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总觉得是别人的错,说明你.....
【导读】有一句很红的网络语: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消除烦恼跟你听了很多道理中间到底还差点啥?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是别人的错?《六祖坛经》里的一首偈诗或许能告诉你答案。我只分享我的心得,不讲经!
在家人如何修行—《六祖坛经》智慧(2)
文/鬼脚七
开头还是要再次说明一下。
我喜欢读《六祖坛经》,因为其文字优美,又包含哲理。有人让我讲经,我现在真的讲不了,我就讲讲心得体会还行。你看了这些文字,如果能对《坛经》产生一丝兴趣,你就自己去读就好。
当然,你可以放心,虽然我是在介绍读佛经的心得,但不会枯燥,保证让你能轻松看完。
今天我想分享的是六祖惠能写的一首偈诗中的智慧,这首偈诗是告诫所有修行人的,特别是针对在家人如何修行,很有指导意义。偈诗本身写得也很好懂,相信90%的人都能懂它的意思。问题就在这里,对于佛经来说,只是懂意思,几乎没有任何作用,更关键要指导实际的修行。
什么是实际的修行呢?一个虽然不太准确但接地气的解释是:让自己烦恼越来越少的方法。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有一样的疑问:
自己想修行,但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不知道每天该如何用功。
如果让自己每天诵经、守戒、打坐,又觉得有点无聊,不知道何时是个尽头!更何况每天杂事那么多,一方面没有时间,另一方面如果真这么做,又会跟周围的朋友显得格格不入。
在家人应该如何修行?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现代人有这样的疑问,古代人也一样有。今天的文章就是来解答这个问题的。当然不是我来解答,是六祖惠能解答的。
1
在《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中,六祖回答一些问题,最后说: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
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这首偈诗我在行走期间就背下来了,后来遇到一些法师,发现大家对这首偈诗都很重视。这首诗很好懂,应该不用怎么解释。
大家可能不知道“善知识”的意思,善知识是指修行好的大德,这里就是六祖惠能对信众的尊称,他每次开示讲法时都称大家是善知识。当然,这也说明在六祖惠能眼里,众生都是善知识,众生是佛。
下面我开始介绍自己在这一段开示中的收获,供你参考啊。
2 口说心行
六祖惠能一开始说:
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益处。
意思是说,你若只是把我的无相颂背下来,不在生活中实际修行,毫无用处。
惠能在《六祖坛经》中多次强调,不要只是嘴上说:
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
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
每次看到这里的时候,我都觉得很汗颜。因为我觉得自己就是六祖说的那种终日口说心不行的人。
悲哀的是,类似我的人很多。你可以看看你周围的人,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观点:
“你修行不能太执着,行住坐卧都是禅。”
“大隐隐于市,在闹市里修行才是真修行。”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啊。”
“事情本来就没有对错嘛,只要问心无愧就好。”
对于修行,每个人都有一套很洒脱的观点,甚至引经据典,直指人心。
但这真的是修行么?你会发现他们在生活中一旦遇到一点问题,就开始烦恼、痛苦、吵架。
顺风顺水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修行大师;遇到挫折和困难,瞬间都就变成了普通人。
所以六祖惠能说,如果不实际修行,记住这些偈诗,跟记住几句“送礼就送脑白金”等广告词一样,没有任何好处。
不只是没有好处,还有坏处。因为你觉得自己懂了,当真有善知识给你讲这个道理的时候,你说这个我懂啊,我早就懂了。就像现在看这篇文章时,也一定有人会想:真啰嗦,这个道理我早明白了!
最后的结果是,你每天都学了很多大道理,但必定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好了,接下来我会教你如何过好这一生,前提是你不只是看,还要实际做。
3 发现自己的过错
六祖惠能说: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意思是:能不断地去恶改过,离真道就不远了。
这个简单吧!只要看见自己的过错,改正自己的过错,就是在修行了!
古代有“舜帝闻善则拜,子路闻过则喜”之说,之所以“拜”,之所以“喜”,是因为以后不会再犯这个过错了,当然要喜了!
生活中经常听人讲,多做善事会积累功德,例如布施、建庙啊什么的。问题在于我们总是惦记我们积累了多少功德,没有在意我们造了多少“恶业”。“恶业”就像一个窟窿一样,你积累再多的功德,如果窟窿太多,都会漏得一干二净。
因此,经常发现自己的过错,并改正这些过错,本身就是在完善自己,就是在修行。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吧:
自己跟父母说话的时候语气不尊敬,自己意识到了,应该立马改正。
在上班的时候偷懒了,玩游戏刷朋友圈什么的,自己意识到了,应该改正。
平时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不讲卫生,自己意识到了,应该改正。
跟老婆吵架,无论自己对不对,都先要承认自己不对。
......
