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穿越15】藤校逐梦 我们到底要什么

黄宗之 陈屹视线 留美学子 2020-09-13




【留美学子】 第1654期

 教育无国界 精选文摘

净土与纯粹!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本期精彩语句


我倾家荡产,卖掉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凑足够半年的生活费自费出国了。我放弃了国内已经拥有的,从零开始,最初几年的确吃了不少苦。有时心里真会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对?


孩子的表现完全是受我们大人的影响,她们的行为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希望她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就应该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改变了教育孩子的方式,尽量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她们,身体力行,给孩子树立榜样。…… 也正因为从她们的变化中,我们有了感悟,尽力在各方面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她们俩的成长历程,使我们变成了更好的人。

  - 受访者  黄宗之




  陈屹视线  导语  



2017年在北京参加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我与黄宗之等30位作家由主办方安排周游天津。之前我并没有读过黄宗之的作品,因为中餐、晚餐都坐在同一桌上, 彼此有了近距离的交流,而且回来就把黄宗之的作品仔细翻读一遍。


我对黄宗之作品充满好奇心。一方面发现,那时他已经出版的四本小说都是两位作者黄宗之、朱雪梅署名,也就是夫妇合著的书;另外一方面,虽然说是虚构内容,但是,总感觉就是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我是以纪实作品的心态来读完的。 


作为80年代就开始了留美旅居生涯的我,对黄宗之夫妻俩的四本作品里讲述的近30年新留学移民的纠结、迷茫、寻觅、反思、发现、失落到找到自己的心路历程,特别对他们对100年前中国华工为美国修建了铁路,而今天中国高智商的知识学人为美国搭起了高科技高速公路的解读,印象深刻!他们夫妇希望通过文字记录,留下我们这代人的海外新移民的奋斗历史。



1995年来到美国南加大,身后为工作过的大楼。


1996年夫人雪梅来美,受雇于南加大神经科学研究室


对于作家,特别是海外作家,写作是最无功利色彩、又最孤独的路,没有相当的热爱与自律,很难迈入此创作之旅。而黄宗之夫妇一同上路,这个过程是一条什么风景线呢?强烈的好奇心打开了我们访谈的开场白。


人物访谈:黄宗之


黄宗之


湖南衡阳人,医学硕士。欧洲一家跨国生物制药公司美国总部研究开发部资深科学家 (Principal Scientist) 。自1999年从事业余文学创作以来,与妻子朱雪梅合著有《阳光西海岸》《未遂的疯狂》《平静生活》《破茧》《藤校逐梦》《海归》六部长篇小说,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二十余篇中短篇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现任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洛城文苑》《洛城小说》《洛城诗刊》文学专刊副主编。……………………………………………………………


对话 黄宗之  vs  陈屹视线



陈屹视线


很多海外华文作家都是非文学专业出身的。你学的是医学专业,出国前在大学里工作,从来没有发表过任何文学作品。出国后,你任职美国大学和生物制药公司,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我想知道,你是怎样走上华文文学创作道路的?是什么原因让你成为了作家?




生物医学科学家、华文作家 黄宗之


从事文学创作、成为作家最原始的起因是基于我本身对文学的热爱,也就是说,我从小就有想当作家的愿望。也许,我是受了父亲对文学热爱的影响,他喜欢写诗。也许更多的是我受到中学语文老师、刘林旭班主任的影响,她是著名作家丁玲的同乡、校友,在她的语文课堂上,丁玲的名字和她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经常挂在老师的嘴上。它们成了引导我走向文学道路的一盏明灯,成就了我实现少年时期曾有过的作家梦想。


我在将近三十年之后才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是我父亲造成的。对他在我人生道路上所起到的作用,我是爱“恨”交加。由于父亲毕业于黄埔军校和陆军大学,是起义军人,在历次运动中自然成了运动员。他不顾我的感受,不准我读文学专业,坚决逼我学医。在随后的近三十年里,我基本上远离文学,甚至很少花时间读文学作品,内心怕因此唤醒我潜在于心曾经还有过的梦想。



在父亲远离人世,我和妻子陆续合作发表了5部长篇小说,我既成了生物医学科学家,又是一名新移民作家时,我又在心底里,发自肺腑地对我父亲充满感泣。这是因为,在海外进行华文文学创作,想依靠发表作品养家糊口比登天还难。


我能有一份收入不错的从事科学研究的职业,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又能在没有任何经济压力的状态下随心所欲地创作,正是因为我父亲当初不尽人情的决绝,它让我的人生多了丰富、充实,有了更高的生活质量、更丰盛的生命价值和更深刻的生存意义。


