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彩演讲: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儿女未来

陈屹视线 留美学子 2020-11-16

留美学子】第1979

国际视角的精选文摘

教育·历史·人物·旅游·读·财经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儿女未来  
演讲者:陈屹视线




导语



此演讲文字内容来自美国著名高中安多福家长社区、近20个群联播的一次公益分享。演讲者为知名的《北京青年报》美国教育专栏和七部畅销书的作家【陈屹视线】,她以自己写作与观察美国教育近30年的深度与广度,给听者打开了全新的视角,演讲内容可谓好评如潮。


本期全文转载此分享内容,希望给读者们带来父母如何做方能匹配儿女未来的新认知和借鉴!



谨此感谢【碳9学社】创始人冯新老师、感谢王琳老师友情制作此录音记录。


嘉宾介绍

 陈屹


高一成为中国77级大学生,留美旅居30余年。【陈屹视线】1999 年伊始于《北京青年报》《北京青年周刊》10 年专栏,出版七本畅销书,其中涉及教育·管理·情感领域的《名校之路》《因缘际会》《不是男人的错》分别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在新中国60年60位世界华人杰出女性评选中,荣膺1977年代表人物。


已在主流媒体发表数百万字的纪实作品,访谈数百人系列,其中包括:美国名校校长、世界驻华大使夫人、世界企业精英、留学生群体与名校家庭、海外写作名家等。


儿女分别入读美国私立寄宿高中 Phillips Academy Andover 和 The Masters School, NY, 已从芝加哥大学和杜克大学毕业, 现在世界最知名的高科技公司从事他们热爱的事业。


引子


首先感谢安多福高中的义工父母们的公益协调和安排。


当初校友母亲Michelle女士邀请我来为安多福 (Andover)社区做一场关于美国教育方面的演讲时,我心里说 NO,嘴上却说了 YES。



尽管20年来我的教育报告会不下百场,但是想说 No,是因为安多福这所高中的华人父母群里,真是群星荟萃、藏龙卧虎,高人比比皆是!他们的见识和才华,可以甩出我几条大街。


然而Yes,是我实在不能拒绝公益奉献者的爱心妈妈 Michelle 的邀请,美国名校的教育之所以基业长青,其实跟许许多多来自学生家庭所有成员的公益奉献相辅相成,这也成为美国各个学校最深厚的传统和文化。


我今天重点不是以我个人的育儿心路历程展开,更是作为留美旅居30多年,作为中美教育的观察、记录和教育的践行者,来分享其中一些感悟,一小时的分享,无法囊括我已经发表了几百万字、出版7部畅销书、访谈数百世界精英的的纪实作品,但是,我还是希望我今天带来的发现,能给大家带来一些认知方面的新维度。 


今天讲述三个要点:


何谓跨越安多福


父母与孩子的距离有多远


我们与名校的距离有多远

 


在开讲前,首先我来提及一下给我影响和感动的五位美国教育家和导师。


问到做为第一代移民我们如何做得更好时,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加州伯克利大学田长霖校长,生前他对我说的话:“你看我英文本身是有口音吧?这个不重要,我是用激情和努力,感染着周边的人。” 


田教授说:“我最忌讳与中国人说话时,用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与美国人一起的时候,说中国人的思维语言。千万不要在中不中、洋不洋中迷失我们自己。”


田长霖校长给了我做人的方向感和榜样的力量!



已经被轮椅束缚住的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我曾经前往南开大学,拜访过他数次。生前他对我说, 他不太喜欢过节,因为过节太多热情的人要来看他,大家以此表示对他的敬重。


他说:“虽然我天天坐在轮椅上,但我感谢老天爷,他让我的脑袋可以继续活动,这样我还可以抓紧时间在我有限的生命里,不断地琢磨我的数学,数学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世界。”


陈省身教授赐予了我活到老学到老、永生探索的激情。



20年前在普林斯顿校长办公室的访谈


99年访谈普林斯顿大学校长萨皮尔先生时,他说:“自己不过是一位热爱教育的普通教授,正因为我是普林斯顿校长,我可以怀抱更大的情怀,可以超越我个人,可以影响普林斯顿几代人。”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给了我作为作家的使命感,因为我有一支笔和媒体舞台,我可以写出超越生命和时空,影响世界的作品! 