不只要看见自己的过错,还要看不见别人的过错。
4 不见他人非
六祖惠能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即是左。
意思是说:想要做脚踏实地的修行人,不要起分别相,看不见世间的过错。如果你真的看见别人的过错,那么你一定自己有过错。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是我国的古语。不只是不论“人非”,而且内心也没有“人非”!你一旦看见别人的过错,就会有埋怨责怪,起嗔恨心,烦恼种子自然就种了下去。哪天再次发现此人的过错,因缘成熟,你估计就该爆发了。
为什么说“看见别人的过错,那么一定是自己有过错”呢?
我的理解是,一个修行人,应该懂得所有的事情发生,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都是各种原因组合才会发生,所以不会是某个人的过错。如果你认为是他的过错,首先你就没理解因缘和合的道理,另外,你还盯着人家的不足看......所以你自己一定是有问题的。
我们来看个真实的故事:
有个朋友跟我讲,他家附近的一个寺庙里有个年轻和尚经常开着一辆豪华轿车出入寺庙。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事情,我觉得这个和尚太过分了!出家人应该俭朴,不应该奢华,更不应该把居士供养的钱这样花在自己身上!
朋友接着讲:后来才知道这个年轻的和尚,本来是个富二代,立志要出家,父母也没办法,让他二十岁就出家了。家里捐给庙里几台车,必须让他开.......
听到这里,我瞬间就理解了,反而对这个和尚佩服得很!那么多富二代官二代在炫富、飙车、海天盛筵等,这个富二代居然出家了.......
一切事情发生,背后都有因缘的。了解了背景,我们可能不会觉得别人有过错了。佛教一直强调轮回,也就是说因果的产生不一定是这辈子。例如一个男子故意杀了某个女子,其可能的原因或许是上辈子那个女子把这个男子杀了。此时只是因果的作用,又有谁有过错呢?
说实在的,要做到“不见他人非”,真的很难。
我们都有习性,有时候习惯抱怨别人。抱怨过去谁谁谁对我们不好,抱怨习惯了,就只看见他们对我们不好了,完全忘记了他们对我们的好,也忘记了自己对他们的不好。
不见世间过,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我以前每到一个有历史背景的景点,一看到那些文物被破坏的样子,就开始抱怨文革有多么操蛋!有一天我忽然意识到这一点,这也是看见世间过啊。
反过来,如果你总是看见别人的过错,这说明你修行还不好!不见他人非,不见世间过,虽然做到这一点很难,但只要每多做一点,就是修行,就是进步!
真的啊?改过,不见他人过,就是修行啊!这真的是修行么?你接着往下看,六祖惠能怕你不信,特地给你解释了。
5 佛法在世间
六祖惠能说: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大概意思是:真正的佛法是存在世间中的,存在我们的行住坐卧中,我们应该在生活中修行。如果一味离开了生活,希望证得菩提,就像在兔子的头上找角一样,兔子头上怎么会长角呢?
这个好懂,就是说无论你修得多好,都要拿到世间来检验检验。有凡夫众生,才有了佛法。否则佛法没有必要存在的。
真正的佛法,一定是用来解决生命中的烦恼的,生老病死都是烦恼。当时乔达摩悉达多之所以舍弃王子的身份,出家寻求大道,就是为了找到解脱苦海的办法。他后来找到了,才开始给众生讲法。所以佛法是用来解脱烦恼的。我们的烦恼在世间,佛法也在世间。如果离开世间去寻求菩提大道,是不可能找到的。
当然,这里的世间包括在家和出家。我理解之所以要出家修行,是因为最开始修为和定力不够,需要远离一些负面的干扰,出家当然比在家要少一些干扰,这样更容易精进修行。
6 两点!
到了总结的时候了。回到最开始的问题:
在家人如何显得不另类,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我觉得做好两点就好了:一、经常发现并改正自己的过错!二、不要去看别人的过错!
时刻提醒自己这两点,注意,是时刻,有人没人都要如此。不是做给别人看,不是嘴上这么说,而是自己内心这么想!
这种真的是修行?
不是我说的,是六祖惠能说的,反正我信了!
【七哥闲谈】
这是关于《六祖坛经》的第三篇文章,前两篇文章:
有点像老子智慧系列,呵呵,以后有机会接着写一写我的学习体会。
在生活中修行,最好的方式就是发现自己的过错,看不见别人的过错!这么做了,就是实修。
我让助理精心整理了《六祖坛经》的原文和星云大师的讲解,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关注“大般若宗书院”的账号(dbrshuyuan),回复“六祖坛经”,可以收到详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