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代缘何而成史?——“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省思


作为一个时间概念,“当代”是转瞬即逝的今天、此刻,它正在不断地变成历史;我们所说的“当代”当然还要包括让人爱恨交加的“当代性”,这是一个跟我们的知识生活、现实经验息息相关的领域,需要及时梳理和反思。OCAT研究中心是一个致力于沟通艺术史与当代艺术领域的学术机构,我们希望能够从艺术史与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经验中获得支持,以一种严肃的学术态度来面对当代艺术的历史,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以当代的眼光不断地重新检视艺术史学科。这里的“历史”,既是指“往昔”,更是指“研究”。


开启“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与OCAT研究中心一贯的宗旨相一致,是研究中心整体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黄专在筹办OCAT研究中心时敏锐地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在学理上的乱局,但也积极地观察到针对当代艺术的历史研究的可能性,包括西方艺术史与批评著作的继续引进、当代艺术文献整理工作的开展以及关于当代艺术历史写作的讨论。总的来讲,他既注意到将当代艺术作为思想与观念的研究,也更加强调倡导当代艺术领域有关记忆的研究,也就是其作为艺术史研究对象的一面。这种思路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延续下来。


201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艺术史家巫鸿开始担任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作为一位研究领域跨越中国艺术史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史家,他同样强调对当代艺术的历史研究。因此,OCAT研究中心始终以学术讲座、出版、展览的方式搭建起艺术史与当代艺术之间的桥梁。我们所选择的展览都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其中尤为典型的是,我们邀请年度学者在中国发布自己最新演讲的同时,也策划与其研究密切相关的年度展览。在过去几年中年度学者们分别策划了“记忆的灼痛”(乔治·迪迪-于贝尔曼,2015年)、“关于展览的展览:90年代的当代艺术展示”(巫鸿,2016年)、“遗址与图像:牛津大学与芝加哥大学的两个研究计划”(雅希·埃尔斯纳,2017年)、“元图像”(W.J.T.米切尔,2018年),这些展览无一例外地展现出这些成熟学者极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且都具有历史研究的学理性质。比如“元图像”展览是米切尔策划的第一个展览,在这一展览中鲜活地呈现出他几十年来对图像问题的思考,甚至可以说通过展览对写作做出了补充。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我们于2018年推出了“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我们并没有像其他机构一样提出“青年项目”,这意味着我们并不强调策展人的年龄,而是关注展览计划的“研究性”。作为展览呈现对象的艺术家和艺术品当然很重要,但我们更强调策展人的研究能力,包括文献资料的积累与梳理、艺术史研究的意识与兴趣、展览逻辑以及公教活动的学术态度等。在该计划征集启事发布后,我们很快收到了来自国内外的近20份策展方案,涉及艺术的各个领域以及各种策展思路。我们在仔细斟酌这批方案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期待中的研究热情与学术态度,我们认为有些方案值得做进一步阐发。因此,我们决定在选出最终优胜方案之前举办一次“入围展”,让这几个方案不仅停留在文本阐述上,还能通过展览的方式进一步自我呈现,从而为我们的选择提供更真切、更立体的依据。在与各位投稿人沟通之后,我们于2018年9月将入选的5组方案放在一起,做了一个为期3个月的“研究型展览策展方案入围展”,并在开幕当天举办工作坊,邀请W.J.T.米切尔、巫鸿、朱青生、费大为等专家在观看展览的同时共同听取各组策展人的方案陈述。这5组方案或是对摄影叙事的历史做出梳理,或关注公共记忆问题,或聚焦于某个历史阶段的独特现象,都相对集中地展现出“研究型”的特质。


在入围展陈列的3个月中,以执行馆长巫鸿为主席的评委会广泛征询了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充分考虑到各入围方案的完整性与持续性,最终选择了何伊宁的“描绘历史:中国当代摄影的历史叙事”作为最终的优胜方案。这个项目在今年3月以“记忆寓所”为名开幕,成为“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的首届展览。展览的呈现以及一系列高质量的研讨会、讲座的成功举办证明了这个项目是符合我们最初对于“研究型”与历史记忆的设想的。


与此同时,我们又立即开始了第二届“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的征集工作。这次我们收到了来自全世界的50余份投稿,其中完整策划方案45份,包括中文投稿20份,英文投稿25份。议题涵盖历史与当下、空间与档案、实验性与在地性、建筑与城市、表演艺术与戏剧、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艺术与科技等。绝大多数策展人具有一定的策展实践经验,表现方案研究性的同时,在展览空间的运用上也有不少独特想法。目前,我们从中选出7份入围方案,分别是“Infancy and History”“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再思考当民族志作为艺术的方法论”“Global Echoes:An Anthropology of Sound”“The Persistence of Light and Sound”“寻异志——人迹、城际与世变”与“苏格兰高原的狮子——写作平行展”。这些方案同样是从不同的视角进入艺术史的某一问题,或社会生活的某一现象、行为、状态的研究,与OCAT研究中心一贯的学术兴趣非常契合。


从第二届的征集情况可以看出,对档案文献、历史记忆的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兴趣点,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正热切地希望参与到讨论中来。当第一届“研究型展览”渐成记忆,第二届接踵而来,我们正试图通过这些点滴努力建构起一种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价值模式、学术机制与独特方法,“当代”因而逐渐变成历史并成为历史研究对象。


郭伟其

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


本文首发于《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第8442期,2019年6月16日,感谢《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授权转载



“2019研究型展览:策展方案入围展” 敬请期待!




正在展出

1990年代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策展实践阅览室6月8日起对公众开放

The Reading Room Opens to the Public
讲座活动 | 艺术家作为策展人:展览的历史与能动性
Artist-Organized Exhibitions: Their Histories and Agency



征稿启事


出版 | 《世界3:全球语境下的艺术史》征稿启事

Call for Papers__World 3: Art History and Globalization (2018)



关于OCAT研究中心

OCAT研究中心是OCAT在北京设立的非营利性、独立的民间学术研究机构,是OCAT馆群的有机部分。它以研究出版、图书文献和展览交流为主要功能,研究对象包括古代艺术和自上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主义的视觉艺术实践,研究范围包括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流派、艺术展览、艺术思潮、艺术机构、艺术著述及其它艺术生态,它还兼顾与这一研究相关的图书馆、档案库的建设和海外学术交流,它也是OCAT馆群在北京的展示平台。


OCAT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一种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历史研究”的价值模式、学术机制和独特方法,它的学术主旨是:知识、思想与研究,它提倡当代艺术史与人类精神史、观念史、思想史和视觉文化史整体结合的学术研究传统和开放的学术研究精神,关注经典艺术史著作的翻译出版与现当代艺术史与古典艺术史研究的学术贯通。


开放时间:10:00-17:00 周二至周日(逢周一闭馆)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蝉西路OCAT研究中心(地铁7号线欢乐谷景区站B出口向北100米)


联系方式:+8610 6737 5618


展览垂询: info@ocatinstitute.org.cn


网址:www.ocatinstitute.org.cn




欢迎转发我们的信息至您的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