为什么我会成为作家?话需回到三十年前。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中国打开了通向世界的一个窗口,处在关闭的房间里人们突然由这扇窗口看到了窗外,“外面的世界真精彩”,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潮水般地奔涌到世界各地。能走的都走了,各个大学的研究室几乎走空了。九十年代,我们也随着这股潮水奔到美国。在当时还很贫穷的中国走到物质高度发达的西方世界,穷惯了也穷怕了的我出国的原因主要是冲着物质和生存条件的巨大落差而离开故土的。


在许多人眼里,能在美国的著名大学里做研究应该是一件非常令人羡慕的事,工资、福利、劳保、退休养老金样样都有。在美国,特别是在洛杉矶、纽约、波士顿这类大都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里,实验室中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国人。我们这些从中国大陆来的科技人员成了美国实验室里最为勤奋努力的一群人。大家就像挤到了一个竞技场里,为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为了绿卡、为了一个美国梦,起早贪黑泡在实验室里为老板做研究。


我那时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辆自己的车子、一套自己的房子、一张绿卡和一份薪金还不错的工作。为了这个梦想,我为老板拼命地加班加点工作,周末和晚上也耗在实验室里超负荷地干活。


尽管常常会为老板因实验结果不满意的责难而失眠和不好受,可是第二天还得继续埋头拼命。在美国最初几年,我所面临的生存压力,是国内的同胞和家人完全不知道的。苦了三年后,美国梦很快实现了,车子、房子、钱,这些物质上该有的都有了,物质需求满足了。


人在物质生活的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了之后,会开始思考高一层次的精神需要。那时候我突然感到自己真正要寻找的东西并没有找到。在国内已有的功名,在这块土地上没有。没有当主人翁的尊严,没有地位,拼命做出来的研究成果都是老板的。在老板的眼里,我其实只是她的一台出论文和研究成果的实验仪器。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和很多研究学人一样,内心有一种感觉:“除了钱,我们一无所有。”在这块异乡的土地上找不到自己的归属。


我有一段相当长的时期生活在苦闷、迷茫、挣扎和不知所措之中,寻找除了物质以外的精神生活,寻找未来的出路。那段时期,我反复问自己为什么要出国?我究竟在寻找什么?我的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何在?难道我的人生价值就是物质性的吗?


最初闯荡美国几年的艰难人生体验让我深深感悟到:我们这类在大学里做科学研究的技术人员与一百五十年前在美国西部修筑铁路的华工没有本质差别,他们修筑的是一条美国西部的经济大动脉,而我们这些成千上万从中国来的研究人员无非是在为美国修筑一条高科技的高速公路。


我意识到,如此巨大的一群科技人员流到海外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特定历史现象,应该有人把它记录下来,因为这是一段沉重和沉痛的历史,也是一个大国崛起、中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历史转折点,有一天人们会去探讨它的意义,中国的历史也会铭记这段时间。


作者于2001年发表处女作时的全家照


我的一位好朋友不堪承受研究室老板的重负和高压,举家海归回国了。临行前他对我说,回到国内一定要写一部小说,把这段心路历程写出来。可是,一年过去了,时过境迁,他的小说没有影子。于是,我内心潜在的文学创作梦被激发了:他不写,那我就来写吧。我对妻子雪梅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


我过去连一篇小文章都没有发表过,动笔就写长篇小说似乎有点天方夜谭。不仅雪梅觉得不可思议,我自己也觉得好像是在做一场梦。很巧的是,我在犹豫不决的时候读到华文报纸刊登的一篇采访文章,一位在好莱坞写剧本和小说的华人作家讲述自己开始写作的经历,导演对她说,把你想讲的故事说给别人听,如果故事能够吸引住别人,把讲的东西写出来就好了。也就这样,这位作者完成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已经发表的部分长篇小说


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我学着把自己想写的小说先写一点点出来,每天吃完晚饭后读给妻子和女儿听。第一、两天她们没有动静。过了几天,我发现妻子在听我读故事时,她的眼泪哗哗地流了出来。我写的故事感动了妻子!这给我带来了希望、动力和勇气,就这样,我开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走上了文学创作,成为业余作家的道路。



陈屹视线


如今,夫妇搭档创作出6部不同的长篇小说,目前在海外还是特例吧。让我们抛开文学的色彩,进入到创作背后的故事。是什么让你们夫妻一同来创作?彼此的合作有交锋?矛盾?头脑风暴出更精彩的灵感?




