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系列 持续推出
【百余篇美国名校探秘系列】
【美国大学、高中信息汇总】
【陈屹视线】 美国教育30年心经
【世界名校之路-公益分享】
【名家谈教育】【留学逆袭】
【父母手记】【预备留学狗】
............
【留美学子】的 读者文摘
第 1195 期 原创精选 篇篇出彩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跨界太极 Author 跨界太极
【留美学子】 第 1195 期
纯粹教育!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跨界是什么? 世界在发生什么?意义何在?为什么重要? 别人怎么走的?
华南师范大学有一个创意非凡的全校公选课,主题为“跨界创意文化研究“,课程除了凌逾老师讲授,更是着力于推出系列前沿、特色讲座。更多精彩的跨界创意,欢迎到 【跨界太极】 公众号去发现。
近日这个系列荣幸邀请到:经济学与文学双博士,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美国德州大学,曾任职于中国经济日报、美国匹兹堡大学,兼任厦门大学等高校的客座教授。1988年开始网络创作,被誉为华文网络文学的先驱者,在网上留下数百万文字。已出版《人生自白》《爱在他乡的季节》《人在旅途》等50余部书的少君老师,给大学生一个丰富精彩的演讲。
空白
演讲题目:《跨界的行走》
演讲者: 少君
1
1
此次讲座,少君老师主要就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主讲人探讨的4个主题,乍看很生涩, 然而,他展开的方式与实例, 诙谐生动, 给听讲的大学生们带来很多启迪,就在学期结束后,同学们还在回味着,那个夜晚听到这位曾经北大的学霸,当今的跨界导师, 如此多的心路警示,以及换位思考!
讲座探讨问题:
1.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文学解读
2.探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跨界创意以及深度学习的跨界感思
3.全球跨地域行走后的文学跨界创意思考
4.如何创作穿透人性的跨界叙事
课前访谈探讨问题:
1.少君创作的跨界特色
2.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自主进化时代的跨界可能性。
主持人凌逾教授: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少君教授来演讲。少君老师是双博士,还跨越好几个专业从职,可谓跨界高手。他在北大读声学物理学本科,在美国的德州大学读经济学博士,然后又在国内读文学博士,专研洛夫诗歌,后来出书为《漂泊的奥义》。
少君老师事业宽广,满世界飞,时间金贵,幸好这次趁着北大120周年纪念日,才有机会请到百忙中的少君老师。今天少君老师千里迢迢从北京飞过来做讲座,专门为这次讲座花费了很多时间和心血来准备讲稿和PPT课件,非常用心。
少君老师今天特意带来了最新的评论集《素描少君》,还 特意带了好多本自己的作品来,如《人生自白》等,待会儿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可以踊跃提问,抢得少君老师的赠书。
为了提前给这次讲座热身,我们已在“跨界太极”微信公众号连续推出了多篇文章,包括凌逾论文《自审与审他的多重跨越叙事——论少君的微脸百相网络》《文学也玩跨界混搭》,以及《冲浪于网络文学潮头——少君与凌逾访谈录》,星雨诵诗的少君诗歌《脸谱》等,而且在前天的研究生课程中专门讨论过少君老师的跨界创意,今天听者都是有备而来。
01
少君:
同学们好!我今天讲跨界行走,因为凌老师研究跨界嘛,这也是大家的公共课,所以我今天就讲一些我个人在跨界领域中的一些感想。我会讲一段时间,剩下的时间留给同学们提问。大家尽管提问,包括考研,留学等问题都可以问。
离开中国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前曾在广州工作过一段时间,就在东山区。所以,对广州有很多怀念,也有很多感叹,包括在广州经历过的爱情等很多事情。
什么是跨界?
大家要知道,跨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本来是一个职业的,然后去另一个职业领域做事情。比如鲁迅先生,他原本是学医的,跨界到文学领域去创作。比如有些人是律师,跨界去写作等。凌老师说,跨媒介创意是打通科学艺术媒介的学科壁垒,创造新形态,新观念,扩张有限的艺术领域……所以,跨界的本质是融合。
我觉得,跨界最典型的就是达利。达利是非常著名的艺术家,厨师,作家,商人,思想家。达利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跨界的一个人,做过很多职业,也是跨界非常深的一个人。如果说阿里巴巴的马云这样的人物五十年内不可能再出一个,那么达利可能是一百年内不可能再出一个。
目前中国作家有多少谁知道吗?
