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AAC 温馨提示:您的时间该以秒为单位了


4天和4秒也没差多少 
交稿!交稿!交稿
(人类的本质确实是复读机 

五年以来,国际艺术评论奖( International Awards for Art Criticism, 简称 IAAC )已逐步扩大影响力,共收到1108篇来自世界各地的稿件,影响力辐射至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并产生了16个大奖获得者和87位入围作者。其中,中文获奖者7位,入围者35位。
随着第六届国际艺术评论奖拉开帷幕,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文献中心(静安图书馆艺术分馆)着手对历年中文获奖者的发表成果进行梳理和存档,以期为大家深入了解这些年轻写作者提供渠道。 
9月15日截稿日即将来临,为了鼓(cì)励(jī)一下各位想投稿却还迟迟未动的小伙伴,我们特地挑选了几位获奖者与大家分享他们的发表成果,以及他们所推荐的书目和近期佳展。
上一次的推荐大家是不是觉得还不够,
没关系,第二期推荐徐徐来临


 张涵露 | IAAC 1 二等奖中文获奖者


书籍推荐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罗兰·巴特《明室》

瓦尔特·本雅明《Illuminations》《Reflections》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隐形委员会《致我们的朋友》


近期展览推荐

1. “漫长的婚礼”(2018年12月12日至2019年12月12日)是李筱天为自己的婚礼组织的展览,发生在她和丈夫的居室中,但是任何人预约都能参观,艺术家邀请好友兼艺术家,通过委任创作的形式来庆祝和祝福。“有用”这一点与传统意义上的当代艺术似乎有些冲突,但是作品作为礼物这个概念却被艺术家与策展人演绎得很有趣。


2.关于城市空间、协作行动的街头和网络艺术,香港(2019年6月至今)。


3. 最近艺术家坚果兄弟因为无法找到空间展示其项目“深圳娃娃”,用了“租朋友圈”的方式作为替代展览空间,引发了公众和媒体对于深圳最大的城中村白石洲清租导致的儿童就学难及失学甚至留守问题的关注。


发表文章


请向上滑滑滑动~


1.《2018年最佳影像》2. 评2018年台北双年展
3. 评“见者的书信”
4. 评2018年银川双年展
5. 书评《水军、午餐肉与外围法西斯主义》6. 评2018年深港建筑双城双年展和“寻向所至”7. 评2017年华宇艺术季8. 评横滨双年展“岛屿、星座和加拉帕戈斯”9. 评第11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10. 评2016年光州双年展11. 评“章清:边界”12. 评“波普之上”13. 《2015年最佳展览》14. 评“语言亭”15.《刘伟伟:“我越来越具体了”》16. 评“希腾电子:流水线项目展之二”17. 评“杨福东:南辕北辙”18. 评“苗颖:手拿菜刀砍网线”19.《徐震:天才的永生》20. 书评《作为工具箱的艺术》21.《田中功起:脆弱的叙事者》22. 评“尉洪磊:肥鼠”23. 评“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24.《摄影是平的吗?》(原载于瑞象馆)25. 评“八人演奏三人行”26. 评“刘窗:爱情故事”27.《摄影明信片小史》(原载于《青年视觉》)28.《吕令子和双子塔: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作为全球化的又一重击》(未发表)29.《六十年代的身与死》(原载于《青年视觉》)30.《革命的面容与形象的刺点》31.《打工记|切尔西酒店档案:最熟悉的陌生人》32. “TechKnowledge”系列(多篇,瑞象馆每周专栏)33. “30分钟写”系列(多篇,瑞象馆每周专栏)

