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览阅读 | 光音恒久:对(空)气的考古

2019研究型展览:策展方案入围展

本届“研究型展览:策展方案入围展”是“2019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七份入围方案的公开展示。七份方案的策展人/团队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路径出发,或是对既定历史叙事、理论观念进行反思,或是敏锐地捕捉到当下社会某种现象背后所被隐藏和遮蔽的部分,或是关注于某种艺术形式及艺术创作的方法论,研究对象与范畴清晰明确。入围结果公布后,七组策展人/团队对原有方案进行了调整和深化,呈现了一场高度凝练、多样态的,兼具研究性与视觉性的方案展示。最终获选方案将于2020年春季在OCAT研究中心正式展出。

欢迎大家在微信平台留言发表意见。




光音恒久:对(空)气的考古

边路原(Rupert Griffiths)、朱欣慰


九十年代中期,奥瑞﹒戈什特 (Uri Gersht)创作了题为《后窗》(The Rear Window)的大尺寸系列摄影。他在自家高层公寓中的卧室窗边拍下这些照片,每一幅都呈现出伦敦夜晚时的天空,底部都被城市天际线描上细细的银边。北京的夜空和伦敦的一样,都被城市之光染上色彩。城市里,内燃机的运作、刹车器在轮胎上的损耗、轮胎与地面的摩擦都制造出悬浮颗粒;大量颗粒在空中形成雾霾,雾霾在夜晚笼住城市的色彩。戈什特的作品让观者置身于城市夜光产生的色域中,同时也使城市中声音与颗粒物的痕迹显现出来。这些都在作为气象学的空气之中,而同时也被视为变幻的城市氛围(phantasmagoria of urban ambiance)——空气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情动性。

空气/气氛



“光音恒久”这一方案考察作品与“空气”之间的关系。我们以上文提及的两个相互勾连的方面展开——即围绕空气的气象学特征与情动特点。后续展览的展陈空间也将依照光、声音、颗粒的主题大致分为三部分,三者在作为媒介的空气中得以统一,制造出兼具物质性与情动意味的氛围,它既是真实的空气也是想象的气氛,是 “情动的空气(affective atmosphere)”。


 展览现场:边路原,朱欣慰, “气”,氖气灯,2019,边路原拍摄


“气”在中文中可指空气,也可指构成精神与能量的物质(substance)。谢赫在《名画品录》中提出六法,其中以气韵为首:“气韵,生动是也。”因此,“气韵”是“物内在现实的重要特点”,也是“作品在形式再现之外的表述特质”。气韵可以被理解为气的美学表达——艺术家捕捉或艺术品传达的生动之气。气韵是在艺术家、物、作品和观众之间流动的气与氛围。展览中我们用霓虹灯展示的“气”字是铭文中气字的变体。古老的金文刻在钟、鼎等礼乐之器(物)上,与光、声音与物质相伴相生。

方案目标


“光音恒久”方案展是策展人与艺术作品、观众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合作。方案展勾勒出的思路框架也透露后续展览中呈现要点的方式方法:考察艺术如何介入物质与情动的空气;发起比照西方“气氛(atmosphere)”概念与中国哲学与艺术史中的“气”与“气韵”概念的调查研究;探索将策展实践视为方式或方法,激活有关“气韵”与“情动的气氛”(affective atmosphere)的跨越国界的学术与艺术话语实践。


后续展览中将包含对以下问题的探究:一、所选艺术家如何有助于我们理解“情动的空气”作为作品、观众、建筑和空气之间的场域/氛围?二、这些艺术家及作品如何建立或描述“空气/气氛”与“气韵”二者之间的关系与关联?三、为何这些关切在当下是重要的?


展览现场:展示路易吉 ·鲁索洛、悸动软骨与克里斯蒂安 ·维兰特、FM3、南希 · 霍尔特、托马斯 · 萨拉切诺、马修 · 史若耶尔的作品 , 2019,边路原拍摄

方法与方法论


方案展邀请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都不是茕然孑立的。这些作品与观者互动,也与建筑空间或景观(landscape)合作。这些作品中,有的是表演,比如路易吉 · 鲁索洛的声音机器表演,有的是参与或互动式作品,比如《软骨主义》《唱佛机》和Aerocene,还有几件是开源(Open source)作品,比如DustduinoAerocene(展览中的Aerocene探索背包就是我们参考托马斯 · 萨拉切诺提供的制作指南制成)。


方案展作为试点,试验将要在后续展览中采用的部分方法论与案例。在传统的案头调研之外,我们也在设计过程中提炼和发展展览中涉及的概念与内容,反复评议、筛选和设计。现场制造的氛围是为了烘托作品。对场地空间和采光条件的利用是考虑到这些要素与作品的合作,而不是简单地选择与陈列。