作家是指出版过书籍或在各地作家协会的人。我来告诉大家。
中国的作家人数大概有一百七十万人数。
我们一年内出多少本小说呢?大概是五千本。
但是五千本书写出来,进入新华书店的可能只有一百多本,而真正进入我们视野,能让我们看到的只有二十多本!
这是一个可悲的事实。
如果不查资料,这些数据我也不会知道。所以今天互联网与大数据并存的时代,要搞清楚这些数据并不难,但是我们不主动去查的话,我们什么都不知道。这也是今天文学的现状,茫然无措,很悲催的状况。
1
在近代社会发展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科技革命。
十八世纪的发动机,推动了世界工业的迅速发展,炼钢,机械制造。到了二十世纪末,我们有了互联网。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有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些,一定会改变这个世界!我们甚至能看到,未来五十年,大数据,人工智能AI这些技术将会主导这个世界。
1991年4月5号,全球第一家中文网络杂志出现——有了华文网络文学。大家说我是中文互联网文学的先驱者,为什么呢?我是1988年开始在网络上写东西。
1988年,在座的各位学生还没有出生,而那时我已经二十岁出头。我是很早一批出国留学的人,我们那个年代,几乎不可能自费出国的,护照是不能随便有的。那时候出国只能是公派,有很多限制条件,比如起码要有三十五岁,党员,有孩子。
为什么呢?因为怕出去就不回来了。所以我当时是比较特殊的,年龄很小。所以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在当时找个中国人谈恋爱?其实跟我一起出去留学的女性中最小的都比我大十七岁,我怎么谈恋爱!
那个年代,只有dos,没有视窗,中文是不可能显示在电脑上的。当时就只能将中文弄成图片格式然后存进电脑,视频更是看不了的。 而且文件只能放在网络的某个地方,由对方来下载,叫做FTP。或者放在硬盘上,等对方FTP。那个时候最大的软盘是1.2M大小,全世界最大就这么大,后来发展到1.44M,这已经是革命性的进展了。
现在的U盘都是几个G,几百个G大小了。那么1.2M大小可以存进多少内容呢?大概是1200英文字的内容。这些内容“抓到”电脑上,然后将内容像画一样打印出来。如果不是懂电脑、懂物理、懂技术的人,是不可能会这些东西的。
1991年到现在,这个网络杂志还存在着,我在它的第4期发表了一篇小说,这是有证据可考证的。所以我被称为第一人原因就在这里。但其实88年到91年,这期间有很多人都在网络上写东西。只不过我写的东西有证据可以证明,而其他人写的可能已经找不到了。
网络文学开始发展是在88年到91年,其他的作家像安妮宝贝等都是在2000年之后才开始写网络文学的。
台湾有个姓蔡的作家,也是在2001年才开始写。有谁知道方舟子吗?方舟子也是跨界的。他读的是生物学,但他最早是在网络上写诗歌,写评论的,不过他也是从96年才开始写。还有王伯庆,大概在97、98年开始写。早期在网络文学非常有名的作家,他们当时的点击率都在20到30万左右。这个数据相当于现在的两三千万了,因为那还是网民很少的时候。
我当年只会看一些书店里有的书,像浩然的书。在座的同学知道浩然吗?浩然是当年中国非常著名的作家。他的书一印刷,就是上亿册。浩然引领了那一代的文学,在60年代到70年代,书店全都是浩然的书。
为什么会讲这些呢?在大学时代,我是学生干部和校报记者,常要写一些文章。
在1981年北京大学“五四”科学征文比赛上我有一篇论文得了第一名。同一届,有一个五四文学征文比赛,我的一篇文学论文,也得了第一名。所以81年学校的科学论文和文学论文的第一名都是我。
现在有很多学理论物理研究生还在问我,当时科学论文里面的推导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
当时我是用了一个暑假和一个寒假,推导用的纸堆起来大概有几十斤。当时,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机械的波多普勒效应、光波的多普勒效应、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表达的公式是不一样的。
作为一个学声学物理的学生,面对同一个物理概念的这么多公式符号,我就在想,为什么不能用同一个公式呢?所以我就用了大概三个月的时间,在一个非常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下,推导出了一个统一的公式。这个公式被很多物理书留了下来。这是我在大学时最热衷的事情。
为什么会得一个文学奖呢?