个人简历


张涵露是一名写作者和策展人。她生长并生活在上海,2013年于芝加哥艺术学院修毕艺术历史、理论和评论硕士。2014年获“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二等奖,文章发表于瑞象视点、LEAP、Flash Art 以及 art-agenda 等媒体,曾任 ARTFORUM 中文网编辑。2015年入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策”项目并联合呈现了“展览的噩梦(下):双向剧场”;她曾在纽约的 No Longer Empty,北京的央美术馆、沈阳 K11 艺术空间、香港的 Para Site 艺术空间等地组织策划展览和公共活动;2018年至今参与蓬皮杜艺术中心双年展平台 Cosmopolis 的策展团队。她是44剧场的成员。

刘加强 | IAAC 4 二等奖中文获奖者

书籍推荐

 

早前看过的《与实验艺术家的谈话》(丛书,1993),觉得很好读,但谈话(访谈)这种方式毕竟跟写作不同;让·热内写《贾科梅蒂的画室》令人印象深刻,以及《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德勒兹)据说艺术家本人并不认同,这是有意思的关系......我没有受过“批评写作”的正式训练,想不出哪本书中的观点对“批评”素质起决定性影响,尝试从最近回过来读的一本书中的论点去局部地关联,这种关联所期许的不在于进一步概念化或隐喻,而是推测性的语境与思辨;不同文本间可能产生不同的触发点,组成另一种路径与星丛。

正如《语境提供者——媒体艺术含义之条件》是由多位媒体艺术研究者共同编辑的一个论题,对媒体艺术的多种语境及意义问题进行梳理,尤其是对媒体艺术在数字技术织造的语境网络与科学(实验室)领域中形成意义的条件及语境作开放性评论,相互交织在一起。以此为定位点,《语境提供者》中关于作者权、观众及“新”的论述,在鲍里斯·格罗伊斯的《论新》中可能看到更多的延展,从文化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语境提供者》区分了以数字技术为工具与以数字技术为媒介的不同创作面向。以数字技术为工具的作品或许有更强的景观效应与流通性,但如果去辨识媒体艺术的连接、交互及过程性的特征时,将数字技术作为媒介的实践携带或嵌入了更复杂的条件与环境;尤其在“参与性”的面向上,可能与大家熟知的《人造地狱》形成补充与比照,虽然与“参与式艺术的观看者政治学”具有不同的媒介意义与语境。
涉及关于“代理”及社会功能的问题,克里斯蒂·泰勒斯和爱德华·山肯分析说“代理包含创造、改变、影响体制和事件的自由,或代表其他人充当代理的自由。在这两种情况下,代理是通过在现实世界、互为主体的社会环境中具有影响力和责任来衡量的“。而在拉图尔《自然的政治》中,“代言人”并没有获允确切回答“是谁在说话?”,代理并不是人类所独有;在“逐步构成的共同世界”中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actor)“议题”(或实体)化,“行动总是在试验过程中并且由一种基本或非基本的实验协议记录下来”。
《语境提供者》论述了虚拟(数字)影像中空间的时间化(地点的消失)或“乌托时”(时间失去间隔及时延)与远程信息处理的去地理化,维利里奥在《无边的艺术》中以审慎与批判的态度基于“电传托邦”标注感知界限与现实性......对以上这些文本的阅读于批评现场仍有距离感,但它们也可能提示了一种批评(写作)语境的外部性。在网络媒体与数字技术环境中,信息形式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对写作(意识)产生更直接影响,媒介及语境也在重置、裂变或融合。或许批评写作连同艺术实践、基础设施的体系和终端,可能共集为动态的“语境提供者”?
 

