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起点,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一切概念都没有错误。
然而,2019年主持耶鲁校长在上海的研讨会上, 一位私立校长说,请父母们要静等花开。后来我直言不讳的接下这句话,我说,静等花开没有问题,但是, 孩子成长路上,是有一些关键点不能错过的,我可以等,但是,不能该开的时候,总不开啊!作为母亲我怎么 不急啊?说完,台下的听众笑声一片,开始鼓掌。
(我在台上就“静等花开”话题,做了自己经历后的感悟,与大家分享,这是另一篇文章的内容,下一次会专题来分享!)
这里先从 4+1 案例说起吧
第1个案例 前耶鲁校长
1988年受当时美国副总统老布什的邀请,作为耶鲁大学校长的施密特教授,组织了一个美国大学校长代表团队,在白宫与副总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会议之后,在白宫前,他面对各大主流媒体做了总结发言。
他出生时算是嘴里含着银汤勺的富家精英子弟,他父母都是学霸级的学生,对教育的重视是他们家族根深蒂固的传统。
这么重视子女的教育,他的妈妈爸爸从未带他们上过什么课外补习班,而是让孩子自己自发的去热爱读书,读许多的书。
他中学是在位于纽约曼哈顿的精英子弟学校渡过的;高中时代,他考入与安多福并驾驰骋的艾赛特,他父母在施密特教授13岁的暑假里,做了什么?奠定了他一生永不言弃的求索。
他在与安多福并驾驰骋的美国艾赛特私立渡过高中生活
对于大多数13岁孩子的暑假概念是什么?与家人旅游、自己可以尽情的玩、更可以睡懒觉、或者去上补习班….. 而13岁的施密特被父母安排的“夏令营”活动意味着什么?也许当初他还没有意识到。
他被父母“送”到南方的一个工程队里,与其他工人们一起挖沟、埋管道,一路下来,途径了德克萨斯州、北卡、密西西比州等。
早晨7点上工,他5点就要爬起来,准备吃的。“有工钱吗?”陈屹视线不禁要问。“ 有的,一小时1.4美元的工资,一天干10多个小时。”
请不要忘记,南方的盛夏可是烈日当头、酷热无比,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回到住处只求倒头睡觉,施密特教授真正品尝了何谓生活的滋味!
他来自美国极其富有的家庭,他可以唾手可得享受其他许多孩子们做梦都不敢想的舒适,他的同学伙伴都是不缺钱花的阔家子弟。
而他的父母却从小对他们自己的孩子,没有丝毫的娇惯,孩子们从小都要具备到外面打工挣钱的经历。
陈屹视线问施密特教授:“这个13岁的暑假,让您学习到了什么?”
这段经历让当时处于青春期的施密特教授强烈意识到了两点:
其一:他是无法靠体力劳动来生存的人,当然他对劳动者更加尊重。
其二:他未来的职业生涯,一定是 Learned Profession,也就是说,要通过不断的学习、靠大脑思维来工作的。
所以,当他进入远离曼哈顿的寄宿高中读书时,对需要自律自强的寄宿生活他从身心上已经准备就绪。
想想,能作为学生,能坐在课堂上,接受最好的教育,能读到各种各样的书,能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比起那些没日没夜在灼热的太阳底下干苦力的人来说,年轻时代的施密特,简直感觉太幸福了!所以自己唯有珍惜和感恩!