生物医学科学家、华文作家 黄宗之


在开始动手写《阳光西海岸》这部小说不久,我动员雪梅也加入到创作中来,把文学创作当成我们家庭在异域文化沙漠中正在寻找的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我们俩一起讨论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一起来写我们的小说。


为此,我以几个华人家庭在美国走过的一段艰辛之路,结合自己的亲身生活体验和周围的海外学子的经历作为故事基本构架,把出国后对人生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为主题,以个人命运、家庭沉浮与这个特定历史时代以及国家命运为纽带,与妻子一道完成了一部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处女作《阳光西海岸》。


我们合作的方式基本上是采取各尽所能、扬长避短。我编故事的能力比较强,雪梅的语言文字严谨,思维逻辑性强,条理分明,细致认真。为了保持作品的前后一致,情节故事语感给人不会有断裂感觉,长年以来采取我编故事,先把小说初稿写好。雪梅作第一稿修改,对结构情节作调整删减,对语言文字作修饰打磨。然后,我们轮流再反复修改。


1996年在被老板解雇的糖尿病研究室里工作留影


有时候也会遇到意见不一致,如果不涉及到伤筋动骨,为避免争执,我就尽可能求大同存小异。可改可不改的地方,我一定接受意见,按她的意见修改。这样的合作让我慢慢学会了包容、谅解、尊重、宽厚、接受意见和自省;并养成了尽可能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习惯。正因为长年这样做,我感受到自己生活态度的转变,学会了处理不同意见时该保持的平常之心和对功名利禄的平静心态。



陈屹视线


我读你们的小说,仿佛就是在读一部部纪实性自传体故事, 而且我也了解到,你们小说中的人物,基本是有生活中的原型。这里的问题,希望我们挑出作品里虚构的内容,走入现实中生活的原型。初期到美国来的追梦?办公室里的拼搏和无奈?中国文化中有哪些让我们取胜或者失落? 




生物医学科学家、华文作家 黄宗之


我们发表的长篇小说大多属于亚纪实作品,所讲的故事很多是源自我们自己的生活、亲身体验以及周围朋友的真实经历。长篇小说《破茧》是源于我的大女儿在美国成长、接受教育,以及一位老乡的儿子,在高中时期学业成绩很差,最终进入哈佛大学的故事而创作的。


《藤校逐梦》长篇小说是取自于我的大女儿一位大学同学的故事。2009年大女儿在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了快一年的时候,一个周末我和雪梅开车去学校接她回家。


路上,她给我们讲了一个高她一年级同学的故事。大女儿说,这位华人男同学的父母想让他大学毕业后读医学博士,将来当医生。可是在美国想要读医学院,大学阶段必须是最优秀的学生。而这位华人同学没有办法各门功课都拿到很好的成绩,今后很难被医学院录取。他想改专业,父母坚决不同意。这位学生变得自暴自弃,酗酒、吸毒,差一点走上自杀的道路。


与孩子们一起走访美国名校时的记录


最近刚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艰难抉择》是源自小女儿2018年被美国海军大学录取,最终选择放弃。我虚构了两个家庭在美中关系处于非常艰难的这段时期,讲述华人科学家和下一代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华人在复杂的美中关系中,究竟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的心路历程。


办公室里的拼搏和无奈是有不少。特别是初到美国的前三年,我们面临诸多困难,在处女作《阳光西海岸》小说中,我们有很多叙述。其中有一段主人翁刘志翔被老板斯达解雇的故事让我刻骨铭心,那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最真实的故事。


我刚到美国才半年,做的一个实验出了错,把该分别放进4度冰箱和室温的两份样品放反了。第二天,实验室主管向我追问实验结果时,我才发现了问题。因过去养成的习惯,担心老板斯达教授知道了,可能会受到他的责备。于是,我请主管暂时不要告诉老板斯达,等我测定了最终结果后再说。


没想到我话一落音,主管迅速离开了,汇报给斯达。斯达让秘书立刻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对我一顿狂吼,狠狠地把挂在我胸前实验室进门钥匙和身份卡一把抢走,指着他办公室的门发疯似地对我吼叫,“你给我滚出去。你不诚实,我永远也不要再见到你。”我失掉了工作,面临没有身份、必须离开美国的困境。后来,我在一位华人教授手下找到一份研究工作,但前两个月白干活,不给工资。访问学者校外打工违法,我没有了生活来源,每天只有啃着面包过日子,这才保住了继续留在美国。


2018年与参加华文文学论坛的国内教授在著名作家卢新华家联欢


那一次教训非常深刻,影响了我这一辈子以及我对下一代的教育。我从中吸取教训,在后来的二十多年里,无论是在大学实验室做研究,还是在拿到绿卡后离开大学到生物制药公司里的研究开发部工作,我除了发扬中国人的坚韧、勤奋、善良、真诚、努力工作外,也做到诚实、一丝不苟、勇于承担责任。这让我后来在工作岗位上都走得非常顺利,获得上司的珍惜和同事们的肯定。






陈屹视线


子女教育是华裔家庭离不开的话题,为了儿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们可以牺牲一切,在中美不同的教育体制下, 给家庭和孩子带来了什么?




