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漫谈群家庭教育话题讨论之一:家庭教育PK学校教育 哪方更重要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一方面,人们对学校教育有了更多的期待;另外一方面,也有声音强调,如今的教育才真正进入了“拼爹拼妈”时代。“双减”政策的实施,考量着政府,也同样考量着学校和家庭。那么“家庭教育PK学校教育,哪个更重要?”关注这个问题,让我们听听全国政协委员们怎么看?


2020年12月2日至7日,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漫谈群组织了一场有关家庭教育的讨论,来自各行各业的委员们积极参与,就公众关注的系列教育问题进行了讨论。这场讨论,是教育观点的交流交锋交融,也是协商民主的体现。从本期开始,本刊摘选部分内容呈现给读者。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加深读者理解的需要,讨论中委员们分别以不同立场作了阐述。但这些观点并不代表委员们在实践中的立场,希望读者可以在不同观点的争鸣中理解教育中不同选择的优劣,从而因材施教、宜情选择。

——编者


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漫谈群家庭教育话题讨论之一:家庭教育PK学校教育 哪方更重要

文丨全国政协委员

召集人:丁伟,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原文化部副部长

主持人: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

本期参与讨论委员(按发言时间顺序):

张兴赢: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

雷鸣强: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倪闽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刘慕仁:全国政协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王   欢: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校长

张连起: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资深注册会计师

吴尚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

米   荣: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儿科研究所新生儿内科副主任

张云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产品中心总经理

丁元竹: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组督学、教授

叶小文: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学校与家庭·哪方教育作用大

主持人朱永新: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教育正是人生成长历程的开端, 在家庭氛围中学习、阅读、游戏、创造……一个小小的生命慢慢丰盈起来;学校教育是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目标出发,当下是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应当更加提倡并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和作用?



甲方: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大

张兴赢委员: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出生起,就和父母在一起,其语言文字学习、心理思想态度、行为举止习惯的养成都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其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有的家长尚没有意识到。做好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是极其重要的,家风、家教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雷鸣强委员:相对而言家庭教育的作用大于学校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有八大优势:是“原发先发”的教育,扎根性强;是“播种打底”的教育,奠基性强;是“行为养成”的教育,生活性强;是“品德涵养”的教育,情感性强;是“因材施教”的教育,针对性强;是“言传身教”的教育,榜样性强;是“关注终身”的教育,连贯性强;是“拾遗补阙”的教育,灵活性强。

刘慕仁常委:家庭教育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而良好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有道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是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作息习惯、运动习惯等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健康是人生之本,在孩子成人之前,通过家庭日常生活养成这些良好习惯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家庭教育奠定孩子的道德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家庭道德是德育的根基。

张连起常委:学校教育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家庭教育侧重于人格的养成。尽管学校教育也有三观的培养造就,但往往抵不住家庭教育的第一影响。

张云勇委员: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更多的是与家庭的自然、人文条件,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教养理念、责任、态度和方法等内容有关。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和能力是关键。家庭教育给予孩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人处世的方法,对孩子情感成长也更有优势。

丁元竹委员:父母的言传身教、待人接物、修养修行对孩子的教育更重要。孩子在早期是通过模仿观察大人来学习的,所以这个阶段家长对孩子非常重要。

张连起常委:太多的例子证明,这个世界的杰出人士之所以杰出,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教育。

雷鸣强委员: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都很大。所以,当前必须进一步优化。不能太宽,不可太严,宽严适度;不可不爱,不可溺爱,爱要有度;养成为主,认知为辅,不可错位;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不可缺位;支撑学校,尊重学校,不可越位;生活教育,德行熏陶,弥补学校;整合资源,拾遗补阙,因材施教;不可太满,发展留白,孩子自主;自立自强,合作共生,行稳致远;家风建设,劳动立家,学习传家。



乙方:学校教育对孩子影响大

倪闽景委员:家庭教育更多是教养,而非教育。如果父母亲真想教育自己的子女,往往会以失败而告终。家庭的核心是亲子关系,而非多么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古人之所以讲易子而教,就是这个道理。