近期展览推荐


比较难判断哪个展览更为重要,一方面展览太多,另一方面距离太近;有些艺术实践并没有去现场,但有足够丰富的介绍材料,也觉得像是“看”过了。被主流媒体报道的都看得到,倒是近期发觉有些机构在某个方向上的持续工作少被关注,它不一定是以展览形式进行,也不一定具有规模,而是基于特定议题的探索。简略介绍几个似乎不太引人注目的计划,这些工作大多跨越了学科的界线,并与具体的地点、事件或人有关。

 “热带病艺术研究所” IATD:一个人的社会“
“热带病艺术研究所” IATD 发起的“一个人的社会”既是一个具有田野调查意味的持续项目,也是正在进行的展览。由艺术家与合作者共同参与,以具体的个人历史、家庭与社会关系的叙述为线索进行编织与媒介化,直呈或曲折的叙述展现了个体与社会现场的复杂张力。从不同讲述主体的遭遇和故事中能管窥不同社会侧面的写照,以及个体敏感的神经与人性中幽微的闪烁。

“西丽计划” Saliy Project 
“西丽计划” Saliy Project 是位于深圳的一个驻地项目空间,“官方”介绍并无特别:“旨在以当代艺术为出发点探索社会多维关系并引发实践过程......以项目组的方式进行管理,以艺术家驻地、展览、工作坊、论坛、活动等方式呈现”。最近进行的项目《周期》(Cycles)透过基于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潜入电子产品(智能手机)的跨国生命周期中,汇聚了一个包含地缘政治、社会文化与个人数据的合集。
 “江南基栈” 
“江南基栈”是暑期公开的一个跨学科平台,针对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史、技术生态及田野研究,集结了艺术家与写作者,目前以“暑期剧场”的形式展开活动与发布项目。已经发布的项目似乎并没有明确的联系,或能看到清晰的线索,但或许就像民生现代美术馆即将开幕的展览名——“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途中所遇与发现也可能充满惊喜。
 远程通讯更加便利的今天,针对具体地域展开工作的计划似乎越来越多,但是也有疑问,这些注重研究性的项目被践行得怎样,它们怎么被发起并得到赞助与支持,是否可持续?

发表文章



向上滑动阅览


1. 展览的幽灵——关于出版物2017年IAAC4二等奖

2. 未来的历史——毛同强作品中的时间性主体       

3. “拔出萝卜带出泥”——关于邓大非的“废墟计划”     

4. 专访朱金石

5.《从绘画到动画》策展人张小涛采访     

6.《心的暗面》杨述作品展    

7. 专访:建立一种信息平等的状态      

8. 时基媒介的幽灵:叙述,主体,空间化               

9. 绪言丨引述 - 当代性与时间经验           

10. 迷津:电影叙事中的时间性主体                  

11. 最后的人:空间叙事中的时间性主体            

12. 梦游者:外界思想与异托邦              

13. 不在场者的光亮 & 尽其所有

14. 后网络环境的艺术写作与实践(备忘录节选)


个人简历


刘加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曾入选“张晓刚创作奖学金”(2013),2005-2015年分别获得综合艺术-新媒体艺术专业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2017年获得第四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二等奖;2016-2018年完成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春季研修班斯蒂格勒与许煜老师的开放课程《走向逆熵纪:社会雕塑,控制论与智慧城市》;致力于探讨参与性艺术的议题,以及跨媒介艺术的社会语境建构,从事驻地计划相关的策划研究与实践。
曾任职于“艺术国际” Art Intern.net 的编辑与《绝对艺术》ArtAbsolute 杂志的新媒体副总监;2015年在重庆组织空间的实验影像放映活动;2016年作为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馆项目“谷神变”展览的协作人,协助并纪录展览的策划过程,完成台湾建筑师谢英俊文献展示的编辑制作;2017年围绕社区进行在地实践;2018年参与“方志小说”驻地艺术计划,成果在《碧山》杂志中出版。

 敲黑板!以上获奖者的发表文章及推荐书目均已收录于民生美术文献中心,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随时前往取阅哦!



> 粉丝福利  <


为答谢各位小伙伴长期以来对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支持与关注,

美术馆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小福利。


文末留言分享

对美术馆活动的心得体会或改进建议,

本周五前留言获赞第一者即可获得

精美小礼品一份!




EXHIBITION NOTICE
----- 正在展出 -----


READING RECOMMENDATION

----- 推荐阅读 -----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