因为我当时喜欢中文系的一个女孩。要知道我们当时学物理的一百多个学生,只有7个女生。于是我就退出了内部竞争,去追一个中文系的女孩。当时她在做张恨水的研究,这在当时是一个禁区,我就帮她找资料,在找的过程中,突然发现一本戴望舒的诗集。
那时候的我完全不知道诗歌有这么奇妙,因为那时候我们读的都是毛选这类的政论书籍,所以当时就被诗歌迷住了,然后就开始抄这些诗歌,再后我就开始研究戴望舒这个人。之后就写了戴望舒的诗歌艺术研究的论文。
写完之后,所有的杂志都拒绝发表,因为当时他是被定义为反动文人。后来找了一个外地的杂志发表出来,这篇论文得了北大五四文学竞赛的第一名。我也出过诗集,都是当时写出来的,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泡女孩子的情诗。这也是为什么我的博士论文研究台湾的现代诗,分析洛夫诗歌。我对诗歌还是很有感情的。但是除了大学之外,就没有再写诗了。
这就是一种跨界,因为一个很偶然的事情,在学校里喜欢一个女孩,去读一些文学书,写文学论文。其实我的语文功底很差。因为我当时学文学纯粹出于爱好。我本身并没有什么文学积累。
如果让我背唐诗宋词,那我肯定不行。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上学,每天课上都是读毛主席语录,没有什么其他书籍可看。我的理工科知识都是上了高中上了大学才开始接触的。所以我们那一代人是存在文化缺失的。前几天北大120周年庆北大校长念错字的时候我就在现场,当时我也没有听出来。所以我觉得念错字真的没有什么。
大学毕业后,我在经济日报工作,虽然职业是叫做记者,但是实际上做的是内参工作。那个时候内参是做什么呢?当时我在经济日报的经济工程部,和一些人研究的都是一些重大的经济课题。
中国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与三个会议有关:
一个是1984年9月在莫干山召开的“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
一个是1985年8月在兰州召开的“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研讨会”,
还有一个是1989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改革十年:中青年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这三个会议奠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框架,这三个会议都是由我们经济日报的经济工程部牵头的。现在的一些国家领导人许多都是从这三个会议走出来的人物。当时也培育了一批人,比如张维迎、周其仁这些著名的经济学家。所以经济日报的经济工程部是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名字。
我曾经担任过康华公司一个上千人公司的经理。做什么呢?做汽车空调。要知道中国当年简陋汽车制造也包括军用汽车,是根本不装空调的。当时我与广州的康华南方公司,也做了很多跟机械有关的事情,比如说汽车稀土永磁扁形电机,就是我当时参与研发的,那年代也培养了我会修汽车的技能。
那时我还是一个年轻人,管理那么多人,压力很大,尤其是其中有很多都是老员工、老师傅。所以我说所谓跨界,其实是有很多机会逼着你去学习,去展示你的才能。
我经常讲,我是一种非自觉的跨界,就是我没有主动地去跨界,包括我的工作,包括我的学习,都是被组织上推着走的。在我的心中和我父母心中,都认为我应该是做工程师的,他们的事业是核武器,所以他们认为我应该去接班。但是因为组织的原因,我被推着换了很多不同的职业。
有谁知道七八十年代最著名的海外华人作家是谁吗?
