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CI发表之路的全部疑惑解读, 尽快实现你的第一篇S刊
可有偿投稿计量经济圈,计量相关则可
邮箱:econometrics666@sina.cn
所有计量经济圈方法论丛的do文件, 微观数据库和各种软件都放在社群里.建议到计量经济圈社群交流讨论SSCI发表相关问题.来源:SCI发表辅导(ID: scitips)注:下面几篇文章是根据这个主题整合的, 感谢授权转载.
1.论文 Under Review 后的一万种可能
本文重点速写
多数时候 Under Review 指的是审稿人外审,但也有期刊用它表示内审,要判断是内审还是外审,就要结合时间节点和前后的状态。
Under review 重复出现,有可能是编辑追加审稿了。
状态没变但日期变了,大多时候是因为有人登录后台查看了你的稿件。
开始审稿后,也有可能因为审稿人的个人因素或其他原因再度变成 Reviewer Assigned。有的期刊是直接将审稿涵盖在 Reveiwer Assigned 这个状态,你等不到 Under Review 的。
系统会抽风吗?会的,看本文最后的神级教材。
最后,对稿件状态有什么问题,最好的做法还是直接联系编辑。
只要你曾尝试给期刊投稿,就难免有对着网站狂刷更新的经历。从投稿到发表的决策过程不透明、周期长,加上各家期刊对稿件状态没有统一的叫法,都让作者在稿子投出去之后变得很被动。
理想状态是,稿件提交之后,先经历编辑部内审,包括初步审查、再指派给副编辑,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 AE (Associate Editor)。通过之后,AE 就会开始将稿件派给审稿人进行外审,再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对稿件进行取舍。但流程一般都没那么顺,其中的任何一步都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重复出现。
这也可能就是为什么在微信后台和意得辑网站,收到最多的都是关于论文发表流程的提问。
发表流程是门玄学,面对不规律的稿件状态,作者内心常常要经历“你说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型吃不准。这种困惑可以存在于整个流程的任何阶段。为了让你对这些状态有点数,我们根据以往的问答和调查,整理了一些关于 Under Review 状态的典型事例:
给 Wiley旗下期刊投稿,第二天就 Under Review 了,这么快就送审了吗?
从 AE not Assigned、Under Review、AE Assigned、Under Review 到 Evaluation Recommendation,为什么 review 了两次,都发生了什么?
多数时候 Under Review 指的是审稿人外审,部分期刊也用它表示编辑在内审,所以才会让人产生以上疑问。
具体可以结合时间节点、前后的稿件状态来分析。比如投稿第二天的 Under review,十有八九就是说的编辑内审,因为找审稿人不可能这么快。从AE Assigned 到 Under Review 再到 Evaluation Recommendation,因为没有出现关于审稿人的更新,加上 Evaluation Recommendation 的说法常用在编辑身上。看上去也比较像是经历了一系列内审。
Under Review 到 Reviewer Requested Completed 再到 Under Review 到底发生了什么?
稿件已经显示 Awaiting Decision 了为啥又变成 Under Review?
每篇稿子一般会给 2-3 个审稿人审,当他们发回的意见严重相左,编辑可能需要额外的意见,这也是多数时候稿件状态已经进入决策期又回到 Under Review 的原因。有时候审稿人给出的意见质量不咋的也是编辑另找人手的原因。
大修稿件状态两周变成 Under Review,一周之后日期更新,但状态还是一样是为啥?
6 月 9 号状态变成Under Review,6 月 10 号 Under Review 日期又更新了,这是找了新的审稿人吗?
排除系统抽风的可能性,这些状态变化可能是因为有人登录后台看了你的稿件。比如两个审稿人中的一个上传了自己的意见,另一个还在审,所以稿件的日期变了状态没变,等所有审稿意见都回来了状态就不一样了。同时也不排除是编辑登录系统看已经回来的报告才有这种更新。
Reviewers Assigned 两个月后终于变成了 Under Review,可 3 天之后又变回 Reviewer Assigned,是有人不想审了吗?
6 月 9 号状态变成 Under Review,6 月 10 号 Under Review 日期又更新了,这是找了新的审稿人吗?