生物医学科学家、华文作家 黄宗之


美国的教育中,我认为学校很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做得非常好。好作品可以影响人的一辈子,影响整个国家未来的精神面貌。我接触到许多有成就的朋友中,他们的价值观主要还是受早期读到的好作品的影响较大。


美国从小学开始,学校对学生的阅读抓得非常紧,各个城市的图书馆免费对大众开放。我们常常看到小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从图书馆一次借几十本书。我们家两个女儿小时候去得最多的地方也是图书馆,她们常常是书不离手,读小说花掉的时间要比学其他学科多。


浓厚的读书风气会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道德水平、人格素质。这一点值得我们国内借鉴。我认为,现代化的强国不仅是物质的,经济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文明、道德水平的强大,整体人口素质高。强大的东西不一定是硬件,软件可能更重要。比如,两台同样硬件配置的电脑,下载的软件不一样,它们的效能可以有天地之差。孩子是国家的未来,素质教育、人格培养是第一位的,需要从小学、中学、大学抓。中国的未来在他们的手里。


另外一点,就是给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我前面叙述了大女儿给我讲的她那位酗酒、吸毒差点自杀的同学的故事让我们很震惊。因为在美国,学校会给学生自主选择未来的机会很多,这就造成了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转移,以及对自己的未来所追求的目标逐渐清晰后,而改变所学专业。


记得那一次,大女儿给我讲完故事后,告诉我和雪梅说,她也同样不喜欢读医学专业,老师布置的医学实验方面的项目,她作两小时就会感到厌倦;可作计算机科学的项目,她连续工作二十小时,一点也不疲劳。她说她想改为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我和妻子当时很吃惊。


大女儿五岁来美国,在过去的十余年里,我们早已为她设计和铺就好了未来。她读小学时,我们带她到自己的实验室看我们做研究。初中暑假期间,让她到大学参与教授的研究工作。高中阶段,她申请大学提供给高中生的研究资助。现在她突然出现了变故,要改为学计算机科学,走一条我们全然不熟悉的道路,对她的未来一点把握都没有。


我们很犹豫,该怎么办呢?不让她改专业,万一她也像那位华人同学一样,酗酒、吸毒或者自杀,那不更糟吗?我们权衡再三,只好答应她。但我们对她说,我们不懂计算机科学这一行,你的未来只能靠你自己去掌握。我们只有一个要求:你必须四年按时毕业。如果因为换专业,延迟毕业,四年大学后的所有费用你自己贷款,我们不再负担你一分钱。


我们把孩子的未来交给她自己以后,发现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她非常努力,不仅四年按时毕业,还在毕业前的半年找好了工作。她不用我们费任何心思,把自己的未来安排得好好的。她很快,成为了旧金山一家高科技公司里的高级软件工程师,现在是部门经理。她非常喜欢目前的工作,上班兢兢业业,业余时间参加合唱团、舞蹈队。她富有同情心,常做义工,利用上班之前去给无家可归的穷人送餐。如今她的日子过得很充实。


女儿舞台上的舞姿


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会使学生变得兴趣更为广泛,独立自信。而华人父母很多都会像我们一样,援用传统的中国教育方式来管教孩子,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来成全下一代,以便让他们的孩子有幸福的人生。这也就容易造成与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给家庭带来更加尖锐矛盾。


如果我们能够从自己的教育方式中反省,不要过于焦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会适当地放手和放松自己,也就可以不会把孩子变成为自己放不下的负担,苦苦挣扎和艰难地生活在两代人的冲突和矛盾之中。



陈屹视线


你们专门写过一本《藤校逐梦》长篇小说, 而现在进藤校一年比一年艰难, 请分享一些美国社会里,这些故事是真实的吗?华人家长到底是什么样的追命心路历程?




生物医学科学家、华文作家 黄宗之


《藤校逐梦》是由作家出版社在2018年4月出版的长篇小说,同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成广播剧,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一个月。这部小说聚焦于中国大规模海外留学潮,讲述处在对未来焦虑状态下的中美华人中产阶层家庭的子女升学、海外留学、追逐名校、家庭教育等问题。


这部小说围绕着三个华人家庭的孩子在美留学“爬藤”的一系列事件和他们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演绎这一阶层两代人在追逐教育之光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悲欢离合的境遇及其复杂的艰辛历程。展现在大国崛起、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先富裕起来的新一代中国父母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通过不同方式出国,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和牺牲,给下一代提供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以便为他们的未来营造幸福的人生。


小说源自两个真实的故事而创作的。大女儿给我们讲的那个酗酒吸毒的华人同学是小说中小留学生文森的原型。一位熟人的妹妹读遍美中两国的名校,最后客死他乡。她是小说中自杀身亡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苏珊的原型。促使我动笔写这部小说,是因为我曾经的一位国内邻居来美国探望留学女儿,在我家说的一席话。