访谈西点军校校长


西点军校,我先后去过六次,但是走进校长办公室访谈,至今仍像梦幻一般。


西点人的“责任、荣誉、国家” 以及西点人的“没有任何借口”,才是美国教育里真正的 character (素质)教育。同时,他也悄悄告诉我:他的夫人是他高中同学,长年跟着丈夫迁移、居无定所的军人妻子,让他感受着女人的伟大。


西点军校校长让我知晓何谓做人的准则和尊严,还有家庭的力量!



2019中国巡讲之行前,相聚在前耶鲁校长位于曼哈顿的家


2019年春天我陪同前耶鲁大学校长在北京上海深圳的演讲报告会,他手提一个小箱子,4本厚厚的书占据了大部分空间。短短的一周时间,每到一个地方他完成一本书的阅读,书读完就留在身后的酒店。他告诉我:父母和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给孩子们养成终生读书万卷的习惯。


耶鲁大学校长让我在读书过程中,享受与智者对话的奥秘! 



这五位教育家,不仅定位了我近30年在考察记录美国教育系列的格局,同时,也让我再次感恩20多年来能够访谈数百世界名家,能跟大师们对话和交流,我非常幸运! 



第一部分 跨越名校高中安多福




Phillips Academy Andover 安多福菲利普斯私立寄宿高中成立于1778年,是全美最优秀的私立学校之一。


学生、教师、课程、设施、资源都是最一流的,90% 老师毕业于美国名校;每年有300人毕业于安多福;来自全世界和美国各地最优秀的学生;13%的录取率;70%多的学生寄宿;校友名人满门。


更具体的背景,大家可以到网上查核,这里不再赘述。



因为自己的孩子在安多福,身边总会有一些希望申请美国顶尖私立高中的家庭问我这样的问题:既然你们在美国居住在优秀的学区,为何还要花费巨额送儿女去私立寄宿高中?值得吗?


说到值得吗?最直接的回答是这样,从经济上来说,安多福每年学费住宿要花费5-6万,而实际学校给每位学生的花费,每人平均7-8万。所以,能够考入安多福读书的学生,是在享受着学校百年的底蕴和积蓄,还有学生家长和校友的常年累月捐款,从而打造出美国高中阶段最顶尖的教育质量。


具体到孩子们远离家乡、在安多福这样的高中完成4年的学习,值得与不值得,确实要因人而异,当然,作为安多福学生的妈妈,我也从孩子们走过的路,去了解,类似安多福这样最顶尖的高中,到底给了孩子们什么?


想想,从 13-14 岁的孩子进入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岁月,高中四年里,无论何种体验和经历,能在安多福这样的高中渡过,即使遇到预料之中或者之外的的挑战和问题,也都算一种恩赐。



为何这样说呢?


1. 不再第一的概念、找到新坐标的同时,接受着被打碎重新起步的人生跨越。


2. 学会欣赏与你同样优秀、或者更优秀的同学、向彼此学习,这是一个人一生所要具备的珍贵品德,这也是与你一生都同行共勉的校友圈。


3. 看到一个微缩,至少在原有的地盘上,看不到的五光十色、甚至是一些真实的社会, 压力竞争和抑郁。 可以体验何谓各自第一的风采,家族的世袭概念,巨富的孩子比你还努力和低调,也看到没有任何背景、需要助学金的同学,如此优秀和珍惜。 



当然也有反例。


同时,还有一些更现实的问题,远离父母,没有做好完全的独立和抗压的能力,大家经历精神上的压力,也非常辛苦, 而这一切,正是所有最优秀和高标准的孩子,迟早要遇到的, 跨越了,孩子腾飞起来;如果无法跨越,会被过早的大浪淘沙掉。


学业的竞争和压力极其残酷,第一年退学的最多,还有被开除学籍的年年都有。


最感动的一次, 是全校都收到一位中国名人女儿的公开信,她因为这里的环境变化和压力,得了抑郁症,退学,回到自己家乡读书。她的勇气,让同学们感受,压力不是孤立的,学会正视和面对,一起走过。


