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获百万美元大奖的首位华裔和他的女人

留美学子 2022-06-02

【留美学子】2630

8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获百万美元跨界大奖 这位美国华裔音乐家创造历史


【留美学子】汇编整理且无任何商业链接



美国大提琴家马友友周二被授予比尔吉特-尼尔森奖,成为首位获得瑞典百万美元大奖的乐器演奏家,该奖项传统上只为歌剧艺术家保留。


此奖为纪念同名的瑞典歌手,该奖项表彰了活跃的歌手、指挥家和音乐团体。2019年,该奖项已扩大到音乐家、演奏家。


据该基金会称,比尔吉特-尼尔森奖的奖金为100万美元(约95万欧元),是古典音乐界最富有的奖项。


法新社引据颁发该奖项的比尔吉特-尼尔森基金会主席苏珊娜-雷登在一份声明中说,66岁的华裔音乐家马友友,为 "音乐史贡献了重要篇章"。

她说:"马友友以卓越的音乐才能、热情和奉献精神,对音乐的追求承诺帮助我们想象和建设一个更强大的社会和更美好的未来。

马友友说:“能够获得这个奖项,并在我们最伟大的音乐榜样之一的遗产中,扮演一个小小的角色,我感到非常荣幸。”

作为世界知名的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共获得了19个格莱美奖的近90张专辑。他还演奏了许多电影配乐。

颁奖仪式将于10月18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将亲自为马友友颁发该奖项。


颁奖仪式前夕(10月16日),马友友还将与阿兰·吉尔伯特(Alan Gilbert )执棒的斯德哥尔摩皇家爱乐乐团举行一场音乐会。



关于 比尔吉特·尼尔森奖


比尔吉特·尼尔森(1918年5月17日-2005年12月25日)是瑞典著名的戏剧女高音歌唱家。


她演绎的理查·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朱塞佩·威尔第、贾科莫·普契尼等作曲家笔下的角色都深入人心,是歌剧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歌唱家之一。


比尔吉特·尼尔森奖由尼尔森基金会提供支持,三至四年颁发一次,以表彰目前活跃的音乐家及团体,是目前奖金额最高的音乐类奖项。


尼尔森饰演的图兰朵


尼尔森生前曾亲自挑选了第一位获奖者,并将其姓名放入密封的信封中,她去世三年后,信封打开。


2009年,大奖颁给了尼尔森指定的歌唱家普拉西多·多明戈(Plácido Domingo)。



2011年、2014年、2018年大奖分别授予意大利指挥大师里卡多·穆蒂(Riccardo Muti),维也纳爱乐乐团以及瑞典女高音尼娜·施泰莫(Nina Stemme)。






附文:


马友友背后的女人


来源:田艺苗的田



又帅又专的马友友情如天籁

像他的大提琴一样优美

婉约悠扬,令人敬仰和难忘



马友友被西方媒体评为“最性感的古典音乐家”,今年他又获得了个人的第18个格莱美大奖。


他是古典乐坛的宠儿,从马友友在30岁登上演奏家巅峰之后热衷于“丝绸之路”项目开始,成为了世界上最热衷于“严肃音乐”中艺术性元素发挥的演奏家。



但从马友友演奏的那把来自杜普蕾的大提琴(Stradivarius:Davidov)传出悠扬婉约的琴声中不难想象,他的爱情故事也一定如天籁般动人。


借着今天白色情人节(White day)的浪漫夜色,我们一起在友友的琴声中追寻这位又帅又专的暖男成长路上的真挚爱情,他的初恋女友便是终身妻子。




从小开挂却

成长到放弃大提琴


4岁时,父亲把马友友领到了大提琴面前,把巴赫的乐谱交给他。


马友友出生于音乐家庭,父亲马孝骏为音乐教育学博士、作曲家兼指挥家,曾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母亲卢雅文则是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的声乐女歌手。


马友友幼时与家人合影


对音乐的痴迷让人吃惊:两年时间,马友友练琴的地板上居然被压出了一片坑凹。


马友友有个比他大4岁的姐姐,叫马友乘。从小就展露出极高的艺术天赋,钢琴、小提琴都非常有天分。


7岁那年,马友友全家从法国搬去美国纽约。也就在当年,1962年11月29日马友友和姐姐一起,受大提琴大师卡萨尔斯邀请,去慈善音乐会上演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x0538qaoc1x

珍贵视频:马友友七岁表演片段

那场音乐会规格很高,肯尼迪总统夫妇到场,现场5000多名观众,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在演出前致辞。