是白先勇。
在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期,就出现了有名的大陆作家,比如张翎、严歌苓。这些人都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气、文化。而那个时候网络也开始发展,所以出现了少君这样的网络作家。那时候的我们,写作是我们唯一的发泄、表达情绪的方式。所以那时候我们写作是没有功利性的,不为钱,不为名。
后来我又写了一批小说,为什么开始写小说呢?因为开始工作了,经常出差。坐飞机,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飞机上更无聊,于是就开始编故事。编了20多个故事开始在网上发。之后停了一下,读者们就开始不干了,说为什么不继续写了。
于是我又开始继续编,编了100多个故事,描写了100多个不同的人生。很多人都以为这是真的故事,是我的经历。但其实不是,都是我自己编的。大家说不可能,一个人怎么可能编出这么多人生来呢?那这就是跟我的记者经历有关了。之后这些故事也被整理成系列出版了。
到2000年,我退休了。退休之后就更没有事干了。于是我就计划,第一,游历100多个国家,第二就是开始写游记,第三是之前一直没有时间玩乐,现在有时间了,就开始到处游玩,在不同的职业之间游历。
02
那么跨界,对于文学有什么意义呢?
凌老师是为数不多的研究跨界的学者。凌老师要找到跨界的作家可能也不容易,因为这类作家真的不多。所以凌老师是比较特别的。
1
接下来讲大数据。大数据已经提出来二十多年了,但是开始流行也就是这两年的事情,因为这几年它可以进行实际应用了……
人工智能
我本来不想讲这一块,因为它有点深了。但是凌老师说希望给大家开开眼界,所以我就大概讲一下。
AI,人工智能
其实是设计出与人类相似的能够做出反应的机器。谷歌现在的客服人员全部都是机器人。我们打客服会听到请按1请按2这样的很明显的机器的声音。但是谷歌的机器人让你感觉到像跟真人对话一样,欧洲有个国家投入大量的机器人进入医院,之后就发现,机器人看病比人类医生看病更加准确。因为机器人有大量的数据和知识,并且不会感到疲惫。
人工智能在2017年成为十大流行语之一。人工智能不再是理论和技术,它已经日趋成熟。人工智能是一项极富挑战的科学项目。大家应该知道深蓝,阿尔法狗。
以前我们是觉得不可思议的,机器人怎么能跟人类下国际象棋呢?
事实证明。机器人已经在国际象棋上战胜了人类。围棋更难,而阿尔法狗在围棋上挑战并战胜了人类。这就说明机器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人类。为什么能超越呢?就在于它速度快,并且有大数据支撑。但是别忘了,机器人做到这个地步是需要很多CPU支撑的。深蓝在最早的时候需要480多个晶片支持,到了阿尔法狗,用到1200多颗晶片。当今世界前五大的公司都在研究人工智能。脸书已经开始将脸部、虹膜识别带入Facebook中。……
我们从大数据、人工智能回到文学:
提问环节
学生①:
少君老师好。我觉得跨界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我不是学文学的,如果要我去写故事就可能会很难。您作为一个理科生,后来转向文学写出了这么多精彩的故事,您的灵感来自哪里呢?
少君:首先,你要学会听别人讲述。我是一个理科男,但是我也有很多机会去涉猎文学的。我在旅行中,在游玩中,在上学中,在工作中,会有很多人很多故事,你要学会倾听,这是第一。第二,就是要多写。
学生①:但是我觉得写故事是需要语言,需要技巧的,这些可能都需要专业学习的。
少君:没有。我没有刻意地去训练。我一直都是自然地随心地写一些东西。这个过程可能将近有十年之后,才开始有出版商找我。我也是在网上写了十年的网络文学之后,才开始出版成书的。其实像我这样没有经过文学训练的,在早期写作中都有很多毛病,比如我就经常连成语都写错。所以大家不要怕写,我都可以写,大家就更加可以写了。
学生②:
老师您好,我有一个问题,就是写作时总会有思路断掉的时候,这时您会怎么做呢?
少君:我会放下。我经常写一半就不写了,先去做别的事情,有了想法之后再回来继续写。
学生③:
那您会不会在工作时有了想法,然后放下工作去写作呢?