现在这位美丽的女学生已经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她哈佛的学业。 



盲点和误区


4. 离名校的距离更近或者更远


安多福是最顶尖的几所美国私立寄宿高中之一,录取比例之低,学生之优秀,学业之挑战,可谓众所周知。 


许多曾经各自家乡里的学霸,竟然在这里勉强进入 B 的行列。 


言外之意,如果学生没有进入安多福,留守在各自家乡的高中读书的话,也许他们会继续保持顶尖地位,到了安多福,名次重新被洗牌,总会有人降到中等或者倒数名次。


是的,许多公立高中进入顶尖名校的比率为 1-5% 或者 10%区间 (除非是那种特别顶尖、通过严格考试的公立高中,升入美国名校比例会再高一点。)


而安多福的高中毕业生,每年大约有40% 高中生考入美国最顶尖的前十几所大学。至少有一半学生,反而无法考入他们的理想学府。即使这样,安多福的经历也是一生最难得的机遇。


安多福 Andover 学生聚会的地方


安多福仅仅是一个剪影,折射着美国资源最丰富教育的模样, 看到的是一个特定教育体系下学生成长路上的各自风采。


本文题目之所以跨越,因为安多福的学生,自身清醒意识,这里是开始, 而不是进入安多福, 一只脚已经迈入哈佛的概念。 另外,对其他没有机会与安多福结缘的年轻人, 这里也是一个可供参考的生态画面,至少知晓,还有这样一个群体和教育体系存在!


最后再讲一个小小的故事,折射了安多福孩子们的个性。


我孩子10年级读书那年的家长返校日, 当天学校的校刊,这是美国私立学校最早创立的校报, 头版内容的标题:我们最不希望外界知晓我们的秘密。


从10到1,读者好奇的窥视孩子们的小秘密时,最重要的第一条,这样写的:


我们不认为布什总统胜任他的工作,所以,我们也不想让外人知晓,我们跟他是校友。


美国总统老布什和小布什的高中都在安多福渡过的。


美国总统 小布什 左  老布什 右


总之,在安多福,在那里,比你更加富有、更有背景、比你家孩子更聪明、更有才华的孩子,而他们更低调、更谦卑,而且更加努力着的同学,比比皆是!


当来自全世界都是第一名的孩子一起,他们很早接受了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道理。在青春年少轻狂之时,懂得欣赏与包容,懂得第一名,不再轻而易举,懂得去拥抱别人的优秀。


学业上的 Harkness table,让他们不再为考试成绩而学习,而是如何去提出问题,去不断在不可能中,挑战自己。


这是安多福学生每年毕业典礼仪式进场的样子



这也是孩子们毕业仪式上,在离别之际,大家相拥的一个花絮剪影。因为下雨,他们举着象征安多福logo标致的雨伞。是的,每年的毕业典礼都在校园美丽的草坪和楼宇之间举行。 而我儿子毕业那年,正巧赶上乌云密布、倾盆大雨,毕业典礼被搬进学校大礼堂。 


面对多少有一些遗憾的毕业生和家长们,校长致辞里结尾处这样说的:“安多福的毕业生们......  下一次你们的儿女、或者你们的孙儿毕业典礼时,咱们一定在安多福的草坪上相见啊!”


第二部分:


父母与儿女的距离有多远


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起点,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一切概念都没有错误。


然而,2019年主持耶鲁校长在上海的研讨会上, 一位私立校长说,请父母们要静等花开。后来我直言不讳的接下这句话,我说,静等花开没有问题,但是, 孩子成长路上,是有一些关键点不能错过的,我可以等,但是,不能该开的时候,总不开啊!作为母亲我怎么 不急啊?说完,台下的听众笑声一片,开始鼓掌。


我在台上就“静等花开”话题,做了自己经历后的感悟,与大家分享,这是另一篇文章的内容,下一次会专题来分享!)