第2个案例 孙正义
1972年,15岁的孙正义读到司马辽太郎的书《龙马来了》。主人公坂本龙马是日本的传奇人物,他第一个提出“日本国”的概念,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穿靴子的人,也是第一个带新娘蜜月旅行的日本人。
1853年,日本遭受“黑船袭来”事件后,坂本龙马深切感受到日本与外国的巨大差距,作为最早接受新思想、反思民族命运的一批人,坂本龙马决心去见识美国、游览欧洲。在当时,乘船偷渡如果被发现,将导致死罪。但是,他不顾性命,也要亲眼见识国外。
孙正义祖上是中国人,在南北朝时期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他的祖辈先从福建莆田移民到朝鲜半岛。
看了《龙马来了》之后,孙正义热泪盈眶: "我恍然大悟,绝不可虚度人生。从此,孙正义的人生被点燃,要像坂本龙马那样,尽情燃烧自己的人生。”
之所以《龙马来了》给孙正义带来如此强烈的化学反应,与他小时候父亲那种夸张式的欣赏相辅相成。
不仅给他带来极大的自信心,也在无意中促进了进取精神。比如:即便是在平时课堂小测试中取得普通的成绩,父亲都会进行类似绝对式的鼓励:“你真的太棒了!”,“正义是日本最聪明最厉害的孩子!”,“正义今天又完成了一件改变世界的壮举!”。
美国留学时代的孙正义
一个思想开明先进的父亲,对孙正义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的东亚保守教育不同,孙正义的父亲对他采取了一种颠覆性的反传统教育,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
第3个案例 德鲁克
德鲁克出生在维也纳,欧洲文化的中心。
他爸爸是经济学家,奥地利文化部的官员,参与创办了延续至今的萨尔斯堡音乐节。他妈妈是位医生,女性从事医生职业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德鲁克的奶奶是一名钢琴家。
年幼的德鲁克每周的日子是这样被安排的:
一个晚上,父亲会在家中组织一场沙龙,讨论各种政治、经济、国际时政方面的话题。
另一个晚上,母亲会在家中组织另一场沙龙,讨论医学的前沿发展。有时,奶奶也参与主持,品评最新推出的音乐作品。
德鲁克与也是才华兼备的妻子在一起交流中
难怪德鲁克后来回忆说:“即便没有上过一天学,我也已经接受了当时最好的教育”。而且都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让自己被聪明的人包围,家庭给予的是视野。
第4个案例 刘妈妈
友人女儿从小就极其的叛逆,长话短说,父母给女儿终于联系到一所私立初中,她上了很短的时间就一定要退学,说这所学校实在太差劲。
这样情况下,父母应该怎么做?90%的父母也许都会那样做,其中包括我自己。
然而女友做了很少父母能做到的。当时,即使这位母亲火冒三丈,还是平静的对女儿说:“好吧,你明天自己跟校长说说吧!” 转天,妈妈在校长办公室门口竟然等了有40分钟,后来门打开。
校长拉着女儿的手走出,校长手里拿着一页写满密密麻麻的纸,慈祥的对孩子妈妈说:
“我知道她不喜欢这里想离开,你看,这是她罗列的种种不是的地方,校方特别感谢她,我跟你女儿说,如果你走了,这些缺点谁来监督我们改正啊?”
一个月后,女儿没有再提离开,而是越来越喜欢这所让她成为最出彩自己的地方,她从这里,走进美国最顶尖的大学。
有时孩子的未来命运,就握在我们父母手里,甚至是转眼瞬间的事情,不是吗?
再下面,我来讲述一个反例
全家迷失在梦想中
一对夫妻本科毕业于中国最顶尖的名校,又在美国名校获得博士,可想而知,他们孩子的智商基因该会多么强大?是的,学习从来不成问题,父母要求孩子做的学霸第一,孩子也兑现了,然而,孩子从小喜欢烹饪、也喜欢历史,对于科学家的父母,这些爱好都属于没有出路的未来,孩子按照父母的旨意,进入了名牌大学的工程学院,然而,在无数学霸聚集的学府里,孩子不再第一,也越来越厌烦读书,美国名校熬过2个月之后,孩子返回家。
原本可以是一段给孩子修整和喘息、摔倒再爬起来的休学日子。孩子想到童年的爱好,希望自己去餐厅打工、学厨艺,顿然受到父母反对,然后优秀的父母把孩子推到一家高科技公司实习,终究孩子未来属于这里。
遗憾的是,没有太强技术背景的孩子,在这里更被碾压,断然放弃一切,干脆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大家可以想象到底会发生着什么悲剧吗?