吴尚之委员:对在校中小学生的教育来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就两者关系而言,应当是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

米荣委员: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形成、性格培养、心理成长、精神发展的重要起点和基础,是学校教育成功实施的前提和保障;学校教育则由专业人士为孩子提供系统、全面、有计划、有目标的知识体系的学习。从知识系统的构建上来说,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从人的全面长远发展来看,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家庭更多的陪伴引导。

王欢委员:学校教育有以下三个明显优势: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的内容更丰富。学校教育既包含家庭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又包括其所不完全具备的专业知识教育;既因材施教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又满足社会的共性要求,还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共性特征。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的内容更稳定。学校的教育内容由国家统一制定,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而家庭教育的内容通常随家长的意志而变化,相较学校教育而言较凌乱、不稳定。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的内容更科学。学校的教育内容有系统的整体框架,会依据不同年龄段进行有序列、有层次的教育,有利于孩子整体发展。而家庭教育相较而言盲目性较大,结构性较差。

倪闽景委员:我们不可能期待所有家庭的父母都是教育专家,如果在校学生的教育依然靠家庭来完成,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也要学校教育去指导和支撑。现在乡村的中小学生家庭,许多父母都在外打工,孩子的教育和学习主要靠学校。当然学校教育不单是知识传授,还有人格养成,但越来越千人一面的流水线教育,怎能对人格养成提供适宜的养分?学校教育存在问题是事实,这更显得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学校教育千人一面的错误要家庭去承担,这是不负责任的。

米荣委员:是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在学龄期,孩子进入学校,教育由学校全面覆盖,家庭起到辅助作用。

倪闽景委员:目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异化的情况。家庭教育越来越多地承担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过度重视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一个人走不出家庭就不可能有社会性,也不可能为社会作更大贡献。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支持者,而不是学校教育围着家庭教育转。学校教育是育人,是超越家庭的责任和亲情关系的。

叶小文委员:看了大家热烈的讨论,深有感触。如果是确定已在校的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当然都重要,相辅相成,但若讲哪个更重要?我认为是学校教育,它有很多重要的特点:施教者是专业人员,是有组织的,更有目的、计划性,是制度化的,它的内容有完整性、稳定性、连续性、系统性,有教育目标,有计划等,它的优势有丰富度、稳定性、科学性等。

学校与家庭·哪方教育任务重

主持人朱永新: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是统一的。教育是复杂的,是因为它充满了不确定性。现在,其实学校和家庭都有些问题,但哪个问题更多、任务更重呢?



甲方:学校任务重

倪闽景委员:我认为学校教育问题更大一些,它担负的责任也理应更大。家庭教育我们当然期待更好一些,但是这不能成为主要因素。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出问题,学校教育有可能弥补。而学校教育出问题,家庭教育是不可能弥补的。

丁元竹委员:社会建设的主体是家庭、社区组织。这些共同体通过成员的参与和治理来处理公共事务。家庭可以维系着一切制度。“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成长,现在的教育只重“成”,不重“长”,显然学校教育问题更多!

张连起常委: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学校学的东西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请思考这说明了什么?

雷鸣强委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是孩子发展的四大支柱,要各展其长。问题是现在不同程度存在“家庭越学校之位,学校失家庭之味,社会成了负面学校,自我教育能力不足”的问题。

朱永新常委:从教育史来看,家庭、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等教育的多方,由合至分,由分至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推进了教育的发展。现代学校制度出现以后,家庭和社会仍然承担着教育的任务,但是由于越来越多的父母参与到生产活动中,有他们自己专门的职业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开始“走出”家庭,逐步“淡出”教育的舞台。学校也就顺理成章成为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最重要的教育使命。

叶小文委员:今天的辩题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哪个更重要?而不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哪个可以不要。如果是从哪个更重要,而且对象是已经在校的学生,当然同时也是在家庭的孩子,那么我当然认为是学校教育更重要。很简单,国家每年GDP的4%用在教育上,主要是投到学校教育,如果家庭教育更重要,办那么多学校干什么呢?那就投到家庭里吧。这不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吗?