这里先从 4+1 案例说起吧 


第1个案例 前耶鲁校长


1988年受当时美国副总统老布什的邀请,作为耶鲁大学校长的施密特教授,组织了一个美国大学校长代表团队,在白宫与副总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会议之后,在白宫前,他面对各大主流媒体做了总结发言。


他出生时算是嘴里含着银汤勺的富家精英子弟,他父母都是学霸级的学生,对教育的重视是他们家族根深蒂固的传统。


这么重视子女的教育,他的妈妈爸爸从未带他们上过什么课外补习班,而是让孩子自己自发的去热爱读书,读许多的书。 


他中学是在位于纽约曼哈顿的精英子弟学校渡过的;高中时代,他考入与安多福并驾驰骋的艾赛特,他父母在施密特教授13岁的暑假里,做了什么?奠定了他一生永不言弃的求索。 


他在与安多福并驾驰骋的美国艾赛特私立渡过高中生活


对于大多数13岁孩子的暑假概念是什么?与家人旅游、自己可以尽情的玩、更可以睡懒觉、或者去上补习班….. 而13岁的施密特被父母安排的“夏令营”活动意味着什么?也许当初他还没有意识到。 


他被父母“送”到南方的一个工程队里,与其他工人们一起挖沟、埋管道,一路下来,途径了德克萨斯州、北卡、密西西比州等。 


早晨7点上工,他5点就要爬起来,准备吃的。“有工钱吗?”陈屹视线不禁要问。“ 有的,一小时1.4美元的工资,一天干10多个小时。” 


请不要忘记,南方的盛夏可是烈日当头、酷热无比,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回到住处只求倒头睡觉,施密特教授真正品尝了何谓生活的滋味! 


他来自美国极其富有的家庭,他可以唾手可得享受其他许多孩子们做梦都不敢想的舒适,他的同学伙伴都是不缺钱花的阔家子弟。


而他的父母却从小对他们自己的孩子,没有丝毫的娇惯,孩子们从小都要具备到外面打工挣钱的经历。


陈屹视线问施密特教授:“这个13岁的暑假,让您学习到了什么?”


这段经历让当时处于青春期的施密特教授强烈意识到了两点: 


其一:他是无法靠体力劳动来生存的人,当然他对劳动者更加尊重。 


其二:他未来的职业生涯,一定是 Learned Profession,也就是说,要通过不断的学习、靠大脑思维来工作的。 


所以,当他进入远离曼哈顿的寄宿高中读书时,对需要自律自强的寄宿生活他从身心上已经准备就绪。


想想,能作为学生,能坐在课堂上,接受最好的教育,能读到各种各样的书,能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比起那些没日没夜在灼热的太阳底下干苦力的人来说,年轻时代的施密特,简直感觉太幸福了!所以自己唯有珍惜和感恩! 


第2个案例 孙正义


1972年,15岁的孙正义读到司马辽太郎的书《龙马来了》。主人公坂本龙马是日本的传奇人物,他第一个提出“日本国”的概念,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穿靴子的人,也是第一个带新娘蜜月旅行的日本人。


1853年,日本遭受“黑船袭来”事件后,坂本龙马深切感受到日本与外国的巨大差距,作为最早接受新思想、反思民族命运的一批人,坂本龙马决心去见识美国、游览欧洲。在当时,乘船偷渡如果被发现,将导致死罪。但是,他不顾性命,也要亲眼见识国外。


正义祖上是中国人,在南北朝时期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他的祖辈先从福建莆田移民到朝鲜半岛。


看了《龙马来了》之后,孙正义热泪盈眶: "我恍然大悟,绝不可虚度人生。从此,孙正义的人生被点燃,要像坂本龙马那样,尽情燃烧自己的人生。”  


之所以《龙马来了》给孙正义带来如此强烈的化学反应,与他小时候父亲那种夸张式的欣赏相辅相成。


不仅给他带来极大的自信心,也在无意中促进了进取精神。比如:即便是在平时课堂小测试中取得普通的成绩,父亲都会进行类似绝对式的鼓励:“你真的太棒了!”,“正义是日本最聪明最厉害的孩子!”,“正义今天又完成了一件改变世界的壮举!”。 


美国留学时代的孙正义


一个思想开明先进的父亲,对孙正义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的东亚保守教育不同,孙正义的父亲对他采取了一种颠覆性的反传统教育,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  



第3个案例 德鲁克 



德鲁克出生在维也纳,欧洲文化的中心。 


他爸爸是经济学家,奥地利文化部的官员,参与创办了延续至今的萨尔斯堡音乐节。他妈妈是位医生,女性从事医生职业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德鲁克的奶奶是一名钢琴家。


年幼的德鲁克每周的日子是这样被安排的:


一个晚上,父亲会在家中组织一场沙龙,讨论各种政治、经济、国际时政方面的话题。


另一个晚上,母亲会在家中组织另一场沙龙,讨论医学的前沿发展。有时,奶奶也参与主持,品评最新推出的音乐作品。 


德鲁克与也是才华兼备的妻子在一起交流中


难怪德鲁克后来回忆说:“即便没有上过一天学,我也已经接受了当时最好的教育”。而且都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让自己被聪明的人包围,家庭给予的是视野。 


第4个案例 刘妈妈


友人女儿从小就极其的叛逆,长话短说,父母给女儿终于联系到一所私立初中,她上了很短的时间就一定要退学,说这所学校实在太差劲。


这样情况下,父母应该怎么做?90%的父母也许都会那样做,其中包括我自己。



然而女友做了很少父母能做到的。当时,即使这位母亲火冒三丈,还是平静的对女儿说:“好吧,你明天自己跟校长说说吧!” 转天,妈妈在校长办公室门口竟然等了有40分钟,后来门打开。


校长拉着女儿的手走出,校长手里拿着一页写满密密麻麻的纸,慈祥的对孩子妈妈说:


“我知道她不喜欢这里想离开,你看,这是她罗列的种种不是的地方,校方特别感谢她,我跟你女儿说,如果你走了,这些缺点谁来监督我们改正啊?”


一个月后,女儿没有再提离开,而是越来越喜欢这所让她成为最出彩自己的地方,她从这里,走进美国最顶尖的大学。


有时孩子的未来命运,就握在我们父母手里,甚至是转眼瞬间的事情,不是吗? 


再下面,我来讲述一个反例



全家迷失在梦想中


一对夫妻本科毕业于中国最顶尖的名校,又在美国名校获得博士,可想而知,他们孩子的智商基因该会多么强大?是的,学习从来不成问题,父母要求孩子做的学霸第一,孩子也兑现了,然而,孩子从小喜欢烹饪、也喜欢历史,对于科学家的父母,这些爱好都属于没有出路的未来,孩子按照父母的旨意,进入了名牌大学的工程学院,然而,在无数学霸聚集的学府里,孩子不再第一,也越来越厌烦读书,美国名校熬过2个月之后,孩子返回家。  



原本可以是一段给孩子修整和喘息、摔倒再爬起来的休学日子。孩子想到童年的爱好,希望自己去餐厅打工、学厨艺,顿然受到父母反对,然后优秀的父母把孩子推到一家高科技公司实习,终究孩子未来属于这里。


遗憾的是,没有太强技术背景的孩子,在这里更被碾压,断然放弃一切,干脆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大家可以想象到底会发生着什么悲剧吗? 


孩子如此颓废,这绝对不是任何父母希望面对的?甚至不是望子成龙成凤的父母所能接受的?


出乎所有人意料, 在家里人人恼火的时候,孩子的一位父母自杀了。


这是非常非常惨痛的教训,希望给父母们留下一个留白,让我们一起想一想,到底为何会发生这样的结局?


在耶鲁校长,你看到富二代的爸妈大智慧,狠心让孩子在步入青春期之时,自己去干苦力,去体验生活的真实,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的未来?努力和代价并存的心路历程。 


孙正义 的父亲让他从每一件小事上都感受自己不是在让自己和父母骄傲,而是他又完成了一件改变世界的事情,父母给他的是远见和格局。 


德鲁克父母给他的成长环境,就是从小跟高人对话、学习和共舞,让他看到的不是树,而是林。 


刘妈妈把后果和责任在第一时间推给了孩子来打理,结果脱胎换骨了一个活成精彩的孩子自己。 



从上面4个正例和1个反例中,我们看到的孩子与父母的距离,是物理与心灵的距离, 在交流、管和放之间的度如何把控,是艺术。


当然,我们还是要回到父母的名校情结和望子成龙的心情。其实,教育是这样:


1/3父母教育有方、孩子也听话懂事,这里就是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们。


1/3  父母把一手好牌打烂,如同前面我讲述的父母自己自杀的案例。


1/3幸亏父母不懂也没有装懂、或者放手的, 其实许多特别叛逆,后来很有出息的孩子,这样的家庭成长环境,最适合。


那么父母到底应该如何做,才能事半功倍呢?