少君:会的会的,比如说在飞机上,在旅行中会突然有了灵感,就会开始写。其实文学的想法常常是突然而来的。所以不是每件作品都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积累。很多作品,都是一段时间写几百字,另一段时间写几百字这样积累完成的,而且完成之后还要反复修改打磨,才会最终成品。
学生④:
老师您好。我是学物理的。您在北京大学学物理,之后在美国著名大学学经济学。我们量子物理的教授跟我们说过,有个复旦大学学物理的学生,又去了美国的华尔街,收入特别高,就是说,是学物理之后好像能在经济学方面取得很更大的成就。那么,您从物理学跨界到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物理学的思维会给学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少君:好的。这个同学的问题涉及了一个概念,就是教育的不同。在美国,没有宏观经济学,只有微观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是文科,而在美国,学经济的必须是物理系和数学系的学生,因为都要做模型,做微观分析。这就是制度的不同。很多人在中国学了物理,学了数学,最后去华尔街做模型设计师,很有优势。
学生⑤:
老师您好,我是文学院的研究生,这个礼拜我们专门研究了您的作品和跨界创意,知道您跨了很多领域,那么您自己最喜欢跨界的哪一部分呢?
少君:因为受家庭影响的原因,我父母是搞核专业的,所以最喜欢的还是物理。我个人受理工科的熏染也比较久。小时候没有那么多小说之类的书籍看,经常到我爸的书屋去看那些物理书之类的。我为什么没有换专业就是这个原因。我虽然也介入文学,但是最喜欢的还是物理,这些都是我吃饭的家伙。
我个人建议,文科的女生尽量可以找理科生嫁了,因为不用考虑赚钱的事情嘛。我女儿也是这样的,她是宗教学的,然后找了学电子的男生。
我一直跟我的学生讲,在大学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杂书,无论是什么专业的书都看。图书馆,在学校是最方便的资源。
第二件是就是谈恋爱,离开大学就没有这个机会了。读书和谈恋爱都是最低成本的。我现在就后悔大学没有多谈几次恋爱,如果可以再来一次,我会一年谈两次恋爱。
学生⑥:
老师您好,我是文学院的。您刚刚说到大数据跟文学的结合,举的例子是某一篇文章、某一首诗歌如何进行量化的研究。我想了解一下具体是如何操作的,以及这样是想要实现一个怎样的目的,后果是怎样的?
少君:这是西方国家在80年代开始做的事情,即把一部作品所有的语言放进电脑里,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介词、动词、宾语等,来分析一个作家文风、作品特性。比如说写《哈利波特》的作家出了一本书,但她不承认是她写的,那么就可以通过这种技术分析出真假来。这是早期软件的功能。那现在的人工智能软件,可以分析文章的特点、作家的情感曲线等,基本上可以判定这个作家是男的还是女的,是北京的作家还是广东的作家。
学生⑥:可是有些文章比较晦涩难懂,也比较深刻的,它可能不是直接通过语言就能表达出来的。
少君:对,所以AI技术还要继续深入。
学生⑥: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是,既然这个大数据已经跟文学结合起来了,而且人工智能的智慧课堂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教学当中,但是我发现,大数据跟我们语文课堂结合起来相比于大数据跟理工科的课堂结合,好像在实现的过程中、操作的过程中是比较困难的。
少君:是的,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的领导也好,教育家也好,他们还没有重视到,我们现在还没有文学的数据库,无论是全国的还是全省的,都没有。所以现在需要建立文学的数据库。大家都知道知网,知网就是清华同方的。知网是只存论文,不存作品。即便如此,知网都需要每天存入五万篇论文。知网在山西有个工厂,上千工人每天不停地进行扫描。所以,当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有电子文档的时候,就会便利很多。
学生⑥:那也就是说,大数据与文学结合的主要作用就是提供一些素材吗?