乙方:家庭任务重

朱永新常委:家庭教育最明显的特征是非正规性,它不可能像学校教育那样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教育内容、作息时间和考试评价。但家庭教育同时又有其独特优势:一是时间上的优势,孩子日常只有6—8个小时在学校,其余更多时间在家里或课外;二是情感上的优势,家庭教育具有用血缘和亲缘关系对子女产生影响的优势,可以利用亲情和父母言行的示范作用,对子女进行教育;三是资源上的优势,家庭教育可以超越学校的时空限制,利用所有的资源,从社会交往到旅行考察,从各种媒体到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进行教育。

叶小文委员:你说的那些家庭教育的优势,不是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的证据。只是说,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有不同的功能。两者相辅相成。这种功能有些是可以互相补充的,有些是不可互相取代的,所以要相辅相成。但是如果从重要性来看,还是学校教育更重要。

朱永新常委: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实施影响,使其身心等素质朝着教育者期待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的正规形态和主导形态,是制度化教育。父母作为儿童的监护人,原本就拥有教育权, 这种源自“教育原始的委托者”身份的教育权,在工业时代才开始更多委托给学校行使。到了信息时代,随着对教育要求的改变,随着学校自身的改变,无论家庭是自愿还是被迫,都将越来越多地进行教育上的选择、参与。

学校与家庭·需携手合育

倪闽景委员:站在孩子角度,好的教育应是协同的教育。在学龄期间的教育,肯定是以学校教育为主,但并不是不要家庭教育了。

张兴赢委员:总之,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能够承担的责任。家庭要配合学校、配合老师,扎扎实实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是当务之急。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是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家长应该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更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同时,家庭教育应该与学校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孩子更好地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质,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得到真正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朱永新常委:同意委员们的意见,通过双方的辩论,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优势,不同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

美国全国受教育者委员会(NCCE)曾先后出版《证据在增多》和《证据继续增多:家长参与可提高学生成就》两本著作,通过对数十项研究的分析,得出了几个非常重要的结论:第一,家校合作较多的教育项目能使学生在各方面表现出色,而没有家校合作项目的学校学生,表现则一般;第二,与家庭、社区保持联系的学校,其学生的表现优于其他学校;第三,与学校保持经常联系的父母,其孩子的成绩一般高于那些家庭背景和能力相当、但缺乏与学校合作的家庭的孩子;第四,当父母对其孩子的教育显示出兴趣,并能对孩子的表现保持高期望时,父母就能够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和成就感;第五,在学校里表现欠佳的学生,一旦其父母参与转化工作,往往进步显著;第六,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密切师生和亲子之间的关系,从而强化学校教师和父母的权威形象及其对孩子的影响力。

张连起常委:其实,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教育需要系统论的观点。

倪闽景委员:教育的本质,是超越基因的自然取向,形成特有的精神价值。而精神价值的核心,是创造、理性、科学和人文精神。创造、理性、科学和人文精神是需要学校教育来完成的。

朱永新常委:感谢各位委员发表了非常好的意见,家庭教育的意义讲述得淋漓尽致,学校教育的作用分析得十分透彻。其实,两者都重要,这是大部分委员的观点,也是这次辩论的结论。最关键的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携手合作。家校合作共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它有利于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把学校的孤军奋战变为家校携手,家庭的教育力量得以充分发挥。其次,它有利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协调校内和校外关系的制度安排。现代学校制度把学校视为一个开放的组织,它不仅关注学校内部的运作过程,而且也重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互动过程,强调学校利益相关者在制度构建和发展中的作用——家校携手,教育不愁!

