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驾好“三驾马车”,南信大助力气象高质量发展
往期精彩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近年来,南信大在加强气象人才培养、打造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与中国气象局深化合作,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
今天,《中国气象报》2版头条刊发我校驾好教育、科技、人才“三驾马车”,助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特将全文转载如下:
2023年4月3日《中国气象报》版面
靶向对接
服务国家行业战略需求
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气象“王牌军”。一直以来,南信大致力于探索拔尖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建立了基于学科交叉、科教融合的培养体系。2010年,南信大创立首届大气科学长望实验班;2017年,专门成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长望学院”;2020年9月,南信大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成功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是首批入选高校中唯一的地方高校、入选项目中唯一的大气科学学科。经过两年努力,拔尖班学生已在各方面崭露头角。
顺应新发展格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学校担当大气科学龙头学科使命,成功牵头推动增设气象专业学位类别,气象专业在新一轮学科目录调整中是唯一直接新增为博士专业学位类别的学科,也是近年来由一所高校主导推动实现学位增设的成功案例。2021年,南信大主动对接国家“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倡导设置并获批气象技术与工程交叉专业,是全国首个可授予工学学位的大气科学类本科专业。
面向行业需求,招生计划编制更加科学。每年,南信大对接中国气象局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了解专业人才需求。2017年到2022年,南信大共招收气象类专业本科生6520人,气象类专业硕士生1970人。自2008年起持续招收定向生,为中西部基层气象工作提供人才支撑。据统计,在近年来全国气象部门接收气象类毕业生的总数中,南信大毕业生占比在一半以上,多于国内其他所有高校的总和。
科技筑基
打造气象创新前沿高地
聚焦气象科技创新,南信大加快推进平台建设,打破成果转化壁垒,不断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激活科技创新活力。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接连发表,“973计划”在内的重大科研项目不断获批,科研屡屡获奖,有力支撑大气科学高水平发展。
基础科学中心揭牌
近五年,南信大在数值预报、气象防灾减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气候资源规划等领域共承担气象系统相关单位委托科技项目506项。学校教师发表气象和大气科学领域 SCI 论文全球高校第一,为国家增强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贡献了南信大力量。
局校融通
推进气象服务提质增效
2021年,南信大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签署协议,在2011年战略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合作领域,推动卫星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与国家气象中心签署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国际培训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合作。2022年,南信大还获批建设中国气象局生态系统碳源汇重点开放实验室,助力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提升。
与此同时,南信大坚持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两翼齐飞。学校依托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联合实验室,持续开展各类线上线下科普活动,开发一系列极具艺术性、趣味性和鉴赏性的气象科普产品。2022年,该实验室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学校荣获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活动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并获评优秀线下活动1项和优秀网络活动1项。
近五年,在智库研究方面,南信大围绕大气污染治理、气象灾害应急决策、公共气象服务与保障等领域共有65篇咨询报告获省部级及以上领导批示,其中,《后AR5时代气候变化主要科学认知及若干建议》获国务院领导批示,《关于全球温控1.5摄氏度下我国气象灾害风险方面的研究报告》被中共中央办公厅采纳。
担当作为
构建起全球气象共同体
2021年,南信大与世界气象组织签署《关于实习生合作备忘录》和《关于初级专业官员合作协议》,为师生赴国际组织实习搭建良好平台。首次申报的“气象大数据交叉领域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成功获批,目前已有8名学生赴世界气象组织相关部门实习,3名学生即将前往,此外还先后选派2名教师赴世界气象组织挂职工作。
快来给南信大官微设“星标”啦!最近微信改版,公众号有没有“走失”的感觉那就快为南信大官微设置“星标”吧就能第一时间接收我们的最新推送哦动动手指头,我们从此不再错过!
文字:方向 王美丽
编辑:刘锐意
责编:张亦宁
审核: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