7岁的马友友与姐姐为美国总统演出,伯恩斯坦致辞


到了9岁时,马友友便已经同许多名家合作演出过,出了个人专辑,上了畅销排行榜。随后,马友友进入茱莉亚学院,在大提琴家雷奥纳多·罗斯(Leonard Rose)门下进行专业的音乐学习。


但是他有中国式教导子女服从父母的家庭环境,后来却在美国这种崇尚自由的国家长大,文化碰撞不可避免。马友友开始了叛逆期。


在茱莉亚音乐学院,友友整天跟美国同学混一块,于是有些走歪了:他开始旷课、抽烟、酗酒……




一吻之赌摔碎

初恋女友的追爱梦


马友友与初恋女友吉儿(亦现在马友友的妻子)第一次见面是在同学的生日派对上,当时马友友只有17岁,而吉儿比他大两岁。


在派对上朋友同友友打赌,谁能在晚上12点时得到一个叫吉儿的女孩的吻,那么第二天他就可以获得两张NBA的入场券和一整块外卖海鲜比萨饼。



马友友对吉儿一无所知,只听说她是才女,从小在欧洲长大。还有她因为外型酷似“芭比娃娃”有了“芭比小姐”的绰号。可是,当马友友走到她面前的时候,手心却开始冒汗,这是“派对王子”从来没有过的。然而,漂亮的女孩却主动向他伸出了手:“我叫吉儿,很高兴认识你,Yo-yo Ma。”


入夜,晚风有些清凉,吉儿给马友友讲起一个故事:“14岁生日的时候,我在维也纳得到了一张音乐会的门票,那是一个大提琴独奏会。大幕拉开后,是一个跟我年龄差不多的少年。在钢琴的伴奏下,他老练地开始了演奏,所有的人都被他吸引。那天晚上我对父母说,这个才华横溢的少年是我见过最性感的男人……(说的就是马友友)



“我搬到了美国,到了纽约,试图再寻找那个少年,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再也没有查到他音乐会的消息了。直到有一天我听说了他在朱丽亚音乐学院就读的消息,你可以想象我的兴奋……”


听了吉儿的一席话,马友友良久无言——那个少年之所以销声匿迹,是因为他正沉湎于各色派对和酒会中的缘故。12点到了,几个朋友在远处叫马友友的名字,他一下子回到了现实。他想都不想就吻了吉儿,转身离去。


第二天,马友友得到了NBA门票和比萨饼,可是他一点儿都不快乐。而吉儿知道那个晚上的内幕后觉得很受伤。她给马友友送来一封信,信中夹着那张她14岁生日时马友友的音乐会门票。她只写了一句话:“我后悔回到美国,你摔碎了我的梦。”



吉儿的信让马友友深受震动,一番痛苦思考后,他决心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


1972年春,17岁的马友友决定从朱丽亚音乐学院辍学。院长握着他的手不解地问:“为什么要让自己的音乐理想湮灭?”


马友友回答很简单:“我觉得现在的自己没有资格继续做一个音乐人,我迷失了太久了。”他放弃了大提琴。


不久,吉儿要回欧洲了。马友友听说后赶到机场送行,却没有勇气向她当面道别。飞机离去后,这个少年久久徘徊于机场外的草坪,眼中噙满泪水。


说起这段经历,马友友的母亲说:“那是他的初恋。吉儿走后,他痛苦了一大段时间,甚至有一次他问我:有没有办法让时间倒流?我告诉他没有,但是我们可以重新书写未来。于是,他考上了哈佛。”




4年后重逢初恋

马友友为爱重拾琴弓



转眼间,马友友在哈佛已经进入了第4个年头。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习惯低头思索走路的马友友不小心撞到了一个人,他抬起头的一瞬间呆住了。


“你胖了高了,而且换了眼镜。”她平静地看着他说。他张着嘴,什么都说不出,他的手心又在出汗……


她就是吉儿,他们分手4年后竟又重逢。吉儿还是那么热情和大方:“听说你在修人类学,这似乎跟大提琴无关呢!我修数学,刚刚入学。”与吉儿相遇后的那个晚上,马友友一夜无眠。第二天一早,他把电话打到了吉儿的宿舍,吉儿的同室说她已回长岛家中了。



▲1974年,就读于哈佛大学的马友友


吉儿到家后意外地收到了马友友的信,里面是那张被保存多年的音乐会门票。在吉儿当年的留言旁边,贴了马友友这样的字条:“你离开我后,爱情和音乐似乎都从我的生命里消失了。


我放弃了大提琴已经快4年了,现在的我不知道还能否会拉琴。昨晚,我踌躇了一夜,我想要为你做一件事情,弥补我从前的荒唐和轻薄。我想了很久,觉得只有一个办法:我要为你举行一个独奏会。请别拒绝我。”


马友友为吉儿所举行的独奏会是在学院小礼堂举行的。马友友这辈子从没有这样怯场过,他调音许久,就是不敢拉出第一个音符。吉儿在台下耐心等着,她发现马友友的手抖得厉害,就走到了他的面前,把手搭在了他的肩上,温柔地问道:“亲爱的,你担心什么呢?”