作品选择与陈列


展览中的艺术家身份各异,包括未来主义艺术家路易吉 · 鲁索洛、工业音乐先锋悸动软骨、电子音乐先锋FM3、大地艺术家南希 · 霍尔特、环保艺术家托马斯 · 萨拉切诺、无人机新闻从业者马修 · 史若耶尔等。作品展示了这些实践者如何将空气作为材料,并将之视为有感染力的介质。艺术家以多样的技术和建造技艺操作空气的物质性,这使我们以“考古”的方式看待作品——这个方式不是隐喻之意,而是实际践行。


后续展览将依据多个要素或线索展开。作品将分别被置入“光域”“声所”和“粒场”之中,以强调光、声音和粒子的聚集(如下图所示)。


 展览现场:边路原,设计草图——光、声音、颗粒,2019,边路原拍摄


图中从左到右依次是声音、光和粒子的空间,其大致思路是描绘一幅概略图示(diagrammatic),以呈现作品之间有关联,作品所蕴含的理念之间、作品与场馆空间以及场馆的外部空间之间也有关联。其中,某些关联以形式体现——例如在南希 · 霍尔特的《太阳隧道》和《Aerocene背包》这两件作品中都有十字形状;也有些是理念上的关联,比如上述两件作品都描绘了地空关系。有些关联具有情动性,比如Aerocene和《太阳隧道》都指向一种直接经验——与这些作品一同置身天地间,亲身在场(embodied presence)。


展览现场:朱欣慰、边路原, 《Aerocene 背包》,混合材料,2019,边路原拍摄

南希 · 霍尔特, 《太阳隧道》,1973-1976,混凝土,图片来自Artforum International 


我们希望观众能够从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来体验作品,强调作品、空间与人之间的交叉联系。所以选择这些作品是因为它们都描述了个体与空气之间的呼应与对话。例如,这个虚构的“悸动软骨图示”可以被看作是用一个播放器的“分解图”示意艺术家、听众与声音技术和气氛之间的关系。


展览现场:悸动软骨与克里斯蒂安 · 维兰特,《软骨主义示意图》 (局部),丝网印刷,2019,边路原拍摄


《Aerocene背包》将观众引向气象学意义上的空气,也将他们引向一系列行动,包括放飞附带空气感应器的充气雕塑、对其进行追踪、拍照、测量空气污染——例如使用一同在展览中呈现的DustDuino。而《软骨主义》和Aerocene都展示出艺术家、观众与空气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具有物质性与浸染力。这些作品都是开放的图示,它们描绘可能,突破局限。这种一种内在性的图示可以被转译成具体的实践:或是播放玩弄《软骨主义》或《唱佛机》,或是制作和放飞附带Dustduino的Aerocene雕塑。


展览现场:马修  · 史若耶尔,Dustduino, 2014/2015,边路原拍摄


霓虹灯管制作的“气”和丝网印制的软骨主义图案也是特意安排,用以强调空间中不同时间光的明暗变化。英文中Neon意为氖气,也指霓虹灯。霓虹灯的制作原理是在灯管中充入稀有气体,如氖气,在两极施加电压使管中的气体发光。氖气灯是制造都市气氛的重要媒介,因此我们将氖“气”灯作为展览的中心,意图以它来呈现物质与情动(affect)之间的交缠——常见于电影或摄影中的都市气氛和气象学上的由气体构成的空气之间的勾连。


展览现场,边路原拍摄


“气”灯被置于黑白两面墙之间,也是体现中国哲学中“气”这一概念与“阴阳”之间的关系。在白墙上设置一块黑色背景并将另一面墙刷黑,一方面使两面墙相互呼应,另一方面使本方案与其他方案以空间区分开来。两块黑色将白色的墙面括在中间,自然光和霓虹灯光共同照映着白墙。特意切割成圆形的黑色也是为呼应展览中的几件作品——鲁索洛的噪音机器、唱佛机和软骨主义的扩音器形状、太阳隧道,而黑色的长方形墙面则呼应噪音机器、《唱佛机》《软骨主义》《Aerocene背包》展开形状及Dustduino这几件作品中的直线直角元素。