从发出邀请到凑齐审稿人要花上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不等,一些人才比较稀缺的冷门学科要更久。人选确定了,他们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发现稿件中相关的利益冲突而拒绝审稿。
不过有时候一直没更新是因为,有的期刊说的 Reviewer Assigned 意思是已经发出审稿邀请,有的已经包含审稿中这层意思,所以后者就没有 Under Review 这个状态。
在收到的众多提问中,我们收到了一个神级教材,并擅自做主颁一个【年度过山车奖】给这位作者。一起感受一下 ta 的心路历程:
投稿后三天变成了 Under Review,三天之后变成了 Ready for Decision,但隔天又变回 Under Review,过了两天又变成 Ready for Decision,再隔天 Under Review,三个礼拜一直这样反复,现在是第四次的 Under Review,这是几个意思?
假如你的稿件状态出现了上述情况,基本可以确定是系统 bug 了,请你毫不犹豫邮件编辑问问情况。
稿件状态看不懂,可以先去期刊网站查查说明,看他们的基本流程都包括什么。以及对投稿前后的任何环节有疑问都可以联系编辑,比起自己瞎猜,官方意见总归靠谱点。
2.发表国际期刊必须要知道的 13 种投稿状态
如果要统计意得辑专家视点上收到的提问,最多的肯定是投稿状态相关的疑问,举凡状态的意思,状态改变的顺序,到状态停留的时间,任何的风吹草动,甚至没有任何变动,都能轻易牵动作者的心。
大部分的国际期刊都使用在线投稿系统,让作者能够快速简单完成投稿,一旦论文递交出去后,作者可以通过系统查看投稿状态,了解期刊处理论文的进度。作者在投稿出去后都会感到很焦虑,一直刷新系统状态,有时候出现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状态,就会更加忧虑,有时候同一个状态维持了好长一段时间,作者也会觉得很困惑或是紧张,这篇文章旨在说明期刊投稿系统上经常出现的状态有哪些,还有它们各代表什么意思。
虽然各个期刊或出版商可能会使用不同的名词,但大致上系统上面从投稿后至最后接受或拒稿会出现的状态如下:
表示论文已经由作者同意成功递交,投稿之后,在转给期刊编辑之前,论文通常会由期刊人员检查论文格式排版。
这个阶段不是所有的期刊都有,表示论文已经转给编辑,正在等待编辑接受。
这个状态表示编辑已经接受负责处理论文,这个时候,编辑已经初步看过论文,如果他认为论文适合期刊,就会送交同行评审;如果论文与期刊的范畴不相符或是没有达到期刊的标准,就有可能在外审前退回给作者,这种时候,状态就可能会变成 Decision in Process,无论如何,作者都会在几天之内收到拒绝通知。
这个状态也不是每个期刊都有的。一旦论文通过技术审查,编辑就会为论文找寻适合的审稿人,当系统显示 Reviewer invited 的状态时,表示编辑已经送出审稿邀请,等待审稿人接受中。有时候,这个状态可能会维持好一段时间后又变回 With Editor,这有可能是审稿人拒绝审稿,编辑需要再另外找审稿人。
论文外审中。审稿人本身也是忙碌的科研人员,而审稿是无偿的工作,且需要许多精力仔细检查评估论文,因此这个过程可能是整个发表过程中最花时间的一步,根据期刊还有领域,可能需要一到四个月的时间。
