动,加强澳门青少年对国家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认知。


四是携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共同讲好中国故事。文化和旅游部与澳门社会文化司共同支持澳门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参加在海外举办“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年”等国家文化外交品牌活动,用好海外文化中心、旅游办事处等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平台,展示澳门中西合璧文化魅力和回归以来文化和旅游发展成就,提升澳门的国际影响力。


11月18日无人机拍摄的澳门西望洋山。 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


“我们积极落实中央惠澳政策,不断扩大对澳门开放程度。”张旭说,为促进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中央政府出台多项惠澳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稳妥实施“个人游”政策。实施以来已涵盖内地22个省(区、市)的49个城市,覆盖超过3亿人口。


二是认真落实《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涉文化和旅游政策措施。旅游领域成为对澳门开放程度最高的服务贸易领域之一,文化领域也不断扩大对澳门开放范围。


三是支持澳门展览展会,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支持澳门举办世界旅游经济论坛,文化和旅游部大力支持论坛发展成为世界旅游业界领袖共商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大力支持澳门举办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每年组织近20个省(区、市)300多家文化和旅游部门、企事业单位参展,促进内地与澳门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化合作。


四是深化粤港澳区域旅游交流合作,积极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举办重要的文化和旅游活动,推进人文湾区、休闲湾区建设。联合开展粤港澳旅游宣传推广,共同开发“一程多站”旅游产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编辑|李娅排版|李妍来源|中经文化产业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我们尊重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联系到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做删除处理。转载请注明:首都文化智库


往期回顾

2019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和文化消费指数发布

二十四节气民俗美食之冬至

“普通话”是如何诞生的?

坐拥735W油管粉丝的李子柒,不是文化输出

下沉市场:小镇青年崛起带飞文化产业

2019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中国五个地区位列前十!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应用”于丹教授为珠海校区学子开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

“家和万事兴”——“家文化”串联粤港澳三地共同价值 跟于丹教授一起寻找重温岭南家教与家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