最后讲一讲我个人的经历。


从左到右 这是我儿女渡过他们高中和大学的地方:

Phillips Academy Andover, The Masters School NY,杜克大学、芝加哥大学。


我自己孩子的幼儿园,伊始于犹太学校。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做了与众不同的选择,就是送他们上了犹太幼儿园,这个也算是无心插柳。正好我在犹太公司工作,幼儿园的犹太假,与我工作节奏吻合,同时,我们也是当时幼儿园建校20年来第一家亚裔子女。


有人问为什么送犹太幼儿园?有不解、不友好的声音。


这个情节就像一面镜子,给了我后来的人生很大的启迪。


如果换一种语气,“这个犹太幼儿园,与其他幼儿园有什么不同?你们到那里学习到什么不同的东西?”  作为提问者,你会得到更多你不知晓的世界。


小学时代的儿女们


后来我采访了许多世界名人,自己竭诚去发现不知晓的世界,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去评判一些事物,我与受访人一起去发现,彼此感兴趣的新世界。对孩子来说,某些机遇或者心态,可以关门或开启同一个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这一切,就在我们闪念之间。 


还有一件事情,说说为何伯乐这么重要!


小学三年级结束时,孩子的数学老师给我电话,告诉我一定要把孩子最晚在高中时,送到私立学校去,因为孩子太有潜力了。


当时我还无法接受,而早期的启蒙,从小学四年级到孩子的七年级,给了我几乎后面完整三年的摸索和意识,最后孩子幸运的走进 Andover 。


事半功倍的家庭教育,并非是父母要花费多少力气来教育儿女,而是要给孩子种下种子,父母要修炼自己的心态、开阔自己的世界和格局,珍惜别人给的箴言、让孩子心中的种子发芽生根,在天时地利人和、在关键的时机里抓住,然后做出明智的决定,孩子未来的顺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另外在这里要提示的是, 现在的孩子,不听话的越来越多,如果你的孩子非常叛逆和难管,祝贺你们,说明你的孩子不是超级的聪明,就是超级的与众不同,会有大出息,也会给我们带来心脏不断的过山车和惊异。


孩子终究长大成人,到了18岁以后,最理想的教育结果,其实是, 我们望着孩子的背影,他们高飞、因为他们已经超越了我们。



第三部分:


名校的距离有多远



从上至下: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


名校的情结在精英家庭全世界都一样,而且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这样一个小岛上,从幼儿园起,父母已经为孩子全力以赴,而且进入惨烈竞争圈!


那么还有更令人跌破眼镜的竞争,在华盛顿周边有一个著名私立高中,学生家庭背景无不显赫,而这个学校里家长之间为孩子能出头,可以不惜代价去在背后写匿名检举信,或者....... 令人不可思议, 我曾在【留美学子】发表过自己的发现。


走进书店或者网上买书,各类名校你也能考上的书,比比皆是,


许多人问我,这些有帮助吗?我会告诉他们,开卷有益,多了解没有什么不好,然而,美国名校的申请,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全方位的综合,也正是软实力无法量化,所以就衍生出许多提高申请人的方式方法,效果短期和长期见效的......  费用高价的、实惠的..... 五花八门。 


这个表是一个美国大学,特别是名校,他们在审核申请人,需要看哪些内容?


其实这里有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区分,也就是量化与非量化的区分。 


记得我初中班主任这样说过,新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有经验的老师们,一眼就能看出每个孩子的特点,  而美国大学的录取制度,既然不是由一个标化考试成绩订终生,那么,每个独特的孩子作为一颗种子,在合适的阳光、土壤、水分里, 即使经历几次的暴风骤雨, 也能生长、成为最精彩的他们自己。


2016年我曾在许多美国名校教授的群里,做了一场"美国名校的道与术: 美国教育的灵与魂?" 的演讲,其中一章详细讲述了 美国名校的距离有多远。


关键词:有形与无形的许多案例。


那场演讲后的文字整理有万字,其中许多成功考入美国名校的故事。已经发表在【留美学子】公众号上。(本文最后有链接)



今天的内容里,我不重复那篇内容,而从几个另类的案例,再来阐述这个话题。


我们高中阶段,有意无意,会按照美国名校需要的内容条例,去填补自己的空缺,从而达到符合名校的最高要求,争取考入名校的行列。 


等到每年3-4月份录取通知书颁布时, 会有如下几种情况发生: 


你看,小张多么多么优秀,怎么没有被名校录取? 