马友友憋红了脸说道:“我担心我演出失败,你又跑回欧洲。”,吉儿在马友友的脸颊上轻轻地吻了一下,说道:“我哪也不去,你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


↓当年马友友为女友演奏的巴赫《热情》


马友友受到了鼓励,第一个深沉的音符终于从他的手中滑出。同样是巴赫的《热情》,所不同的是现在的《热情》里饱含着男人深沉的渴望。


当音乐终于停下的时候,吉儿走上了台,俯身在马友友的身边说:“4年前的那个晚上,我曾经对父母说过你是我见过的最性感的少年。但是我隐瞒了一句话,现在我补充上,我要嫁给他!”


马友友的当时脸红了,激动地抱住他的梦中情人,拼命旋转。


马友友与吉儿


1974年,在哈佛大学生的反越战集会上,马友友在吉儿的鼓励下,正式拾起了大提琴。在那个上万人的集会上,他那首优美动人的越南民歌《湄公河春望》和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依的《悲惨世界》震撼了在场所有人。


演出结束后,会场里一片寂静,许久,大家才从他美妙的意境中苏醒过来,长久地欢呼着“YO-YO MA”的名字,如痴如醉。那次集会使马友友深刻感受到了音乐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力,他决定重出江湖。


初爱终成眷属

爱妻助之走出阴霾


1978年,22岁的马友友与初恋女友吉儿正式结婚。吉儿对于他的作品提出了很多建议,给予他对音乐的灵感。


两年内,他们的一双宝贝儿女相继出世。吉儿放弃了在哈佛继续攻读数学博士的机会,做了一个贤妻良母。吉儿不仅是丈夫生活上的好伴侣,也是事业上的好帮手。



从那开始马友友的琴声里饱含了

生命的激情和爱情的震撼


吉儿以自己旅行非洲时所见的丛林音乐卡尔哈利的节奏为灵感,建议丈夫大胆尝试非洲音乐元素。一年后,承载着马友友全新创作理念的专辑获得了该年度的格莱美大奖。


同年,马友友的4张新专辑全部打入了世界古典音乐排行榜。尤其是他的《巴赫灵感》专辑,由于对巴赫的全新诠释风靡世界,被誉为二十世纪古典音乐界一个伟大改革,为古老的经典曲目赋予了新的生命。


许多现代音乐评论家指出,马友友的大提琴穿越了国界、战争、宗教,琴声里饱含了生命的激情和爱情的震撼。


黄金组合:李安、谭盾、马友友


20世纪90年代初,正当马友友处于事业顶峰之际,却遭受了一场重大的危机。而在最艰难的时候,让他重新站立起来的恰恰又是他的妻子吉儿。


↓马友友演奏的巴赫《大提琴组曲》


由于马友友从20世纪80年代起,不断地把世界各地的民乐、通俗乐甚至边缘乐器都融入了他的创作,触怒了严肃音乐界的保守派。1992年春,维也纳国家剧院宣布取消与他签订的演出合约。


同时,马友友的恩师,也是他最依赖和崇敬的指挥家也拒绝与他同台演出。电话中,他对马友友说:“孩子,你在自以为是的轨道上滑行得太远了,难道你想把古典音乐变成儿歌秀?”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m002041ij42丝绸之路合奏团与马友友的合作



↓马友友”融合跨界“的音乐尝试


马友友无声地放下了电话,被迷茫和孤独彻底地打倒。那天晚上,他给远在美国的妻子打了一个电话。吉儿第一次听到丈夫哭泣,心都碎了。她推掉手头的工作,飞到了丈夫身边。


吉儿像母亲一样地摸着马友友的头说:“贝多芬说过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你认为所有的古典音乐都是当时的民歌和流行音乐的最佳组合,你不愿意我们的孩子和孩子们的孩子只知道莫扎特和巴赫,而不知道在我们这个时代还有音乐存在过!你没有错,这不是一个妻子的看法,而是你最信赖的朋友的由衷感慨!”