我的邻居是一位建筑行业的总工程师,她的女儿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读生物科学本科,邻居每年都会来一趟美国探望女儿,也顺便到我家坐坐。向我了解有关留学、学科专业、找工作等等各种类型的问题。有一次我听到她母女俩在我家客厅里说话,母亲对女儿说:“你安心读书,学费的事不要担心,我已经同爸爸商量好了,打算把家里大的那一套房子卖掉,搬到小的那一套住。”我的心猛然一震,可伶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真是不顾一切,什么样的牺牲都心甘情愿。



陈屹视线


是否你自己或者别人问过:你们一家真的该来美国吗?你认为自己成功吗?




生物医学科学家、华文作家 黄宗之


我的确扪心自问过,我们一家真该来美国吗?我是在1995年自费到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作访问学者的。出国前,我是副教授、科研处副处长。当时工资低,邀请我来美国做研究的教授说,我在他的研究室工作半年后,将付我两万四千美元年薪。


我也就下了决心,倾家荡产,卖掉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凑足够半年的生活费自费出国了。我放弃了国内已经拥有的,从零开始,最初几年的确吃了不少苦。有时心里真会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对?


没有了退路,我们只有朝前走。为了谁,孩子!所有的理由只有一条:我们是中国父母。我和雪梅在美国的确是倾尽全力为两个孩子付出,除了她们的学业功课,我们尽量给她们提供各方面条件,课后学钢琴、跳芭蕾、参加合唱团。我们日夜奔波,周末也都全耗在她们身上,几乎没有了自我。就如我们自己写的长篇小说《藤校逐梦》里的主人翁辛洁夫妇一样,

用两代人的努力去换取下一代人的成功。


长篇小说《藤校逐梦》 


也许,你会问我,这样做值吗?当如今,我们两个并非很优秀的女儿,完全没有我们过去在国内那么拼命读书,进了全美国排名前三十的大学。大女儿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后,在旧金山的一家美国最好的高科技公司之一工作,小女儿现在在圣塔芭芭拉大学读大二。


相比之下,我和夫人过去在国内要比她们两人刻苦努力很多,可最终也没能进入稍微好一点的大学。国内的高考竞争太激烈了,比我们聪明、勤奋、努力的人实在太多。所以,让女儿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竞争压力小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教育,我不觉得后悔。


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尽管我和雪梅都是在国内非常普通的大学读书,也仅是读了硕士学位,两人现在也都拥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在同行业世界前三名最好的生物制药公司里任职,我的确没有理由后悔。


你问我自己认为成功吗?这要看你所指的成功的定义和标准是什么。我们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工作之余从事文学创作。为了不影响工作,不占用应该给与家庭和孩子的时间,在差不多二十年里几乎如一日,我坚持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写二个小时小说,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愿望。


我与雪梅共同培养了两个女儿,她们俩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虽然她们都没有进藤校,但我们尽量灌输她们好的教育理念。我们身体力行地把自己给她们作榜样,积极努力、勤奋向上、热爱生活、富有同情心、有责任感、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与实验室的同事们在圣诞节聚会上





陈屹视线


回到家庭教育, 我们常说,与孩子成长的历程中,他们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这一点在你们生活中,如何体现的?




生物医学科学家、华文作家 黄宗之


在陪伴孩子生活的过程中,我们的的确确是与她们共同成长。我举一个例子,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生儿育女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养儿防老”。虽然我和雪梅并不抱有这种想法,很珍惜陪伴她们的日子,无论苦与乐,那都是我们的幸福。尽管我们不希望在她们长大后,成为她俩远飞翅膀下面的累赘和负担,但我们还是期望她俩能有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过去,我们两个女儿在这方面都做得不好。两个女儿相差九岁。也许是小女儿从小被我们溺爱,养成了挺自我和自私的习惯。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全是她的,我们很难从她手中分得一杯羹。大女儿也没有好到哪儿去。我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我做内痔手术的经历。大女儿那时刚上大学,在术后的半个月里,因为伤口难以愈合,每天上无数次洗手间,每次都要经历九死一生的剧烈疼痛。


雪梅打电话给大女儿,希望她腾出时间回家来探望我。她说忙于学习,连一个电话也没有打回来过问。她对我没有表示任何的关心,的确让我很难过。为什么两个孩子都会这样,我当时在想,这究竟是美国教育导致的结果?还是我们夫妻俩平常没有重视在她们成长的过程中给予正确引导?为了扭转她们,我和雪梅经常对她俩说教,讲中国的优良家庭传统,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讲多了,除了反感,对她们根本就不起任何作用。