你看,小赵还不如小张,竟然被名校录取?


那么说到没有被名校录取的小张,除了可以量化的考试、大奖之外,你是否知晓他的文书怎么写的?老师推荐信如何?面试又如何表现?这些微小却被外人看不见的内幕,恰恰就是不被录取的因素。 


而小赵没有那么优秀?这是谁眼里说的?看的?跟谁比的?也许他独一无二的特长,恰恰是学校需要的候选人? 



我曾写过一篇另类哈佛毕业生一文,其中毕业感言这位毕业生这样写的: 


“今天,我从哈佛毕业!


上高中的时候为了支付昂贵的SAT考试费用,我在麦当劳里翻汉堡勤工俭学。那时,我喂养照顾着三个还是婴儿的弟妹,每天一直到凌晨四点才能做我的家庭作业。因为我买不起车,所以每天我只能在打完工后,步行穿越最危险的市中心街区回家。我每天夜里拿着电脑趴在窗台上蹭我们家邻居的wifi,以完成学校里的作业。


我被嘲笑着,被讥讽着,他们告诉我:“在俄亥俄州的这片区域里,只有医生和律师的孩子才能进藤校读书。”


上大学时我的电脑坏了,我很恐慌,因为那是我至少花150个小时的工资买到的。


为了追逐我的梦想和环游世界,我洗过厕所,码过书本,卖过衣服。在我的人生里,我精确地算计着每一次打折;渴望着每一次救济。我是一个仓库工人的儿子,第一代移民学生。今天,我从哈佛毕业啦!”


大概这个哈佛大学学生申请时,标化考试会比许多其他同学低,看看他真实的生存路径,这么艰难,还这么努力,有谁不欣赏这样的学生啊? 


美国招生官经常录取一些在外界不被看好的学生,其实他们看重的,正是申请人与众不同的优质品质,而这个品质比学习成绩重要的多。 


比如:一位被面试官面试了2个小时,标化考试成绩比录取线低出100分的,就是看着了这位学生提出问题、思索深刻、加之对自己未来研究的清晰思路, 破格录取了她,结果如何?她成为今天硅谷华人女性的骄傲。


比如:一位哈佛提前申请 Early Decision 的申请人,他因为忙于社区服务项目,没有很好的准备申请资料,文书已经被几个朋友们枪毙了,但是,他还是提交上去,而且哈佛 Eearly Decision 时就提前录取他了。


为什么?后来从他高中升学辅导老师口里得知,他们学校每年有3-4个进哈佛的传统,如果只有一个名额,高中老师也坚信就是他。大家是否可以想到,这位美国老师的推荐信会是什么样子? 


比如:有位去非州教书的高中女孩,用当地水洗脸后,眼睛发炎肿了很久。他父母了解到因为当地的水出了问题,毅然决然,每年会放下手边工作、生意1-2个月,去非洲,用自己的钱,一个村一个村,一口井一口井的打。


那个女孩是第三代普林斯顿大学生,爷爷奶奶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都回到边远的家乡,用知识改变当地的状况,女孩父母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做着同样的事情,现在女孩毕业后,也要回家乡去教书。


他们生活非常简谱、简单、孩子懂事、低调、踏踏实实、认真努力。回到这三代普林斯顿人,我想,就是第四代,第五代,他们家也会是普林斯顿人,即使有人的SAT 成绩相差100-200分,或者AP 考试少了几门。为什么他们家还能进去?不言而喻。 


还有许多比如的故事 ......


从上至下 美国西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西点军校


作为华裔,随着信息越来越透明、大家对如何申请到名校的套路,也越来越清晰, 最后如何?我们华裔学生变得越来越趋同, 然后,给我们自己的门槛和标准,越来越高。 


从上至下: 康奈尔、UC伯克利、卫斯理女子学院、纽约大学


如何脱颖而出呢?