这个状态显示所有的审稿人都已经完成审稿并且编辑部办公室也收到通知,有时编辑在看完审稿报告后会觉得需要额外的审稿,这时候,系统的状态就有可能再度变成 Under Review,所以如果作者遇到这样的状态改变不需要感到惊讶,一旦额外的审稿完成后,状态会再转成 Required Reviews Complete。
表示编辑正在根据审稿意见还有他个人的看法对你的论文进行决策,必要的时候,编辑会在此阶段与编辑部的其他成员商讨,一旦出现这个状态,作者一般会在几天之内收到通知,不过,有些例外可能会花上几周的时间都处在这个状态,而作者没有收到任何通知,这有可能是因为编辑非常忙碌,有许多论文等着他处理。
意指作者需要根据审稿意见进行修改论文,而接下来的重投动作在作者手上,期刊编辑会给修改期限,通常是数周到数月不等,视修改的情况还有领域而定,作者如果需要延长修稿期限的话,可以事先写邮件给编辑沟通,作者在返还修改稿的时候除了要递交改好的论文之外,还要附上给评审意见的逐点回复。
作者已经递交修改稿,现等待期刊检查排版。
表示作者点击链接传达不愿意递交修改稿,也就是说,作者不愿意根据意见修改论文,想要撤回稿件。
如果作者选择撤回投稿,撤销投稿的程序要等编辑同意后才算完成,作者必须记得要收到编辑确认撤稿的邮件之后才能再改投其他期刊,否则就会变成一稿多投。
如果作者已经根据审稿人还有编辑的意见修改论文,最后的决定有可能是 accept 或 reject,如果编辑对修改不满意,就有可能拒稿,这个状态是在编辑看过修改内容以及给审稿意见的回复后所给出,表示编辑最后决定拒绝这篇论文。
编辑对作者的修改很满意,决定接受稿件。
3.外国专家教你用4个邮件模板催编辑回复
大家知道我们意得辑专家视点是个国际团队,小编的一项日常工作就是收集科研人员们的提问,然后将问题翻译后转给团队中的专家,他们会把意见发回来,小编再回复给提问人员。
有时候小编会得到积极的回复:
意见很中肯,很受用
但是偶尔小编也会收到吐槽:
问你啥你都说给编辑发邮件询问,给编辑发邮件询问……有没有点干货?具体怎么给编辑写邮件啊?
确实,给编辑写邮件是一件关乎稿件命运的大事,熟练运用邮件沟通的高手甚至能与编辑博弈,在即将被退稿的危机中解救出来。
今天小编给大家举4个例子说明怎么样用很地道的英文回复邮件:
1
“With Editor”时间过长
如果说With Editor状态已经维持1-2个月以上,可以发邮件给期刊询问一下进度。编辑不至于认为你在对他施压,大部分的编辑都能够理解科研作者的焦虑,不过写邮件的时候还是要注意礼节和语气的委婉。
2
“Under Review”时间过长
这时你的稿件已经进入同行评审,同行评审的时间会根据研究领域有所不同,有些 1 个月内就会给回复,有的要等上 8 个月都有可能。许多期刊会在网站上提到预估的评审时间,例如爱思唯尔声明旗下大部分的期刊在 4 个月内会通知作者决定。
也就是说在你等待4个月以上依然没有回复的时候你可以给编辑发一封邮件询问一下。
3
“Minor Revision”之后
期刊给予小修(Minor Revision)说明文章核心内容没有问题,并且编辑和审稿人对你的稿件是持肯定态度的。小修一般是涉及语言或排版的问题,比如以下模板中列出的。
审稿人对你的稿件有其他意见你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回复。
4
向期刊提出撤稿申请
首先明确一点,这里的撤稿(Withdraw)指的是作者自己发现问题后在期刊发表之前或线上发表之后主动撤稿。和期刊自己发现问题后的撤稿(Retraction)不同。
科研作者可能会发现论文中的发现或者数据有问题,向期刊提出撤稿。更大的可能是期刊审稿速度过慢,作者想要改投其他期刊时会向作者提出撤稿请求。同样,撤稿邮件语气要尽量委婉。