本文根据“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漫谈群”家庭教育七日谈的讨论内容编辑整理,有删节。全部讨论内容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结集出版。)

 编后

现代治理呼唤公众协商素养提升

——为委员读书漫谈群委员们围绕家庭教育的协商点赞

文丨贺春兰

从管理到治理不仅仅需要制度体系的完善,更需要协商文化的培育,需要具有协商意识和能力的现代公民支撑,也因此,需要一部分人率先垂范。为此,作为关键少数的全国政协委员,身体力行地在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全国政协的工作沟通中主动践行协商文化自然颇为必要也颇具意义。也因此,笔者为委员读书漫谈群里委员们围绕家庭教育问题上的交流交锋交融点赞。交流中,委员们从不同群众的立场立论,从而在互相的交锋中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以期能给持某种立场观点的公众带来启示。我们在编发时也尽可能将这样的讨论甚至争论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我想读者从这组讨论中,就委员们的教育观点获得启发之外,也当还会获得一个启示:甲乙双方各有道理,但这些道理其实常常基于一定的条件约束和现实情境,甲乙双方其实需要开放性地互相听取甚至汲取对方的意见。事实上,每个主题讨论到最后,我们看到,委员们在交流中交锋,在交锋中交融,最终彼此产生了建设性的影响,也部分地获得了共识。

“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这是2020年10月26-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在法治的保障下,社会井然有序的治理和公众依法参与公共生活的蓝图。十八大我国首提现代治理,而现代治理区别于传统政府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治理主体多元化,在党的领导下,在政府之外,还有公民和多种多样的公民团体成为治理主体参与到公共生活中来,在法律框架下,对话、协商、合作,从而推进公共利益最大化。显然,现代治理意味着有序表达、依法协商的意识和能力将成为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伴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我国公众权利意识觉醒,这本弥足珍贵,但公民自身规则意识和协商能力的匮乏又为治理现代化、为公共生活的和谐带来挑战。现实中“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要么在沉默中灭亡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这样的极端思维常常导致部分公众习惯性地进行非理性甚至非法的诉求表达,也由此引发了种种冲突,对公共安全、社会和谐和公民个人及家庭的幸福带来巨大挑战。仅就教育系统来看,近年来,校园冲突事件、学生自杀高坠事件、杀师、杀亲事件等屡屡发生,困扰着教育事业和全社会,笔者甚至听到了教师发出的“防火防盗防学生”的嗟叹。在笔者看来,这些问题不能仅仅归因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家长老师的批评艺术。家校、师生关系上的矛盾冲突是时代变迁在家校关系、师生关系上的投射,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还没有完全适应,自己在和孩子的沟通中缺少协商意识,对学生协商精神和协商能力的培养也处于无意识阶段。致使孩子们在面对差异、矛盾甚至冲突的时候,有序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和基于问题进行协商解决的意识和能力还比较欠缺。一些孩子要么在沉默中“抑郁”,要么在沉默中“爆发”,思维和行动方式失之于极端。

正如现代治理的推进需要过程一样,具有法治思维和协商能力的现代公民亦需要培育,需要在协商文化的浸润中成长。为此,正如全国政协领导一直以来强调的,全国政协委员这一关键少数自当率先践行、学会协商。

想必委员们讨论交锋的这一过程也当能提示读者: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也很有必要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秉持协商精神,有事儿多商量、有事儿好商量,同时也要尽可能在家庭中创造平等、开放、可以畅通交流的协商文化,以让孩子们从小接受协商文化的滋养。

又是一年开学季,作为教育工作者,则更有必要在校园、在班级工作中,创设协商型文化,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协商能力,从而为孩子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参与未来的公共生活做准备。

就教育发展本身而言,更需要社会各界在协商中凝聚共识:教育发展关涉民族未来、也牵系千家万户,本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社会携手行动,但在双减政策实施背后的诸多舆情中,我们当能看到整个社会关于教育发展的共识凝聚还极其必要且迫切。

作者系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主编)

责编:张惠娟
制作:毋存鑫

审核:贺春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