马友友与吉儿


1999年,马友友酝酿了10年之久的《巴西之魂》专辑终于问世。经过旷日持久的论战,格莱美第12次给他“加冕”。


2000年,他为电影《卧虎藏龙》演奏主题曲,这首新古典提琴曲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音乐奖。2004年春,马友友再次获得43届格莱美大奖。



迫于公众和媒体强大的舆论压力,维也纳国家剧院再次向马友友发出邀请。


2005年春,马友友在回答美国《时代》周刊专访时说到他和吉儿的婚姻:“我庆幸拥有了这样一位集美丽、智慧和爱于一身的女性为伴侣。


我们是大提琴上的弦和弓,谁离开谁都不是琴,都不成音乐……”


马友友一家


因为爱情、家庭的鼓励与支持,马友友之后的音乐道路越走越宽,逐渐成了世界古典音乐殿堂里的大师级人物。



但除了古典音乐,还横跨爵士乐、民族音乐、舞蹈音乐甚至音乐教学,不断地摸索新的方向,马友友的音乐让世界连在了一起。






奖项与荣誉


格莱美奖最佳室内乐演奏:1996年、1993年、1992年、1987年、1986年

格莱美奖最佳乐器独奏奖(与交响乐团合奏):1998年、1995年、1993年、1990年

格莱美奖最佳乐器独奏奖(无交响乐团):1985年

格莱美奖最佳古典音乐当代作曲奖:1995年

格莱美奖最佳古典音乐专辑奖:1998年

格莱美奖最佳古典混合音乐专辑奖:2004年、2001年、1999年

格莱美奖最佳古典跨界音乐专辑奖:2010年

格莱美最佳民谣专辑奖:2012年

格莱美奖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2017年(与丝绸之路乐团合奏)

1978年:艾弗里·费雪奖(英语:Avery Fisher Prize)

1993年: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1999年:格伦·古尔德奖(英语:Glenn Gould Prize)

1999年:美国哲学学会会员

2001年:国家艺术奖章(英语:National Medal of Arts)

2004年:哈佛艺术奖章(英语:Arts First)

2004年:拉丁格莱美奖最佳器乐专辑——Obrigado Brazil(Sony 89935)

2005年:普林斯顿大学名誉音乐艺术博士

2006年:联合国和平使者

2006年:丹·大卫奖

2006年:莱奥妮·松宁音乐奖(英语:Léonie Sonning Music Prize)

2007年:国际大提琴节杰出奖

2011年:肯尼迪中心荣誉奖

2011年:总统自由勋章(2011年2月15日颁发)

2012年:保拉音乐奖

2012年:《Songlines(英语:Songlines (magazine))》杂志2012年度音乐奖最佳跨文化合作奖

2013年:维尔切克当代音乐奖(英语:Vilcek Foundation)

2014年:中西部青年艺术家(英语:Midwest Young Artists Conservatory)金指挥棒奖

2014年:弗雷德·罗杰斯遗产奖,首届获奖者

2016年: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

2019年:牛津大学名誉音乐博士

2019年:达特茅斯学院名誉文学博士

2020年:亚洲协会的亚洲创变者奖(英语:Asia Game Changer Awards)

2021年: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


【留美学子】结语  


不管你是否古典乐迷,谈到马友友,无人不晓、无人不敬重他。


马友友可谓集天才、仁心、明星、音乐的独特气质,以超国界天籁般的音乐磁力,与迷人的微笑向不同国度的人传递着心灵的感动。


生于浪漫理性的法国

长于开朗乐观的美国

又具有谦虚深沉的中国血统

马友友对不同文化理解与兼容

拿捏多层次的复杂微妙

加之他充满阳光洒脱的风采

.......


正如马友友所说:


“要紧的是怎么样能够把那么多,世界有那么多的信息都变成能够变成知识,然后怎么样能够把这个信息呢,变成在艺术方面的感情和爱。”


“音乐是人性的表现。如果你在我的音乐中,听到了人性,你就看到我的心意,也是我对这个世界的贡献。”




【留美学子】近期发表

环绕地球的思念

祭英魂| 为新中国赴汤蹈火的他,却被自己人送进坟墓

疫情里 一部“史诗”被我大道至简写完了

DIY申请进了耶鲁 - 7点感悟

香逝27周年 世间再无邓丽君 (曲目集锦)

【留美学子】美国安全须知·实用大全

冒死救护200个中国孤儿的美国“妈妈”

内卷时代-父母如何匹配儿女未来

喜欢就点“赞”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