4.想让审稿速度加快?你可以这么做
本文重点速览
为了加快期刊审稿流程,作者、审稿人和 AE 可以这么做:
作者 — 推荐合适的 AE和审稿人,检查引用名单,优化修稿工作
审稿人 — 尽速回复审稿邀请,遵守自己的承诺,关注审稿质量,接受自己能负担的审稿邀请
AE — 体贴作者,体贴审稿人,体贴自己
我想对参与在这个流程中的各位提些建议和要求,让整个流程的运作更顺利。
给亲爱的论文作者
你可能会以为期刊编辑都能立刻看出论文的创新性和重要性,然后很快地找出可以审稿的人,事实不然。
主编不一定能够找到合适的 AE 来处理论文,而负责的 AE 也不一定能够找到合适的专家并获得他们的首肯进行审稿。
作者可以利用下列几种方式帮助期刊编辑:
推荐合适的 AE
你可以建议合适的 AE 来处理你的论文,事前浏览编辑部的名单,查看哪个 AE 比较了解你的领域,可以在投稿信或是投稿系统和主编交流这个信息。
推荐合适的审稿人
在我当 AE 之前,我也不觉得推荐审稿人有什么重要的,我以为期刊可以轻轻松松就找到专家来审稿,如果我推荐了谁,看起来好像跟那些人有什么关系。
现在我深刻体会到推荐审稿人有多重要了。因为 AE 并不一定会是论文主题领域的专家,我当 AE 的时候真的觉得推荐审稿人名单特别有帮助。
我会先评估作者推荐的人选,确定这些人适合审稿,而且跟作者没有利益冲突,我才会进行联系。一般我都是一次邀请一到两位推荐的人选,然后再加上几位“独立”审稿人,避免任何可能出现的偏见。
作者也该知道,你推荐的人选不一定会接受审稿,有时候推荐一些“大牛”也不见得有帮助,因为他们实在太忙了。
有些期刊也会让作者提供回避审稿人名单,告诉期刊不希望让谁来审稿,我个人想不到这么做对作者有什么好处,除非你能清楚说明不希望对方审稿的原因。
想想你的引用名单
仔细想想你引用了哪些工作,是不是有漏掉什么重要的文献。AE 经常会从参考文献中寻找可能的审稿人选,因此你也可以将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清单看作是另一个推荐审稿人名单。
另外,由于引用的文献的作者有可能成为审稿人,作者可以检讨自己对先前的工作的叙述和比较是否公正。
优化论文修改内容
之前的文章有提到,修回的论文还是会由同一位 AE 处理,一般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审稿人。作者如果能在修改的内容中多放一些心思是比较好的。
具体来说,在返修的 cover letter 中,列出所有的审稿意见,并针对每一点进行回复,说明在论文哪里做了什么修改。不同意某个意见没关系,只要能解释清楚不同意的原因就好。
当然,最好能标示出论文内容有修改的地方,虽然这样对作者来说多了一个工作,但这能让审稿进行的更顺畅,加快发表时程。
给亲爱的审稿人
这里拜托的成分大于建议。
尽快回复审稿邀请
做为 AE,我的主要目标是及时通知作者投稿结果。这是跟时间的竞赛,起点是审稿邀请回复。
我真诚的希望审稿人不要花几周的时间决定是否要审稿,其实评估自己手上的工作量不需要太多时间,很快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办法接受新的审稿工作。
就算是拒绝审稿也没关系,只要能及时回复我就很感激。但如果可以的话,拒绝的同时请提供其他审稿人建议。
我自己在收到审稿邀请的时候,经常会想:『为什么会来找我?怎么不去问某人?』追究原因,AE 不一定知道某人是该主题的专家,因此请告诉 AE!