这里我不来讲申请大学里的成功案例,我来讲一件我本人经历的事件,给大家意会。 


2008年左右,受邀我参加了瑞士每年一次的盛大钟表展,而这一次被媒体众星捧月的是王者归来的 泰格豪雅先生, 他作为家族的第四、五代传人,曾经把公司成功上市,又被董事会踢出,几乎家业葬送在他手里。


因为老先生已经高龄,所以仅仅安排了全世界顶级40家媒体,做一对一的访谈,而且,每家媒体只有10分钟的时间。


但是泰格豪雅先生给了我多少时间呢?


38分钟,而且还意犹未尽,不久他来中国参观故宫钟表展时,专门点名要见我,希望再继续探讨他还没有回答完的问题。



据说,那场阅媒体人无数的老先生,就记住了我,许多人问我为什么?我也想了为什么?后来我也问了老先生为什么?  


老先生告诉我,我的问题直戳他的内心,激活了他从未想过的问题,但是,又是令他激动的回忆。


那么我问什么了呢?


我并不知晓其他记者会问什么,我只知晓,我不会问任何能 google 出来的内容,我问他:当时他被踢出公司,一夜间,令他倾家荡产。我不希望了解他如何再站立起来,我只想让他回忆,在最黑暗的时刻,你觉得给你人生带来最有价值、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



他回答中有一点令我共鸣,他说,自己的孩子们从小过着物质充裕的生活,不到20岁的他们,一夜间,几乎连袜子都没有穿的走出家门,今天他们都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幸福健康。


这个故事我要说明什么?我在说,用心、用实力、做一个真实的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引人注目的就是你创造的唯一。 


常去美国纽约、新泽西、康州的中小学给孩子们讲课


左图: CCTV《对话》栏目的访谈嘉宾

与当年美国总统奖获得者合影


因为不是一个考试分数决定命运,美国名校的录取步骤就变得变数很多,除了达到最低门槛的标化要求之外,就是无可丈量的软性内容。 


现在在申请资料里,我看到越来越多过度包装的申请资料,无论真假,做与没有做,表面做与用心做,一步到位的做与真正跌宕起伏的磨难中成长,一场面对面的面试,一切都会在阳光底下,露出真相! 


今天在各个名校,都有进入学校之后跟不上学业进度、找不到自己位置、或者无法承受不再优秀....抑郁的学生,问题生越来越多,不幸的自杀事件,也缕缕发生。


今天我这里想表述的是,名校的机遇终究是为少数申请人的,申请成功,不代表你最优秀,只不过你是条件实力相当。但是那些同样与你有些、甚至更优秀的申请人,没有被他们心仪的美国名校录取,而你被录取,说明你在优秀的群体中,属于最幸运的那位,敬请记住,并非你就是绝对优秀的那位。 


当然没有被最顶尖名校录取,而未来出成就的年轻人们,比比皆是。


记得老大已经进入名校,老二申请时,孩子爸爸经常跟住校的孩子说,你去哪所大学都可以,当孩子被名校录取时,我还问了丈夫:“孩子去哪所大学真的都可以吗?” 丈夫说,当然希望她进入自己的梦想学校,如何没有进去,也要做最好的自己!这正是一双儿女都考进名校的朋友所说的,做最好的自己,做好所有细节,未来就是水到渠成!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刚刚讲述了,跨越安多福、父母与儿女的距离、我们与名校的距离,其实这一切都是道与术的关系。 这里我希望对天下父母要说,我们真的要好好感谢自己的儿女,在与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儿女折射出我们看不见的自己,他们让我们完善自己、修行着自己!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结语


欢迎大家关注我已经主持了6年的【留美学子】公众号,公益分享原创与经典的教育净土。


作为写作近30年的教育作家,我会继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为千万家庭同行共勉!


最后感谢大家的收听、祈祷世界和平、祝福我们的孩子们心想事成!梦想成真!


注:特此感谢梓樱、美英、Laura友情校对!











[陈屹视线] 作品延伸阅读

美国名校之路的“道与术”西点给我一座桥留学的误区与陷阱 
穿越19年: 9·11脱胎了美国 却无力换骨
配合2021申请季【留美学子】将公益连载“名校申请秘籍”   如希望获得更多讲座信息,欢迎加入【留美学子】公益交流汇         ━━━━━━━━━━━━━━━━━━━━

【留美学子】已发1978期


国际视角精选文摘

脚踏实地·坚守6年公益分享

公众号:留美学子

投稿/联系:studyusa88@yahoo.com

喜欢就点个好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