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和人的差异,究竟在哪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佘江涛的江和涛 Author 佘江涛

越来越多的父母以网络刷题的知识让儿童补偿自己在考试教育的失败;


无序而高密度的网课、作业、培训、考试正剥夺着儿童对知识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发儿童的群体焦虑——躁狂——抑郁症;


一些儿童和年轻人以不同的形式厌倦生命和放弃生命;


不时泛起的情绪、人格、精神层面的心理障碍和障碍危机;

……



现如今,快速而高强度的学习和生活似乎使得现代人或多或少出现了“心理障碍”。而以上问题,都指向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


健康的人格如何能实现?


作为一位结构主义者,著名出版人、翻译家佘江涛先生相信生长必须有根、有框架,必须有主题、有方向:


培养人格的目标是建立强大、丰富、整一的内在人格,规避情绪失控、人格分裂、精神崩溃,这是人类最艰难的行为。


而在前不久的文章《读写听思,我们存于世界的方式》中,他也反复论述了“人格”的问题:


人和人的人格差异在于:一是显性的、有限的、有意识的结构世界,二是,也是更重要的隐性的、无边无际的、无意识的结构世界。


人和人的人格差异,究竟在哪里?




人的力量,贯穿一生


人和人的外在差异点甚多,年幼的时候被关注的是知识力,年轻的时候是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年时候是各种现实权力。


对多数人而言,60岁前后的知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实权力的动能都将耗尽,特别是它们的社会象征意义对人对己也在滑落。任何人的差异最终“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集中体现在向死而生的人格力量和质量上。


人生的舞台越来越暗了,聚光灯只聚焦于本真的我。




人格的长成是热血、辛劳、汗水和眼泪的结果


人格由四个层面组成:本能、本性、社会性、精神性。


在不同的人那里,这四个层面还呈现出内外(内在人格和外在人格、面具——纯粹心理学意义上的,没有任何道德和政治意义上的含义)、深浅(无意识结构和有意识结构)的差异。它们一旦高度分化开来就会高度复杂,让人很难把握。


人格的四个层面强大、丰富、整一的人是稀少的,需要先天和后天各种机缘的汇聚,需要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地培养。常态下培养几十年的人格,可能瞬间在关键时刻崩塌,人格的长成是热血、辛劳、汗水和眼泪的结果。人格越强大、丰富、整一,就越不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情绪失控、人格分裂、精神崩溃;大多数人多少都有不同等级和程度的心理障碍。



从短期来看,内在人格和外在人格会有矛盾,但长期而言会趋向一致;面具是外在人格最社会化的一部分,是假性的外部人格。面具的些微痛苦在于戴不上去,绝对痛苦在于脱不下来,这两种痛苦都可能导致心理障碍,尤其后者。


显性的、有限的、有意识的表层结构世界是人格的海上冰山;隐性的、无边无际的、无意识的底层结构世界是人格的海底冰山。后者对人格的品质具有决定性作用。底层结构,决定一生思考和实践的方式,犹如芯片和操作系统。一旦意识层面处理不了问题的时候,一定会调动无意识的力量。人生恰恰在于大多数重大遭遇都是意识层面无法解决的。无意识底层结构的培育、养成、质量对人格来说至关重要,也是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关键所在,它是战略武器库。



人是一切关系的总和


人格有多少来源于集体无意识,有多少来源于基因遗传,有多少来源于童年的经验,有多少来源于童年之后对社会关系的同化、顺应,有多少来源于各种形式的教育和文化,有多少来源于自我的修炼,最终人格来源的诸多要素哪一个占主导地位,各种来源的比例分配,一是因人而异,二是众说纷纭。


人的经历是单程和隐秘程度不同的旅行,人也不是实验室的物品,我们无法对他们进行回溯、反复、封闭的实验,并进行定量分析;具体的人的生活经验、教育和文化,尤其是他的儿童期、他的遗传、他的集体无意识构成了一个复杂、独特的系统;人格层次,以及这些层次的内外和深浅关系复杂多端,对人格来源的认知,尤其涉及到具体的人都是想象比实际的多。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也是一切非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一切关系的总和。人格是个体性的、多重要素作用的结果,每一个个体和每一个要素都值得重视。




对人的探寻,永无止境


心理学和哲学、文学的实践是不可或缺的、互补的堂吉诃德大战风车,它们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科学,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人,去猜测和寻找这个世界的面目、行为逻辑和价值。对人、对具体人的探究和发现是一场西西弗斯的劳动,不断循环,永无止境。


就人的存在而言,人格是多重的、内在的、深层的东西,是根,是没有太多纠缠的孤立之物;人的其他——外部人格、知识、想象、创造、权力、金钱——是枝叶,大部分纠缠一体。根本的问题是根有多深,而不是枝叶有多繁茂。解决存在的诸多问题固然需要枝叶,但重大问题需要的是根,尤其在需要方向和定力的关键时刻。



很多东西可有可无,可多可少,但健康的人格不可能无中生有,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个伴随一辈子的稀缺资源。







相关阅读




荣格精选集


荣格毕生致力于分析心理学的探究,在与另一位大师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后,独自面对与深入无意识的孤独之旅。他提出了心理的终极目标,是自性化(individuation),将意识(自我)、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整合起来,即,自己要成为自己
他通过心灵原型意象的解释,帮助我们每个人去分析自己,理解自己,找到想要的自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