你也可以利用拒绝审稿的机会,帮助领域中的年轻研究人员扩展经验,推荐不是那么知名但合适的人给 AE。
遵守自己的承诺
从接受审稿邀请的那一刻起,你也就承诺了会在约定时间内完成审稿,必须要认真看待。
或许,审稿是一种“志愿”工作,所以很容易看不清审稿工作的价值,但我把审稿看成是一种责任:当我们自己投稿的时候,我们会希望自己的论文能有合理快速的审稿,所以换我们审稿的时候,也应该做到自己对审稿的期望。
我们很容易把其他工作看得比审稿更重要,像是自己的研究、教书、基金申请等等,所以觉得推迟审稿没有关系,但这样很不专业,这影响了作者的进度,他们盼着早日收到结果才能评职称或毕业。
至于提供仔细的高质量审稿工作就不用多说了。
如果论文需要修改,也请审稿人接受评审返修的论文,第二轮之后的审稿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尤其是当作者已经有把修改调整到最合适的状态时。如果审稿人要求作者进行修改,那么最少该看过作者对审稿意见的回复。
量力而为
要处理蜂拥而至的审稿邀请不容易,有时候可能会有多个邀请一起进来。
但就像我前面说的,接受审稿就是种承诺,一旦接了就要积极参与审稿流程,把该做的工作做好。
就一个点,你当科研作者的时候,每投一次稿(假设是多人作者),就应该要审 3 到 4 篇稿件,而越资深的人就需要审越多稿件。
适“性”而审
在审稿的时候,也需要根据文章的类型调整,原创研究论文和会议论文需要的审稿是不同的。
原创研究论文需要深度的审查,要更仔细检查整篇论文,审稿的目标是完整评估论文,并明确指出论文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强。
原创研究论文比一般的会议论文长,所以审稿周期会是一个月到数月不等,但千万不要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审稿。
给亲爱的 AE
既然之前已经说过了工作内容,这边就提出些建议:
对作者贴心
身为 AE,我们的目标是公正迅速的处理投稿过来的论文,确保每篇稿件都获得公平的审查机会。为它们找到合适的审稿人,邀请审稿,对论文做出正确的决定。
有时候直接拒稿是最贴心的决定,不要让论文进入漫长的审稿,消耗了审稿人跟自己的精力,最后还是得到拒稿的决定。
对审稿人贴心
最大程度地寻找最适合论文的审稿人,避免询问同样的审稿人评审太多论文。
理解审稿人需要更多审稿时间,同时温柔坚定地提醒他们的责任。
审稿是给科研界的服务,同时审稿人的意见也代表着他们的自尊,也要给年轻的审稿人机会参与审稿,让他们体验学习同行评审的实际操作,比较自己跟别人的审稿意见,磨练自己的审稿功力。
对自己贴心
我一开始接下 AE 这个工作的时候,怀有很高的抱负,我想仔细看完每篇稿件,我想跟审稿人分享我对论文的看法,但这个想法只维持了一篇论文。
发表量高的期刊,一位 AE 一年可能要处理 20 到 30 篇来自各个领域的论文,要花时间看过每一篇论文的想法本身就不实际。
其实只要专注在 AE 的核心工作上,就算尽责了。
下面是我处理一份投稿所需要的时间,希望能提供一些参考。
看过论文并思考是否合适:1 到 2 小时
寻找并邀请第一批审稿人:1 小时
处理审稿邀请回复、寻找其他审稿人:1 到 2 小时
收到并处理审稿报告:0.5 小时
催审稿人完成审稿:1 小时
再看一次论文决定要建议的结果:1 小时
当然,这些都不是固定的,明显不合适的论文很快就能处理好。
5.又近又远 - decision in process 投稿状态解析
意得辑专家视点上最常收到,就是与投稿状态相关的的问题。相较于 under review 与 with editor 这些大家比较熟知的状态,decision in process 引起的焦虑感更高,特别是 decision in process 前后的状态变化,更让科研作者感觉不安,真想说:要杀不杀给我个痛快!
本文整理了 decision in process 投稿状态的各式提问,范围从最基本的状态意思、时长,到结合前后状态变化所代表的意义,全面进行解析。提问的日期并不一定是最近,但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其中提到时长以及状态变化所代表的意义。
当投稿状态变成 decision in process 时,这表示期刊编辑部正在对你的论文做出决定。在这个阶段,编辑在做出决定前会查看论文和审稿意见。如果这个状态超过一个月都没有变化,你可以发邮件咨询编辑。
每个期刊的稿件处理流程会稍有不同。有可能期刊在收到投稿的论文后就立刻分配编辑,在等待编辑回复的同时,编辑部人员对稿件进行技术审查,用这种方式来加快论文处理速度,这有可能就是状态直接变成 Decision in Process 的原因。