2010年,我们一家人回国探亲,不料遭遇岳父不幸去世。岳母以后的日子该怎样过?虽然岳母在国内还有三个子女,他们待她也非常不错,可雪梅担心母亲处在那种环境里,容易见景生情,于是把母亲接来美国散心。洛杉矶气候好,华人多,到处是中餐馆、华人超市,在洛杉矶生活,犹如在国内,岳母很快喜欢上这儿。


更因为岳母患有糖尿病二十几年,我的研究生专业是糖尿病,岳母与我们在一起,她有安全感,为此,她希望在美国生活下去。我们遵从了她的意愿,马上给她申请绿卡,由我们来照顾她未来的生活。在与岳母相处的这些年里,我们尽职尽责关心照顾她,看病拿药、生活起居、聚餐旅游,在各方面都尽量给她考虑周到。


对她最在乎的糖尿病方面,我们在饮食、锻炼、药物上给她作全面的规划。除了几乎每天晚餐后陪她到公园走路一小时,在吃方面精挑细选对糖尿病有益的食物;她喜欢吃,无论多贵,我们都尽量买。每餐做的饭菜也总是把最好吃的放到她的那一侧餐桌上,好吃的也都首先夹给她,剩菜剩饭全由我和雪梅俩包干。



有一天,我买了活鱼,清蒸好端到桌上,放到岳母的面前。小女儿忙着动筷子夹最好鱼肉。夹下来后,沾上汤汁。我以为她会夹到她自己的碗里。我没想到,她首先夹给外婆,然后夹到我和雪梅的碗里。我一愣,忙说:“你吃,夹给你自己。”她很生气地对我说:“你们不能够总是辛苦忙做饭菜,自己每次只吃鱼尾巴、鱼脑袋,剔鱼骨头上的肉。


我们当时很吃惊。由此,我们反思自己,心想,两个女儿过去的那些做法很可能是从我们身上无形中学到的。孩子的表现完全是受我们大人的影响,她们的行为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希望她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就应该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此后,我们改变了教育孩子的方式,尽量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她们,身体力行,给孩子树立榜样。


2019年大女儿回洛杉矶时宴请全家人的最新照片


我发现通过更加悉心照顾岳母,以及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尽量要求自己关心他人、宽厚友善、严于律己、待人真诚。我们的两个女儿完全变了。与我们之间像朋友一样相处,有任何心里话都愿意同我们讲。逢年过节、生日,她俩常会给我们买礼物,给我们惊喜。小女儿即便在念中学,她也常用自己打工赚来的钱给我们买礼物。在我们工作繁忙的时候,给一家人做饭菜,她的梅菜扣肉比我做得还好吃。


如今,我手上的手表、脚上穿的鞋、头上戴的运动帽子、身上穿的衣服,不少是她们买的礼物。雪梅的项链首饰、化妆品很多也都是她们送的。也正因为从她们的变化中,我们有了感悟,尽力在各方面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她们俩的成长历程,使我们变成了更好的人。





陈屹视线


你写过五本关于我们留美旅居的故事,而今天新移民还是前赴后继的抵达此岸、彼岸。作为过来人,你在作品里、还是在我们这个访谈中, 可以给你的读者什么明示? 




生物医学科学家、华文作家 黄宗之


海外留学是一条艰难跋涉的道路。我们看到有许多成功的胜利者,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当前教育中极需引起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们和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是:送孩子到海外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教育对下一代的幸福人生才是最重要的?如何让他们更好地走好未来的人生道路?在家庭所参与的海外求学、为孩子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激烈竞争中,怎样做才能获得真正的收获?


我们期望父母不要以“爱的名义”的传统教育方式,不恰当地引导孩子,一定要孩子追逐名校,从而操控下一代的命运,这会起着对孩子们带来伤害的作用。通向成功的道路很多,不要不顾自身的经济条件,给家庭太重的压力非要让孩子出国留学。因为这种压力会无形中转嫁到孩子的身上,成为他们的沉重负担。当他们到了海外,背负学业、生存环境改变、语言文化差异等等过大的压力时,他们会艰难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合适自己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不要把自己家的孩子同别人家的比较,让他们做更好的自己。不要包办,给孩子有自己选择人生的权利,鼓励他们自立、自信。不要责备求全,给他们跌倒和犯错的机会,这是他们成长必然的经历。


我们希望有出国留学打算的学生们,能更清楚的认识到,海外留学并非是一条轻松的道路。当到了海外,参加的是一场世界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最初几年一定会有许多困难,需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国内的学生通常在海外求学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太愿意主动寻求帮助,这对自己是有害的。人生的道路很漫长,成功的秘诀是坚强的毅力与长久地坚持。不要被暂时的困难所难倒。


作品欣赏


入学通知书


作者:黄宗之



少年时代我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一张小学毕业升初中的“入学通知书。我记得那事发生在一九六九年的夏天。同学们拿到入学通知去初中读书了,我母亲追在我后面唠叨:“你去小学问问老师呀,为什么你还没有拿到入学通知书。”


我硬着头皮去找校长。校长大声训斥道:“黑五类的后代有什么资格上学!”