少君:是提供一些数据,去分析,去研究,用理科方式为文学做一些事情,更加便利便捷。
学生⑦:
老师您好。我是中文系的。我刚刚留意到,您介绍说写过一本书叫做《凤凰城闲话》。刚好今天是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他也有很多作品是写凤凰城的,比如《边城》,虽然不是同一座城市,但是能让我产生联想。
您之前在北京生活,现在是在美国,然后您这种经历了很多事情后静下来,能给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心灵之路吗?因为《边城》再现的正是沈从文的心灵之路。
少君:其实写作我是半自觉的。我不是一个职业的作家。鲁迅也是跨界,但他是专业作家,沈从文也是。我没有完完全全地跨入文学,我还是两栖的。我必须坚持我之前的工作,因为我还要养家糊口,而写作是我的爱好。
鲁迅、沈从文他们是抱着一种救社会的思想去写作,他们有着文学的使命感,而我没有,所以我的写作是发泄型的。至于我的心灵之路,说不上有,起码在文学上是没有的,因为我是跨界型的写作。
学生⑧:
老师您好,我是经管学院的学生。您刚才一直有说到文学,但是也提到了人工智能,就是当下的科技发展。我个人觉得人工智能与文学实际上是存在着一种对立关系的,因为当下科技的发展会带来大家对纸质阅读的兴趣的降低。前段时间一直有一个很热的话题,就是关于碎片化阅读的。在这个科技至上的背景下,您怎么看待这种对立关系呢?
少君: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我在1996年把网络文学这个概念带到大陆时,当时很多作家都认为网络文学是无用的。现在大家都知道,基本上大部分人都在通过网络去读书、认知世界。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我觉得有一天它写出的小说、诗歌会在某种程度上替代现在的作家写作。
1
主持人
凌逾老师总结
非常感谢少君老师,今晚的讲座非常精彩,我们都不舍得结束了。少君老师一直行走在最前沿、最高科技的领域,不断前进,我今天也是跟着深度学习了一番。少君老师后面讲到的内容我今天也是第一次听到。
我很好奇的是:
一个人的多才多艺能超越到怎样的程度,所以我博士阶段研究了香港的作家西西。
后来我又在想,一个人的多专多能可以超越到怎样的程度,然后很幸运地碰到了少君老师。我觉得少君老师的跨界行走是非常好的典例,可以作深度的研究分析。
少君刚刚提到了达利,其实还有一个达芬奇,他们都是非常精彩的跨界大师。遗憾的是,我作为一个文科生想要进入理科的世界,可能要比理科生进入文科的世界要困难得多。
过去我们的学术研究总是非常强调理性、逻辑,而大数据时代的研究侧重点有变,就是关注非理性、无理性、非逻辑等。在人类历史上,这两种思维好像总是此消彼长,交错发展。我在想,少君老师讲到智能时代的熵的理念、不确定的理念,这些观念怎样进入文学的世界,能激发出哪些创意呢?
我相信,逻辑不能裁判文艺,个人痴迷于研究文学的直觉、非理性和无理性的世界,我在拙著《跨媒介香港》《跨媒介叙事》《跨界网》中涉及到了这些研究,但仍然有待深入探究。
少君老师还讲到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机器在自我进化,它在我们人类不知不觉或自以为很了不起的时候嘲笑我们。最初,智能机器可能在向人类学习,但是最后,我们的文学会向智能机器学习,人类也是这样。
今天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跟少君老师继续深入探讨,很是可惜。刚刚有同学提到的文学跟人工智能的对立关系这个点也是非常好的,值得我们去深思。总之,少君老师今天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前沿理念,让我们受益匪浅。非常感谢跨界行走者少君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头脑风暴,让我们再次以最热烈的掌声致敬少君老师!
1
演讲:少君
主持:凌逾
转录人:曾文钊
编辑:紫田
此文来自【跨界太极】 公众号。少君教授受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凌逾教授之邀,出席“跨界创意文化研究课程系列讲座”活动,为华师大的师生献上一场名为《跨界的行走》的讲座内容。
少君简介
学霸,经济学与文学双博士,曾就读于中国北京大学、美国德州大学,曾任职于中国经济日报、美国匹兹堡大学,兼任厦门大学等高校的客座教授。1988年开始网络创作,被誉为华文网络文学的先驱者,在网上留下数百万文字。已出版《人生自白》《爱在他乡的季节》《人在旅途》等50余部书。
附关于少君女儿的故事链接
凌逾简介
教授,博导。“高校千百十人才”省级培养对象。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公派赴美访学一年。发表论文百多篇,出书《跨界网》《跨媒介香港》《跨媒介叙事》《跨媒介:港台叙事选读》。
近期发表的其他文章
美国大学系列参考 1-8/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