但论文在没有经过同行评审状态就变成 Decision in Process 有可能表示直接拒稿。编辑部人员在进行技术审查时,如果发现论文不符合期刊范畴,没有遵守期刊投稿规定,或是缺少道德核准文件或是揭露声明等,就有可能直接拒掉稿件,称作 desk rejection。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如果你能补足缺少的文件,或是根据期刊规定调整论文,还是可以再重新投到同一个期刊的。
这个时候跟第一次审稿后出现 decision in process 没有什么不同,编辑正在对稿件进行评估,结合审稿人的意见与论文内容,做出最后决定。针对修稿阶段的论文,编辑有可能会再次咨询审稿人。
另外,近几年来全球投稿量急剧增加,编辑手上可能同时有多篇稿件需要处理,因此出现需要“排队”的情况,导致 decision in process 这个状态停留比较长的时间。这一阶段并没有具体的时间框架;所需要的时间会根据期刊和学科不同而有所不同。我认为,如果这个状态已经持续一个月的时间,而且没有收到任何回复的话,可以写信给编辑询问你的论文的状态。
在投稿的过程中,显示状态 Decision in Process (Sep.15)。但是三天之后,显示状态 Decision in Process (Sep.18),想请问,这种变化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如果只是状态的日期改变,状态本身没有变化,这表示编辑登录系统检查了你的论文。在这个阶段,编辑会上去看收到的审稿意见,或是在做决定前再看一眼论文。应该很快就会通知你结果了。
最近我投到 Springer 期刊的修改稿状态如下:
11/9 Submitted to the Journal;
11/11 under review;
12/3 under review;
12/5 Required reviews completed;
12/11 Decision in process;
12/12 With Editor。
with editor 是什么意思?难道编辑对审稿意见不满意,所以我的论文又要再送一次外审吗?还是要出结果了?期待您的回复,谢谢。
很难肯定是什么情况,我想比较高的可能性是论文需要额外的审稿,这通常发生在审稿意见不够满意或是审稿意见互相冲突时。如果编辑已经做出决定,准备通知你结果的话,那么状态应该不会改变或是变成 decision complet。要等下一次状态改变的时候才会比较清楚了。
可以到计量经济圈社群进一步访问交流各种学术问题,这年头,我们不能强调一个人的英雄主义,需要多多汲取他人的经验教训来让自己少走弯路。总之,越晚加入计量经济圈社群,那么形势会越对你不利,believe in us!
计量经济圈推荐
1.PSM-DID, DID, RDD, Stata程序百科全书式的宝典
2.RDD断点回归, Stata程序百科全书式的宝典
3.Generalized分位数回归, 新的前沿因果推断方法
4.Heckman模型out了,内生转换模型掌控大局
5.PSM倾向匹配Stata操作详细步骤和代码,干货
6.条件Logit绝对不输多项Logit,而混合模型最给力
7.广义PSM,连续政策变量因果识别的不二利器
8.自回归VAR模型操作指南针,为微观面板VAR铺基石
9.有限混合模型FMM,异质性分组分析的新筹码
10.政策评估中"中介效应"因果分析, 有趣的前沿方法
11.多期三重差分法和双重差分法的操作指南
12.多期双重差分法,政策实施时间不同的处理方法
13.随机前沿分析和包络数据分析 SFA,DEA 及操作
14.你的内生性解决方式out, ERM已一统天下而独领风骚
15.多期DID的经典文献big bad banks数据和do文件
16.面板数据里处理多重高维固定效应的神器
17.双栏模型Hurdle远超Tobit, 对于归并数据舍我其谁
18.面板数据计量方法全局脉络和程序使用指南篇
计量经济圈当前有几个阵地,他们分别是如下4个matrix:
①计量经济圈社群——计量经管数据软件等资料中心,
②计量经济圈微信群——服务于计量经济圈社群群友,
③计量经济圈研究小组系列——因果推断研究小组、空间计量研究小组、面板数据库研究小组,
④计量经济圈QQ群——2000人大群服务于计量经济圈社群群友。
计量经济圈是中国计量第一大社区,我们致力于推动中国计量理论和实证技能的提升,圈子以海内外高校研究生和教师为主。计量经济圈六多精神:计量资料多,社会科学数据多,科研牛人多,名校人物多,热情互助多,前沿趋势多。如果你热爱计量并希望长见识,那欢迎你加入到咱们这个大家庭(戳这里),要不然你只能去其他那些Open access圈子了。注意:进去之后一定要看小鹅社群“群公告”,不然接收不了群息,也不知道怎么进入咱们独一无二的微信群和QQ群。注: 只要遵守规则, 可以永久在社群享受社群服务。
进去之后就能够看见这个群公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