我垂头丧气回到家里,母亲伤心地哭了。


与父母兄弟姐妹合影、前排站立男孩为作者


那时候,我父亲被关押在单位里劳改,我送饭去他单位,父亲着急地问我:“你拿到上学的通知了吗?”


“没有。”我低着头难过地说。


父亲劝我说:“你去找学校吧,就说你是可以被教育好的子女。”


我摇着头,挺委屈的:“他们不会相信我。”


父亲眼圈红了,自责地看着我,半天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我送饭到关押父亲的房间,父亲吃完饭,走到房门口,紧张地环顾四周,见没有人,慌忙把一个用布包裹的东西塞给我,说:“你快走,别让人看见了。回家后把东西交给你妈。”


我不知出了什么事,惊慌失措,做贼一样赶紧离开了关押父亲的房间。

回家的路上,我好奇地打开布包。里面有一封给我妈的信和一把家用铁锤子。


“父亲偷公家的东西!”我心里猛然一惊。


回到家,我忐忑不安地把信和铁锤交给了母亲。她看了信,马上把它放到火炉里烧掉了。第二天,母亲把装好饭碗的布袋交给我,严厉地对我说:“告诉你爸,我不同意,要他不要做蠢事。”


我不懂母亲的意思,但肯定母亲说的话与父亲的信有关。究竟是怎么回事?送饭的路上,我稀奇古怪地猜想:父亲可能要被关押下去,他提出离婚,让妈妈给我找一个出身好的继父?我又想,也许我父亲想自杀!附近有那么多被关着的人都自杀了,父亲也熬不下去,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把饭碗交给父亲时,我两眼直直地盯着父亲,想看出他的眼睛里是不是有临近死亡的绝望。我偷偷环顾房间看有没有父亲想用来勒死自己的绳子和供上吊用的横梁。


我把母亲的话告诉父亲后,父亲的眼里没有绝望,流露出来的是着急和不安。父亲饭也顾不上吃,赶忙背过身子又写了一封信,从饭碗里抠出一小撮白饭,把信封得严严实实的,交给我,斩钉截铁地说:“拿回去给你妈。”


晚上,母亲失眠了。黑暗中,我听见隔壁床铺老在吱吱地响,母亲整个一夜都在辗转不安中。


第二天一早,母亲两眼泡肿,满是血丝。我问她:“你和爸爸究竟在干什么?”


母亲吞吞吐吐:“你爸做了蠢事,把公家的锤子拿回家来了。我好犹豫,是不是该让你去检举他?”


父亲偷东西!真的偷了东西!偷的锤子是由我带回家的!我感到莫大的耻辱。

我曾对父亲仅有的同情全没了。我压抑不住内心的愤恨,大声吼道:“过去当国民党害惨了我们还嫌不够吗?现在又偷东西。真可耻!”


我的话把妈妈震住了。她的两行眼泪哗地流出来了,落了满脸。她对我大声训斥道:“你给我闭嘴,我不准你这样羞辱自己的父亲。儿不嫌爸丑,狗不嫌家穷。不管怎样,他都是你的爸!”


“是我爸?这样的爸爸怎么让我有脸见人?”我的眼泪也流了出来,痛苦地哭出了声。


母亲默不作声,看得出来她心里很难过。过了不久,她咬了一下牙,流着泪把铁锤交给我,沉重地对我说:“拿去吧,交给你学校,说是你爸偷的。一定要让校长知道你是一个可以被教育好的孩子。”


我没有把铁锤交给学校。我生怕被同学知道了,今后在他们面前再也抬不起头。我把铁锤和一封检举父亲盗窃的信投进了父亲单位的检举箱里。那天,送饭给父亲时,我的腿像灌满了铅,心里特别苦痛,真不想再向前迈一步。我不想见到那个玷污了我的单纯,带给我耻辱的父亲。


看守站在门口,我把装着饭的布袋交给那人后,转头就离开了。我羞愧难当地走向街口,沿着街走到离父亲单位只有几百米远的湘江河边。我走到木排上,满怀一腔不能向人倾吐的苦闷,脱掉衣服,一头扎进江水中,朝河中央游去。


我向前拼命游,恨不得用一江清水洗去我的耻辱,稀释掉我所有的怨恨、苦恼和伤痛。


游到江的中央,我的脚抽筋了,一只小腿的肌肉抽搐成一团。一股强烈的求生欲望让我奋力朝岸边的方向挣扎,可是我越使劲,身体越朝水底沉。我只好尽可能静静地躺在水中,让江水载着我漂流,缓缓把我冲向下游。