展览现场:1914年4月,路易吉 · 鲁索洛(左)与乌戈·皮阿迪在米兰威勒美剧院演出前展示他们的噪音机器,边路原拍摄


展览现场:克里斯蒂安 ·维兰特与张荐(FM3),《唱佛机》,2005-2017,边路原拍摄


合作也是组织作品的原则。方案展中的所有作品都邀请观众们与之协同制作产生某种气氛(氛围)。以鲁索洛的作品为例,观众们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对待它,被激怒的观众甚至与艺术家拳脚相向。霍尔特的太阳隧道虽然位置偏远不便前往,但现场本身却是可供嬉戏的,任由观众攀爬探索。这些隧道提供开阔的内外空间,随着季节昼夜有所变化。作为艺术作品,它与白盒子式的展馆之间的关系也值得玩味。


策展人在展览空间中也有制作实践,以创作的方式对艺术作品做出回应,以此作为一种策展方式。我们特意用银色涂料印制《软骨主义示意图》,只为能够让它反射空间内的霓虹灯光与从外部进入场馆的自然光。我们制作《Aerocene背包》的材料和配色也都是特意选取,通过采用这些元素使背包与其他作品如《唱佛机》和Dustduino产生视觉关联。《唱佛机》和《软骨主义》组合播放时选取的频道、声调和音量也是我们有意安排组合,是为了在场馆中以电子声音的方式模仿旁边引用自鲁索洛对风声的描述。


 展览现场:《软骨主义》播放器置于多个《唱佛机》之间,霓虹灯光从画面右侧照入,边路原拍摄


后续展览将邀请更多艺术家及作品参加,如前文中提及的奥瑞·戈什特的《后窗》系列以及蔡国强的绘画与雕塑作品。蔡国强的作品引出展览另一个重要维度:以明暗、响静体现出的过量与缺场之间的关系。这些分化当然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由人、空间、活动及与之相关的文化想象所生成。


在当下提出对空气的关注非常重要。当下的人们有必要思考如何恰当地将自然视为一种资源,如何整体性地思考土地、生命与物质。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与实践为此类思路提供借鉴,他们都是以建造模型的方式来思考探索改变现状的方法,并加以应用和实践。光、声音和颗粒的过量是全球性现象与问题,我们也是试图在西方的“空气/气氛”概念与中国的“气”/“气韵”之间寻找连接点,旨在生成一种跨文化而非对比的方式来展开探究。我们通过展览本身和策展实践所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在面向现在,也是具有历史性的问题。




策展


边路,生活、工作于伦敦,是艺术家、写作者和文化地理研究者, 现担任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社会学系城市与社群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2017–2020), 获得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社会与文化地理博士、曼彻斯特大学建筑学院建筑与城市化硕士。他的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关注文化想象中的尘土、废墟、废弃物与荒原。策划、编辑及设计《艺术世界》杂志2017 年长读特别项目“艺术与废弃物”。与他人合作完成“场所- 印章- 动作”项目,以英国废弃的防御工事与野汉墓为创作灵感。


朱欣慰,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文学、电影及戏剧研究系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论与文化研究硕士。现任教于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9 世纪英国文学、图文关系、材料实践与媒介技术。策划、编辑及设计《艺术世界》杂志2017 年长读特别项目“艺术与废弃物”。




━ ━ ━ ━ ━




近期活动



讲座及研讨 | 变化的前沿:图像志文献库的过去与现在

Changing Frontiers:Iconographic Archives in the Past and Present



正在展出

展览预告 | 2019研究型展览:策展方案入围展

2019 Research-Based Curatorial Project:Shortlist Exhibition

展览活动 | “2019研究型展览”策展方案工作坊



征稿启事


出版 | 《世界3:全球语境下的艺术史》征稿启事

Call for Papers__World 3: Art History and Globalization (2018)



关于OCAT研究中心

OCAT研究中心是OCAT在北京设立的非营利性、独立的民间学术研究机构,是OCAT馆群的有机部分。它以研究出版、图书文献和展览交流为主要功能,研究对象包括古代艺术和自上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主义的视觉艺术实践,研究范围包括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流派、艺术展览、艺术思潮、艺术机构、艺术著述及其它艺术生态,它还兼顾与这一研究相关的图书馆、档案库的建设和海外学术交流,它也是OCAT馆群在北京的展示平台。


OCAT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一种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历史研究”的价值模式、学术机制和独特方法,它的学术主旨是:知识、思想与研究,它提倡当代艺术史与人类精神史、观念史、思想史和视觉文化史整体结合的学术研究传统和开放的学术研究精神,关注经典艺术史著作的翻译出版与现当代艺术史与古典艺术史研究的学术贯通。


开放时间:10:00-17:00 周二至周日(逢周一闭馆)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蝉西路OCAT研究中心(地铁7号线欢乐谷景区站B出口向北100米)


联系方式:+8610 6737 5618


展览垂询: info@ocatinstitute.org.cn


网址:www.ocatinstitute.org.cn




欢迎转发我们的信息至您的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