孩子如此颓废,这绝对不是任何父母希望面对的?甚至不是望子成龙成凤的父母所能接受的?
出乎所有人意料, 在家里人人恼火的时候,孩子的一位父母自杀了。
这是非常非常惨痛的教训,希望给父母们留下一个留白,让我们一起想一想,到底为何会发生这样的结局?
在耶鲁校长,你看到富二代的爸妈大智慧,狠心让孩子在步入青春期之时,自己去干苦力,去体验生活的真实,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的未来?努力和代价并存的心路历程。
孙正义 的父亲让他从每一件小事上都感受自己不是在让自己和父母骄傲,而是他又完成了一件改变世界的事情,父母给他的是远见和格局。
德鲁克父母给他的成长环境,就是从小跟高人对话、学习和共舞,让他看到的不是树,而是林。
刘妈妈把后果和责任在第一时间推给了孩子来打理,结果脱胎换骨了一个活成精彩的孩子自己。
从上面4个正例和1个反例中,我们看到的孩子与父母的距离,是物理与心灵的距离, 在交流、管和放之间的度如何把控,是艺术。
当然,我们还是要回到父母的名校情结和望子成龙的心情。其实,教育是这样:
1/3父母教育有方、孩子也听话懂事,这里就是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们。
1/3 父母把一手好牌打烂,如同前面我讲述的父母自己自杀的案例。
1/3幸亏父母不懂也没有装懂、或者放手的, 其实许多特别叛逆,后来很有出息的孩子,这样的家庭成长环境,最适合。
那么父母到底应该如何做,才能事半功倍呢?
最后讲一讲我个人的经历。
从左到右 这是我儿女渡过他们高中和大学的地方:
Phillips Academy Andover, The Masters School NY,杜克大学、芝加哥大学。
我自己孩子的幼儿园,伊始于犹太学校。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做了与众不同的选择,就是送他们上了犹太幼儿园,这个也算是无心插柳。正好我在犹太公司工作,幼儿园的犹太假,与我工作节奏吻合,同时,我们也是当时幼儿园建校20年来第一家亚裔子女。
有人问为什么送犹太幼儿园?有不解、不友好的声音。
这个情节就像一面镜子,给了我后来的人生很大的启迪。
如果换一种语气,“这个犹太幼儿园,与其他幼儿园有什么不同?你们到那里学习到什么不同的东西?” 作为提问者,你会得到更多你不知晓的世界。
小学时代的儿女们
后来我采访了许多世界名人,自己竭诚去发现不知晓的世界,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去评判一些事物,我与受访人一起去发现,彼此感兴趣的新世界。对孩子来说,某些机遇或者心态,可以关门或开启同一个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这一切,就在我们闪念之间。
还有一件事情,说说为何伯乐这么重要!
小学三年级结束时,孩子的数学老师给我电话,告诉我一定要把孩子最晚在高中时,送到私立学校去,因为孩子太有潜力了。
当时我还无法接受,而早期的启蒙,从小学四年级到孩子的七年级,给了我几乎后面完整三年的摸索和意识,最后孩子幸运的走进 Andover 。
事半功倍的家庭教育,并非是父母要花费多少力气来教育儿女,而是要给孩子种下种子,父母要修炼自己的心态、开阔自己的世界和格局,珍惜别人给的箴言、让孩子心中的种子发芽生根,在天时地利人和、在关键的时机里抓住,然后做出明智的决定,孩子未来的顺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另外在这里要提示的是, 现在的孩子,不听话的越来越多,如果你的孩子非常叛逆和难管,祝贺你们,说明你的孩子不是超级的聪明,就是超级的与众不同,会有大出息,也会给我们带来心脏不断的过山车和惊异。
孩子终究长大成人,到了18岁以后,最理想的教育结果,其实是, 我们望着孩子的背影,他们高飞、因为他们已经超越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