那时,我在想,我可能活不成了,我的生命很快就会带着不堪负荷的苦痛而被江水带走。


下游一条渔船上的农民发现了奄奄一息的我,把我救到船上。


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我还是没有得到进学校的通知。父亲特别沮丧,特别难过。一连好几天,父亲端着我送来的饭碗,一口也吃不下。看着父亲越来越瘦削苍白的脸,我感到钻心地难受。


父亲变了,他的双眸多了一层忧郁,变得不像我以前的父亲。在父亲被单位释放回家后,父亲的脸上始终挂着一丝深深的忧伤。


1974年作者务农时的记录


我也变了,变得沉默寡言。我厌烦母亲提到上学的事,家里的人一提到上学有关的事情都会让我感到烦燥。我想远远地躲开父亲,便跑去姐姐下放的农村。就这样,我经历了几个月无学可求的煎熬,在无所事事中度日如年。


忽然有一天,父母心燎火急跑到姐姐下放的农村来。老远母亲就举着一张纸兴奋地大声叫我的名字,喊道:“你的入学通知书,你的入学通知书。”母亲像抓着一只随时都可能展翅飞翔的鸟儿,生怕一不小心,它就会从她手中挣脱似的,把那张白色的入学通知书紧紧地捏在手里。


她在我面前一站定就迫不及待地把那张纸塞在我手里,催促我说:“赶快回家去,你可以上学了,学校把你划为了可以被教育好的子女。” 母亲激动万分,眼睛里蘸满了欣喜的泪水。


“我可以上学了?我可以上学了!”我将信将疑,拿着母亲给我的入学通知书左看右看,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随后,我兴奋地跳了起来。

父亲站在母亲身边,他那双曾黯淡掉的眼睛终于有了光亮,眼眶里闪烁着亮晶晶的泪光。父亲高兴地向我走过来,张开嘴好想要同我说些什么。


我马上走了开去,压根儿也不想他靠近我。自从父亲与偷窃有了瓜葛,我对他的敬重被羞辱污染过了,无法在短时间里被洗涤干净。


父亲怔怔地一惊,木木地站在原处,怀着一丝哀伤凝视着我,然后收回了他殷切期待的目光。当我转身离开去,他若有所失地跟在兴冲冲的我和母亲的后面,在田埂上朝回家的方向奔去。



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陈屹视线  结语 

完成黄宗之访谈后,我的内心被翻江倒海地折腾着。


他附文中的《入学通知书》中的凄凉故事,也许离今天独生子女一代的孩子们如此久远,但是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磨难,甚至是让当今进入中年老年的几代人,能成为今天的他、她、他们的原生态根基,也勾起了作为“臭老九知识分子”的女儿我,童年时代经历的种种不公平的待遇,以及无法用声音抗争的回忆。



作为写作美国教育近30年的我,这篇访谈中令我最动容的有其中两点。



其一:他非常客观的阐述了爬藤路上的历程和不如人意的结果,不是抱怨,而是正视与继续前行。



其二:他如此真实的讲述了女儿们当初的“自私”“不懂事”所带给父母的失落。后来发现作为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他由此获得感悟:是因为与孩子相伴,孩子的成长让父母成为更好的人。



与黄宗之“一路走来”都那么中规中矩,直到完成审稿时,我说:“你小子真有福气,娶到一位美女!”黄宗之的回答竟然是:“夫人确实漂亮,可我也不差啊!”(哈哈哈)



我们的访谈内容,黄宗之于2019年10月31日【北美新移民作家的留学经历与文学创作】论坛上,分享给浙江大学师生。 


【留美学子】已发1653期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精选文摘

《穿越访谈》

往期回顾 

横跨日中美30年: 文化教育二代间的彷徨与发现

上海大小姐 从山村闯入洛克菲勒

出生1948 新中国许多页与我链接

打不垮的家风:我思故我在


后台 链接码(6001-6010)

穿越1  我有狗屎运 光阴似火箭

穿越2  40退休骑行美国 牛娃儿子监狱义工·学霸女儿赤脚医生

穿越3  发现德国: 战后德国多年并没反思,直到

穿越4  从硅谷到纽约 职场母亲的历练

穿越5  一个女人vs 三个'另类'男人的'战争'

穿越6  条条大路通罗马 就是不通我脚下

穿越7  耶鲁20年 我教学生·学生教我

穿越8  出国差点被"毁" 多亏为他人做嫁衣

穿越9  命运在被丢弃火炉之前 刹那"开挂"

穿越10 一本书·两座城 曼哈顿女人的"前世"今生


喜欢就点个好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